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與管制政策研究
- 楊振
- 2176字
- 2019-01-04 12:37:25
第一節 產業組織視角下的外資競爭行為
一 外資競爭效應計量的難題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分。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吸引外資的經濟體(UNCTAD, 2011)。為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使外商投資方向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適應,早在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國家計委關于《〈指導吸收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的通知》,后形成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又根據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作了調整;為優化外商投資的結構,我國于1995年首次頒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并先后六次進行修訂;而2000年頒布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也進行了三次修訂,均逐步放寬了外資方向性準入等方面的限制。
近年來外資投資方向性管制法規如表3-1所示。
表3-1 近年來外資投資方向性管制法規的調整

續表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隨之而來的一個疑問是,為什么要如此頻繁地調整全國層面的外資利用結構,這些政策是如何調整的、背后的調整邏輯是怎樣的?政策調整應當依據什么樣的標準,是否應當在評判外資對中國產業和市場的影響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調整外資管制政策?不難看出,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制度一直在隨經濟發展的階段不斷調整,然而政策制定與調整的困境在于,當前還缺乏一種有效的定量方法對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進行合理評估,從而忽視了外資政策與產業政策可能存在的沖突。
錯誤的外資監管政策,可能保護了低效率者和既得利益者。比如盲目對外資進入進行限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現有的國外投資者利益(江小涓,2002),強化其在東道國的壟斷勢力。平衡外資政策與產業政策,客觀上要求將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納入產業組織理論的框架下來考察。
外資企業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企業間的競爭關系也因外資企業的進入而發生巨大改變,比如零售制造業外資的大量涌入甚至激發了一場對于產業安全的討論。在另外一些產業,外資憑借其跨國公司優勢將其在母國的壟斷地位延伸至東道國,形成外資企業主導行業發展的格局。可見,外資表現出了競爭和反競爭特性。從產業層面研究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評估和計量外資進入福利效應,是處理好外資政策、產業政策及反壟斷政策關系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這一問題,在制造業外資大量涌入的語境下,顯得更為迫切。制造業一直以來都是外資投入的重要領域,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占所有外資企業總數的63.75%, 合同外資金額比重高達56.33%。因此,考察制造業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有研究主要考察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及其對生產率的影響,割舍了內外資企業間的競合關系,因而忽視了對這個重要問題的定量測度。基于市場結構分析的外資效應評估,重新認識到了外資進入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楊丹輝,2004)。但隨著實證產業組織學的興起,結構學派主張的市場結構與競爭關系的邏輯受到重大挑戰,對市場競爭關系及績效的直接計量備受推崇。基于此,本章從直接評估和計量外資進入的壟斷競爭效應入手,運用實證產業組織方法計算了制造業細分行業市場勢力溢價水平的大小,考察了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并首次計算了外資進入引致的福利效應。
二 外資進入與市場勢力波動
現有關于外資進入對產業或企業運營影響的文獻提供的大量證據表明,FDI與市場勢力溢價邏輯上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但沒有證據明確這一影響方向。這些文獻有兩類,一是關于FDI是否促進了東道國企業生產率的提高;二是關于FDI是否改變了東道國的市場競爭環境。
外資的外溢效應理論。許多研究都曾經指出,FDI存在著明顯的外溢效應(Cheung和Lin, 2004;張海洋,2005),能夠顯著提高本土企業的生產率水平,從而有可能改變企業之間的競爭狀態。一般地,較高的生產率會導致較大的市場勢力溢價(Bernard等,2003)。因此,如果FDI被證實提高了本土企業的生產率,則外資進入可能提高企業市場勢力溢價;如果FDI抑制本土企業生產率的提高,則可以推斷出市場勢力溢價傾向于降低。但截至目前分析,由于FDI與生產率的關系沒有明確,它與市場勢力溢價之間的關系仍不能確定,原因之一在于FDI對東道國企業生產率的影響因國別和產業而異;原因之二在于FDI對生產率的影響可能受限于Borensztein等(1998)所說的門檻效應,外資進入初期其外溢效應可能難以顯現。
外資的競爭效應理論。外資企業的進入帶來更多競爭的假設更符合大家對現實的認知,但從產業組織角度來講,外資涌入可能導致兩種相反的結果。第一種結果是所有企業都在市場參與競爭,市場缺乏退出機制或退出成本比較高,所有企業賺取較低的或零經濟利潤;第二種結果是在競爭下,低效率的企業被市場淘汰,最終產業呈現集中趨勢,在位企業分享較高的壟斷利潤。經驗結果表明,FDI影響東道國市場環境及結構的方向也是不確定的。大量的研究支持外資進入帶來市場集中度下降這一觀點(Driffield, 2001;江小涓,2002),其作用機理在于外資進入增加了本土產業層面的市場競爭程度。然而,跨國公司的自身優勢使得其更容易將壟斷勢力施加到新興市場,從而導致外資主導的市場勢力加強,使得市場結構表現出二元級差特征(楊丹輝,2004)。基于FDI對市場勢力可能存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我們認為,在外資進入初始階段,FDI的競爭效應可能占主導地位;在第二階段,隨著外資的積累及本土化經驗的提升,FDI則有可能表現出反競爭效應,強化自身壟斷勢力。因此,從一個較長的考察期來看,FDI對產業市場勢力溢價的影響可能呈現出U形非線性特征,下文將對這一關系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