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產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關系史
- 羅重一主編
- 10951字
- 2019-01-04 12:54:27
第二節 共產國際七大與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
一 共產國際七大召開的歷史背景
(一)共產國際對法西斯主義的重新認識
1.早期共產國際對法西斯的認識
共產國際在1921年的三大上就提出了反法西斯斗爭的任務,大會在通過的《論策略提綱》中指出:“在意大利,資產階級已在利用白色法西斯匪幫向無產階級實行進攻。”要求意大利共產黨必須使“工人階級的群眾性行動聯合一致,把工人階級自發的激憤行為變成為經過縝密準備的斗爭”,才能“堅持不懈地”進行“反對法西斯反革命運動”。1922年召開的共產國際四大又進一步分析了法西斯的性質和特征,提出了應該把工人階級統一戰線運用于反法西斯斗爭中去的正確主張。
但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共產國際不僅錯誤地認為法西斯是資產階級反對無產階級、鞏固自身統治所實行的一種野蠻的專政,并沒有將法西斯專政與資產階級共和制區別開來。而且還認為,由于社會民主黨中的右翼奉行同資產階級階級合作的政策,所以社會民主主義也是“社會法西斯主義”。在這以后,由于“左”傾思想的影響,共產國際對法西斯的認識走向了極端。
共產國際五大通過的決議認為“從社會成份上來說,應當認為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小資產階級運動”。這種錯誤的認識是由于共產國際低估了資本主義鞏固和發展的潛力,無視客觀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過高估計了各國工人階級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把錯誤的“進攻理論”重新搬出來而造成的,所以直到1932年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十二次全會通過的《關于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各國支部任務的提綱》中,還是把法西斯主義與社會法西斯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相提并論。由于其將斗爭矛頭對準了各國的社會民主黨,所以就給了法西斯主義上臺以可乘之機。
2.共產國際對法西斯認識的改變
1933年德國法西斯上臺以后,國際形勢驟然緊張,日益增長的戰爭威脅,改變了共產國際對法西斯性質、危害及如何與它進行斗爭的認識。1933年3月5日,共產國際執委會向各國工人黨發出了一份呼吁書,建議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雙方共同“制定一個具體的戰斗性的反法西斯斗爭綱領,作為統一行動的綱領”,并向社會民主黨提出了如下建議:“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立即開始組織和實行防御行動,反對法西斯和反動派對工人政治組織、工會、合作社和其他組織的進攻,對工人報紙以及集會、游行和罷工自由的進攻;組織對法西斯匪徒武裝進攻的防御,建立自衛團體;組織聯合的斗爭,以反對削減工資和降低失業福利,等等。”但是,共產國際的這些建議遭到了社會主義工人國際的書記處和執委會的拒絕,他們認為共產國際“拒絕在國際的級別上舉行會談,而僅僅建議在各個國家中商談,這不過是一種策略花招”。
1933年12月,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十三次全會召開。會議認為,法西斯是“金融資本的最反動、最沙文主義、最帝國主義成分的、公開的恐怖專政”。這個定義不僅清楚地指出了資本主義國家中法西斯主義的本質,而且不再將法西斯與資產階級等同起來,而是將其看作資產階級中最反動的部分。會議指出:“在目前的歷史階段,國際工人運動的當務之急,就是建立工人階級的戰斗統一戰線”,才能“成功地反對資本的進攻,反對資產階級的反動措施,反對法西斯主義。”而建立新的統一戰線的策略的方法是“謀求同各種政治傾向的勞動者團體達成協議,在工廠、地方、地區、一國和國際規模上采取聯合行動”。
共產國際的這些新提法為即將到來的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奠定了具有廣泛性和民主性的理論基礎。這就表明,共產國際已改變了對法西斯和社會民主黨的認識,從而為共產國際向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方針的轉變奠定了認識上的基礎。
(二)共產國際對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高度重視
共產國際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布哈林十分重視反帝統一戰線的作用。從1923年起,他就提出了在西方工人運動和東方殖民地革命運動之間建立反帝統一戰線的思想。他形象地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稱為“世界城市”,而把落后的殖民地國家稱為“世界農村”,多次提及“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統一戰線”“西方無產階級同殖民地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等,并利用一切機會在共產國際中宣傳這一思想。在共產國際六大上,布哈林以相當的篇幅講了殖民地國家革命和反帝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他從兩個方面論證了殖民地的重要意義:“從經濟觀點來看,我們同殖民地人民的兄弟關系取決于強大的工業中心和廣大的農村兩者之間的經濟聯系的絕對必要性。而從階級觀點來看,在這方面就是在世界范圍內提出世界工業無產階級和——假如可以這樣說的話——世界殖民地農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然而布哈林的這些認識沒有超出20世紀20年代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他關于資本主義穩定的看法還缺乏長遠的洞察力,對世界革命的長期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統一戰線政策上仍帶有“左”的思想痕跡。
共產國際的另一個重要領導人季米特洛夫也在不同場合經常呼吁建立統一戰線。1934年7月1日,季米特洛夫給共產國際七大第二項議程委員會寫了一封信,對社會民主主義提出以下幾點看法:“①籠統地把社會民主主義說成法西斯主義,是否正確。②認為社會民主黨無論在哪里、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是資產階級的主要社會支柱,是否正確。③認為社會民主黨的一切左翼集團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主要危險,是否正確。④籠統地把社會民主黨和改良主義工會的全體領導干部都說成是工人階級自覺的叛徒,是否正確。”①季米特洛夫最后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由于局勢發生了變化,所以統一戰線策略也必須加以改變。不應當把統一戰線的策略僅僅當作揭露社會民主黨的手段,必須拋棄那種認為統一戰線只能在下面進行的觀點。必須將統一戰線看成是反法西斯群眾性斗爭的有效武器,不再把社會民主黨發出的一切呼吁看成是機會主義。
布哈林、季米特洛夫等共產國際重要領導人的這些正確認識,對共產國際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進程,起到了相當的推動作用。
(三)蘇聯外交政策的開始轉變
希特勒上臺之初,蘇聯認為這不過是暫時的、偶然的現象,因此,當時蘇聯外交上主要考慮如何沖破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卻沒有預料到德、意、日法西斯站穩了腳跟并發展成為軍事強國。之后,由于處于法西斯勢力的包圍和戰爭的威脅之中,所以蘇聯的外交政策也開始了轉變。
1933年6月14日,蘇聯在倫敦舉行的國際經濟會議上宣布,蘇聯一貫堅定地遵循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的原則,愿意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合作。當年,蘇聯與美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同年12月,聯共(布)中央發表聲明,表示愿意加入國聯,并決定建立自己歐亞兩翼安全保障,但首先必須處理好與歐亞兩翼各國政府之間的關系。由于這些國家的政府受到本國各種政治集團的支持(這些集團大部分是社會民主黨),所以蘇聯必須同社會民主黨搞好關系。1934年5月3日,蘇聯《真理報》刊登了法共書記多列士關于建立統一戰線的文章《為統一戰線而斗爭的法國共產黨》,同時還特地為這篇文章發表了《爭取統一戰線,反對分裂》的
①《文獻資料》第2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33—334頁。評論。評論認為共產黨人完全可以同社會民主黨人采取一致的反法西斯的活動。這實際上表明了蘇聯贊成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態度。1935年5月,蘇聯分別與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互助條約。與此同時,蘇聯還在國聯和國際會議上,積極組織和參加反擊法西斯侵略的活動、支持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等等。此外,為反對日本法西斯對遠東的侵略,蘇聯還同蒙古、中國等國簽訂了互不侵犯和援助協定。
總之,這一時期蘇聯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外交行動表明,蘇聯已經成為反對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的最重要的力量,蘇聯外交戰略的重心已經從同資本主義世界的斗爭轉變到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方面了。并且,蘇聯外交戰略的轉變影響和決定了共產國際世界戰略的轉變,這也是共產國際對法西斯政策轉變沒有受到蘇聯阻止的原因。共產國際七大及其所制定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方針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四)各國黨對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重要性的逐漸認識
面對法西斯的窮兵黷武,各國黨應當與本國的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聯合起來呢?還是繼續將社會黨看作“社會法西斯主義”呢?德共與法共的實踐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希特勒法西斯勢力開始猖獗的時候,德共的方針是通過議會內活動的方式來阻擋希特勒通往政權的道路,因此他們沒有組織包括社會民主黨在內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沒有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起來反對法西斯。這顯然是受到了共產國際奉行反社會民主黨立場的影響。由于自己孤軍奮戰,從而給希特勒造成了可乘之機。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后,立即開始采取鎮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一系列行動:德共柏林辦事處被查封、導演了國會縱火案、宣布禁止共產黨的一切活動和發行報刊、逮捕德共領導人臺爾曼,等等。納粹黨打擊了德共后,接著向社會民主黨開刀:18名社會民主黨議員被關進集中營、社會民主黨的工會辦事處受到劫掠、干部被捕、組織被取締、并禁止社會民主黨的一切活動,等等。這一系列殘酷的事實不僅說明了社會民主黨人不是法西斯主義者,而且更加證明法西斯運動不是“小資產階級的運動”,法西斯運動既反對共產主義,又反對一切民主,是世界和平與民主潮流的共同死敵。共產國際從此教訓中開始認識到:各國黨應當捐棄前嫌,與社會黨攜手合作,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以共同反對世界法西斯勢力的崛起。
在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方面,法共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經驗:法西斯組織,如“火十字團”“法蘭西行動”等在法國出現以后,法共號召工人走上街頭、組織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游行,不少社會黨的基層組織也紛紛加入到游行隊伍中。這種工人階級打擊法西斯囂張氣焰的聯合行動,是1929年以后任何國家都沒有過的。但是由于受到共產國際原有政策的束縛,法共并沒有利用大好機會與社會黨建立統一戰線。直到1934年5月30日,多列士在《人道報》上撰文,才表示“愿意與社會黨聯合行動”,希望能“立即肩并肩地開展斗爭”,社會黨人也沒有拒絕共產黨人伸出的友誼之手。從1934年2月至7月,巴黎地區舉行了930次基層聯合會,外省舉行了634次。7月2日,法共與塞納省和塞納—瓦茲省聯盟的社會黨在勃來野大廳召開群眾大會,在會上,社會黨人若斯特宣布,他等待了15年的“統一戰線條件被完全接受了”。
這樣,在法國就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反法西斯大軍。共產國際從這一成功經驗中開始認識到:各國黨應當團結一切反法西斯的勢力,從下層開始組建人民戰線,繼而組建起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以共同反對世界法西斯勢力的崛起。
德共失敗的教訓和法共成功的經驗如同兩面鏡子,使歐洲其他各國黨認識到與非無產階級階層和政黨實行聯盟的重要性,“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西班牙、希臘、英國、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共產黨探索反法西斯斗爭新道路的努力,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績”。
1934年6月14日,共產國際七大籌委會開始討論大會議程,在討論統一戰線問題時,與會者基本上都贊同建立與擴大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同非無產階級階層和政黨實行聯盟。例如:曼努伊爾斯基主張,共產黨應當與小資產階級分子、農民政黨和其他法西斯企圖控制的團體進行談判;陶里亞蒂則強調,在擴大統一戰線方面,不僅應當動員共產黨人的力量,而且應當動員所有力量來反對法西斯;波爾特諾夫斯基指出,統一戰線應包括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等等。這些主張和觀點為共產國際七大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的形成提供了認識前提,成為共產國際反法西斯策略轉變的內部推動力。
二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召開
(一)共產國際七大召開時的國際形勢
在共產國際六大到七大的這7年時間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國際力量上的對比,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根本變化。這種變化的產生,首先是由于“蘇聯社會主義取得了堅決徹底的勝利”。通過一五計劃的完成,蘇聯徹底消滅了資本主義因素,消滅了貧困和失業現象,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建立起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基地,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先進的工業國。這一切,都大大加強了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基地的蘇聯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陣營中,階級與階級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普遍緊張,“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里,資產階級(迫于形勢,而不是出于本意)不得不竭力日益由議會制手段過渡到恐怖的法西斯統治手段”,“以保全資產階級的統治”。同時“階級斗爭的尖銳化、利潤的縮小、營業的破產、對外貿易的衰落”,這一切使得資產階級不得不準備戰爭,“以侵略和掠奪其他國家來增加自己的利潤”。隨著“凡爾賽體系的四分五裂,戰勝國對德和約的破壞,英日美法關于共同剝削中國的四強協約的破產”,一場新的帝國主義戰爭危險迫在眉睫。
總之,共產國際認為,隨著世界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群眾不滿情緒的大大增加,法西斯主義和戰爭危險的不斷增長,世界進入了“資本主義穩定的進一步動搖,導致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急劇尖銳化”的“革命與戰爭新階段的時期”。共產國際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
(二)共產國際七大的召開
1934年5月28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了關于七大會議議事日程的決議。7月1日,季米特洛夫就代表大會第二項日程寫信給委員會,信中提到三個重大的有關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即:關于社會民主主義問題(主要是有關如何看待和對待社會民主黨及改良主義工會等)、統一戰線問題以及共產國際的領導方法問題。這封信確定了共產國際七大新策略方針的基調:“由于局勢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統一戰線的策略也必須加以改變。必須拋棄認為統一戰線只能在下面實行的觀點,必須根本改變對社會民主黨工人和無黨派工人的態度。”“考慮到莫斯科要在一切問題上有效地領導處于各種不同情況下的共產國際的65個支部,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改變共產國際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季米特洛夫的這封信對于共產國際克服宗派主義錯誤和糾正過分集中的領導方法,對共產國際七大關于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些意見同時也得到了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的贊同。
1935年7月25日,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工會大廈舉行,這是共產國際歷史上的最后一次代表大會,全世界65個共產黨的510名代表參加了大會,中共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20多人,在會上發言的有周和生、康生、孔原、王明、梁樸、王榮(吳玉章)、李光(滕代遠)、趙毅敏等。大會破天荒地把毛澤東的頭像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幾個著名領袖人物的頭像一起,懸掛在會議大廳里,實際上公開表示了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態度:毛澤東應該成為中共黨內的領袖。
會議由皮克致開幕詞,大會一致通過由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皮克、臺爾曼、庫西寧、曼努伊爾斯基、王明、康生、周和生等42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7月26日,皮克作《關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報告》。8月2日,季米特洛夫在大會上作《關于法西斯的進攻和共產國際為工人階級的反法西斯主義的統一而斗爭的任務》的報告,向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正式提出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戰略。
三 共產國際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
(一)確立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方針
共產國際七大重點討論并通過了季米特洛夫的《關于法西斯的進攻以及共產國際在爭取工人階級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的斗爭中的任務》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個報告是大會的中心議題。《報告》分析了法西斯勢力崛起的原因及其階級本質,針對法西斯主義勢力的猖獗、德國法西斯上臺執政、新的世界帝國主義戰爭和侵犯蘇聯的戰爭的威脅日益增長的局勢,指出:“怎樣才能防止法西斯取得政權,怎樣才能推翻已取得政權的法西斯?首先必須著手建立統一戰線,以及全世界確立工人的統一行動。”這種統一行動“是一種強大的武器,它不僅能使工人階級進行有效的自衛,而且能使工人階級對法西斯、對階級敵人進行勝利的反擊”。必須“在工人階級大多數團結起來為推翻資本主義和勝利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之前,就建立各部分工人階級的統一行動”。由于這種統一行動的根本目的是反對法西斯,反對資本主義的進攻,反對戰爭的威脅,反對階級敵人,所以,共產國際對這種統一行動不會提出任何其他條件。這樣,共產國際七大就實現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略上的一個歷史大轉變。
《報告》還明確指出,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階級的首要任務,在于建立廣泛的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為驅逐帝國主義和爭取國家獨立而斗爭。這個觀點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提出了各國黨建立統一戰線的不同具體任務
季米特洛夫指出,從整體上看,統一戰線既包括在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無產階級統一戰線基礎上的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也包括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中建立反帝統一戰線。從具體上說,由于“各個不同國家實現統一戰線的具體方式是不同的,采取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這取決于工人組織的狀況與性質,取決于他們的政治水平,取決于該國的具體環境,取決于國際工人運動的進展情況”。如: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里,統一戰線的出發點和主要內容應當是“保衛工人階級直接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防衛工人階級免受法西斯迫害”。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立統一戰線時,則“首先必須考慮到群眾進行反帝斗爭所處的各不相同的情況、民族解放運動不同的成熟程度、無產階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共產黨對廣大群眾的影響”。
在社會民主黨獨自或參與執政的國家,當共產黨員與社會民主黨及其組織實行共同行動時,“應當認真地、有證有據地批評社會民主主義,揭露其真實面目”。在法西斯專政的國家,要通過“吸收那些被強迫加入法西斯組織和因為沒有覺悟加入法西斯組織的工人們參加最初步的運動,擁護他們自己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利益”,
進而引導群眾去推翻法西斯政權。《報告》還特別指出,中共應該“同中國一切決心真正救國救民的有組織的力量結成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廣泛的反帝統一戰線”。
(三)指出了各國黨必須克服“左”傾宗派主義錯誤
自共產國際六大以來,由于各國黨不懂得要在改良派組織中和未參加工會的工人里,從組織上鞏固自己的影響,所以在領導革命斗爭中都不同程度地犯了“左”傾宗派主義錯誤,其結果是阻礙了共產黨影響的擴大,特別是妨礙了共產黨爭取社會民主黨的工人來一起進行革命斗爭。事實證明,共產黨如果不根除這些宗派主義的觀點,就既不能和社會民主黨的工人建立統一戰線,也不能和其他勞動者建立廣泛的人民陣線。針對這種情況,《報告》指出:“在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陣線時,正確地對待那些有很多勞動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基本群眾參加的團體與政黨,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如果共產黨只是泛泛地議論統一戰線,而不努力進行在群眾中的大量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不把那些至今尚無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群眾吸引過來,使他們擺脫資產階級政黨的影響,參加到階級斗爭中來,那么,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就只能是空中樓閣。《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千方百計地設法,不僅使那些社會民主黨工人,而且也使那些真誠希望轉向革命的階級立場的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組織的活動家,易于同我們一起進行反對階級敵人的工作和斗爭”。
(四)闡述了改變共產國際執委會工作作風的重要性
共產國際自成立之日起,就實行高度集中的領導制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國黨的獨立自主性。鑒于目前國際形勢的日益復雜,各國的具體情況又不相同,而各國黨所面臨的任務也不盡一致,同時也考慮到教條主義的危害,共產國際七大在通過的《關于共產國際執委會報告的決議》中指出,為了照顧到各國黨本身的使命和領導責任,發揮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獨立自主的作用,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共產國際“在把活動重點轉移到制定世界工人運動的基本政治、策略路線的同時,要在決定任何問題時,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出發,而且一般說來,要避免直接干涉各黨的內部組織的事務。幫助各國共產黨運用本身經驗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但要避免機械地把一個國家的經驗套用到另一個國家,避免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籠統公式去代替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這個決議重新規定了各國黨同共產國際領導機構的關系,改變了共產國際的領導方式。這個決議要求共產國際執委會集中自己的力量,考慮各國具體的條件和特點,為世界工人運動制定基本的政治和策略方針,同時要避免直接干預各國黨的內部事務。這樣,便防止了把一國黨的革命方法和經驗刻板而機械地運用到情況不同的另一個國家中去,使各國黨對兄弟黨的經驗能夠采取創造性的、積極的態度。這對于各國黨來說,是一次組織上、思想上的大解放。這一轉變,改變了過去共產國際遠離各國斗爭中心發號施令,指揮一切,過分集權和過多地干預各國黨內部事務的做法,有助于建立共產國際和各國黨之間的新關系,有利于各國黨加強自身的建設,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的斗爭實際相結合,更好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革命中的重大問題。對于中共及其領導下的中國革命而言,這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的外部條件。
總之,共產國際七大統一戰線戰略的轉變,對推動各國人民開展反法西斯斗爭直至取得最后勝利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但是,共產國際在號召各國黨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時,并沒有強調共產黨必須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原則,致使一些黨又提出了“一切為了人民陣線,一切經過人民陣線”的口號,從而犯了右傾錯誤,并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失。與此同時,共產國際也沒有真正貫徹和落實“不直接干涉各國黨內部事宜”的決議,其盲目跟隨蘇聯對外政策指揮棒轉的做法,也使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受到了相當嚴重的損害。
四 共產國際與《八一宣言》
(一)共產國際與《八一宣言》的制定
1.共產國際七大是《八一宣言》制定的重要指導者
《八一宣言》是共產國際七大制定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戰略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共產國際指導下制定的少有的、較充分地考慮了中國具體國情的綱領性文件。共產國際七大會議期間,王明代表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作了《關于建立反帝統一戰線問題》的發言,把建立最廣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為各國黨的基本策略。鑒于法西斯勢力在世界范圍內日益猖獗,共產國際七大要求糾正自1928年共產國際六大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盛行的“左”傾關門主義傾向。在共產國際執委會籌備召開共產國際七大期間,曾討論和醞釀過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的問題。這使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并開始考慮在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
2.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是《八一宣言》的倡議者和推動者
《八一宣言》的產生,既有共產國際七大的重要指導作用,同時也是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共同努力的結果。《八一宣言》是他們首先倡議的,在宣言具體制定的過程中,代表團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1934年5月,共產國際成立了七大主席團及籌備委員會,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王明參加了大會的籌備工作。在幾次的大會籌備會議上,季米特洛夫等尖銳地批評了以往“左”的觀點,要求各國黨應從反法西斯斗爭的迫切需要和國內的實際情況出發,克服消極的關門主義傾向,重新確定共產國際的戰略和策略,實行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戰略。共產國際的這種戰略大調整,對中國而言就意味著要求中共重新考慮國民革命失敗以來的反蔣政策,爭取化蔣為友。同意進行這種巨大的轉變對中共代表團來說是非常艱難的,經過籌備會議的多次幫助,中共代表團才最終接受了共產國際的觀點。
1935年夏,日寇妄圖吞并華北五省,滅亡中國的野心完全暴露,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戰略總方針的轉變,以及吳玉章等提出的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見,用了四天時間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的初稿,提請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討論數天之后,經過數次修改基本定稿。這個文件后來由王明負責翻譯成俄文,吳玉章全程參加了《八一宣言》的醞釀、起草、討論和修改后,再提交共產國際七大并且得到了批準。因此,《八一宣言》是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戰略后,經過集體努力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對共產國際革命戰略轉變的基本態度和對國內時局的基本看法,也是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為中共代表團參加共產國際七大所做的一項最為重要的準備工作。
(二)《八一宣言》的主要內容
在共產國際七大召開期間,出席共產國際七大的中國代表根據七大精神討論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又稱《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義發表,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為主體的國防政府,建立以紅軍為主體的“抗日聯軍”。《宣言》指出:中華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圣天職。呼吁: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都應當有“兄弟鬩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申明:共產黨愿意立刻與中國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各名流學者、政治家談判共同成立國防政府問題。號召: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言》還提出了抗日救國的十大方針。
1935年10月1日,《八一宣言》在巴黎《救國報》第10期上正式發表(《救國報》是中共代表團在法國巴黎創辦的一種中文報紙,1935年12月9日起改名為《救國時報》),使得《八一宣言》的精神沖破了國民黨的嚴密封鎖,秘密地陸續傳入國內。
共產國際七大閉幕后,共產國際為了恢復同中共的聯系,傳達大會有關建立統一戰線的新精神,決定派張浩回國。張浩于1935年11月中旬回國,向中共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11月28日,中共根據《八一宣言》的精神,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提出了類似《八一宣言》的十大綱領。接著,中共又于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瓦窯堡會議根據張浩傳達的共產國際七大和《八一宣言》的精神,討論了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分析了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三)《八一宣言》的歷史意義
《八一宣言》體現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真誠態度,表達了中共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緊迫性的認知,展示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廣泛性,指出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可行性。第一次表示不再堅持蘇維埃政權的中心作用和領導作用,愿意與各黨派各軍隊(包括國民黨及軍隊)聯合起來共同抗日救國,不再奉行“下層統一戰線”和“左傾關門主義”政策,用“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作為領導抗日的組織形式,它為瓦窯堡會議的召開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確立,做好了思想準備。
總之,《八一宣言》反映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日救國的強烈愿望,適應了抗日救國的新形勢。《八一宣言》發表后,很快在國內外傳播開來,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
然而《八一宣言》也有不足,例如,它只是籠統地號召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日,對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黨派在抗日問題上所持的態度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更不可能像瓦窯堡會議決議那樣,正確指出在統一戰線中如何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等問題;又如,由于《宣言》是公開發表的,故在內容上顯得不明確,只能一般性地提些政治口號,而很少觸及與各抗日力量合作的具體政策;再如,《宣言》基本上參照共產國際的指示而成,難免有一些脫離中國實際。這些不足之處,在瓦窯堡會議上,特別是在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7年12月27日)的報告中,最終得到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