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失去自己的疆域,就是泄了氣的氣球
一個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漸漸放棄自我的孩子,會是怎樣的呢?這里有一個例子供大家參照。
有一天,我女兒小妮的同學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
希望你們以后看到的是一個嶄新的我,一個積極向上且安守本分的我。我不會再去天真地追逐什么虛無縹緲的東西,認清現實且認命是我唯一能做的。我可以選擇死去,也可以選擇如行尸走肉般茍且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但在我心中被我牢牢牽扯住的那絲希望讓我無法離開這里。所以,我必須得活著,如你們所希望的那樣活著。我知道這樣活著結果不會差,我知道這樣我會看起來更加充實。我認識到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人是很難追隨自己的內心和夢想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是一副空殼子。這并沒有關系,你我都是空殼子,你我都是行尸走肉般的同類罷了。今天的我可以說是已經死了,也可以說是獲得了能在這個世界上多流連幾十年的機會。但上天拿去了我有所作為的權利,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它會不會歸還于我。現在,我只能以我的父母和老師的標準來活著,就好像自己想要的已經沒了,留下這張人皮來帶給他們快樂吧,也許有一天我也會為此感到快樂。以此來記錄我的重生。
很難想象這些話出自一個14歲孩子之口,就像一個泄了氣的氣球,言語中充滿沮喪和絕望,那是一種妥協,一種自我的放棄。對世界、對父母說,好吧,我放棄我自己,我決定如行尸走肉般,按照你們要的活法去活。她所說的重生,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放棄。或許我們都不難從這些話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某些片段,那些我們曾放棄或妥協的片段。
小妮急了,開始給同學發微信說,別放棄啊,能想想辦法嗎?想想可以雙贏的辦法。同學回她說,想了挺久的,只能這樣了。
但是小妮沒有放棄,她跟我說,想寫篇“心靈雞湯”,鼓勵同學。后來小妮真的寫了一篇文章,她說,媽媽你可以發出來,讓更多的父母看到。雖然她所謂的“雞湯”充滿青少年的口吻,稚氣難掩,但我看到的是她對同學的關切,還有青少年世界里的淳樸和激烈。
目睹這一切的我,其實很心酸,特別是看到女兒同學的這段話,還有女兒的著急。我想起美劇《吸血鬼日記》里的片段,因為發生的事情太痛苦,難以承受,吸血鬼會選擇關閉人性的部分,從此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恣意妄為,痛快吸血,不再有情感。
但是吸血鬼的同伴不放棄,通過各種嘗試,讓吸血鬼重啟人性。人性再次回歸,要經歷很痛苦的過程,但擁有人性的一面,始終是吸血鬼的渴望。
小妮的這位同學就像在痛苦邊緣,決定關閉人性的吸血鬼,小妮就是那個不放棄的吸血鬼同伴,奮力喊著:“請不要放棄!”
我不知道,小妮同學的選擇有多少跟父母有關。我知道的也是某些片段:父母要求她好好學習,老師找她談話,香港浸會大學的心理學實習生找她聊天。
我總在想,若父母不能成為孩子放松的港灣,不能允許孩子做自己,給予孩子理解,讓孩子活在對生活的恐懼中,那么孩子極有可能會感到絕望,選擇關閉自己的感受,放棄自己的夢想,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在成都的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主持人讓每位嘉賓為大家送上一句話。當時,我分享給在座父母的是:請教會我們的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我們或許經歷過生存,但今天的孩子,他們值得好好地生活。《易經》有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我看來,生活為道,生存為器。
但愿有更多的父母能從過去的經驗中醒來,能意識到時代已不同,生存不再是問題,允許孩子活成他們自己。他們或許會跌倒,或許會走錯路,但我們會給予他們陪伴。
我知道,這很難,但我也知道,這一切可以做到。我在這么做,我身邊有很多人也在這么做。這條無條件養育的路,可能少有人走。多年以后,年老的我們有一天回想起來,過往時光里不辜負孩子,不辜負自己,不辜負歲月,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