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話
馬關條約:蔣介石帶走的外交檔案

日本與清朝之間發生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日本戰勝,日本與清朝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日本方面的簽約代表是伊藤博文和睦奧宗光,清朝方面是李鴻章。條約內容主要為承認朝鮮獨立,清政府將臺灣、澎湖群島、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支付賠償金二億兩。后來因為俄國等三國干涉,取消割讓遼東半島。

對于一個日本“臺灣通”來說,并不會覺得臺灣是南方。冬天到臺北,最好有著很容易感冒的警覺。氣溫降至攝氏五度雖然不常見,但是臺灣房屋的結構不太注重防風功能,冷空氣一直往屋里跑,連在飯店的房間都會覺得冷;餐廳多半不會有暖氣,吃飯也會感覺到寒意。

二〇一四年一月,在寒流來襲、下著小雨的冰冷臺北,我和甫于二〇一三年就任的馮明珠院長見面。馮院長在擔任副院長的時期,我們已經見過多次,這次是就任院長之后的第一次。馮院長個性很耿直,對于沒做過功課的提問,反而會對記者說教起來,不少臺灣記者以此為苦;但是如果興致高的時候,就會說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對我而言反而是非常珍貴。

一個半小時左右的專訪,馮院長滔滔不絕。馮院長是一位文獻學專家,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即進入臺北故宮服務。一提到故宮,很容易聯想到書畫、陶瓷,事實上臺北故宮也是古書及文獻的寶庫。馮院長的故宮人生圍繞在重要的古書文獻之中,也曾寫過許多評價很好的歷史論文。在這次的專訪中,我特別提到了“故宮保管《馬關條約》原文”這件事。

國家和自然人一樣,上一個政權曾經簽下的國際承諾,例如條約或是借款,下一個政權必須負起責任。條約是由雙方當事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談判當中,絞盡腦汁一字一句討價還價出來的,條約也寫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國際關系,十分有趣。

日本打敗清政府取得勝利,成為日本現代化的證明,也是中國停滯不前的寫照。戰爭結束后締結的《下關條約》,無論是在中日關系史、中國歷史上都是關鍵性的條約。在中國,是以“下關”的舊名“馬關”,稱為《馬關條約》。

條約由當事國各自保管一份,清政府的條約現存于臺灣;清朝滅亡時,中華民國繼承了所有的外交檔案。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輸給共產黨之后,撤退到臺灣,當時帶了所有的外交檔案,現在寄放在故宮。

清代并沒有外交部門,也沒有外交的概念,在華夷秩序的架構下,外國只有朝貢國和蠻族兩類,歐美和日本都算是蠻族。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時,清政府在英法的壓力之下成立外交部門,當時設了“總理事務衙門”,這是咸豐皇帝時設立的。咸豐皇帝覺得憤怒屈辱,龍體欠安,不久即駕崩。其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都收在總理衙門內,革命之后就由中華民國外交部接受繼承,因此這些文獻也稱為“總理衙門檔案”。我在特展中親眼看到《馬關條約》的條文,目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交部長睦奧宗光、清政府全權大使李鴻章等歷史人物的親筆簽名,感覺到非常不可思議。在日本,這些文獻應該也是保管在某個地方吧。但是從沒聽過曾經舉辦像這樣的展覽。

臺北故宮曾經辦過幾次這類史料的展覽,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時,就曾展示英國和清政府簽訂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一九九九年澳門主權移交時也同樣展示了葡萄牙和清政府簽訂的《北京條約》。這些展覽都是馮院長高度關切重視而得以實現的。

“真的很有意思,大家都以為這些外交檔案在大陸,任誰都沒想到是在臺灣,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歷史變遷。”當我朝這個方向去提問時,馮院長知道不能隨著新聞記者的誘導而起舞,刻意轉變話題的主題,“當時沒有這么深沉的考慮。”

馮院長的專訪結束后,我繼續突發奇想:釣魚島爭端得以解決的時候,也許會策劃一個與釣魚島、《馬關條約》相關的展覽。中國臺灣和大陸都主張釣魚島是“日本趁甲午戰爭混亂之時偷偷占領的”,甲午戰爭是日方的侵略行為,日本戰敗后依據《波茨坦公告》必須返還,釣魚島不是日本的領土,這樣的思維理論與《馬關條約》、釣魚島密不可分。

當時沒有繼續詢問馮院長的看法,事后覺得有點后悔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黄大仙区| 革吉县| 秦皇岛市| 孟连| 庆云县| 宁海县| 天祝| 获嘉县| 田东县| 斗六市| 晋中市| 锡林郭勒盟| 鹤庆县| 柯坪县| 巩留县| 天水市| 云龙县| 安仁县| 龙游县| 吴堡县| 岐山县| 天长市| 牡丹江市| 侯马市| 垫江县| 贵溪市| 克什克腾旗| 巴青县| 邹平县| 泗洪县| 体育| 山丹县| 延寿县| 晋宁县| 临江市| 栖霞市| 深圳市| 镇沅| 桐庐县|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