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
- 孫冬虎 許輝
- 2069字
- 2019-01-04 12:42:21
第七節 明代長城內外的民族分布及相互關系
蒙元勢力退出大都后,城市原有的民族構成發生變化。原住民在戰爭中大量耗減,新的人口不斷補充進來。在明代充實北京的人口中,數量最多的為漢族,蒙古、回回、韃靼、藏族等也有一些民眾來到這里生活。元末的戰火使大都人口大量耗減,明初為鞏固北部防御前線,將塞外人口遷入北京(北平)。這種移民從洪武年間徐達遷移山后沙漠遺民到北平府屯田,到永樂年間遷徙山西貧民及江南富戶“實京師”,還有大批到京城輪番戍守的衛所士兵,改變了北京周邊人口稀疏的狀況。受明朝優待政策吸引而主動歸附的蒙古人,大多被安置在北京地區的都司衛所里。
元代在大都定居的回回人,到明朝也受到重視。明初大將常遇春是有爭議的回回人,明成祖倚重的鄭和則是毫無異議的回回人后裔。很多回回人以軍戶身份跟隨明成祖來到北京,他們的遷移和定居與明初北京地區的戍守和建都有直接關系。北京朝陽區的長營,在清代以前稱“常營”,傳說是常遇春的軍營。房山區的常莊,被認為也曾是常遇春的軍隊駐扎之地。常遇春在北京修建清真寺的傳說很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回回人的較高境遇。
明代北京地區回回人的來源,有不少是受命王朝招撫而內附的人口。洪武年間對北元采取招撫政策,數十萬歸附和被俘的北元官兵中有部分回回人。西域回回人的內附一直持續到嘉靖以后,北京是重要的安置地之一。英宗天順元年二月,“命兵部,凡來降達子、回回,俱留在京安插”
。牛街禮拜寺,“成化中錫額,西域回回降人齋誦處”
。在北京遠郊,也有回回人的蹤跡。昌平何營有伯哈智墓,伯哈智是洪武初年來到中國的阿拉伯人,獲得了明太祖的賞識。據明萬歷六年(1578)《重修先賢碑記》載:“先賢祖師名伯哈智,作墳始自太祖高皇帝念其獻兵策有功所贈也。”伯哈智以獻策功受封官爵后,請求游鄉宣講伊斯蘭教,對明代伊斯蘭教的傳播功不可沒。洪武末年他來到昌平講學,卒于昌平。正統、嘉靖及萬歷三朝都對其墓苑大規模維修,并在旁邊建立清真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整垣墻,墓門、神道煥然一新。宣統元年(1909)在墓前東側增加了墓碑。昌平現存數座明代清真寺,包括昌平城北街的昌平清真寺、陽坊鎮的西貫市清真寺、沙河鎮的南一村清真寺、南口鎮的南口清真寺(一說建于元代)
。伯哈智的講學影響深遠,昌平一帶可能有不少回回人。
除了自金代以來居住在北京地區的女真人外,明代又有很多歸附的女真人被安置在這里。明初征討在東北的前元舊部,對女真各部采取了積極的招撫政策,部分女真貴族被安置在南京。北京(北平)的氣候更適于女真人生活,不少人“愿居京自效”。永樂十二年,“弗提衛女直指揮僉事阿剌禿等來朝,自陳愿居北京,從之。命禮部賜予如例”。宣德七年,“玄城衛女直舍人惱答來歸,奏愿居京自效,命為副千戶,賜金執襲衣彩幣鈔布。仍命有司給房屋器物如例”
。正統年間,明廷對蒙古和女真族加緊了防范,南遷女真人很少安插在北京。此前安置在北京的女真人大都是世襲武官,長期在這里居住、繁衍生息
。
明朝借鑒元代的經驗,對藏族上層采取“多封眾建”的政策,實現對藏區的自治管理。受到朝廷封爵的藏族上層貴族能夠在京短期居住,宗教領袖則有較長時間居留北京講經說法。宣德年間格魯派(俗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釋迦也失來北京覲見,受封為大慈法王,長期留駐在北京的大慈恩寺。他舉行了眾多宗教活動,助緣修建北京法海寺,主持西天佛子大國師智光的荼毗法會。正統四年釋迦也失圓寂于北京,在京時間超過八年之久,促進了北京地區藏傳佛教的傳播。明初北京已有藏傳佛教寺院近20所,最著名的有大慈恩寺、大隆善護國寺、大能仁寺、大護國保安寺等。明中期以后長期居住北京的番僧越來越多,英宗時已遠超千數。萬歷初年,朝廷派出在北京的藏僧前往蒙古傳經,積極鼓勵和支持俺答汗將藏傳佛教格魯派引進蒙古。
內附的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一部分來到北京。明朝設立提督四夷館掌譯書之事,專門負責翻譯少數民族或外國語言文字。永樂五年,“特設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館”,正德年間增設八百館,萬歷年間又增設暹羅館。四夷館名義上選官民子弟充任,但最初入選的多是一些歸附明朝的少數民族,原因在于他們能夠識讀翻譯民族語言和文字。這樣的機構有利于明朝了解少數民族以及外國情況,幫助朝廷更好地處理民族關系。明朝提倡漢人與少數民族通婚,朱元璋及朱棣都有蒙古族妃子,武宗甚至將韃靼人脫火赤收為義子,并賜國姓朱,名靜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規定漢人在起名、穿衣、語言等方面嚴禁仿效蒙古風俗,以消除元朝在語言、文字、服飾、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明朝屢屢對少數民族上層賜予漢語的名姓,少數民族官員或后裔普遍學習漢族語言,甚至進入國子監學習。
明朝在樹立漢族正統的同時,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優待策略,保障了北京地區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安定。區域民族融合是在遼金元三朝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歸附或遷移到北京地區的少數民族以從屬的身份,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漢族文化的熏陶,從政治倫理方面更加貼近漢族文化,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也受到漢族社會的影響。因此,明代北京地區的民族融合有更明顯地向漢族文化趨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