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位于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的商丘,是一個令人陶醉和神往的地方。商丘是河南省的東大門,隴海、京九兩條鐵路在此交會,105、310國道縱橫貫穿其間,連霍、大廣和商周等高速在此交織,交通極為便利。歷史上的商丘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的商丘又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商丘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人類的活動。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商丘的永城市、睢陽區、梁園區、寧陵縣等地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文化遺址,即龍山文化遺址,學術界稱為“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商丘是傳說時期高辛氏帝嚳的活動區域,是先商時期、商朝前期和周朝宋國的都城。此后,西漢至西晉時期的梁國建都于此。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因發跡于商丘,稱順應天命,所以到了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改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名為南京,與首都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天京大名合稱“四京”,居于陪都地位。北宋滅亡,康王趙構于1127年五月在南京登基建立南宋,商丘又成為南宋初年的都城。商丘古城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掘證實,商丘有著5000年的歷史文化積淀。

商丘之名源于商人始祖閼伯。閼伯為高辛氏帝嚳之子,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食燕子卵而生,即《詩經·商頌·玄鳥》所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閼伯為火正,他在今閼伯臺(也稱火星臺、火神臺)筑臺觀察火星運行規律,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好壞,并安排農時、農事,為我國古老的天文學做出了貢獻。火星也稱商星、辰星,為“二十八星宿”之“心宿”中最亮的一顆星,也稱大火、大火星。閼伯筑臺祭祀商星所留下的廢墟,即商丘,商乃商星,丘為“土之高也,土高曰丘”(許慎《說文解字》)。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遭之地也稱商丘。先商時期商部落稱商人,由于中國的商業源于商人所從事的行業,故稱商業;而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由此生成的文化稱為商文化。閼伯為商族人之始祖,深受商丘人民的愛戴。

學術界將商朝建立之前的歷史稱為先商史,將這一時期稱為先商時期,將商部落的首領稱為商先公。從閼伯至商湯共14代,與夏朝大禹至夏桀也是14代同始同終,基本對應。夏朝時,太康失國,其遺腹子少康在澆的追殺下,逃奔到虞國(有虞氏之國,今商丘虞城縣。虞城之名源于有虞氏),曾為虞國國君庖正。有虞之君將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封少康于綸(今虞城縣東南的綸邑),從此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積極發展自己的力量,爭取夏眾和夏臣,進行復興夏國的準備。少康后來掌握了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在綸建立的根據地,后來為商朝滅夏奠定了基礎。約公元前16世紀,閼伯的14世孫成湯,滅夏稱商,都于亳(史稱南亳,今虞城縣谷熟鎮)。商丘為商朝的第一個建都地。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商丘,稱宋國,商丘為宋國國都。因商丘位于睢水之陽,又稱睢陽。西漢商丘為漢代最強盛的諸侯國梁國的國都。唐末五代后唐時開始稱歸德,又有歸德軍、歸德府之稱。

商丘今天的版圖和清朝歸德府轄地相近。清末歸德府轄一州八縣,即睢州和考城縣、商丘縣、寧陵縣、柘城縣、鹿邑縣、虞城縣、夏邑縣和永城縣。睢州即今睢縣;鹿邑縣今屬周口市(地區);考城在秦、西漢時名菑縣,其前身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戴國,東漢章帝時改名為考城。考城方位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說:“今河南省民權縣東而稍北四五十里,離宋都六十余里,當即古載(戴)國之地。”民國十七年(1928),析睢縣北七里、杞縣北五社置民權縣。1954年蘭封、考城合并為蘭考縣。1956年7月又將原考城的順河、老顏集、北關、褚廟等鄉劃歸民權縣。現今商丘市所轄一市(永城,近期又成為省直管市)、三區(梁園區、睢陽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六縣(夏邑、虞城、柘城、寧陵、睢縣、民權)。

商丘文化燦爛,這里是北緯34.5度文明的東端和龍頭,由此向西經開封、鄭州、西安到寶雞以至印度恒河流域文明、古希臘文明,形成了古代人類文明發生、發展的生存線。中國傳統文化儒、道、墨中的道、墨兩家發源于商丘,名家惠施以及融合道、墨的宋钘亦為商丘人,而儒家始祖孔子的祖籍又在商丘,孔子本人也多次回鄉講學,影響至深。到了漢朝,經學博士商丘人戴德、戴圣對古代各種“禮”進行兼收并蓄,所著《大戴禮記》《小戴禮記》成為儒家重要經典,《小戴禮記》即今《禮記》,小戴所傳《禮經》即今《儀禮》。在西漢,《易》學居“六經”之首,研究者甚多。梁國(商丘)《易》學大家有丁寬、田王孫和焦延壽,三人對《易》學貢獻極大,西漢《易》學諸派幾乎都與梁人有關。《漢書·儒林傳》載:“丁寬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洛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景帝時,寬為梁孝王將軍距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寬授周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施讎、孟喜、梁丘賀是西漢傳《易》三大家,而三家皆源于丁寬、田王孫,由此可見,梁國《易》學已代表了整個西漢的發展水平。可以看出,商丘是墨、道、名三個學派的發源地和儒家學派的重要來源和傳播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生、發展的搖籃之一。

商丘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從墨子、莊子起,各朝代都出現了很多有影響的人物,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楊泉,文學家江淹、江總;唐朝時期直言面諫的宰相魏元忠,寫下“斜光照疏雨,秋氣生白虹”詩句的才子崔曙,史學家朱敬則等;宋朝教育家戚同文,醫學家王懷隱,文學家石延年和宋癢、宋祁兄弟,書法家王洙,書目文獻學家王堯臣等;明清時期,商丘更是人才濟濟,據文獻記載,當時登進士科者竟達400余人,近300人有著作傳世。其中入閣為大學士者就有沈鯉、宋權、李天馥3人,三品以上列居九卿之位的就有呂坤、宋、楊東明、侯恂、練國事、湯斌、宋犖等十余人,著名學人有文學家侯方域、徐作肅、賈開宗,數學家李子金、杜知耕,教育家兼儒學家竇克勤。而呂坤和楊東明又是哲學大家,湯斌是中原名儒,宋犖是文學家兼目錄學家等;在近代,則有山東快書創始人高元鈞,京劇“黑頭”李斯忠,抗日民族英雄魯雨亭等。僅此統計,商丘名人可見一斑。

商丘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既有文物景觀,也有人文景觀。其中,商丘歸德府城墻、永城漢梁王墓群、宋國故城、永城王油坊遺址、永城崇法寺塔、柘城李莊遺址、柘城孟莊遺址、柘城故城、永城造律臺遺址、永城芒碭山漢代禮制建筑基址、大運河遺址、大運河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梁園區徐堌堆墓群、商丘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11年建成的商丘古城,城墻、城湖、城郭三位一體,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堪稱古代建筑之瑰寶。1996年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芒山漢梁王墓群,全為斬山作廓,穿石為藏,宛如地下宮殿群。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為稀世珍寶,曾先后在美國、日本、東南亞各地巡回展出。柿園漢墓(劉買墓)壁畫以精湛的技藝、非凡的價值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從中國最古老的觀星臺閼伯臺到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館,東起永城,中經梁園、睢陽二區,西到睢縣,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學者考證,商丘是商族的發源地、中國商業的發源地,再加上商丘為商朝前期的都城,所以被譽為“三商之源” “華商之都”。從200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商丘國際華商(文化)節”,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華商來商丘尋根問祖,投資興業。商丘是中國火文化的發源地。“三皇”之一燧人氏在這里發明了人工取火,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燧人氏被稱為中國火文化之祖,商丘也因此成為2005年全國十運會三個取火點之一(商丘為“華夏文明之火”,南京為“中國科技之火”,北京為“中華復興之火”)。由于商丘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商丘又成為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據考證,宋、戴、葛、虞、朱、湯、華、莊、樂、皇、老、向、魚、鱗、蕩、睢、蕭、牛等姓源于商丘,使商丘成為華夏姓氏之根。

商丘既古老又年輕。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應該在今天的豫東大地上發揚光大,這既是其本身傳承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有為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要求。我祖籍商丘市寧陵縣,1984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后又在鄭州大學取得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學位。一個學習歷史的商丘人,研究商丘歷史責無旁貸,我“聆聽商丘”,跟著商丘發展的腳步前行。我把這兩本書命名為“跬步集”,取《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之義,我想從一步半步走起,期望能到達千里的地方。

 

李可亭

2015年1月23日(農歷馬年臘月初四)于商丘至善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怀集县| 贺兰县| 西丰县| 临沂市| 泉州市| 玉树县| 神农架林区| 临武县| 阿巴嘎旗| 来安县| 望江县| 乐都县| 安丘市| 永丰县| 寿阳县| 喜德县| 浦江县| 高雄市| 金坛市| 崇文区| 顺昌县| 渭南市| 宜阳县| 镶黄旗| 婺源县| 喜德县| 兴化市| 安陆市| 绥江县| 新和县| 平乡县| 通化市| 卢湾区| 凌源市| 包头市| 左权县| 隆回县| 拉孜县| 墨竹工卡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