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正式制度與村莊公共物品供給:T村個案研究
- 溫瑩瑩
- 2289字
- 2019-01-04 16:39:08
1.1 問題的提出
本書通過對一個個案村莊的實證研究與分析,試圖了解在村莊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個體村民是如何被組織與動員起來,積極參與到公共物品的供給活動中(捐資或者投入義務工)?是哪些因素促使村民在集體行動中克服了“搭便車”和“機會主義”現象,促成村莊公共物品的成功供給?最終試圖揭示是怎樣特定的村莊環境(側重于非正式制度)形塑著村民的行動邏輯、影響著他們在村莊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參與程度,最終影響著村莊公共物品的供給情況?
在本書中,我們將個案村莊的公共物品供給簡單劃分為生產性公共物品和非生產性公共物品。生產性公共物品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生產性公共物品不僅便利了村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農民在生產上的效益,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主要包括:農田水利、生活飲用水、學校、道路、路燈等。非生產性公共物品主要是生活性的公共物品,非生產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便利村民的生活,但不是村民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它的提供與否一般不會對村民的生產活動產生影響。主要是指村莊中與宗族、宗教活動相關的公共物品和項目,主要包括:村莊中修建的宗祠、宗廟、寺廟以及村莊每年例行的宗族活動中所涉及的公共集資與相關事務等。我們將具體考察個案村莊各項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公共物品的供給情況。
本書重點從非正式制度的視角考察村莊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因素,旨在揭示村莊中的非正式制度如何影響了村民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行動邏輯和參與程度,進而影響到村莊公共物品的供給情況。對于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影響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學者關注的是宏觀的經濟或正式制度設計因素的影響,較少關注特定的村莊環境因素。遲福林用農業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和農業投入比重下降來說明國家的財政投入對于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遲福林,2003);張軍和何寒熙則認為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原有公共財政制度的崩潰,地方財政收入的萎縮,農戶投入激勵不足造成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給水平下降的困境(張軍、何寒熙,1996)。林萬龍認為長期以來,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外籌資機制遏制了農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林萬龍,2002);劉鴻淵則指出現階段“一事一議”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機制存在不合理與操作上的困難同樣制約著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劉鴻淵,2004)。實際上,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不僅與政府的財力、當地的經濟發展以及供給制度相關,而且與特定的村莊環境以及村莊農民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參與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傳統的中國農村社區屬于熟人社會,比較容易建立互信和合作,而且傳統鄉村社會中鄉紳在社區公共物品的供給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榮德,2000)。在集體化時期,雖然傳統社區中的社會資本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壞,但國家通過對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而建立的垂直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公共物品的提供。但是,在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后,隨著國家權力回撤,一些地方基層組織渙散,致使許多地方的公共物品不能有效供給(曹錦清,2000)。例如,有的學者觀察到,一些村莊的村民雖然已經脫貧多年,卻沒能夠組織起來修復“大躍進”時期挖的水塘和興修道路(潘維,2003:157)。所以,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和制度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村莊整合以及村民主體的參與程度問題。但目前在制度安排上,與城市社區的情況不同,農村社區的公共物品主要靠農民自己供給,這就使得村民積極主動地參與村莊公共物品的供給顯得十分重要。近年來,除了國外的一些研究關注到社區公共物品的供給與社會因素的關聯外(如Habyarimana and Humphreys,2006; Anderson, Mellor and Milyo,2006),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運用集體行動和利益博弈的框架,分析農民的參與情況對于村莊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陳潭、劉祖華,2009;賀雪峰,2006;劉能,2007;李海艦,2010;陳潭、劉建義,2010)。
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在社會互動中,人們會設計一系列的社會博弈規則——即制度——去制約人們的相互行為。這些約束條件可以是有意識設計的正式規則/制度(包括政治/司法規則、經濟規則和合約),也可以是非正式規則/制度,包括禁忌、社會規范及傳統習俗等(諾斯,1994:64)。按照諾斯的觀點,我們發現,事實上在中國鄉村地區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如各種民間信仰、宗族及宗教儀式、道德觀念、民間風俗、社會習慣甚至社會輿論等。它們是在特定的鄉村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與國家正式法律法規等共同制約著村民行為,對村莊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日常生活實踐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王冬梅、李小云,2010)。在本項研究中,我們將仔細考察個案村莊的歷史與社會結構,以及由于這些特定的歷史和社會因素所催生的各項非正式制度。進一步著重探討這些在村莊中自發生長的非正式制度如何影響村民的行動邏輯,并通過影響村民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參與程度,最終影響村莊中各項公共物品的供給情況。
由此,我們將按照以下的文章結構安排,對以上所要研究的問題逐步展開討論:第一章是導言部分,將介紹本書所研究的問題、研究方法以及對已有相關研究的綜述;第二章是理論框架,介紹本書的理論來源,在梳理了相關理論派別的發展后,提出本書所運用的具體分析視角——非正式制度;第三章開始進入研究問題的探討,從第三章到第七章,將呈現個案村莊的具體情況,基于實證研究,從提出問題到驗證問題。具體是,第三章呈現個案村莊的基本概況;第四章介紹村莊的公共生活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各項非正式制度;第五章由村莊的公共生活引出了村莊的公共物品供給情況;然后,我們用第六章和第七章兩章的篇幅,驗證村莊中的非正式制度對村莊公共物品供給的影響作用。第八章是總結,總結了本書的幾個發現,并對研究中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最后,也簡要總結了本書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