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
當代日本國家政權的性質即“國體”是十分明確的,同其他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樣,資產階級在日本的國家政治舞臺上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掌握著國家的領導權。然而,日本的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即“政體”卻與其他西方國家不盡相同。這里擬把日本的現行“政體”稱作“虛君議院內閣制”,并就其憲法基礎、形成過程、基本特點和天皇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做簡要介紹。
一 當代日本政體的憲法基礎及形成過程
“虛君議院內閣制”這一政體的基本結構和形式特點體現于日本國的根本大法《日本國憲法》之中。
1947年5月3日生效并實施至今的《日本國憲法》,是在日本軍國主義剛剛戰敗而其制度受到較深刻批判、日本國內外和平民主勢力蓬勃發展并空前強大、東西方冷戰尚未完全形成的情況下,由美國占領當局主導制定的。將《日本國憲法》與此前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進行比較,新憲法的統治原理從“主權在君”改為“主權在民”,加上了體現和平主義思想的第九條和體現地方自治理念的第八章,賦予國民的民主權利也比原來增加了許多,因而可以說它的誕生在日本歷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日本國憲法》含天皇、放棄戰爭、國民的權利和義務、國會、內閣、司法、財政、地方自治、修訂、最高法規、補則11章,集中體現了日本現行政治制度的框架和基本原則。這里僅就與政體有直接關系的天皇、國會、內閣的地位稍做比較。
先看“天皇”。二戰后日本實行的是“象征天皇制”,這是與戰前的“近代天皇制”相對而言的。二戰結束之前,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1889年公布的《明治憲法》在第一章中明確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這部作為專制天皇制之法理基礎的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因而在二戰結束以后遭到了批判。二戰結束后不久,裕仁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公開否認了自己的神格地位,即公開承認自己是人而不是神。1946年制定的《日本國憲法》否定了“主權在君”原則,明確宣布“主權屬于國民”,而天皇只是“日本國的象征,是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沒有關于國政的權能”。天皇從事接受國書、頒布法律、發表講話、任命內閣總理大臣等國事行為都是按照內閣規定的程序和內容操作的。新憲法中雖然仍將“天皇”列為第一章,卻沒有把天皇明確地規定為“國家元首”。將新舊兩部憲法的這些條文相比較,可以看出天皇制在二戰后發生了很大變化。
再看“議會”和“內閣”。在明治憲法中,內閣只對天皇起“輔弼”作用,總理大臣和其他閣員均由天皇任命,只對天皇負責;當時的國會即“帝國議會”只對天皇起“協贊”作用,只能審議和通過天皇政府或議會提出的預算和法案,對于官員的任免、宣戰、媾和、締結條約等都不能干預,因而可以說議會的地位是很低的,對天皇蔭庇之下的內閣沒有多大制約作用。而《日本國憲法》規定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內閣與國會處于相互制衡的關系之中,即內閣首相本人和半數以上閣員必須是國會議員,首相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對國會負責,國會可以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但首相擁有解散眾議院的權力,這也是將日本的政體稱作“議院內閣制”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于上述新憲法中的進步之處,日本社會上那些保守勢力從一開始就表示不滿。他們要求修改憲法,如要將天皇“元首化”,特別是要修改主張和平主義的第九條。然而,由于《日本國憲法》是難以修改的“剛性憲法”,修改憲法須得到國會2/3以上議員和全國半數以上選民的同意,因此,盡管戰后長期執政的自民黨建黨伊始就將改憲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改憲卻一直很難被列入國會的議事日程。不過,21世紀以來這一態勢正在發生變化。2000年1月,日本國會設立了“憲法調查會”,就修改憲法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準備起草修改法案。這一動向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二 日本政體的基本特征
在中國政治學界,有人曾將“虛君議院內閣制”稱作“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也有人把日本的政體稱為“議院內閣制”。所謂“虛君”,是指君主在國家政體中不掌握實質性權力。這里把“虛君”和“議院”“內閣”一起并列入政體名稱之中,是考慮到“虛君”天皇亦在日本的國家政體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議院內閣制”的含義則是世界共通的,它不僅指“議院”和“內閣”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指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互相制衡的關系。在日本,這種制衡關系在制度上主要表現為:①內閣首相由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并對國會負責;②首相和大多數閣員必須具有國會議員資格;③國會眾議院有權通過不信任決議或否決信任決議來罷免首相;④首相有權解散眾議院。
與其他同樣實行“虛君議院內閣制”的英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典、挪威、丹麥、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相比,日本的這一政體具有一些比較突出的特點。
1.虛君制具有較長的歷史
虛君制的前提是有君主的存在。與那些現今仍實行虛君制的歐洲國家不同,日本雖然也是在經過君主立憲制(即明治后的“近代天皇制”,也叫“二元君主制”)后改為虛君制的,但在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前早已實際上實行了虛君制。日本的君主即天皇號稱“萬世一系”,如包括神話傳說在內,至今已經傳承了120多代。即使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算起,公元607年日本致中國隋朝皇帝的國書上開始使用“東天皇”一詞,至今也有1400余年。然而,在這1400余年里,天皇真正在前臺直接執掌大權的時間卻很短,至少在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掌握國家權力的武家政治時代,天皇實際上是處于“虛君”狀態,如再加上雖未建立幕府武家政權但天皇實際上已大權旁落的時期,可以說天皇在自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君臨而不親政”的“虛君”。
2.三權分立但不平等,內閣實際上居核心地位
從形式上看,當代日本的三權分立是比較徹底的,例如:在憲法的行文上,國會、內閣、法院各占一章,呈分立態勢;從其最高首長的工資來看,國會兩院議長、內閣首相、最高法院院長的工資額幾乎相等;從其所使用的建筑物上看,最高法院主樓也與國會議事堂主樓一樣高。而從實際上看,日本的最高法院雖然在審判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卻在政治問題上奉行消極主義原則,遠離政治中心,更不像有些國家的最高法院那樣在發生政治危機時享有決定政府首腦的權力。另外,如果按照憲法原理來看,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僅經間接選舉產生的內閣理應作為國會的“侍女”執行國會這個最高民意代表機關的意志,但實際上內閣掌握的權力卻遠遠大于國會,甚至連本應由國會行使的立法權也被內閣掌握了大半。
3.地方自治制度在憲法中被專門列為一章
從作為政體要素之一的國家權力結構形式即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來看,雖然西方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乎都主張實行地方自治或地方分權,一些國家還實行聯邦制,但把地方自治制度專門作為一章明文寫進憲法的國家卻很少見到。
4.和平主義原則作為第九條寫進憲法對政體產生了重要影響
如主管國防的大臣等職位不能由職業軍人擔任,即實行“文官統制”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