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百派齊流論歸宿

——五四時期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五四時期,中國思想界極為活躍,學說流派,五花八門,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百派齊流。人們的觀點、看法、世界觀以及階級立場,都在經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在對資本主義(以及高級階段帝國主義)的向往幻滅之后,在這個時期,關于社會主義的介紹、討論和身體力行的實踐風行一時。為了社會的“根本之改造”,“社會主義”成了時髦的“福音”,各種社會主義流派在中國都程度不同地占有自己的市場。但是,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馬克思主義脫穎而出,百派齊流的歸宿是社會主義最終由空想發展到科學。本文試就五四時期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的論述,說明科學社會主義是實踐證明了的真理以及在今天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并以此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

一 對資本主義的理性認識

五四時期,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經歷了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

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前掀起了一場振聾發聵的思想啟蒙運動,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第一個階段在中國現代思想解放運動史上樹立了自己的豐碑。五四運動前的啟蒙思想家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科學文化知識十分向往,熱情歌頌西方文明,尤其是法蘭西文明。當社會形態的發展階梯還未步入社會主義之前,資本主義(特別是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的專制制度進步得多,所以出于反封建的需要和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中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在民主、科學的旗幟下,企圖以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為榜樣,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一時期對于資本主義本質的認識尚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從這種認識出發,許多人對西方國家抱有幻想,甚至主張徹底反傳統,出現西化傾向。醉心于法蘭西文明的陳獨秀,在熱情歌頌科學、民主,在思想領域啟封建之蒙的同時,為了徹底改變中國現狀,又幻想讓西方國家干涉中國內政,認為:“國人被武人做壞到這步田地,國民既不能起來解決,除了希望外國干涉,還有什么法子呢?”《每周評論》第14號。早期新文化運動的健將錢玄同則強調“適用于現在世界的一切科學、哲學、文學、政治、道德,都是西洋人發明的”,我們應該虛心地去學習,才是正途。

但是,經過五四運動,人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原來對于資本主義的向往、幻想由于巴黎和會的召開而破滅。強權戰勝了公理,分贓代替了和平,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使中國人民體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建立的社會主義新蘇聯,在粉碎了國內叛亂和外國干涉之后得到了鞏固。這樣,俄國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就給中國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出現使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的本質認識更加清楚,從而響亮地提出“打倒列強”的口號,以后又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是民主革命的對象之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陳獨秀在得到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后,悲憤地對天長嘯:“巴黎的和會,各國都重在本國的權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我看這兩個分贓會議,都是弱肉強食,對公理、和平毫無用處。”《每周評論》第20號。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第22號上發表《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對帝國主義本質作了更深刻的分析,認為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帝國主義都是一樣不講公理的強盜。陳獨秀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后,在批判的基礎上,指出對于帝國主義“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來直接解決不可”同上。,并且說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主義要起來代替(資產階級)共和政治”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新青年》3卷3號。

二 空想社會主義的美妙藍圖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初,五四運動已屆尾聲。此時,對資本主義的向往已經破滅,而社會主義的新蘇聯尚未鞏固下來,榜樣的力量尚未顯示充分的威力,發揮最大的作用。另外,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還屈指可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共產黨宣言》等的翻譯出版還未實現——情況是馬克思主義在五四當年并沒有形成一種流行的社會思潮。在此情況下,為了“社會之改造”,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連篇累牘地介紹、談論社會主義,并且進行了身體力行的實踐。一時間,社會主義成了時髦的“福音”。

眾所周知,歷史上社會主義的流派很多,而談社會主義的人也是各色各樣。但什么是社會主義,大家沒有科學的理解,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百派齊流造成的局面是既對社會主義有無限的興味,又劃不清空想與科學的界限。正如瞿秋白在《俄鄉紀程》中所說:“社會主義的討論,常常引起我們無限的興味”,但情況是“隔著紗窗看曉霧”,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社會主義流派,社會主義意義都是紛亂,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閘,一旦開放,旁流雜出,雖是噴沫鳴濺,究不曾定出流的方向。其實一般的社會思想大半都是如此”。《瞿秋白文集》第1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第23—24頁。在此情況下,空想社會主義贏得了很大的市場,在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心靈上烙下了痕跡。空想社會主義在歐洲的發展經歷了300年時間(16—19世紀),19世紀40年代,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在中國,廣義上的空想社會主義自古皆有。《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就是原始空想社會主義,或叫原始共產主義。這種原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以后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次農民起義提出的“平等、平均”口號,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規定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中西合璧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思想,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藍圖,無不具有空想色彩。

到了五四時期,社會主義的宣傳者,有的把西方的某種社會主義思想照搬過來,有的則與中國傳統的空想思想相糅合,形成了“中國式的空想社會主義”,繪制了一幅幅美妙的空想社會主義的藍圖,但結果卻都是曇花一現。五四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對青年知識分子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無政府主義者的無政府主義,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和當時在中國青年中提倡的工讀主義。這其中以新村主義因為形式具體而最為人模仿和稱道。

1919年3月,周作人把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主義介紹到中國,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介紹新村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并在當年9月利用暑期親自去日本九州日向地方的新村去參觀。日本新村的田園詩般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據《新村》月刊報道:“看大家在那里勞動,真是快事……每日值飯的人五時先起,其余的人六時起來,吃過飯,七時到田里去,至五時止。十一時是午飯,下午二時半吃點心,都是值飯的人送去。勞動倦了的時候,可做輕便的工作。到五時,洗了農具歸家,晚上可以自由,只要不妨礙別人讀書,十時以后熄燈。”1920年2月周作人在北京設立了“新村支部”,準備進行身體力行的實踐。但是,由于辦新村一沒有土地,二對農村生活不熟悉,所以那些宣傳新村精神的知識分子因多在城市而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但新村主義的影響是很大的,新村田園詩般的生活,引起了中國青年熱烈的宣傳和實踐活動。1919年春,毛澤東、蔡和森設想在岳麓山建設新村。毛澤東說:“我數年來夢想新社會生活,而沒有辦法。七年(1918)春季,想邀數朋友在省城對岸岳麓山設工讀同志會,從事半耕半讀,因他們多不能久在湖南,我亦有北京之行,事無成議。今春回湘,再發生這種想象,乃有在岳麓山建設新村的計議。”《湖南教育》月刊1919年1卷2號。湖北的惲代英、林育南也對新村很有向往。惲代英說:“新村運動是應該的,因為這樣可以制造出共存互助社會的雛形。”惲代英:《論社會主義》,《少年中國》1920年11月15日2卷6期。

五四時期中國式的空想社會主義影響較大的除新村主義外,還有互助論和工讀主義。互助論是克魯泡特金無政府主義的一種,認為社會進化、發展的普遍規律是“互助”,人類通過互助即可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工讀主義的最初倡導者是吳稚暉。十月革命后,特別是五四運動“六三”以后,工人階級表現出偉大的力量,“勞工神圣”風行一時,工讀主義遂成為一種流行的風潮,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并且把工讀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即工與學,合二為一,工人即學者,學者即工人,從而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后來,“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王光祈,把互助論和工讀主義加以糅合,成立“工讀互助團”。1919年12月4日,王光祈在北京《晨報》發表文章,倡導“城市中的新生活”,以克服新村主義需要農村土地的限制。這種城市中的新生活是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用工讀互助團去改造社會,改造社會的結果,就是一個頂大的工讀互助團——工讀互助的社會。”(施)存統:《“工讀互助團”底實驗和教訓》,《星期評論·勞動紀念號》1920年5月1日第7張。

王光祈成立工讀互助團的倡議,受到思想界、教育界的廣泛支持,列名為募款發起人的有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周作人等知名學者17人。外地青年也為之向往,如杭州的俞秀松、施存統等人曾專程去北京參加。此外,惲代英在武漢成立了利群書社,并說“利群書社是工讀互助團性質相近的東西”《惲代英復王光祈》,《少年中國》1921年6月15日2卷12期。。毛澤東1920年春也曾想和周世釗、何叔衡、鄒泮清等新民學會會員一起辦一個自修大學,并且“這種組織,也可以叫做 ‘工讀互助團’”《新民學會資料》,第64—65頁。。但是,北京工讀互助團的實踐結果是經濟虧損、人心渙散,很多人要求退團,這樣,1919年底成立的工讀互助團到1920年春便宣告失敗,銷聲匿跡。其他各地的工讀互助團組織到1920年底也接近尾聲。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陳獨秀在同張東蓀的論戰中說:“在全社會底一種經濟組織、生產制度未推翻以前,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決沒有單獨改造底余地。試問福利耶(傅立葉)以來的新村運動,象北京工讀互助團及惲君的《未來之夢》等類,是否真是癡人說夢?”陳獨秀:《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專欄》,《新青年》8卷4號。

是夢就要破滅。經過實踐,五四青年所繪制的一幅幅空想社會主義的美妙藍圖,經受不了風剝雨蝕的沖刷,來得快,去得也速,曇花一現,尚未枝繁葉茂便告夭折。科學社會主義代替空想而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已屬歷史的必然。

三 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追求

陳獨秀認為,對社會主義各種流派,“我們應該擇定一派,若派別不分明,只是一個渾樸的趨向,這種趨向會趨向到資本主義去;若覺得各派都好,自以為兼容并包,這種胸無定見、無信仰的人也不配談什么主義”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新青年》9卷3號。。那么,擇定社會主義的哪一派呢?百派齊流的歸宿何在?實踐證明,空想社會主義必須代之以科學社會主義,所以1920年5月以后便形成了對科學社會主義追求的熱潮。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是和當時的社會實際相適應的:(1)空想社會主義的實踐宣告失敗;(2)十月革命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1920年上半年鞏固下來了,科學社會主義在蘇聯已表現出無限的生命力,堅定了人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信仰;(3)“六三”運動及其以后中國工人階級表現出來的力量進一步引起了知識分子的重視;(4)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中國,幫助中國共產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5)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也是在1920年前后。

“改造社會”是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永恒主題,但以什么樣的理論來指導對社會的改造則經歷了艱苦的探索。當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思想界、教育界被宣傳、實踐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在中國傳播著。但實際情況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形成獨立的流派而取得主導地位。據統計,1920年5月以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只有李大釗、楊鮑安、李達、李漢俊、張聞天等少數人。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破產之后,更多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才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致力于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追求,并因此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

李大釗是中國第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他第一篇頌揚十月革命的文章發表于1918年7月,以“桐葉落而天下驚秋,聽鵑聲而知氣運”來比喻俄國革命與世界新文明潮流的關系。《李大釗選集》,第101、222頁。1918年11月,他進一步指出:“Bol-shevika的主義就是革命的社會主義。”同上。1919年5月又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標志著李大釗由一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

陳獨秀與李大釗在建黨前馬克思主義傳播中,被并稱為“南陳北李”。陳獨秀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是在1920年5月,他在《新青年》7卷6號上發表的文章,解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勞動者的覺悟》)、剩余價值學說(通訊《答知恥》),提出在工廠中工人要有管理權(《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在共產國際代表幫助下,陳獨秀、李大釗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在南方(上海)和北方(北京)從事建黨活動。

毛澤東和周恩來也是五四青年群星中的佼佼者,在“改造社會”上積極探索,經歷了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這期間也受到了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互助論和工讀主義等不同程度的影響。到1920年底、1921年初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青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還倡導留法、留俄勤工儉學,學習歐洲文明和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并且組織青年知識分子到農村去,到工人中去,了解中國實際,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進一步促成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理論基礎。

1920年5月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日盛一日,到1922年,先后有近30種馬列主義經典著作被譯成中文,社會上以《新青年》《星期評論》《晨報》《民國日報》等為首,幾乎所有社會科學的刊物,都不同程度地介紹或談論馬克思主義。日本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的幾乎所有談論馬克思唯物史觀和經濟學說的文章,都被迅速譯成中文,登在中文報刊上。此外,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也在全國各地陸續出現,而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越來越多,除李大釗、楊鮑安、李達、李漢俊、張聞天、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外,蔡和森、惲代英、瞿秋白、陳望道、鄧中夏、趙世炎、張太雷、向警予等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1919—1921年持續一年多的馬克思主義同非馬克思主義的三次論戰以后,更使大批激進青年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很多原來信仰非馬克思主義的人轉向馬克思主義,而依然堅持非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人則被清除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不僅純潔了共產主義者的隊伍,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結合中把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建成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起了重要作用。

四 幾點啟示

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在歐洲曾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但在中國,由于有了歐洲的經驗,有了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巨大影響,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曇花一現,稍縱即逝,中國人民很快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為科學。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則是一個持久、復雜和充滿矛盾的過程。

從上述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啟示。

(1)空想必須代之以科學

五四時期,雖然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紛至沓來,百派齊流,但歷史最后宣判:空想必須代之以科學。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破產,使大量的先進分子急速地邁向科學社會主義。稍后的中國革命實踐又證明:只有馬列主義才是救治中國的唯一真理。在今天,堅持馬列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和平的手段無法打碎舊世界,必須實行激進的激烈的方法,謀社會整體的改造

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是田園詩般的生活,幻想用和平的手段實驗新社會的組織,這種生活組織無政府、無剝削、無強權、無壓迫、沒有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受空想社會主義影響的李大釗曾說:“人類應該相愛互助,可能依互助而生存,而進化;不可依戰爭而生存,不能依戰爭而進化。”《李大釗選集》,第101、222頁。工讀互助團運動在當時即被稱為“平和的經濟革命”王光祈:《工讀互助團》,《少年中國》1920年1月15日1卷7期。。但實踐證明這種和平手段是行不通的。參加工讀互助團失敗后的施存統說:“要想用和平的漸進的方法去改造社會的一部分”,是“不可能的”,“改造社會要用急進的激烈的方法,鉆進社會里去,從根本上謀全體的改造”《存統復哲民》,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0年4月11日。

(3)五四時期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之所以能夠十分流行,是與中國小生產者占優勢的狀況相適應的

歐洲19世紀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如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體系,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還不發展的最初時期出現的。參見《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1頁。在中國,空想社會主義自古皆有,是由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始終占據絕對優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小生產者占優勢的狀況依然存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還不發展”,所以空想社會主義也就有流行和存在的土壤。列寧說:“一個國家的自由越少,公開的階級斗爭越弱,人民群眾的文化越低,政治上的烏托邦越容易產生,而且保持的時間也愈久。”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也指出:“不成熟的理論,是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革命導師的話不僅可以作為我們研究五四時期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流行的理論指南,而且也可以為以后中國共產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盲動、過左傾向、脫離實際的躍進等現象作注腳。由此可以看出,中共十三大論述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改革、建設的基本綱領,并提醒人們要劃清科學與種種空想的界限,是很現實的,它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辟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階段。

(原載《黃淮學刊》1991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永嘉县| 舟曲县| 皮山县| 济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霍山县| 西贡区| 崇信县| 浦东新区| 海南省| 黄龙县| 扶绥县| 鄂尔多斯市| 新余市| 关岭| 万荣县| 五华县| 新昌县| 武强县| 怀集县| 富川| 太康县| 元江| 铜山县| 望城县| 孝义市| 韶关市| 泗洪县| 嘉禾县| 阿图什市| 体育| 新郑市| 岑溪市| 托克逊县| 来凤县| 望谟县| 吉林市| 冷水江市| 左权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