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話
米色魚耳爐:謎樣的名窯,哥窯的裂紋

要問哥窯是什么,馬上浮現在眼前的就是瓷器上的“裂紋”,又稱“開片”。釉藥顏色的不同,有米色,也有灰青色,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元代開始哥窯瓷器就深受各界喜愛,文人借以思索寫文,又得到新的發想,頗受好評。這件作品的裂紋就像布滿有刺的鐵絲,為靜謐的瓷器賦予了豐富的變化。

故宮瓷器中名窯作品不少,特別是汝窯、定窯、鈞窯、官窯、哥窯,有“宋代五大窯”之稱。這并非在宋代就有此封號,而是后世人們命名而得,更具體地說,這是乾隆皇帝決定的。

瓷器和書畫不同,作品上沒有作者的名字,也沒有窯的名稱,在哪里、怎么做的,無法認定的個案很多,即使稱之為五大窯,事實上也是粗略的分類;尤其是哥窯,其由來不明,是一個“謎樣的窯”。

我個人很喜歡哥窯,也有不少日本人是哥窯的粉絲。清澄的青色瓷器肌底,布滿無數裂紋的不規則設計感,恰巧符合日本人喜愛的“幽閑靜寂”審美觀。瓷器上的裂紋,日文稱為“貫入”。瓷器經高溫燒制,如果抽出相當的水分和空氣,馬上會收縮,體積變小。由于釉藥和瓷土的收縮比例不同,冷卻之后釉藥會形成裂紋。但不是有裂紋就是美;哥窯的裂紋,正好符合了日本人的審美觀。日本人不喜歡完美無瑕的美,美中帶點丑反而動人,而這個丑,必須控制得恰到好處。哥窯正好展現了美與丑的“黃金比例”,平衡又協調。乳白色的“白”混入青色的瓷瓶,加上哥窯的裂紋,醞釀出醉人的氣氛。裂紋也有粗細兩種,粗的叫“銀線”,細的叫“金線”;裂紋像魚卵一樣密集的則叫作“魚子紋”。

在中國,哥窯也被稱為“碎窯”,也有“百圾碎”的別稱。總之,看到裂紋就叫哥窯,似乎已有不動如山的地位。哥窯名聲如此響亮,但是哥窯究竟在哪里,這是什么樣的窯,幾乎沒人知道。有人說,這是中國瓷藝史上最大的一個謎。

米色魚耳爐
南宋至元 哥窯瓷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高8.3cm
口徑11.2cm

乾隆皇帝留下十七首和哥窯有關的詩詞,顯示出他相當喜愛哥窯。在那個時代,包括乾隆皇帝都相信這個有關哥窯來歷的故事——南宋時,在浙江省龍泉縣有一對有名的瓷藝工匠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哥燒制的青瓷評價很高,弟弟怎么做都贏不了哥哥。他想打探哥哥工藝技術的秘密,打開了還沒燒制完成的窯,偷看里面的情形。這時,冷空氣流進了高溫的窯,還沒燒好的作品出現裂紋,但是弟弟沒把開窯的事情告訴哥哥。哥哥看到有裂紋的作品,剛開始非常驚訝,后來反而覺得獨具特色,哥哥繼續燒制有裂紋的青瓷,因而有了“哥窯”的稱號;而弟弟也努力投入研發,他的窯稱為“龍泉窯”。歷經時代的變遷,哥窯逐漸壯大。

這樣的傳說故事未免太過完美,好像也無法完全相信是真的。歷史上的龍泉縣培育了許多燒瓷的工匠,以制瓷為生。歷代工匠累積出來的成果,如果只歸因于這兩兄弟,實在太過簡略。不過,這的確很像中國,什么事情都有它的傳說,人們口耳相傳,流傳下來,變成“歷史”。雖然長年以來對哥窯已有相當的研究,但還是沒有查出產地及窯址地點,像汝窯和定窯那樣。依據最近的科學調查,已經知道哥窯作品的瓷土并非產自龍泉縣。

臺北和北京兩地故宮收藏的哥窯作品,其實也和過去文獻記載的哥窯作品不太一樣。每件哥窯作品的造型設計和燒制方法都有差異,不像汝窯或定窯有一致的原則可循,很難想象都是同一時代、同一地點制作出來的。

想要解開哥窯的謎題,看來是必須更加深入才行。愈是難解,愈增加它的魅力,看來這個道理不只是針對女性,藝術也是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那坡县| 汨罗市| 鄯善县| 吉安市| 织金县| 永平县| 昭平县| 蒙山县| 合阳县| 杂多县| 璧山县| 西林县| 中山市| 新津县| 抚松县| 富锦市| 大港区| 岳池县| 遂川县| 集贤县| 芜湖市| 丰台区| 宕昌县| 泌阳县| 桐城市| 名山县| 诏安县| 两当县| 青岛市| 吴忠市| 临安市| 二连浩特市| 辽阳县| 淳化县| 柘城县| 安图县| 青州市| 金川县| 沧源| 元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