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研究思路、框架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基于城鄉一體化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考慮到新型城鄉形態研究問題的交叉學科特征,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總體遵循了“城鄉發展現實觀察與文獻資料理論梳理(概念與研究問題界定)”——“城鄉發展及其形態演變的歷史考察(系統與一般性理論研究)”——“中國城鄉發展及其形態演變的實踐與反思(現存問題與根源剖析)”——“新型城鄉形態的實地調研與綜合研究(研究對象的實證分析與總結)”——“國內外城鄉一體化大尺度范圍的實踐與經驗借鑒(比較研究中的邏輯延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難點問題解析(重點問題的分類研究)”——“城鄉一體化實現的體制機制創新(應用性創新策略體系的形成)”——“中國城鄉發展的進一步討論與未來展望”的研究脈絡與思路。

在遵循以上總體研究思路的過程中,筆者系統梳理和評價了國內外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城鄉形態演化和優化研究成果,進而具體確定了“研究背景與問題界定——中國在計劃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不同安排下的城鄉發展現實、問題、根源剖析及其理論總結——新時期中國不同區域表現出的新型城鄉形態系統考察——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及其實現路徑與策略保障”的研究框架。同時,筆者先后在甘肅、青海、陜西、四川、重慶、成都、廣西、上海、北京、江蘇等不同區域通過較大范圍的實地調研和走訪,在明確新型城鄉形態演化和優化發展特殊性與一般性的基礎上,分類討論了存在于中國不同區域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并在借鑒成功經驗與發展教訓的基礎上,尋求中國順利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制度創新體系、結構優化策略、主要難點制約問題的破解思路以及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現實機制與路徑選擇。

二 研究框架

未來如何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科學推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通過城鄉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和城鄉優勢的最大發揮消滅城鄉發展差距,從而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城鄉和諧關系,不僅是中國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和愿望之一,也是建設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以及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內容。基于統籌城鄉發展國家戰略推進下的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同問題和阻礙,新型城鄉形態為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空間布局結構上的優化途徑,也成為城鄉一體化在特定階段的外在物質表現形式與狀態。本書立足中國城鄉經濟社會良性運行體系的構建,將新型城鄉形態作為城鄉一體化實現過程中城鄉區域和諧發展的階段性物質表現形式與空間結構狀態,通過系統考察和反思不同制度(計劃與市場)條件下的城鄉形態演變與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結合新時期中國統籌城鄉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突出對嚴重影響和阻礙中國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城鄉差距問題、制度創新問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等難點問題的研究,特別是探討如何在借鑒現有的城鄉統籌協調綜合配套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以新型城鄉形態作為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形式,建立一套有利于全面促進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最終為城鄉經濟社會轉型以及城鄉一體化的目標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借鑒。

根據上述基本研究目標,本書將城市與鄉村區域視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資源共享、生態環境與服務協調相融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系統,以此構建了以下的內容框架。第一,在簡要說明研究背景、意義、相關概念闡釋的基礎上,本書對國內外城鄉一體化和城鄉形態問題理論研究進行了系統性述評,并從一般意義上結合傳統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不同社會經濟發展主線,對城市發展系統、鄉村聚落系統及其城鄉形態演變歷程進行了理論梳理與經濟學反思,從而構成筆者研究主題的理論依據和重要借鑒。第二,結合計劃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兩種不同制度安排條件下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同狀況與不同特征,就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形態演變的特征、問題及其根源進行了分析,總結概括了近30年中國城鄉發展及其形態演變的基本結論。筆者認為,近30年來中國城鄉發展的實踐表明:中國城鄉形態演變伴隨著城鄉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城鄉二元結構轉化是城鄉自組織系統演化的重要內容,新型城鄉形態生成于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特定階段,新型城鄉形態是中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主體功能區的建設發展有助于促進中國城鄉空間結構優化,城鄉形態演變與城鄉一體化是多種力量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第三,根據城市化對農村的帶動輻射效應、城市化在不同區域的推進特征、農村城市化的生成機制、城鄉關聯發展的現實背景以及城鄉形態是否有助于城鄉一體化的實現目標,本書從宏觀層面將中國新型城鄉形態劃分為城市(區)主導帶動形態、農村內生發展驅動形態和城鄉關聯互動發展形態等三種形態,并對其在中國發展的不同具體表現形式、發展中的代表區域或典型案例、演變現狀及現存主要障礙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理論探討。第四,針對中國現存城鄉發展的制度結構運行效率不高、正式制度流失嚴重、非正式制度有較強的生存和約束力以及整個城鄉社會經濟活動缺乏激勵性的制度安排、城鄉一體化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問題,筆者重點對現階段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制度創新(土地制度、戶籍制度、財政金融制度、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制度等)、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農村水利及農業科技服務)、城鄉社區治理與社會管理創新、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機制(中心城鎮的帶動輻射機制、鄉村城鎮化的內生驅動機制、城鄉基礎設施關聯機制、政府干預機制)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經驗與啟示,提出了新時期中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策略體系,主要是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和作用,使城鄉勞動力、技術、資金、土地、信息、資源等要素在地域上鄰近的城鄉區域單元之間進行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實現三次產業鏈式聯動發展新格局,使城鄉在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生活水平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廣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共同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和新型城鄉形態,使城市和鄉村自然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復雜統一體,最終實現城鄉基于空間相互作用構成不同層次的復雜系統的全面融合與協調發展。筆者認為,“十二五”及未來更長時期,中國城鄉一體化的順利推進需要我們認真借鑒其他國家城市化和農村發展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根植于現階段中國城鄉發展現實的創造性思維,以城鄉經濟發展為根本動力,保持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基于立足城鄉發展實踐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和策略,中國才能有效應對城鄉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終通過新型城鄉形態發展打破舊有城鄉二元結構,進而促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 研究方法

我們在研究現實經濟學問題的過程中之所以強調研究方法,是因為完成我們所要達到的預期研究目標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通過嚴謹的科學態度觀察事實,并借助于一定的具體技術、工具或者程序,依靠為形成對研究主題的可靠認識而提供的一種受過時間檢驗并已被證實的手段,發現總結和抽象概括出我們所要揭示和說明的問題本質。

從總體上來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涉及各種相互關聯的不同學科領域,筆者研究就其本質而言是綜合性的、復雜的。因此,本書在方法論上強調理論分析與應用分析的多學科密切聯系與綜合,強調特別要借鑒應用經濟學、經濟地理學和城市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與社會學的有益方法,堅持重在從對城鄉發展的區域現象和城鄉人民生產生活的實際中得出一種綜合的認識,以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及其形態演變的各個方面。我們的研究成果恰是對研究對象的各類問題進行思考的系統化論述,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

(一)歷史比較分析法

歷史事實與經驗總結對于現實發展總具有不同程度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本書通過不同制度條件下城鄉區域發展的真實歷史邏輯,論證過去的城鄉發展戰略與策略選擇是如何以及怎樣決定了今天和以后的選擇,從而為新型城鄉形態優化與城鄉一體化提供了分析基礎。

(二)理論抽象概括法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現象的堆砌無法構成一門科學,抽象在應用問題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研究必須對各類現象進行簡化、選擇和抽象概括,從而發現問題的本質。筆者通過對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的城鄉區域客觀發展實際的研究和分析,抽象概括出新時期對不同區域如何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的城鄉統籌發展的相關結論。

(三)實證與規范分析結合法

為了檢驗一種應用研究在理論邏輯上的一致性和其在現實中的真實含義,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的結合是必要和必需的。筆者在回答城鄉一體化與新型城鄉形態“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基礎上,立足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經濟社會學、發展經濟學等多學科的有益成果,應用相應的交叉方法來研究,力求以近似于帕累托改進意義上的價值判斷說明“應該是什么”。

(四)量化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至少從一個側面給我們彰顯了恰當應用數學方法,通過相關計量經濟學模型和統計原理去處理相互關聯的各種變量的真正含義,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可忽視甚至無可匹敵的工具。筆者通過能夠反映和衡量新型城鄉形態和城鄉一體化實現的統計數據和定性描述,既分析城鄉發展的現實衡量指標、運行機制與機理,又提高本研究分析問題的科學性、規范性。特別是結合主體功能區劃方法、空間(Spatial)形態原理方法,通過城鄉一體化與新型城鄉形態等概念與范疇構建,在采用量化分析方法的同時,對比總結實地調研走訪的現實因素和案例研究的特殊性因素,突出研究方法的前沿性、學科體系的交叉性和研究思維的非線性特征。

(五)文獻資料檢索歸納法

現代跨區域傳媒技術的發展和圖書情報與當代文獻存儲、檢索與查新技術的更新進步,為筆者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獻資料保障。筆者充分利用CNKI、維普、萬方、Calis、Springer-Link、Kluwer等信息化的網絡資源和圖書資料,認真研讀相關方面專著,立足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問題的最新動態,加深我們對所要研究問題的理解,在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定本書的研究目標的實現。

(六)典型調查與系統分析相結合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工作既是一種充滿挑戰的冒險,也是一種讓人著迷的探索。城鄉一體化與城鄉形態研究,必然涉及城鄉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生態等眾多方面。故筆者遵循科學發展觀,以事實調研作為發言的依據,采用系統分析與系統綜合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同時將一般性與特殊性、典型調查與系統分析、專家研究與職能部門對話相結合,既強調理論分析,又強調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的運用。

[本章小結]

對于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本書的目的在于以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城鄉協調發展的現狀、難點制約和未來走向,從而發現中國城鄉形態如何朝著城鄉一體化演變的現實路徑和內在規律。我們認為,城鄉形態是城市與鄉村區域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外在形式與客觀狀態,新型城鄉形態則是中國特定時期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而在不同區域表現出的有助于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的階段性形態,推進城鄉形態合理化、通過城鄉統籌協調城鄉關系的目的在于為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提供基本支撐。因此,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中,筆者對中國城鄉經濟發展問題,對城鄉經濟關系協調中的土地、戶籍、教育、就業、財政金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制度創新以及城鄉社區治理、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的研究甚至超過對新型城鄉形態本身的關注。質言之,新型城鄉形態演變與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不同區域現存的不同類型的新型城鄉形態為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城鄉一體化則構成新型城鄉形態合理化和未來發展的目標歸宿。盡管城鄉形態無所謂好壞之分,但合理化的城鄉形態布局應該有助于揭示什么樣的城鄉形態是有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實現的;城鄉形態演化是一個階段性過程,在中國不同區域尋求新型城鄉形態的同一化、樣板化是不切實際也不可能的。以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代表的城鄉關系相對協調的地區為中國城鄉一體化和城鄉形態演變提供了新的實踐經驗,巨大的區域差距要求城鄉形態一定呈現多樣性、階段性。我們不能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對發達的區域城鄉一體化的雛形已經出現——具體表現為部分區域的新型城鄉形態——就樂觀地認為中國整體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階段已經到來,我們也不能因為欠發達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目標實現還有漫長的路需要走,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就對中國整體意義上的城鄉協調發展存在疑慮。實事求是、科學發展,圍繞勞動就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和城鄉公共服務基本均等化等問題,重視農村產權制度、加快土地流轉和促進農民創業,遵循城鄉區域自身的發展規律,才是我們對待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現實與未來的正確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谷县| 竹北市| 英山县| 孝昌县| 乃东县| 布拖县| 纳雍县| 屯昌县| 谷城县| 云安县| 禹州市| 江津市| 齐齐哈尔市| 婺源县| 启东市| 苗栗县| 习水县| 霍邱县| 墨玉县| 潍坊市| 贡嘎县| 崇明县| 饶平县| 沁源县| 荣昌县| 桂平市| 满城县| 诸城市| 巴塘县| 尼木县| 祁连县| 苏尼特右旗| 宁远县| 玛曲县| 唐山市| 满洲里市| 庆元县| 南昌市| 南京市| 全椒县| 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