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資產評估監管制度安排與效率研究
- 郭化林
- 5589字
- 2019-01-04 12:41:50
第五節 資產評估監管研究相關理論
本書旨在考察當前我國資產評估機構與上市公司之間、資產評估機構之間、資產評估機構與監管部門之間的現實狀況,歸納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效率的基本表現,然后從博弈論角度剖析當前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的內在邏輯和癥結,在借鑒國外先進監管模式設計優點和監管經驗、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國情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我國現行資本市場資產評估監管模式的政策建議。本書研究的相關理論包括制度變遷理論、俘獲理論、博弈論、冰山理論、舞弊三角理論等。
一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結構)產生、替代或改變舊制度的動態過程,即一種制度框架的創新和被打破。制度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正式制約(如法律)、非正式制約(如習俗、宗教等)以及它們的實施,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會的尤其是經濟的激勵結構。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們會不斷提出對新制度的需求,以實現預期增加的收益。當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基本均衡時,制度是穩定的;當現存制度不能使人們的需求滿足時,就會發生制度變遷。作為替代過程,它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作為轉換過程,它是一種更有效率制度的生產過程;作為交換過程,它是制度的交易過程。
199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 C.諾思(Douglass C. North)將制度作為外生變量,經濟增長是資本、勞動和技術參數的函數,在研究中重新發現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經濟史論和制度變遷理論使其在經濟學界聲譽鵲起,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描述一個體制中激勵個人和團體的產權理論;界定實施產權的國家理論;影響人們對客觀存在變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識形態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經濟學意義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服從程序和道德、倫理的行為規范”,諾思稱之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指的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一種安排。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一種使其成員的合作獲得一些在結構外不可能獲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種能影響法律或產權變遷的機制,以改變個人或團體可以合法競爭的方式。
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之比對于促進或推遲制度變遷起著關鍵作用,只有在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的情形下,行為主體才會推動直至最終實現制度的變遷;反之則相反。推動制度變遷的力量主要有兩種,即“第一行動集團”和“第二行動集團”,兩者都是決策主體。制度變遷的一般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①形成推動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即對制度變遷起主要作用的集團;②提出有關制度變遷的主要方案;③根據制度變遷的原則對方案進行評估和選擇;④形成推動制度變遷的第二行動集團,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團;⑤兩個集團共同努力去實現制度變遷。
根據充當第一行動集團經濟主體的不同,可以把制度變遷分為“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需求主導型制度變遷)和“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是指由個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獲利機會的引誘,自發倡導、組織和實現的制度變遷,其特點有:改革主體來自基層;程序為自下而上;具有邊際革命和增量調整性質;在改革成本分攤上向后推移;在改革順序上,先易后難、先試點后推廣、先經濟體制改革后政治體制改革相結合和從外圍向核心突破相結合;改革的路徑是漸進的。“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是指由政府充當第一行動集團,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實行的制度變遷,其特點有:政府為制度變遷的主體;程序自上而下;激進性質;具有存量革命性質。
諾思研究發現,決定制度變遷路徑的力量來自兩個方面:不完全市場和報酬遞增。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場的復雜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變遷不可能總是完全按照初始設計的方向演進,往往一個偶然事件就可能改變方向。就后者而言,人的行為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的,制度給人們帶來的報酬遞增決定了制度變遷方向。諾思接著指出,在一個不存在報酬遞增和完全競爭市場的世界,制度是無關緊要的;但如果存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市場時,制度則是重要的,自我強化機制就會起作用。制度變遷的自我強化機制有四種表現:(1)設計一項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設置成本,而隨著這項制度的推行,單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會下降。(2)學習效應。通過學習和掌握制度規則,如果有助于降低變遷成本或提高預期收益,則會促進新制度的產生和被人們接受。制度變遷的速度是學習速度的函數,但變遷的方向卻取決于不同知識的預期回報率。(3)協調效應。通過適應制度而產生的組織與其他組織締約,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組織的產生與對制度的進一步投資,實現協調效應。(4)適應性預期。當制度給人們帶來巨大好處時,人們對其產生了強烈而普遍的適應預期或認同心理,從而使制度進一步處于支配地位。隨著以特定制度為基礎的契約盛行,將減少這項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確定性。路徑依賴對制度變遷具有極強制約作用,并且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二 俘獲理論(利益集團理論)
政府俘獲理論又稱利益集團理論。所謂利益集團又稱壓力集團,是指那些具有某種共同的目的,試圖對公共政策施加影響的個人有組織的實體。不同的利益集團在規模、資源、權利和政治傾向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別。由于一個集團通常只代表整個社會中的一小部分成員的利益,各種社會組織采取集體行動的目標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爭取重新分配財富,而不是為了增加總的產出。換句話說,他們都是“分利集團”。因此,各利益集團都會在各自的勢力基礎上展開分利競爭,通過各種“院外活動”影響政府官員決策為本集團爭取最大利益。根據利益集團理論的主張,政府或者立法機構、非營利組織也可以被看成利益集團,它有提供管制的權利,因此它的利益就在于保住這種權利。一個國家、地區或者組織的資產評估準則是在各種利益集團的存在下制定并運作的,也是各種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俘獲理論建立在實證分析基礎上,也將視角擴展到管制的制定過程,對政府的強制力假定進行了懷疑,對管制的目標取向及管制的政治決策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該理論強調指出管制不僅僅是經濟過程,更重要的是政治決策對經濟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認為管制的目標不是為公共利益,而是取悅于特殊利益集團。政府干預過程中的權力是濫用和過度的。
政府俘虜理論實際上是公權私用,即公共權力為少數利益集團而不是人民大眾謀利益的問題。其核心內容是:政府建立管制起初,管制機構能獨立運用權力公平管制,但在被管制者與管制者長期共存中,具有特殊影響力的利益集團——被管制企業,針對管制者的自利動機進行“尋租”活動,使管制者成為被管制者的“俘虜”,為少數利益集團謀求超額利潤,使真正的守法者損失利益,結果使被監管行業更加不公平,降低整體效率。
抑制規制俘獲的措施主要有降低規制判定的權限、為規制機構提供激勵使其承擔一定的責任、增大規制俘獲難度、減少規制機構與委托人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四種,前兩種旨在減少從規制俘獲中得到的利益,后兩種則使這種規制俘獲變得更為困難。
三 博弈論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博弈行為是指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在這類行為中,參加斗爭或競爭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為了達到各自目標和利益,各方必須考慮對手的各種可能的行動方案,并力圖選取對自己最為有利或最為合理的方案。博弈論就是研究博弈行為中斗爭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行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這個合理行為方案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游戲中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博弈的主要類型有:(1)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前者研究人們達成合作時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問題。后者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局勢中如何決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選擇問題。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區別在于相互發生作用的當事人之間有沒有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沒有,就是非合作博弈。(2)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參與者對所有參與者的策略空間及策略組合下的收益函數有充分了解稱為完全信息;反之,則稱為不完全信息。(3)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靜態博弈是指參與者同時采取行動,或者盡管有先后順序,但后行動者不知道先行動者的策略;動態博弈是指雙方行動有先后順序并且后行動者可以知道先行動者的策略?!扒敉嚼Ь场本蛯儆陟o態博弈,而棋牌類游戲等則屬于動態博弈。
經濟學家們所談的博弈論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論比非合作博弈論復雜,在理論上的成熟度遠遠不如非合作博弈論。非合作博弈又分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與上述四種博弈相對應的均衡概念為:納什均衡、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貝葉斯納什均衡、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
博弈論的基本要素有:(1)局中人。在一場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于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多人博弈”。(2)策略及行動。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選擇實際可行的完整行動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一個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全局籌劃的一個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如果一個博弈中局中人總共有有限個策略,則稱為“有限博弈”;反之稱為“無限博弈”。(3)得失。一局博弈結局時的結果稱為得失。每個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結束時的得失,不僅與該局中人自身選擇的策略有關,而且與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有關。所以,一局博弈結束時每個局中人的“得失”是全體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的函數,通常稱為收益函數。(4)結果。對于博弈參與者來說,存在著一博弈結果。(5)均衡。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于穩定值。在供求關系中,某一商品市場如果在某一價格下,想以此價格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賣出,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納什均衡就是一穩定的博弈結果。局中人、行動和結果被統稱為博弈規則。
四 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把舞弊的原因形象地比作海面上漂浮的冰山。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更龐大的危險部分隱藏在海平面以下(見圖2-5)。

圖2-5 冰山結構示意
(一)結構部分(第一類因素)
海面上的部分是舞弊的結構部分,包括效率衡量措施、等級制度、財務資源、組織目標、技術狀況等,這只是冰山的一角。舞弊結構上的內容實際上是組織內部管理方面的,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能看到。
(二)行為部分(第二類因素)
海平面以下的部分是舞弊行為部分,包括行為人的態度、感情、價值觀念、激勵和滿意等,這是更為龐大和危險的部分。舞弊行為上的內容是更主觀化、個性化的,更容易被刻意掩飾起來。如果刻意掩飾,將很難察覺到。
冰山理論說明,一個公司是否可能發生舞弊行為,不僅取決于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嚴密性,更重要的取決于該公司是否存在財務壓力,是否有潛在的敗德可能性。它強調,在舞弊風險因素中,個性化的行為因素更為危險,必須多加注意。因此評估師在評估執業時,不僅應關注結構方面,對內部控制、內部管理內容進行評價,而且更應注重個體行為方面,用職業判斷分析和挖掘人性方面的舞弊危險。根據該理論,已經識別的舞弊風險遠遠小于未被識別的舞弊導致的風險。
冰山理論告訴我們,眼見并不一定必然為實。首先,眼睛所看到的總是遠遠小于看不到的,而且浮在水面上的是容易解決的問題,水面下的才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其次,冰山在海洋中浮動,人們能見到的是露出水面上的部分,實際只是整體冰山的一角,更大部分在水下,它是水上部分的幾倍或幾十倍。最后,任何表現出來的問題、出現的危機都有深層的原因。必須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層層剖析,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五 舞弊三角理論
眾所周知,態度決定成敗、質量和高度,作為工作的內在心理動力,態度與工作效率、效果呈同方向變化。評估師的價值取向、道德與態度影響對工作會產生決定性影響,正確的態度與道德行為同技術能力一樣重要,價值、道德與態度貫穿于評估師所做的每一件事及整個職業生涯。態度的傾向性反映了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因,是職業能力形成及其運用的驅動因素,起著催化與促進作用。資產評估活動中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帶”,評估師常常面臨“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借口)”舞弊三角理論問題(見圖2-6)。

圖2-6 舞弊三角理論
舞弊三角理論是1995年由美國舞弊會計學家、美國注冊舞弊審核師協會創始人、曾任美國會計學會會長的W.史蒂夫·阿爾布雷克特(W. Steve Albrecht)教授提出的,舞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是“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借口)”,即舞弊是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的綜合結果,缺少任何一項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行為。當工作中存在壓力、機會及借口時,評估師可能出現敗德行為或利己性選擇。
(1)壓力因素。是舞弊者的行為動機,刺激個人為其自身利益而進行企業舞弊的壓力大體上可分為財務壓力(經濟)、惡習、與工作有關的壓力、其他壓力4類。
(2)機會因素。是能夠進行舞弊而又能掩蓋起來不被發現或者逃避懲罰的時機,主要有缺乏發現企業舞弊行為的內部控制、無法評價工作質量績效、缺乏懲罰措施、信息不對稱、無能力察覺舞弊行為(能力不足)、評估制度不健全6種情況。
(3)自我合理化(借口)。是指舞弊者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的理由,是個人的道德價值判斷。在面臨壓力、獲得機會后,真正形成企業舞弊還有最后一個要素——借口,即企業舞弊者必須找到某個理由,使企業舞弊行為與其本人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相吻合,無論這一解釋本身是否真正合理。一般而言,評估機構員工舞弊理由通常包括:這是機構欠我的;沒有人從我的行為中受到損害;我的目的是善意的,用途是正當的,等等。管理舞弊理由通常包括:我是為了機構的利益、度過困難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