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原始社會與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 原始遺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上原始人類的活動,揭開了中華歷史的序幕。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發現過距今七十萬年左右的原始人的頭蓋骨化石。考古學家把這種原始人叫做“北京人”。同一地點出土有用于砍、刮的打制石器,并發現有用火的痕跡。云南元謀、陜西藍田也發現過古人類牙齒和頭骨化石,出土的石器工具不如北京周口店豐富,他們的時代可能比“北京人”還要早些。

十萬年以前的人類居住遺址,在山西、湖北、廣東等省境內都有發現。約五萬年前的遺址以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遺址為典型的代表。洞內除發現人骨化石之外,還發現了大量魚骨、貝殼、蚌殼,說明人們不僅從事采集、狩獵,還從事漁業捕撈。打制的石器工具已有磨制的痕跡,并出現了獸骨制成的各種骨器工具。骨針的發現,說明人類已用獸皮或樹葉縫制衣服。

太古先民從事物質生產,不斷改進生產工具,但進步是很緩慢的。大約一萬年前,才出現劃時代的變革。主要表現為石器工具的制造由打制改進為磨制,制作更為精細,種類也更多。考古學家稱之為“新石器時代”,而把此前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布在中國二十幾個省區,已發現有上萬處。經過科學發掘的住地和墓地,有四百多處。新石器時代發明了用泥土制作陶器。以河南澠池仰韶遺址和山東章丘龍山鎮遺址為代表,經歷了前后兩個時期。

仰韶村首先發現與磨制石器并存的陶器。爾后,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和甘肅等省的一些地區也陸續發現了同一類型的文化遺存,統稱為“仰韶文化”。磨制的石器出現了用于弓箭射獵的石箭頭、石刀、石斧、石鏟,并出現用于耕作的多種工具和用于紡織的石紡輪。狩獵技術有很大提高,且已從事農業耕作和絲麻紡織。陶器是用手工制作的,有用于取水、儲水和儲存谷物的瓶、盆、罐和燒煮食物的炊具和飲食用具。陶器上繪有黑色和紅色的各種花紋,因而又被稱為“彩陶文化”。陶器的制作和一些地區居住遺址的發掘,說明這時的先民已過著定居生活。

龍山鎮首先發現了不同于仰韶彩陶的輪制黑色陶器,因而又叫做“黑陶文化”。同一文化類型的遺址,分布在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河北、安徽等省的許多地區。陶器用輪制,細膩油亮,質地很薄,品種和類型也多有新創。石刀和石鏟,出現半月帶孔的新形制,便于綁在木柄上耕作。農業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并出現了雞犬等家畜飼養。住地附近有備儲藏的地窖,表明已有較多的剩余生產物儲存。

內蒙古、遼寧、江浙地區和云南等地也陸續發現過一些約略同時的文化遺存,各有自己的特點。

生產的進步是從用火開始的。古人把發明用火的人群稱為燧人氏,最先從事狩獵畜牧的人群稱伏羲氏,最先從事農耕的人群稱神農氏。燧人、伏羲、神農被尊稱為三皇,世代供奉。這個被神化了的傳說包含著人們對生產進步過程的記憶,也包含著對先民的長久的敬仰。

第二節 氏族與部落

一 氏族公社

太古居民群居群婚,沒有形成血緣組織。古書上說:太古沒有君長,人們聚居群處,只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父親是誰。沒有親戚、兄弟、夫妻、男女的分別,也沒有上下長幼的規矩。大約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進步,開始形成母系氏族。一個母親所生的子女組成一個氏族。氏族之內不許通婚,只能和別的氏族通婚。氏族于是成為較穩定的血緣組織,也是生產和生活單位,所以又叫氏族公社或原始公社。這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會組織,從而建立起最初的社會秩序,比起前此的群居雜處,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有一個古老的神話,說古時天塌地陷,火不滅,水不息,猛獸吃人。有一個女娃(又作女媧)煉石補天,止水災,服禽獸,天地四時有序運轉,人民得以安生,和睦相處。這個女娃當然不是什么女神,而是在混亂中建立起秩序的母系氏族制的化身。陜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村落遺址的公共墓地,女性和男性分別集體埋葬,可能是個體家庭出現前的氏族公社遺跡。

母系氏族公社的婦女還可以和其他氏族的多名男子通婚,血緣系統并不嚴格。爾后,出現一夫一妻制,有了確定的父子關系,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進而形成以男子為中心的夫妻家庭。隨著生產的發展,剩余生產物的儲存,出現了家庭私有制,標志著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氏族公社走到了最后階段。龍山文化遺址的墓地,不再是集體合葬而是個人仰身葬,留下了歷史進步的痕跡。

氏族公社時代,人們還只能維持很低水平的生活。氏族成員需要互相照料,沒有盜竊搶奪。傳世的古籍《禮記·禮運篇》描述說:


那時天下為公,推舉賢能的人管事,相互信任,和睦相處。人們不只是愛自己的親屬,也不只愛自己的子女。老年人得到奉養,青壯年都有工作,幼兒健康成長。失去丈夫或妻子的孤寡老人,失去父母的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和殘疾人都得到贍養。男子有崗位,女子有歸宿。財物不應丟棄也不必歸自己占有。出力勞作也不是單為自己。人們不互相欺騙,也沒有盜賊,外出不用關門。這就叫做“大同”。


這段描述美化了低水平的原始社會,但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幾千年來,大同之說一直為人們傳誦,實現一個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大同社會,是中華民族世代追求的理想。

二 部落聯盟

父系氏族制確立后,相互通婚的氏族進而結成為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內婚的血緣組織。部落由兩個以上氏族組成,更便于組織生產和抵御外來侵襲。居住在鄰近地區,相互間沒有血緣關系的部落,結合為部落聯盟,形成力量更為強大的群體。聯盟由各部落推選聯盟長,叫做“帝”。帝字的古義是審查、審定。帝是聯盟事務的管理者和領導人。

黃河流域今河南、山西及陜西東部等地,先后建立了炎帝、黃帝兩個部落聯盟。炎帝又稱赤帝,傳說在姜水地區,大抵是拜火的部落,崇尚紅色。黃帝聯盟傳說在姬水地區,是黃土高原的農耕部落,崇尚黃色。以紅、黃兩色象征吉祥和高貴,是炎黃子孫世代傳承的文化傳統。

迤南地帶有黎族的部落聯盟號稱“九黎”(九是不確定詞,泛指多數),聯盟長叫蚩尤。炎帝與蚩尤爭戰,黃帝助炎帝打敗九黎,殺蚩尤。俘虜的黎人罰做奴隸,被稱為“黎民”。九黎中戰敗的部落逃往南方立足。

黃帝與炎帝兩聯盟也有過沖突,后來合并為一個大的黃帝聯盟。東部地區今山東一帶的居民,號稱東夷。“夷”字是人執弓的象形,大約多是射獵部落,也加入了黃帝聯盟。

黃帝部落聯盟不斷發展形成強大的群體。各部落各自命名,稱為某氏,以示區別。家庭私有制確立后,個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命名。黃帝聯盟后來出現一位聯盟長,名叫顓頊(音zhuānxū),原屬高陽氏部落。又有一名聯盟長叫嚳(音kù),稱帝嚳,原屬高辛氏。傳說顓頊曾有八名輔佐,協助管理聯盟事務,卓有成績,人稱八愷。帝嚳也有八人輔佐,稱為八元。八愷和八元的名字,后世都還在流傳。

爾后一位著名的聯盟長是堯,原屬陶唐氏。堯在帝位時,據說各部落(九族)和睦相處,百姓生活安定,博得世人的稱頌。羲氏與和氏觀察天象,制定歷法,以適應農耕的需要。帝堯委任夏后氏的鯀(音ɡǔn)率眾治理水患,但歷經多年未能奏效。堯晚年選任有虞氏的舜做輔佐。舜薦用各部落有才能的人參與聯盟事務的管理,又到聯盟各部落查訪,撤換了幾名不受擁護的酋長,贏得了聲譽。

部落聯盟長的推舉,各部落都有當選的資格,但只是在聯盟長死后才推舉新的繼承人,而且多是在有聲譽的輔佐中產生。帝堯死后,舜便順利地當選,稱帝舜。帝舜在位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黃河流域洪水泛濫。舜委任夏后氏的禹考察山川形勢,率領部眾疏浚河道,歷時十三年治水成功,恢復了黃河流域的生產秩序。

后世把黃帝聯盟的創建者黃帝和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合稱為“五帝”尊奉,以紀念他們對歷史發展的貢獻。

舜死后,立有大功的禹理所當然地被推舉為帝,稱帝禹或大禹。帝禹在位時,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在洪水過后,致力于修治農田水利,恢復農耕。二是加強武力,以抵御外部的侵襲。據說帝禹時已發明用青銅作兵器,提高了作戰能力。帝禹發動各部落酋長與南部的苗族作戰,宣告說:“不是我愿意打仗,是苗人擾掠,我率領你們眾君長去征伐。”帝禹作戰獲勝,苗人被迫退居長江流域。傳說帝禹晚年曾去江南巡視,死于會稽。

帝禹是對黃帝聯盟有大貢獻的聯盟長,也是最后一位聯盟長。禹死后,黃帝聯盟瓦解,各部落陷于長期的混戰。

三 部落混戰

帝禹生前,曾舉薦東夷部落的益繼任帝位。益在帝舜時曾參與管理山林沼澤,助禹治水有功。禹死后,禹的兒子啟不等部落推選,便起兵攻殺益,奪取帝位。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掘出被殘酷處死之人的遺骨。學者考證為啟與益部落爭戰的遺存。啟以武力奪位,沒有得到聯盟各部落承認,因而不能獲得“帝”的稱號,只能稱啟或夏后啟。聯盟中的有扈氏部落起兵伐啟。啟率夏后氏在甘(今河南境內)應戰,發布命令說:“我命你們去攻打有扈氏,誰不服從命令,我就把他處死。”啟戰勝有扈氏,把俘虜罰做奴隸。

帝位的爭奪是私有財產制形成后爭奪權力的集中表現。權力爭奪甚至在父系大家庭中也已展開。啟的幼子武觀因和兄長們相爭,被啟趕走。武觀率眾反抗,啟派人把他殺死。啟死后,兒子太康繼立,還想再奪聯盟長帝位。他的五個弟弟指責他說:你壞了堯以來的規矩,就是自取滅亡。東夷有窮氏后羿(“后”當是部落長稱號)攻占太康的住地安邑(山西夏縣)。太康逃往斟尋氏。羿攻滅斟尋。羿的收養子寒浞殺羿,奪取了羿的家產。

寒浞乘勝追殺夏后氏相。相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幫助,攻滅寒浞。少康重獲勝利,但結盟的部落已所存無幾。夏后氏傳到孔甲時,原來黃帝聯盟的各部落相繼離去。孔甲三傳到桀,部落聯盟已完全瓦解了。

古文獻上所說的夏代,自從啟以武力奪取帝位以來,各部落之間乃至大家庭的父子兄弟之間,為爭奪權力和財產,無休止地相互爭斗廝殺。整個社會長期陷于混亂,對立的勢力相互沖突,不可遏止。歷史的發展,需要高踞全社會之上的統治力量來調和沖突、建立秩序。一個新型的統治機構——國家產生了。

第三節 國家的建立

一 商湯建國

夏與商,都是古地名。夏地約在今山西夏縣,原來居住這里的部落便稱為夏氏或夏后氏。商地約在今河南商丘,居住這里的居民稱為商人。商原來也是黃帝聯盟中的部落,始祖契在帝舜時曾助禹治水。歷十四代傳至湯,與夏桀同時。在夏后氏與諸部落混戰的年代,商部落卻得以有序發展,并有了較強大的兵力。湯先后攻滅今河南境內的葛、韋、顧、昆吾等部落,進兵攻打夏氏。湯在出兵前聚眾誓師,說:“你們大家聽我說,不是我要發動戰爭,夏氏有罪,上天要消滅它”,“你們幫助我去執行天討,我會給你們重賞。你們不要不相信,我不會食言。你們不履行誓言,我就要把你們處死”。所謂給予重賞,就是作戰獲勝,可以分得掠獲的財物和奴隸。湯在鳴條地方大敗夏兵。夏桀逃往南巢(安徽巢湖),死在那里。

商湯沒有重建部落聯盟,而是在氏族部落制的廢墟上建立了商國。商湯也不再沿用聯盟長“帝”的稱號,而自稱為“王”。“王”字原是長柄斧鉞的象形,是權力的象征。國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走向文明的重大事件,也是建立國家必備的條件。古代有“倉頡造字”的傳說,它的合理內涵可能是表示生產物有了儲存后,管倉人創造了圖畫儲存物和記錄數量的符號。考古發掘顯示,夏代已有文字,但漢字的大量制作和廣泛應用是在商代。夏商兩代都用燒裂獸骨觀察紋絡的方法占卜吉兇。商人把占卜的事件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這樣的甲骨已發現有十四五萬片,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其中一部分非占卜的刻辭還保留了若干記事和譜系。商代用青銅制作兵器和耕具,也用來制作祭祀用的禮器等器物,鑄有人名等銘文。甲骨文字和銅器銘文是商代的原始文字記錄,與后世的文獻記錄相印證,可以約略得知商代歷史和國家制度的概狀。

二 商代的國家制度

商國廢除傳統的部落聯盟制,建立起國家制度。新制度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來,而是經歷了逐步完善的過程。它和舊制度有明顯的區別。

商國王統治全國,不再經推選,而是由商湯家族父子兄弟承襲。王權成為統治家族或宗族的特權。商湯的祖先,已用日干(后稱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個紀日的數字命名。商國建國后,歷代國王仍用日干做名號。湯又號太乙。后期著名的國王有盤庚、武丁、受辛。

國家制度與氏族部落制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建立起在全社會之上和之外的統治權力機構。湯任用有莘氏的伊尹和薛(山東滕縣)地部落的仲虺(音huī)作輔佐,設官分職。輔佐治理國務的人稱為“尹”和“臣”。以下設置分管各種事務的小臣。如管理農耕的叫“耤(音jiè)臣”,管理畜牧的叫“牧臣”。甲骨卜辭有軍事編制“師”“旅”,并有左、中、右之分,說明商國已建立獨立的軍隊組織。原來氏族部落的治理,只是對部落或部落聯盟公認為不當的行為以公認的辦法予以處置。商國不見有成文法傳世。但古籍見有“湯刑”“湯法”。甲骨卜辭有刖(音yuè,割足)、劓(音yì,割鼻子)等刑名。后人說“刑名從商”,商國當已有一定的法規。

國家制度與氏族部落制的另一個重大區別,是不再按照血緣系統,而是按地區來統治居民。商湯以武力攻滅昆吾等部落進而攻滅夏后氏,在商人舊地和征服、歸服地區,重新量地制邑(聚落)。各地居民由商王的各支系宗親和歸服者分別統治。依據地區的大小和軍馬的多少,統治者分別授予侯、伯、子等稱號,統稱為諸侯。未經征服的地方各部落,統稱為“方”或“方國”。只要承認商國,仍由原部落長“后”管理,統稱為“群后”。群后需向商國進獻一定數量的本地物產,稱為“助”,以表示贊助商國的統治。商湯曾向諸侯群后發布文告,要他們為民立功,勤于職事,否則將受到懲罰。未經征服的各方國與大國商的關系是不穩定的。商國建立后,各方國的反抗斗爭仍然不斷發生。

三 奴隸占有制

各部落頻繁爭戰的年代,起初是勝利者把作戰中的俘虜全都殺死。爾后的進步,把俘虜作為奴隸用于生產勞動和服役。隨著戰爭的不斷發生,奴隸數量不斷增多,形成奴隸占有者與奴隸兩個對立的階級。見于甲骨卜辭的男女奴隸有隸、奚、婢、妾等多種稱謂。

商國是奴隸占有制國家,維護和協調奴隸占有者的權利,鎮壓奴隸,使之服從。大奴隸主來自統治各地的王室宗親和官員等貴族。奴隸主把奴隸當做私有財產和役使的工具,用于農、牧業和手工業生產,也用于家內服役。奴隸主可以任意處罰奴隸直到處死。貴族死后,還要殺死奴隸殉葬,供死后驅使。已發掘的商代貴族墓葬中,一個大墓殉葬奴隸的尸骨多至數十具至數百具。商人迷信鬼神,祭祀祖先是頭等大事。祭祖時也要殺死奴隸,奉獻給先人。甲骨卜辭中留下大量殺祭的記事。河南安陽殷墟還發現了尸骨橫陳的殺祭坑的遺址。奴隸主對奴隸的殘酷壓迫,依靠國家的支持,所以說:“古代的國家,首先就是奴隸所有者用來鎮壓奴隸的國家。”(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奴隸主有生殺之權,奴隸難得反抗,伺機逃離是一條生路。逃跑的奴隸,有可能指望其他奴隸主收容。但奴隸主引誘和收容別人的奴隸以擴大自己的財產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國家的制裁。

貴族奴隸主和奴隸之外,原來各部落氏族成員群眾,商代叫“眾人”或“小人”,即所謂自由民。他們各自獨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獨立生活,遇有戰事則要隨從作戰。作戰勝利,分得俘虜做奴隸,有可能成為小奴隸主。作戰失敗被俘,就要成為對方的奴隸。

奴隸占有制是殘酷的階級壓迫制度,但比起氏族部落制無限止的廝殺和無秩序的生產,是一個進步,從而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青銅器的制作是商代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夏代已有青銅器,商代大量制作并廣泛應用。各地發掘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生產工具、兵器、各種容器和禮器,種類繁多。青銅器的制作從礦冶到熔鑄,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設備,由相當數量的勞動力分工操作。這顯然不是分散生產的眾人所能勝任,而只能是有組織的奴隸勞動。河南安陽出土商代王室的青銅禮器司母戊鼎重八百七十五公斤,形制優美,內鑄“司母戊”三字銘文,學者推測至少要有四百人分工協作才能鑄成。可以想見商王室擁有龐大數量專業制銅的奴隸群體。各諸侯國也都用制銅奴隸,各自制作容器和禮器。

商代的農業生產還在使用石器工具,但已發現有青銅制作的鋤、鏟等農具。玉器、骨器的制作,由于有了青銅工具而呈現明顯的進步。青銅武器戈、矛、箭鏃等,也可用于狩獵。可以說,青銅器的制作帶動了各個生產部門的發展,從而由石器時代跨入了青銅時代。廣大奴隸的艱苦勞動創造了青銅時代的輝煌。

四 遷徙與興亡

商國王的國家統治機構,習稱為王庭。湯的王庭原在今河南境內的亳。湯以后的幾代國王曾先后遷移到河南境內的相和隞,又遷到今山東境內的庇和奄。商國改革傳統的氏族部落制,建立地區性的統治,不能不遇到各種抵制。四次遷移,當是為了加強各地的統治。傳到國王盤庚時,又遷回河南,選擇殷(河南安陽)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盤庚發布文告,動員王室貴族和文武百官(“邦伯師長,凡百執事之人”)率領他們的親族和奴隸,大舉遷移到新邑。從此以后,直到商國滅亡約三百年間,國王和王庭都在殷,不再遷移。盤庚遷殷是商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大抵商國的統治,遷殷后才逐漸趨于穩定。殷墟的考古發掘也證明,遷殷后的商國,各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所以,后人又把商稱為殷或殷商。

盤庚以后一個有為的國王是武丁。商國建立后,一些未經征服的方國,并不甘于服從,不斷與鄰近的諸侯國發生沖突。武丁出兵近萬人先后征服北方、西方和南方的一些方國,獲得諸侯國的擁戴。商國統治的領域北至今河北北部,南到今湖北南部,西起陜西高原,東至山東沿海,蔚為大國,比商國初建時大為擴展了。

武丁婦好墓的隨葬品,顯示銅器和其他手工業的制作,達到新的水平。商貴族往往一夫多妻,以求繁衍宗嗣。武丁有妻室三人,統稱為“婦”。婦好曾統兵征伐方國,立有大功。近年在河南安陽發掘婦好的墓葬,隨葬品多至一千九百余件,其中銅器四百六十余件。青銅禮器鑄有銘文和精美的花紋,形制新穎,多是此前未見的重器。隨葬玉器七百五十余件,多是精心雕刻的藝術珍品。象牙杯三件,通體浮雕,是罕見的瑰寶。墓中還有鑄有花紋的大銅鉞兩件,作為墓主統兵出征的象征。婦好墓隨葬品的豐富和制作的精良顯示出王室的富有,也顯示出手工業生產的發達。有人認為,司母戊鼎也可能是武丁時鑄造。武丁在位,號為中興盛世,受到后人的稱頌。

商國最后一個國王受辛,后人稱他為“紂”。史家說他“聞見甚敏”“材力過人”,能文能武,在朝歌(河南淇縣)營建別都。幾次出兵攻伐東夷的人方等國,屢獲勝利,擄得大批的俘奴。作戰的勝利和經濟的發展,激發了貴族們貪欲的增長。以紂為首的王室貴族恣意揮霍享樂,侈靡無度,招致眾人的不滿和奴隸的反抗。紂似曾企圖有所改革,不祭祖先以減少殺奴,收容逃亡奴隸以緩解反抗。但這些被指責為“變亂舊章”,并不能阻止階級矛盾的激化。紂是有作為的國王,也是剛愎自用的暴君。他用酷刑懲治反對他的人,執事百官,持有不同意見,也往往被殘酷處死。族兄微子啟逃離王庭以求自保。王庭的太師、少師等職官也相繼離去。各諸侯國多叛商自立。紂眾叛親離,日益陷于孤立,滅亡的日子臨近了。

被商國封為西伯的周國,起兵伐商。紂敗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山县| 新绛县| 商丘市| 武义县| 石渠县| 中西区| 和顺县| 三河市| 财经| 思茅市| 无棣县| 武邑县| 建水县| 祥云县| 富民县| 安达市| 云南省| 福清市| 拉孜县| 石家庄市| 陵水| 乐都县| 桃江县| 涞源县| 广水市| 喜德县| 将乐县| 牙克石市| 交城县| 鹤庆县| 澄江县| 苏尼特右旗| 卢湾区| 宁德市| 乡城县| 吉木乃县| 宜兰县| 古蔺县| 宁安市| 邻水|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