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對象、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從前文可知,國外學者關于法律規范沖突的論述,基本上都是以法律規范為中心的。但是,考慮到在國內,人們對法律規范沖突的認識還普遍處于外部的、整體的與現象的層面,實有必要界定清楚“法律規范沖突概念是什么”這一問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理論問題。或者說,實有必要在整體上界定法律規范沖突概念是什么。這樣做是因為,不能確定所探究的論題,就意味著不能確定地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因為總存在我們是在研究不同論題(或對象)的危險;況且由于術語的日常用法經常能傳遞不同的意思,即使可以用一個特定術語界定所探究的論題,也不能簡單地認為用同一術語所界定的論題就能保障用這個術語標識的就是同一個論題。Andrew Halpin, Rights and Law: Analysis and Theory, Oxford: Hart Publishing, 1997, p.9.是故,法律規范沖突概念的界定必須從辨析法律規范沖突與類似情況的不同開始。

前文在梳理現行規范審查制度與法律規范沖突處理制度時已經提出一個觀點,即法律規范沖突是規范審查處理領域內的一個主要問題,其界定是規范審查活動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因此,現行法律秩序內與法律規范沖突類似的情況同屬于規范審查領域,或者說它們共同構成了規范審查領域。把方向定位在規范審查領域之后,只要能找出規范審查與法律規范沖突類似的其他情形,就可以進一步比較它們與法律規范沖突的不同之處,進而達到界定法律規范沖突論題的目的。

根據前述的規范審查制度,規范審查針對的情形大體上被分成五種。這些情形在現行《立法法》第87條與《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第10條內有明確規定,即第一,是否超越權限;第二,下位法是否違反上位法的規定;第三,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不同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是否不一致,是否應當改變或者撤銷一方或者雙方的規定;第四,規章的規定是否適當,是否應當予以改變或者撤銷;第五,是否違背法定程序。另外所有關于規章和(或)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的規章,也都規定了與所列項目相雷同的情形。

(一)否定的界定

否定地界定法律規范沖突的論題就是指出本書所分析的法律規范沖突概念不是什么;也就是要指出在本書所選論題之下不研究那些與法律規范沖突相類似或并不是法律規范沖突的情形。

第一,法律規范沖突不是指法律之間的沖突。前已述及,國內學者多是在法律沖突、異位法的相抵觸與同位法的不一致的名下論述法律之間的沖突。盡管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法律規范構成的整體之間的沖突,但是本書所分析的法律規范沖突并非這種沖突。因為“法律”這個術語的指稱過于寬泛。即使研究過程中把法律自動縮小或默認成一件件的單行法(文本),那也是一種較大的法律規范集合。這樣做,一方面難以基于這么大的單元比較、認定它們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通常的默認進路主要還是從常說的完整法條入手,準確地講,是從結構完整的法律規范入手探究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不過此類觀點還處于較淺的直覺層面,且又說成是“法律沖突”。況且,法律沖突的涵蓋面并不限于法律規范沖突,它不僅包括一整部單行法與其他法律規范或者另一整部單行法之間的沖突,而且還包含法律價值沖突、單行法的整體功能、部門法之間的法律目的等之間的沖突。法律沖突所含的錯綜復雜的內容表明,不是不可以使用“法律沖突”這個術語,但至少沒有“法律規范沖突”這個術語所指的單純、明確。后者既易于基于法律規范的語義概念確定法律規范,又易于比較法律規范之間是否存在沖突。而且,在法律體系是以法律規范為主要內容構成的整體這一意義上,法律規范沖突是認識法律沖突現象的主要內容和基點。因此,本書不研究法律沖突,并且不用“法律沖突”而是用“法律規范沖突”來指稱本書研究的對象。

第二,超越法定權限、違背法定程序被制定的規范并非系與上位法律規范沖突。我國現行各類規范審查單行法,無不規定規范審查機關必須審查被制定的法律是否系被超越權限和(或)違背法定程序制定的。這兩種情形是規范審查的常見部分,也是易于得出審查結論的部分。然而,立法機關超越法定權限、違背法定程序制定出的法律規范,并不存在與上位法律規范(如關于立法權限與立法程序的規定)相沖突問題。因為,立法機關超越法定權限、違背法定程序制定出的法律規范與立法權限和立法程序的規定并不處于同一層面,它們之間不可能沖突。理由是,關于立法權限與立法程序的規定調整的是立法機關的行為,而立法機關制定出來的法律規范調整的并非它們自己制定這些規范的行為,而是其他個人、組織的行為或其他規范等。如若出現立法機關新制定的、調整自己立法權限與立法程序的規定,這種規定作為規范行為毀損了舊規定而不是與舊規定相沖突。兩類層次不同、內容不同的規范之間不可能產生沖突。是故,可以說立法機關超越法定權限、違背法定程序的法律或其中的個別規范是被違法制定的,因而應當被改變或撤銷,但不能說成此類規范與關于立法權限和立法程序的規定相沖突。

第三,法律規范沖突并不等于法律規范的不適當。前文多處提及與現有法律規范沖突的規范肯定是不適當的規范,但法律規范不適當的情形遠遠不限于相沖突這一種情形。綜合來看,我國現行規范審查制度關于被審法律規范可能出現的情形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屬于不合法的情形,這種情形肯定屬于不適當;另一類在嚴格意義上,則屬于是否合法之外的情形,可稱之為狹義適當性情形。

首先就不合法的情形而言,“相抵觸”參見《憲法》第5條、第67條第7項;《立法法》第88條第1項、第90條、第91條第1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以下簡稱《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30條第2項;《關于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第6段。、“超越法定權限”參見《立法法》第87條第1項;《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第10條第1項。、“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參見《立法法》第87條第2項;《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第10條第2項。、“違反法定程序”參見《立法法》第87條第5項;《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第10條第5項。、“不合法”參見《行政復議法》第7條、第27條。、“限制或者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的”, 參見《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第30條第1項;《安徽省行政機關規范性文件備案監督辦法》第9條第1款第1項;《浙江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規定》第8條第1項。就是在陳述不合法的情形。只要被認定為屬于這些情形的法律規范,基本上都屬于不合法的規范。另外,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的補充和修改它的規范,以及違背授權的目的、范圍被制定的規范,參見《立法法》第7條、第10條、第11條。也屬于不合法的規范。顯然,這些廣義不適當所包含的不合法情形并非都是法律規范沖突情形。

其次,狹義不適當情形與前述不合法情形互不包含,此類情形在我國現行法內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倫理道德諸領域。這些領域的原則、標準與要求等提供了難以窮盡的法律規范在狹義適當性情形。筆者在此嘗試把它們分成大體上分成三類。

其一是政治不正確情形。例如,凡是違反《立法法》第3條、第5條的原則性規定的規范,就屬于沒有遵從正確的政治方向、沒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在政治上不正確的規范。

其二是違背經濟效益基準的情形。經濟效益基準是美國聯邦政府審查行政規則(rules)的重要基準之一。Executive Order 12866—Regulatory Planning and Review, Sec.6.(B)(C).然而,我國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中并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只有極個別的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提到了這一方面。例如,國務院制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原則性地規定:“積極探索對政府立法項目尤其是經濟立法項目的成本收益分析制度。政府立法不僅要考慮立法過程成本,還要研究其實施后的執法成本和社會成本。”參見《國務院關于印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通知》第17段。另外,《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實施意見》對政府立法項目的成本收益分析作出了專門詳細的規定。參見《海南省人民政府法規起草和省政府規章制定程序規定》第23條第4項。不過,至少在理論上可以認為,違反經濟效益最大化基準的規范也是一種狹義不適當的規范。

其三至于同位法律、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中的法律規范沖突情形,既不同于前述的不合法情形,也不同于下面所述的狹義適當與否的情形,但此類情形確實屬于法律規范廣義不適當的情形。

綜上,廣義上不適當的法律規范的情形可以說是難以窮盡的,其中明確屬于法律規范沖突的是異位法律規范的相抵觸、同位法律規范的不一致。至于其他絕大多數情形,它們若不是或不能被轉化為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主要是背景要素),并成為法律規范構成要素的沖突,也將難以成為法律規范沖突的具體情形。

(二)肯定的界定

肯定的界定是指法律規范沖突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或者說本書所研究論題的內容是什么。總的來說,法律規范沖突是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只要能界定清楚法律規范指的是什么,也就解決了界定法律規范沖突的關鍵前提。

第一,法律規范沖突首先是指復數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復數法律規范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法律規范。沖突只能發生在可分立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之間。同理,在僅有一條法律規范的情況下,根本不產生法律規范之間是否相沖突的問題。

第二,法律規范沖突既是指道義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又是指道義法律規范與非道義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或者說,既是指調整性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又是指構成性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調整性法律規范在學理上包括五類:必須類法律規范、禁止類法律規范、任意類法律規范、準許類法律規范與非必須類法律規范;構成性法律規范則包括兩類:權力授予規則與純粹構成性規則。法律規范沖突指的就是這些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

第三,道義(調整性)法律規范沖突包含法律規則、法律原則與法律政策之間的沖突。本書提出了兩種道義法律規范的分類:其一是根據所含道義模態的不同,把其分成必須法律規范、禁止法律規范、任意法律規范、準許法律規范、非必須法律規范五類;其二根據法律規范內容不同,以及表述這些內容的語言形式的語義特性的不同,將其分成法律規則、法律原則與法律政策三類。前一種分類突出顯示了法律規范的道義模態,有助于在形式邏輯層面抽象地分析法律規范沖突的情形;后一種分類側重于法律規范的實質內容與確定性特征,有助于在實質層面具體地分析法律規范沖突的情形。

第四,本書研究的法律規范沖突是指法律規范之間的內在沖突。法律規范沖突作為一種法律現象,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情形。作為一種事物之間的關系狀況,它又有著不同的存在層次。本書所研究的法律規范沖突是指復數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道義模態、實體內容與背景要素)所構成的法律規范之間的不兼容所導致的沖突,而不是指從外部觀察到的復數法律規范外部功能上的相沖突的所有情形。

(三)補充界定

盡管否定的界定與肯定的界定,在邏輯上能夠嚴整地界定法律規范沖突,但是最終能否完整地作出界定則取決于對法律規范沖突所指內容的認知程度。換言之,不能斷言前文所列的內容完全、徹底地界定了法律規范沖突是什么、不是什么。面對法律規范沖突這一復雜多樣的法律現象與法律規范間的關系狀況,囿于本書的篇幅,限于本人的學識,法律規范沖突的概念分析在本書肯定并不能窮盡所有關于法律規范沖突界定問題的研究。概而言之,本書提出的主要是一種法律規范沖突的結構功能定義與構成層次理論。為了力爭把這一界定法律規范沖突的理論模式論證得最為全面、準確、精致,本書省略一些關于法律規范沖突的內容。比如,由于本書僅研究法律規范本體之間的內在沖突,因而就略去了對復數法律規范的本體并非不兼容,但它們卻不能被共同實施,或者它們被共同實施的結果系違反第三方規則、原則或標準等所謂的沖突。另外,盡管本書第四章對法律規范沖突所作的分類中,提出了單一行為主體的規范沖突與復數行為主體的規范沖突,以及客觀法層面的規范沖突與主觀法層面的規范沖突,但是本書的內容側重的主要是單一行為主體的規范沖突與客觀法層面的規范沖突。

二 研究思路

前文對法律規范沖突作了否定、肯定與補充三個層面的界定,并在本體論的層面,把本書所研究的法律規范沖突界定為法律規范之間的內在沖突。這個判斷表明,無論何人,也無論采用何種進路,如果要界定法律規范沖突,都必須以健全、系統的法律規范理論為基礎,否則將不得其要。

在國內對法律規范的研究尚不足夠全面、確切、精致的情況下,本書將梳理、論述法律規范的定義、類型與結構。法律規范的這三個理論點與法律規范沖突的界定密切相關。法律規范的定義不僅提供了在法律文本內認定法律規范的概念工具,而且是進一步劃分法律規范類型的理論基礎。法律規范的定義界定為法律文本內的規范語句所表示的意義,此即法律規范的語義概念。這個概念的基本結構能被規范語句的標準形式——道義語句——表示出來。基于法律規范基本結構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采用道義模態、道義事態、語言特性以及結構——功能這四個標準,可以把法律規范分別劃分為強令法律規范與準許法律規范,行為規范與目標規范,規則、原則與政策,以及道義(調整性)規范與非道義(構成性)規范諸種類別。根據其所含道義模態的不同,道義(調整性)法律規范在學理上又可細分成必須規范、禁止規范、任意規范、準許規范與非必須規范五類;根據結構要素的不同,非道義(構成性)法律規范又可分成權力授予規則與純粹構成性規則兩類。

法律規范的這些類型成為細化認識并界定法律規范沖突概念的直接理論基礎。不過,基于法律規范的眾多類型并不能得出簡約、經濟的法律規范沖突概念界定理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又詳細、深刻地檢討法律規范的各種結構理論,并論證在既定法律體系內,任何法律規范都由道義模態、實體內容與背景要素三個要素構成。法律規范沖突是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而法律規范無不由前述三個要素構成,因此界定法律規范沖突就必然要從法律規范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入手。盡管規范內容重合角度的、道義邏輯層面與實質功能維度的法律規范沖突定義主張者,并沒有明確提及或指出這一點,但他們關于法律規范沖突的界定,無不系基于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的不兼容作出的。即使不是如此,也可以在轉化之后用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之間的不兼容來解釋。正是根據一發現,在吸收前述法律規范沖突定義,并引入道義邏輯學者關于規范與規范命題的基本原理之后,本書將揭示法律規范沖突的本質屬性,界定法律規范沖突的含義。

在法律規范沖突的結構功能定義指示下,本書將梳理從多角度、多層面對法律規范沖突所作的各種分類。這些分類中的一部分是根據法律規范沖突的外部屬性對法律規范沖突作出的劃分;另一部分則是基于法律規范沖突的構成要素所作的分類。由于前一部分的劃分建立在后一部分分類的基礎上,因此可以認為法律規范沖突的主基部分是法律規范三個要素構成的規范本體的沖突。據此本書將嘗試把法律規范沖突這一法律規范重合狀況劃分成道義模態沖突、實體內容沖突與背景要素沖突三個構成層次。

三 研究方法

法律、制度和規定在出臺之后不能不要求被執行、實施與適用。因此,除了批評與建議式的對策研究,還需要針對執行、適用法律的個人、組織,并為他(它)們提供一種理論,使其能切實有效地實施法律、制度與規定。這種立場可以說就是前述所提的法律教義學的立場的一種具體化。本書致力于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界定問題就是基于這種立場。在此立場上,探究實在法的知識、解釋實在法并使之系統化是法律教義學研究的不二法門。研究方法則包括法律解釋、概念分析、概念重組,以及法律制度的理論化、法律規范的系統化等方法。本書的選題決定了應當采用概念分析等方法來界定法律規范沖突。概念分析是分析哲學、分析法學的主要方法。《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對“概念分析”的界定是:“運用邏輯方法以圖澄清概念或觀念的意義的活動。它力圖發現組成一個概念的要素和這些要素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它也陳述某些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給定概念之運用的充分必要條件。”[美] 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編《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頁。轉引自邱昭繼《布賴恩·比克斯的法律理論——代譯序》,載 [美] 布賴恩·比克斯《法理學:理論與語境》(第4版),邱昭繼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15—16頁。

本書嘗試澄清或者說將要界定的正是“法律規范沖突”這一概念。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概念分析。“分析”意味著分解,即把一個整體拆分為相關的各個部分;分析的前見是部分論(meristic),它來自希臘詞μεροζ,意味著部分;根據這種觀點,整體的特性不得不根據它的部分的特性來解釋。[芬蘭] 馮賴特:《分析哲學——一個批判的歷史概述》,陳波譯,載陳波編譯《知識之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35頁。筆者采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正是要把法律規范沖突這個概念盡可能分解成細小且有意義的構成要素,并通過揭示這些構成要素的邏輯關聯,把這些概念的構成要素組成法律規范沖突這個概念的結構體。換言之,這樣做的目標就是通過分析法律規范沖突這一概念的邏輯結構或其必然的、內在的屬性來界定法律規范沖突的概念是什么。此外,本書還采用規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整合適用法律解釋、法律論證等法律學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行唐县| 景德镇市| 砀山县| 甘德县| 离岛区| 普陀区| 侯马市| 古蔺县| 平乐县| 平南县| 长葛市| 华容县| 江北区| 荣成市| 长白| 宝鸡市| 陇南市| 江门市| 崇仁县| 达州市| 托克托县| 普宁市| 乾安县| 金乡县| 宜都市| 泸水县| 庆阳市| 长乐市| 巢湖市| 长丰县| 赤峰市| 太原市| 高雄县| 绥阳县| 开平市| 乌兰察布市| 新干县| 景谷| 肇源县|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