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人口分布

布朗族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是從漢代開始。東漢時期,在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設置博南(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不韋(今保山市施甸縣)、嶲唐(今保山市)等縣,居住有“哀牢” 人。而董難《百濮考》記載,哀牢即永昌的濮人,從而得出結論說:“永昌濮族亦稱哀牢?!?/p>

古代永昌郡范圍內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廣闊,所處的環境不同,其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鎮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漸融合于周圍先進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漢代以來很長一段時期仍然處于十分落后的狩獵和采集經濟階段。由于這種狩獵和采集經濟的不穩定,濮人的遷徙活動甚為頻繁。此外,統治階級的壓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遷移。

東漢永元十二年(100),漢帝在哀牢區設置了永昌郡,統轄現今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臨滄地區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縣境。其統治和壓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裝反抗。后來昆明人首領鹵承率兵為東漢王朝效勞,打敗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遷。封建統治者還用行政手段強迫另一部分濮人遷移。

到了西晉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謂 “南夷作亂” 的相互混戰中,永昌濮人又有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壽。

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樸)子蠻的分布,“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瀾滄江亦有部落”。到了唐代,上至今中甸維西,下至今西雙版納都有布朗族先民。南詔奴隸制國家,曾經強征其統轄區域內的諸落后部落人民?!缎U書》卷4就描述了當時被南詔驅趕上戰場的“樸” 人被唐朝軍隊俘虜后的情況。

宋代,大理國興起,基本上繼承了南詔時期的統治范圍。在今景東、景谷、鎮遠等地,原是“樸”(布朗族)與 “和尼”(哈尼族)所雜居,后來部分地區曾被“金齒白夷”(傣族)占據。

元明時期,布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瀾滄江以西,包括順寧(今鳳慶)、永昌以及今西雙版納一帶,景東、景谷仍有少數分布。

明代,濮人的分布與元代基本一致。中央封建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濮人地區的統治和聯系。明洪武年間復設順寧土知府,為濮人的一個主要聚居區。明代中葉以后,在永昌府屬境之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司轄地及西北部的十五喧二十八寨(今保山西北)是“蒲人” 的一個聚居區,《滇略》卷9記載:“蒲人,散居山谷,無定所,永昌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及十五喧二十八寨皆其種也……” 在永昌南部之右甸亦有 “蒲人”居住,《明宣宗實錄》卷66記載:“宣德五年(1430)五月丁巳,云南右甸生蒲頭目莽寒遣叔阿類來朝貢馬?!Ш雀袗?,以所屬五千戶向化”。

清代,濮人的分布區域與明代無甚差異,與現在也大體一致。道光《云南通志》載:“蒲人,即蒲蠻。今順寧、澄江、鎮源、普洱、楚雄、永昌、景東七府有此種?!?可見,到清代時已經基本形成了今天布朗族的分布格局。所不同的只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變化,又有一部分濮人從中分化出去,發展成今天的德昂族。還有一部分濮人則在與其他民族的雜居共處中,逐漸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融和于其他民族之中,其經濟生活狀況已經和當地的漢族相同。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于自然災害,后來是由于民族紛爭及民族壓迫的影響,布朗族先民不斷發生遷移、分化。為了生存,他們不斷改變居住地。為了避免戰亂,他們逐漸從壩區退居到山區。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他們逐漸適應這種居住環境并基本固定下來。清代,今天布朗族的分布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能夠得到的最早關于布朗族人口統計資料的是1953年,當時布朗族僅有18833人。到了1990年,就增加至81876人。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布朗族總人口為91882人。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布朗族總人口為119639人,居于云南省的有1165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邊地區。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布朗族總人口有136782人,其中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的布朗山布朗族鄉是我國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區,約占布朗族總人口的65%。其余散居于雙江、隆陽、施甸、昌寧、云縣、鎮康、永德、耿馬、瀾滄、墨江等縣(區),此外,南澗、景東、景谷、景洪、勐臘等縣(市)的山區亦有少量分布。主要聚居區的布朗族長期以來和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相鄰,散居的布朗族與漢、傣、哈尼、拉祜等族雜居。他們與雜居民族友好相處、共同發展。

布朗族人口擇年統計

數據來源:(1)陶玉明:《中國布朗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2)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5%B8%83%E6%9C%97%E6%97%8F%E4%BA%BA%E5%8F%A3

新中國成立后,布朗族人口增長速度極快。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1953年、1963年、1982年、1990年布朗族人口占云南省總人口數的比重分別是0.11%、0.19%、0.18%、0.22%,1990年的人口所占比重是1953年的2倍。1982~1990年,共增加了23548人,增長了40.37%。

布朗族人口的迅速增長,除了自然增長外,社會增長即民族成分的恢復和更改也是一個主要因素:臨滄市將1952年歸為滿族但自稱是 “蒲滿” “蒲人” 的1257人恢復為布朗族;西雙版納自治州在1982年將自稱 “昆格人” “空格人”的1656人歸屬為布朗族;施甸縣1987年將原定為佤族的6500多人恢復為布朗族。2009年3月,經民委批準,西雙版納克木人(3000多人)、紅河莽人(681人)歸屬布朗族。這些舉措是使布朗族人口在這幾年內呈快速增長之勢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是布朗族人口逐年增長的主要原因。由于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人們戰勝自然災害及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傳統中靠神靈來獲得健康的途徑已逐漸被現代醫療手段所取代,布朗族的健康狀況大大改善,人口素質及數量都有了較大提高。

布朗族人口分布情況(1995)

數據來源:郗春嬡: 《社會變遷與文化傳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布朗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大約占布朗族總人口的99%。

云南省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地區、思茅地區及保山地區,散居于全國75個縣,總體上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人口的分布狀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是全國布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區域,大約占全國布朗族人口的33%。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布朗山布朗族鄉、打洛鎮、勐滿鎮、勐遮鎮、西定鄉、勐往鄉和勐混鎮,其他鄉鎮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臨滄市布朗族人口分布狀況。臨滄市布朗族主要分布在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該縣布朗族人口數僅次于勐??h,大約占全國布朗族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邦丙鄉的17個自然村,大文鄉的12個自然村,勐庫鎮的3個自然村,沙河鄉的3個自然村,其他鄉鎮也有少量分布。除了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之外,臨滄市的永德縣、云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臨滄縣、鎮康縣、鳳慶縣等均有分布。

云南省保山市布朗族人口分布狀況。保山市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施甸縣的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和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其次是昌寧縣。

云南省普洱市布朗族人口分布狀況。普洱市布朗族主要聚居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及思茅地區。

歷史上布朗族顛沛流離,歷經戰亂而不斷遷徙,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分布特點。一是居住地多為山區半山區的偏僻地帶。這主要是布朗族先民為躲避各種戰亂而不斷搬遷,經歷了從壩區到山區的空間大轉移,造成了目前布朗族的居住格局。二是與其他民族交錯聚居,形成大雜居、小聚居格局。在大的范圍內,布朗族的居住比較分散,僅云南省內就有近20個縣都有分布。這些地區的布朗族長期以來與哈尼族、佤族、漢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等人民友好相處,共同發展。但在局部地區內,布朗族聚居的程度很高,比如西雙版納的布朗山,臨滄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該縣是唯一把布朗族列在縣名中的民族自治縣)等。這些聚居地主要以自然村為單位,一般85%以上都是布朗族。布朗族的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有利于布朗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留坝县| 西和县| 马关县| 林西县| 清水县| 抚远县| 黑河市| 秦皇岛市| 新安县| 松原市| 宜兰县| 通州区| 沽源县| 正蓝旗| 江口县| 江源县| 大渡口区| 巴林左旗| 文昌市| 巩留县| 科尔| 纳雍县| 西丰县| 象州县| 嘉祥县| 磐石市| 绿春县| 晋江市| 小金县| 乐业县| 临泉县| 郎溪县| 新绛县| 织金县| 桂东县| 肥西县| 开阳县| 乐昌市| 小金县|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