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守護文化源頭,并賦舊邦以新命

——《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究》序

郭因

2012年7月8日,黃山學院方利山研究員來信,說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究》已在6月底拿出了結項成果。他說我一直是這一課題的“直接推動、參與、關心的當事者,對‘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前因后果、目的、意義、愿景、實態最有體悟,也有深入的前瞻的思考”。他說他是盡量沿著我的“思路和啟導去做這一課題的”。他要我為這一結項成果寫一“序言”,說是“非您莫屬”。

利山太客氣了,太抬舉我了。其實,我的體悟和思路,也正是所有關注徽州文化的有識之士基本一致的體悟和思路,比如:要實現徽州文化完整生態的保護,婺源與績溪就應回歸徽州;徽州就應該復名;徽州文化生態的保護及保護區的建設應由一個完整的徽州之域政權機構來領導;文化生態的保護應是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中央對文化生態保護區應有不同于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政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應是“文化特區”性質的中華傳統文化示范區塊的建設;如此等等。

新中國成立前,為保護徽州這一延續千百年的獨特地理歷史文化單元的完整性,20世紀四十年代那場聲勢浩大的婺源回皖運動,安徽左、中、右三種政治力量的社會名流幾乎全部熱情參與。1987年徽州易名黃山市,又將績溪劃走之后,所有徽州籍以至安徽籍的省政協、省人大以及全國政協、全國人大的委員和代表都曾不斷地提出徽州復名、績溪回歸的提案。1990年,我省原群眾藝術館副研究員李德銘更曾寫出一份三千多字的《關于建立徽州文化特區的設想》,我對此極其贊賞,曾多處多次為之宣傳,想促其實現。

但是,大家多少年來的種種努力,因種種原因,都未得結果。直到中央決定設立包括婺源、績溪在內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六十多年來第一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包括婺源、績溪在內的徽州之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徽州文化生態整體空間之后,大家才看到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一縷希望之光。我這個原已心灰意冷的徽州老頭,也重新燃起了投身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與保護區建設的熱情。

在國家文化部分別于2008年10月與2009年5月召開的兩次有關峰會上,我都曾在大會上提出我的看法和建議。第一次題為《關于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問題的若干想法》,還附了李德銘寫于1990年的那份設想及他2005年去世后我寫的一篇悼念文章,作為對他的介紹。這個發言除全文收入了會議論文集,還曾被國務院的《國是咨詢》壓縮發表于2009年第3期。第二次題為《破解難題推進建設》的發言,除被收入會議論文集,還曾發表于《中國徽學》2009年第3—4期。

我還曾與方利山、鮑義來等兩次參加省文史館組織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現狀”的調研,特別去了現屬江西省上饒市的婺源和現屬宣城市的績溪。事后,以省文史館的名義寫出了調研報告報送相關方面。在向高層反映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之后,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還專門指示:要把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華文明的這一瑰寶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為已年屆八七的徽州老人,我盡力了。而據我所知,為了徽州文化的研究與宣傳,為了徽州文化生態的保護與保護區的建設,一直竭智盡力,堅持不懈,不斷作出貢獻的徽州人更有張脈賢、黃景均、查秉樞、鮑義來、汪煒、翟屯建、汪柏樹、陳安生、程極悅、陳政、陳繼騰、許琦、章亞光、吳浩、姚順淶、張建平、吳永泉、汪立武等一大批人,而其中最為突出的該認為就是方利山。且不歷數他過去作出的種種努力和貢獻,就從他所主持的這一洋洋四十萬言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究”的結項成果來看,他對這一事業的貢獻是必然要載于青史的。

《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究》,書名就很好。有思想、有情感、有深度、有詩意。其理論探索和學術創新,得到了幾位國內著名文化生態保護研究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全書五大部分的大標題,也十分精彩:

文化徽州——為什么要保護徽州文化生態

空間維系——應結束徽州文化生態空間被肢解的局面

文根堅守——徽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重要部分

文魂呵護——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主體內容

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中華文明源的守望

可惜第五部分“源的守望”與書題重復,似乃美中不足。當然,作為一種前后呼應,也并非就是不妥。

至于全書內容,可以說,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的內容應有盡有、無所不包,極其詳盡和豐富。但如苛刻要求,則覺文字似可簡練一些。

對于徽州文化生態的保護與保護區的建設,我與大家的共識都已大體反映在這部書當中。至于我個人的個別觀點和我對一些共識的不同表達方式,人們如有興趣,不妨找看我多年來的歷次講話和曾發表的相關文章。我不該在此啰唆。

但我很想在此再作一次呼吁。這也許是我生前為保護徽州文化生態的最后一次呼吁:

讓“徽州”盡快復名,讓婺源與績溪盡快回到徽州吧!

把徽州作為一個文化特區來建設,給一些特殊政策吧!

把南宋至清代中華文化的典型縮影——徽州文化生態盡量較為完整地保護下來,而且既守護好源頭,又建設為與古代文化有機契合與銜接的徽州現代文化生態,賦予舊的鄉邦以新的生命吧。

但愿我們這些當代人不至于既愧對古人又愧對后人。

2012年7月8日于合肥琥珀山莊紅塵綠屋


郭因:安徽省績溪縣人。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榮譽館員,安徽省綠色美學會名譽會長,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安徽省徽州學學會顧問,中華全國美學學會、中國作協、中國美協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獲中國美協授予的“二十世紀卓有成就的美術理論家”稱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六盘水市| 阿坝县| 柯坪县| 如皋市| 唐河县| 灯塔市| 海城市| 仙居县| 比如县| 思南县| 永春县| 繁峙县| 桓仁| 泸定县| 宿州市| 德州市| 游戏| 枝江市| 固阳县| 綦江县| 中超| 宝应县| 横山县| 金山区| 兖州市| 麻江县| 铜陵市| 广元市| 武乡县| 梨树县| 林周县| 浑源县| 阆中市| 比如县| 葫芦岛市| 丹寨县| 拜城县| 无极县| 永登县|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