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黃土高原的村莊與社會變遷:1368-1949
- 秦燕
- 17字
- 2019-01-04 12:18:41
第二章 陜北黃土高原村莊的形成和發展
一 村莊的一般演化
村莊最早也稱為聚落、村落,泛指人聚集而居、有田耕種的一種居住形態。《漢書·溝洫志》中記載:“賈讓奏:(黃河水)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志書上將聚落稱之為村落,則始自三國時期,《三國志·魏書·鄭渾傳》有“入魏郡界,村落齊整如一”。但嚴格說來,魏晉南北朝文獻記載中的“村”還不是國家普遍設立的基層行政單位,而是人口聚居的自然村落。這一時期社會動蕩,鄉里百姓多背井離鄉四處逃散,原來的“里”大多廢弛。而隨著新地的開發和人數的增加,久而久之,形成新的區域往往與原來的“里”不同,被冠以“村”名,一般來說,在沒有受到嚴重破壞的城鎮中多留有“里”,而在城鎮與山野之間的地帶“里”與“村”并存。
唐代“村”有了新的變化。唐代“鄉”的功能進一步弱化,“里”“村”成為鄉里組織的重要層級,“村”已正式成為鄉里組織的一級單位,并正式被國家法令所確認,“村”制得以確立。史載唐代的鄉里組織為“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保有長,以相禁約”。可見,唐代不僅設有村正之職,而且對村正員額編制也有具體的規定。但各地設村的情況有所不同。“大唐令,諸戶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鄰為保。每里置正一人,若山谷陰險,地遠人稀之處,聽隨便量置。掌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其村居如(不)滿十家者,隸屬大村,不須別置村正。”
金代“京府州縣郭下則置坊正,村社則隨戶眾寡為鄉置里正,以按比戶口,催督賦役,勸課農桑。村社三百戶以上則設主首四人,二百戶以上三人,五十戶以上二人,以下一人,以佐里正禁察非違。置壯丁,以佐主首巡警盜賊。猛安謀克部村寨,五十戶以上設寨使一人,掌同主首。寺觀則設綱首”。這里提到了“村社”。“村”為承襲唐代制度。“社”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后到“隋代時,有社之設立,由二十五戶所組成,作為土、谷神之祭祀單位。唐代時,社之功能變成賑災之組織。到了元代,社遂成為一種發展農業的組織”
。
元代鄉、里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制度,但因為作為少數民族一統中國,南北、前后地域和時間的差異也導致了組織方式的復雜,有鄉、里與都、圖、保等混用的現象。如有時“元各都設里卜正、主首。后止設里正,以田及頃者充,催辦稅糧”。有時“每鄉所轄都分不等,其中為里、為村、為坊、為保,皆據其土俗之所呼以書”。元代的官方文獻中出現了“村莊”的稱呼。元世祖即位之初,詔天下,“國以民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于是頒《農桑輯要》,俾民崇本抑末。至元七年,復頒農桑之制一十四條……:縣邑所屬村莊,凡五十家立一社,擇高年曉事者一人為之長。增至百家者,別設長一員。不及五十家者,與近村合為一社。地遠人稀,不能相合,各自為社者聽。其合為社者,仍擇數村之中,立社長官司長以教督農民為事”
。
明代的鄉里組織層級比較復雜,有鄉、里、都、圖、保、村、區。在北方保有金元以來的鄉里制度及社制色彩,而南方則深受宋代都保制的影響。如朱元璋“太祖仍元里甲制,河北諸州縣土著者以社分里甲,遷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清代最早建立的鄉里組織是保甲制。順治元年,清政府在其所控制的直隸、山西、山東等地實行總甲制,“順治元年,置各州縣甲長、總甲之役。各府州縣衛所屬鄉村十家置一甲長,百家置一總甲。凡遇盜賊逃人奸宄竊發事件,鄰佑即報知甲長,甲長報告總甲,總甲報知府州縣衛,核實申解兵部,若一家隱匿,其鄰佑九家甲長總甲不行首告,俱治以罪”
。史又載,“世祖入關,有編置戶口牌甲之令。其法,州縣城鄉十戶立一牌長,十牌立一甲長,十甲立一保長。戶給印牌,書其姓名丁口。出則注所往,入則稽所來。其寺觀亦一律頒給,以稽僧道之出入。其客店令各立一簿,書寓客姓名行李,以便稽察”
。清朝之所以入關后即行保甲,是與異族入主中原后首先要安定占領區的社會秩序有關。清代的鄉里組織較明代更為復雜,其稱謂也更為多樣。如清初,“考十七年(順治十七年,筆者注)令民間設立里社,則有里長、社長之目;惟八旗莊屯,以設催領,不更設里長。南省地方,以圖名者,有圖長;以保名者,有保長;其甲長又曰牌長,以其十家牌之首也”
。
清中葉后,隨著官僚政治的腐敗,土地兼并的強化、商品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大量流動,使原有的“因田定賦,計丁授職”賦役制度弊端百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規定,“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雍正二年(1724年)開始實行攤丁入畝,賦役合而為一,這些都破壞了里甲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此后,里甲制度雖未廢止,但也形同虛設,它的許多職能逐漸由保甲制承擔。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吏部遵旨議行保甲法。史載:“保甲之法,十戶立一牌頭,十牌立一甲長,十甲立一保正。其村落畸零及熟苗熟僮,亦一體編排。”陜西省的保甲制實行“在人煙稠密之處,遵照十家一牌,十牌一甲之制。南北山煙戶畸零,則可化散為整,二三村并為一牌,附入就近之大鎮村市……同姓居處一村,除照章分立牌長甲長外,另添族長一名協同辦理”
。清代陜北地方志中已在“里甲”“戶口”里將四鄉的村莊一一列出,既有具體的村莊名稱,又標明了與縣城的距離,說明保甲制雖然是清代鄉里制度的核心,但村莊作為最基本的一個層級其地位已不容置疑。
中華民國建立,倡行地方自治。鄉里制度采用區、村兩級制。1915年,“區”正式成為縣之下的行政機關。區之下為“村”,村名義上保有自治性質,設村民會、村公所、息訟會及監察委員會,負責行政、司法、監察與福利等事宜。1928年,《陜西省各縣舉辦保甲暫行條例》頒布,規定每縣分為若干區,區設長,每區分若干村,每百家為村,村為兩排,設一村長。每莊不足百家者聯合附近小村莊組成一村,足百家以上者組成一村。每50家為一排,排分5甲,設一排長,每10家為一甲,設一甲長。每5家出丁一名,由村長擇時訓練,將各地民團所有槍械刀矛撥歸使用。如遇有匪警,即由當地保甲聯合圍剿。
這顯然是將村莊作為維持地方治安的最基層單位。1929年陜西省“為改良農村,促進村莊自治”,實行所謂的“新農村制度”,每個村莊設村長、村副各1人,由村民大會選舉,村民以十戶為一牌,牌長由十戶公推。制定村約,籌辦平民學校、合作社醫院、圖書館等。但最后的成效如何,“無可考證”。
抗日戰爭前,民國政府試圖清理和健全鄉村行政系統,重新劃分了縣以下的行政區。規定百戶以上村者為鄉,其不滿百戶者查聯合各村莊編為一鄉。滿百戶集市者為鎮。鄉鎮下設閭、鄰。五戶為鄰,五鄰為閭。另外,鄉鎮還設有鄉鎮公所,設鄉鎮長正、副各一人。同時設鄉鎮會議、調解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等。1934年,又制定《改進地方自治原則》,定鄉、鎮、村為一級,凡可成立村公所之村者定為村,多個小村可以集為鄉。1939年,國民黨公布了《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了鄉鎮的規模,以轄10個保為原則。另外,“設民政、警衛、經濟、文化4股。各設主任1人,干事若干人”,并“設專任之事務員”。鄉鎮還設有民意代表組織的民代表會,“鄉鎮民代表由保民大會選舉”產生,要求“每保代表2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