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悖論
- (美)菲利普·津巴多 約翰· 博伊德
- 13758字
- 2019-01-04 09:56:30
第1章
時間為何如此重要
你的時間是有限的
18世紀,在羅馬的西班牙大階梯的盡頭,在一間毫不起眼的教堂——康契吉歐尼圣母教堂(后又稱“人骨教堂”)那幽暗、塵封的地下室里,一群隱秘的教徒為了紀念時間的重要性,建造了一座陰森恐怖的紀念堂。就像圣彼得教堂一樣,康契吉歐尼圣母教堂逼仄的墻上也覆蓋著一小塊一小塊的小片,它們組成一幅幅整體的馬賽克圖案。和圣彼得教堂不同的是,那些用來裝飾康契吉歐尼圣母教堂的狹小空間的小片塊,不是彩色小玻璃而是褪色的人骨。成百上千的人頭骨堆砌成了教堂里羅馬式的拱門,成千上萬的人脊柱骨拼成了錯綜復雜的曼陀羅圖案。那些更小的,也許是人的手骨或腳骨,則被裝上電燈泡,做成了吊燈。一具完整的小男孩的骸骨,被掛在了天花板上,他的手上托著代表公正的天平。還有穿戴整齊的僧侶,他們的皮膚已經干枯但衣著仍完好無缺,他們保持著沉思的姿勢,見證著永恒。這絕對是一個奇觀:可怕,卻又迷人萬分。
圣方濟僧侶,以他們那獨特的像卡布奇諾(一種表面覆蓋奶泡的咖啡)一樣的帽子而著稱。他們把4 000位已經去世的教友,重新葬在了這個地下室,因為那些逝者之前安息的場所已經變成了新的建筑。盡管內容神圣莊嚴,但這個近乎超現實的、布滿了骸骨的圣方濟僧侶地穴,給人一種好萊塢電影劇場的感覺,或者像一場極其出眾的萬圣節展示。對于大多數的游客而言,這個地穴只是一個景點,并不是一個用來沉思的地方。每年從中穿梭而過的游客,在這些逝者面前,也沒有比他們在附近的梵蒂岡博物館的藝術品面前表現出更多敬意。

圖1–1
那些并不急著奔赴下一個景點的人,則能感受到這個地穴的深層含義。例如,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約翰·博伊德,曾經在圣方濟僧侶地穴里參觀過一個下午。他發現在一堆骨頭下面的地板上,寫著這樣一行題詞:
汝之今昔,彼之昨日。
彼之今昔,汝之來日。
當他讀到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字時,過去與未來像潮水一樣涌向當下。一瞬間,這些骸骨不再是神秘的歷史文物,而是我們人生旅途中命定的旅伴、我們的同輩人。400年的日出日落,15 000天的盛宴、饑荒、戰亂與和平,也不能再將我們分隔開來,那些僧侶干枯的皮膚和象牙色的骨頭,還有他們所說的中世紀的拉丁文,以及他們所穿的長袍,這些都已不再重要了。盡管我們都具有非常出色的心理能力去忽視甚至去否認,但這行題詞卻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我們活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宇宙洪荒一眨眼的時間里,我們就會成為數以億計的人類祖先中的一員——他們曾經活著,然后死去,最后跟我們眼前這堆骨頭一樣,難以區分。
這個地穴給了活著的世人關于最終命運的莊嚴警示。雖然羅馬的其他景點展示了一些世界級藝術家的作品,但這個地穴則保存了生命本身的遺骸。如果骸骨能說話,它們會告訴我們關于躺在這里的上千個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菲爾的故事。但這個地穴所傳達的,并不是讓我們為死亡做好準備的警告,而是一個深情的懇求——懇求我們讓自己的人生富有意義且充實。
這正是本書的主題——時間和人生:如何利用我們近30多年來關于時間的激動人心的研究發現,去強化、加深,甚至重新設計你和時間的關系。我們想與你分享一個基于個人經驗、學術,同時又是基于研究所得到的關于時間的新科學。你個人以及你和周邊的人共有的對于時間的態度,對于人的本性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這種重要性卻被絕大部分的人所忽視,無論是學術人士還是普羅大眾。這正是關于時間的第一個悖論:你對于時間的態度將對你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你自己卻很少會意識到這一點。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了6種對待時間的態度或看法。首先,我們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時間視角,然后會提供設計的練習來擴展你的時間觀念,幫助你更充分地利用寶貴的時間。如果我們能成功做到這一點,你就能把負面的經歷轉化成正面的經歷,并且學會利用當下和未來的正面經歷,而非盲目地屈從于兩者之一。而這正是第二條重要的時間悖論:對待過去、當下和未來的適中的態度預示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極端的態度則會導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你厘清過去,享受當下,掌握未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教給你新的方法,去審視和處理你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在過去的30年里,我們向上萬余人發放了調查問卷。在超過15個國家里,我們的同事也對上千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欣喜地看到,參與者通過這份問卷意識到,他們其實會把自己連續的個人經歷打包成不同的心理分區或者時間區域。我們將在第1章介紹研究框架,之后會討論如何使用這些新的認知來獲得更健康的生活、更豐厚的投資回報、更成功的事業和生意,以及更幸福的生活。
我們希望這些發現能讓你得到與眾不同的、更好的生活方式,使你擺脫那些因陳舊時間觀帶來的麻煩、過時、累人的想法和行為。這就像一個我們都聽過的經典笑話:
一個城里人在一條鄉間小路上走著,他路過一家農場,發現農場主在用一種特別奇怪的方式喂豬。農場主站在一棵蘋果樹下,抱起一頭非常大的豬,讓它盡情地吃樹上的蘋果。一個蘋果吃完了,農場主抱著豬到另一個蘋果前,直至豬吃飽了為止。然后,農場主又抱起另一頭豬來喂。城里人看了好一會兒,最后他實在忍不住,開口問道:“不好意思,我實在忍不住想告訴你,你這樣一頭一頭地把豬抱起來喂蘋果,實在太費勁了。你直接去搖那棵樹,然后讓豬去吃掉下來的蘋果不是更省時間嗎?”農場主一臉茫然地看著城里人問道:“對于一頭豬來講,時間有什么用呢?”
想想在你的生活中,你需要放下哪些一直抱著不放的“豬”呢?
在我們進入新的時間心理學成果之前,需要先談談我們的文化中對時間的理解,并重新審視一些長久以來對于時間的誤解。希望你可以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用無效的方式看待時間,在哪些方面應該放下懷里的那頭又老又重的“豬”(態度)——因為它對你現在的生活已經毫無意義。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河已經不是原來的河,人也不是原來的人了。
——赫拉克利特
如果那些圣芳濟僧侶中的一位能從永遠的沉睡中醒過來,來到21世紀,那么他一定認不出現在這個世界。世界已經變了,但這位復活的僧侶,可能比我們更能體會時間對世界的深遠影響。就像生活在水里的魚可能意識不到水的存在,大部分人也沒有意識到時間正在一刻不停地流逝。我們通常只會在一些重大的時刻才能體會到時間的威力:至親的去世、瀕死體驗,或者某些重大的人生悲劇,如“9·11”事件。我們幾乎不自覺地把時間分成小時或天,然后記錄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親人的生日和祭日。時間如承載意識之水,盡管時間在生活中具有如此核心的地位,但我們很少反思時間如何區分我們的生活,如何賦予我們生活的方向和深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我們身處其中的時間之流是渾濁不清的而非透明清澈的,這讓我們看不清時間到底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也許直到時間之河已經流干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時間的存在,就像那些埋在康契吉歐尼圣母教堂里的僧侶一樣。
時間比金錢更寶貴
請記住,時間就是金錢。
——本杰明·富蘭克林
時間是我們最珍貴的財產。在古典經濟學里,一種資源越稀少、用處越多,它的價值就越高。比如,黃金本身并沒有任何內在的價值,它只是一種黃色的金屬。然而,地球上黃金的礦脈很稀少,而且黃金的用途很多。人們首先學會了用黃金做首飾,近年來,黃金被用作電子零件中的導體。關于稀缺和價值的關系我們都很清楚,所以黃金的定價過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能擁有的大部分東西——鉆石、黃金、百元大鈔都可以再生。因為新的金礦和鉆石礦可以繼續開采,新的鈔票可以再印,但時間卻不能。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能多出一丁點兒的時間,也不能把浪費的時間要回來。時間一旦流逝,就永不再來。所以,盡管富蘭克林有很多一針見血的名言,但他那句“時間就是金錢”卻是錯的。我們最稀有的資源是時間。金錢有價,而時間無價。
在日常交易中,我們能隱隱地體會到時間的價值。比如,我們通常愿意花大價錢去購買別人的時間,價錢越高,時間越有價值——一小時收費500美元的律師應該比收200美元的律師要好;手工制造的商品要比機器生產的貴;精細制作、需要細細品味的食物要比快餐價格高。同樣,我們也愿意花高價來購買節省時間的特權,如特快快遞、干洗店、直飛航班、便利店都價格不菲,這正是因為我們賦予時間很高的內在價值。
我們賦予時間這么高的價值,事實上,時間也是最有價值的商品,但我們在如何使用時間這個問題上所花的精力竟如此之少,這實在是令人驚訝。如果一個有點兒討人嫌的家伙希望你能投資他的新公司,你可能會仔細分析這筆生意的成本和收益。如果你最終認定這是一樁糟糕的投資,你很可能會一口回絕,哪怕這樣做會冒犯到你的朋友。畢竟,誰愿意讓自己的錢打水漂呢?但假設同樣是這個人,他邀請你共進晚餐,恐怕你就不會如此認真地考慮這頓飯的付出和回報。哪怕你并不想赴宴,你還是會在排得滿滿的日程里抽出一個小時和他見面吃飯,然后全程都在為把時間浪費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而后悔。
為什么我們花錢的方式比花費時間的方式更明智呢?也許是因為我們無法保存時間,無論我們如何決定,時間都會匆匆流逝。或許是因為花費時間的方式看不見、摸不著,而金錢交易因涉及和具體的物質打交道所以需要深思熟慮。比如,你想要一個新鬧鐘,于是你花了20美元就得到了這個東西。但花費時間似乎不需要我們付出什么,而且也沒有與時間等價的財物——你不可能把時間裝進瓶子里去交換一樣物品。
另一方面,我們輕易地花費時間,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學過應該如何思考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人們在如何支配時間上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他們需要花時間生存下來,先是獨自存活,后來是成群聚居。他們并沒有太多休閑的時光,他們需要外出打獵、采集食物、生火、打水、建造住所。直到最近幾千年,人們才得到了寶貴的自由時間。直到最近幾百年,人們才開始享受或忍受閑暇時光。
因為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在重新評估思考時間的方式時我們不得不問:我們對時間的認知真的正確嗎?那些擁有最多銀行存款的人,真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嗎?如果一個人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賺錢卻沒有時間來享受生活,這樣的人真的算富有嗎?像釣魚大師布倫特·福克斯(Brent Fox)這樣的人,選擇了教學這種收入相對較低的工作,從而擁有了建造自己“看不見的時間宮殿”的自由,我們應該如何衡量他的財富呢?像那些有上億家產,把時間都花在了建造豪宅上,卻沒有時間去享受的人,我們又應該如何衡量他們的財富呢?理財顧問總是基于你的個人財務目標為你設計投資策略,如果我們也有這樣一個時間顧問,那該多好!要知道如何正確地投資時間,你需要成為自己的時間投資顧問。首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你希望從生活中得到什么?如何讓自己的時間花得有價值?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此外,你還是個人時間投資決策的仲裁者。我們的研究發現,相比于花在物質享受上的時間,人們更能從精神享受的時間消耗(例如度假)以及發展有意義的社交關系的時間花費中得到滿足感。研究也表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更明智地思考時間的使用而受益,包括什么是時間?時間對于我們有什么意義?如何用新的方式去看待和使用時間,從而讓我們生活變得更美好?
這些關于時間的問題,本質上就是關于人生意義的問題。若要尋找到自己的答案,你也許需要《圣經》、《摩西五經》、《可蘭經》,或者一條山間幽泉。雖然本書并不能給你一個終極答案,但我們可以給你一些基于幾十年心理學研究的新建議、新策略以及簡單的技巧,讓你更有意識、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時間的機會成本
另一個與時間有關的經濟學概念是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中,機會成本是指放棄某個機會時產生的潛在成本。比如,如果你決定買入1 000美元谷歌公司的股票,你就失去了把這1 000美元投資到雅虎、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或者賽馬上,甚至只是放在儲錢罐里的機會。無論你做出何種選擇,你都失去了其他機會。機會成本的概念告訴我們,投資的資源總是稀缺的,每一個投資選擇背后都有相應的代價。與使用金錢和時間相關的機會成本無處不在,卻常不為人知,也無法為人所知。無論你如何利用時間,你都會為了最終的選擇,放棄另一項活動的機會成本——也許是無數機會的機會成本。對于金錢,你還有把它存進銀行這種保守的選項,但時間卻不可以。無論你喜歡與否,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在花費著時間。時間悄然流逝,片刻不停。我們就是“時間自顯于其上的鐘表”(《理查二世》,莎士比亞)。
一旦你意識到時間投資是有機會成本的,你就會對如何做出和時間相關的決定更敏感,進而做出讓你更快樂的決定。請記住,比起已經做過的事,人們更容易為那些沒有做過的事而后悔——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正如莎士比亞所言:
當我傳喚對已往事物的記憶,
出庭于那馨香的默想的公堂,
我不禁為命中許多缺陷嘆息,
帶著舊恨,重新哭蹉跎的時光。
比如,一個想成為好萊塢明星的女人,比起搬到洛杉磯去尋找機會卻以失敗告終,她更有可能后悔自己當初沒有選擇搬到洛杉磯去尋找機會。所以,通過閱讀本書你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規劃時間,把握更多的機會,留下最少的遺憾。
時間非常寶貴還因為人生是有限的,時間是我們度過一生的媒介。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時間,我們將付出沉重的機會成本(失去機會)。
時間的心理相對論
時間之所以寶貴,也源自它的相對性。毫無疑問,我們對這個說法都非常熟悉,也對它背后的物理學原理了然于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時預言了超能量和宇宙大毀滅,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世界和人類自身的看法。但比起愛因斯坦完美的方程,時間的相對性更受個人因素影響。時間不僅受限于愛因斯坦的客觀物理定律和牛頓提出的參照物理論,同時也受限于我們的主觀心理過程。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時間觀以及生活節奏,都會影響他感受時間的方式。
人類對于物質世界的探索始于15世紀和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而對于心理世界的探索卻不到200年。不過心理學界已得出結論:時間不僅在物理上是相對的,在心理上也是相對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一名男子坐在漂亮女孩旁邊一個小時,他感覺只過了一分鐘。他坐在熱爐子邊上一分鐘卻感覺比一個小時還漫長。這就是相對論。
物理規律和心理規律的根本性區別在于,物理規律是不變的,但心理規律卻是彈性的。心理規律會因環境和參照系的改變而發生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人們可以控制這些心理規律的改變和應用,與此相對應的心理學名詞叫“建構”,即我們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的方式,一旦我們了解了心理學規律和身處的世界,就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所擁有的資源,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建構這個世界。

圖1-2
以著名的視覺錯覺圖像為例,可知人們在理解世界時是如何選擇不同視角的——有時候人們覺得平面A是突出來的那一面,而有時候人們覺得平面B是突出來的那一面。兩種不同的視角都有據可依。但讓我們花一分鐘想象一下,如果把平面A看成突出的一面會得到獎勵,而把平面B看成突出來的一面會受到懲罰。一旦你明白了不同視角將帶來不同的結果之后,你就會選擇從那個能帶來最大收獲的視角去看待事物。

圖1–3
正如心理學家羅伯特·奧恩斯坦在他的經典著作《體驗時間》(On the Experience of Time)中所述,對于時間的感知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受限于認知錯覺,就像上圖中的內克爾立方體(Necker Cube)一樣。一般來講,在特定的時間里你處理的認知任務越多,就會覺得時間越漫長。比如,萊斯大學的研究員發現,人們覺得變高或者變低的聲音比同時長的不變的聲音更長。聲音方位的改變與此現象并無關聯,而聲音的大小決定了這種現象的產生。音調和音量的改變使人們產生了暫時的錯覺,讓人們堅信度過了更長的時間。
在生活中,你會遇到許多視覺和時間上的錯覺,它們都可能比這些例子更復雜。雖然并沒有所謂的“正確”方式,但主觀因素常常會讓人更傾向于其中一種視角。有時候,用某種時間視角來看世界會帶來成功,但換一種時間視角則會導致失敗。以未來視角看世界也許會讓你變得“準時”,而以當下視角看世界則會讓你“遲到”。當然,客觀來講,這兩種時間視角并沒有真假對錯之別,但在復雜的、主觀性很強的社會里,視角的不同常常會帶來差異。社會認定一種視角是“對的”,則會擯棄其他視角,直到另一個像愛因斯坦一樣聰明的人出現并提出另一種全新的視角。
我們不能控制物理規律,但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看待時間的參照物。學會分辨如何以及何時使用這些參照物能讓你從生活中獲益更多,也有助于你發現哪些時間視角阻礙了你的生活。有些時候,時間視角是社會強加于你的——通過宗教傳統、教育、社會階級還有文化背景,但你仍有機會選擇自己的時間視角。本書旨在幫助你發現自己的時間視角,了解它是如何影響你的想法、感受和行動的。最后,我們希望幫助你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從而讓你在面對不同的生活難題時,選擇最利于自己的時間視角。
“善良的撒瑪利人”實驗
讓我們回顧1977年的一個心理實驗——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達利和丹·巴特森對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學生如何為“善良的撒馬利亞人”的演講做準備進行了研究。演講在學校的一個會堂里進行,神學院的指導老師還要對演講進行評審。在學生準備好之后,他將被告知:A.他已經遲到了,幾分鐘之前老師已經在會堂等他,讓他馬上趕到會堂去;B.他還有很多時間,但他最好馬上出發。兩種說法唯一的不同就是時間上的壓力被細微地改變了。研究員非常好奇,他們想知道這種細微的改變會不會影響這些準備終身服務于教會的學生的行為。
從準備室到演講會堂的路上,每一個學生都會遇到一個倒在走廊地上咳嗽、看起來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學生不知道,這個人其實是研究人員事先安排好的)。在附近沒有其他人的情況下,這些學生面臨著一個選擇:是選擇幫助這個危難中的陌生人(正如善良的撒馬利亞人所做的那樣),還是選擇視而不見,去完成一個關于積極行善的重要演講?那些已經“遲到”的學生對陌生人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是否和“準時”的學生一樣?對于一個神學院的學生來講,做正確的事應該比說正確的話更重要,但事實并非如此!
大部分認為自己還有充足時間的學生的確停下來幫助了這個人,這種反應與他們選擇的職業一致。那些立志于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他人的人,他們應該向危難中的陌生人伸出援手。出乎意料地,90%“遲到”組的學生并沒有停下來為陌生人提供幫助,他們從這個需要幫助的人身邊走了過去,因為他們處于一種以未來為導向的時間視角中,更傾向于避免遲到,雖然這些學生在實驗后的訪問中都承認自己看到了那個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該如何解釋兩組學生在助人行為上有如此戲劇化的差異呢?因為兩組學生唯一的差別在于他們和時間的關系,我們只能得出“對時間看法的改變導致了行為上的差異”這個結論。一個對時間簡單、細微的操控,就能讓一心向善的人把他們眼前關心的事置于急需幫助的人的需求之上,這些神學院的學生做出了他們自己都感到羞恥的行為。
達利和巴特森這個影響深遠的研究表明,時間視角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不過,真實的世界顯然比這個心理實驗復雜得多,所以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列文研究了時間視角如何在心理學實驗室之外的生活里產生影響。列文把人們對時間的態度稱之為“生活節奏”(pace of life),而生活節奏是由社區中的每一個成員的社會行為決定的。列文的研究組走訪了不同的城市,測量了當地人走路的速度、手表和時鐘的準確性以及他們在日常的商業交易中的節奏,比如,在郵局里買郵票等。通過這些指標,列文計算出了世界上十幾個城市的生活節奏。歐洲國家在全世界范圍里生活節奏排名名列前茅,瑞士名列第一,日本也在排名里相對靠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節奏較慢。在被研究的31個國家里,墨西哥是生活節奏最慢的國家。
列文也通過記錄人們走路的速度、銀行柜員的工作速度、市民說話的速度以及人們戴手表的普遍程度,算出全美36個城市的生活節奏。結果,波士頓、紐約及幾個東北部的大城市是全美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而美國南部和西部的城市生活節奏相對較慢,其中洛杉磯是36個主要城市中生活節奏最慢的城市。
列文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即“著急程度”,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里都非常不一樣。另外,列文也研究了在這36個美國城市中的“助人行為”。他評估了一個城市居民做以下事情的可能性:
?撿起別人“不經意間”掉了的筆
?幫一個腿上打了石膏的人撿起他不小心掉了的雜志
?幫助盲人過馬路
?幫別人換零錢
?幫別人把弄丟的信寄掉
?給慈善機構捐錢
和“善良的撒馬利亞人”實驗的結論一樣,列文發現,一般情況下,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的居民,最不愿意為他人提供幫助。紐約州的羅切斯特,生活節奏相對比較慢,它在這項研究中成為全美國最樂于助人的城市,而生活節奏排名第三的紐約市,被評為全美國最不樂于助人的城市。然而,研究中也出現了明顯的例外。加州的城市生活節奏普遍較慢,但居民在樂于助人方面不如那些生活節奏更快的城市。這也許說明了比較慢的生活節奏是利他主義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加州人也許有幫助他人的時間,但他們也許對于花時間讓自己生活得更好更感興趣。
達利和巴特森的研究表明,一個人與時間的關系可以影響他在重要行為上的選擇,如向需要的人提供幫助。而列文的研究則記錄了社會關系和時間在不同城市和國家是如何變化的,他也在現實生活中驗證了達利和巴特森的研究發現。
關于時間,我們(本書的作者)已經進行了近30年的研究。我們關注生活環境中的不同方面,比如社區中的生活節奏如何被內化、被接受、被傳播,最終又如何影響到每一個個體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我們相信,個人對于時間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后天習得的,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通過無意識的、主觀的方式來對待時間的。對此,在你對時間的意識有所提高之后,你就可以擁有更佳的時間視角。事實上,我們的時間視角基本都是無意識的、主觀的,我們會把連續的經歷分成小的時間框架,以便為不同的事項排序,使其保持一致,并賦予其意義。這些時間的框架也許反映了重復出現的周期,比如四季的輪回、你的生理周期、孩子的生日,或者反映了獨特的單一線性事件,比如父母的離世日期、某次事故的發生日期、某次戰爭的爆發日期。在你記錄、儲存和回憶自己的經歷時,在你感受和體驗每一刻時,在你修改自己的預期、目標、不確定的計劃時,在你每次想象一個場景時,你都用到了不同的時間視角。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時間視角在人們生活的方式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人們大都傾向于發展出并且過度使用某一種時間視角。比如,專注于未來、現在,或者過去。未來導向的人傾向于在職業或者學術發展上取得成功,他們的飲食更健康、鍛煉更規律,并且經常安排預防性的體檢。之前實驗中那些“遲到”的神學院學生和生活在快速生活節奏社區里的人,他們的時間視角更有可能是未來導向的,因此不愿意把自己的時間用到利他行為上。
相反,當下導向的人更愿意幫助他人,但在關懷自己方面則表現出更少的意愿或能力。一般而言,當下導向的人比未來導向的人更有可能會嘗試高風險的行為,包括性、賭博、吸毒和酗酒。他們很少去鍛煉身體,不在意健康飲食,較少采取預防性的保健措施,比如使用牙線、定期體檢等。
因此,未來導向的人更有可能取得個人的成功,但幫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小。這件事本身非常諷刺,因為最有能力提供幫助的人提供幫助的概率最小。相反,當下導向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小,卻更有可能幫助他人。這一點也非常諷刺,因為最有可能幫助他人的人,卻時常忽視自己。至于那些過去導向的人,情況就更加復雜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過去充滿了美好的回憶,比如家庭儀式、個人成功和快樂時光。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過去則充滿了負面的回憶,是一座苦難、失敗和悔恨的博物館。這些對待過去的態度極大地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決定的方式,因為這些或積極或消極的思維方式,成了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參照系。
掌控過去的人也掌控著未來
掌控過去的人也掌控著未來,而掌控著當下的人則掌控了過去。
——喬治·奧威爾
這句話出自奧威爾的小說《1984》,一般指的是社會和政府的控制。那些控制了當下局勢的社會階層可以通過篡改歷史從而改變未來社會的發展。《1984》中的主要人物溫斯頓是真理部的雇員,而他的工作就是根據政府宣傳的要求改寫教課書上的歷史。
掌控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于每一個人(包括你在內)都同樣重要,而你有意識地用積極的方式去審視時間的能力,決定了你能否擁有心理和情緒上的健康。我們并不是讓你盲目樂觀,而是指當你可以控制當下時,也就控制了你的過去和未來。你可以重新詮釋甚至是改寫你的過去,從而讓你對未來有更強的控制感。事實上,所有的心理治療都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通過當下獲得對過去和未來的控制感的嘗試。不同的心理學流派強調不同的時間維度的重要性,盡管所有的流派都從當下著手。例如,精神分析強調過去的重要性,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強調現在的重要性,而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則強調未來的重要性。
當下不僅是你改寫過去的手段,也是你將最初的想法、感受和行動寫進記憶里的媒介。你當下的每一個決定和行動,都將立刻變成過去。因此,對當下的掌控可以讓你決定你的過去,從而可以讓你在未來想要改寫過去的需求最小化。平日里,你需要做出上百個決定,比如穿什么,吃什么,空閑的時候做什么,和誰在一起,不和誰在一起。在任意的一天,這些決定看起來都毫不起眼,甚至一點兒也不重要,但從整體上看,它們決定了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時間心理學
本書尊重你的時間。歐內斯特·貝克爾因提出“人類的心底都有著對死亡的恐懼”而贏得了普利策獎。貝克爾認為,人們無法從心理上接受死亡的現實,所以他們普遍地否認死亡。更重要的是,人們會否認自己的死亡。圣芳濟教堂里的景象深深地觸動了我們,因為它破壞了我們優秀的否認能力。貝克爾寫道:
沒有什么東西能像死亡和對死亡的恐懼一樣,在人類的擔憂中揮之不去。它是人類活動的發條——人類大部分的活動都是為了回避死亡而設計的,或者為了超越死亡,從而極力在某些方面否認死亡,這是人類最終的命運。
死亡就是一生的結束。否認死亡,就等于否認人生會有終結。如果你不承認時間會有盡頭,那么你對待時間的態度很有可能和你認為時間是稀缺且有限時大不一樣。如果你相信人生是無限的,你就不可能視時間如真金,你更有可能把時間看作沙灘上的一把沙。諷刺的是,否認死亡能夠緩解焦慮和壓力,讓你看不到生命的價值,從而無法擁有充實的人生。
本書中我們討論的正是如何充分利用你的生命,如何抓緊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個小時里的分分秒秒。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究人類如何使用時間,并且想幫助你過好每一分、每一秒。
在開始這段激動人心的時光之旅前,你的導游菲利普·津巴多和約翰·博伊德想介紹一下我們是如何產生了研究時間的興趣,以及我們的發現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對于津巴多來說,有5件事讓他對時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出生在一個意大利家庭;童年一直體弱多病;家庭貧困;有幸得到很多無私敬業的小學教師的庇護;發起了斯坦福監獄實驗。關于體弱多病,稍后再講,以下是他的故事。
20世紀30年代,我成長在紐約市南布朗克斯的貧民區里,我們這些小孩子幾乎什么都沒有——沒有玩具,沒有游戲,也沒有書。但我們有很多伙伴——我們的家庭里有很多孩子,除了上學,我們幾乎都在大街上玩耍。我們發明了很多游戲,也經常改編各種傳統游戲,我們可以一直玩好幾個小時的棒球或者壘球,而且一點兒也不覺得累。我慢慢學會了完全地活在當下,也慢慢地明白沖動和魯莽的危險。我的很多朋友都受過傷,有一些人甚至因為意外而去世。
我的家庭非常崇尚深厚的歷史傳統,同時也喜歡享受美食、美酒和音樂。我非常喜歡那些不用急著上床睡覺的夜晚,那些時候就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聽父親彈曼陀林、祖父彈吉他,還有一位叔叔或表哥用吉他伴奏。他們一直唱著老歌,直到手指發麻。這些歌會讓我們想起以前美好的日子,以及已經去世但仍活在我們記憶里的親人。
我和家人非常親近,但他們沒怎么受過教育,也不太重視正規教育。在他們看來,上學只是迫于法律上的規定,而且他們想方設法早早工作。因為他們沒有特別的技能,也沒有學歷,所以通常都干著簡單重復、沒有出路的粗活兒,生活總陷于貧困。
我還算幸運,因為小學里的那些無私敬業的老師教會了我把目光放長遠,而不是像我周圍的人那樣,每日為著眼前短暫的歡愉而活著。他們清楚地告訴我,當下的努力是通向未來成功的唯一道路。我非常喜歡學校,因為學校里干凈整潔,一切都井然有序。你付出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你只要做一個好學生,就可以得到小紅星、鉛筆這些獎勵,也可以得到坐在第一排的榮譽。這些好老師讓我學會了如何遠離當下的滿足,學會通過延遲滿足得到更多的回報,他們還教會我學業和作業重于玩樂。他們相較于普通的老師,更像是傳教士,因為他們教會了我很多關于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直到今天,我依然把這些人生智慧存在心里。
1971年,我進行了一項頗有爭議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即在斯坦福大學的校園里研究社會情景對于普通人行為的影響,具體來講,就是研究“一個好人”是如何被引導,并對他人做出惡劣的事情來的。我把學生分成“囚犯”和“獄警”,然后將一棟教學樓里的地下室作為“監獄”。
這些學生“囚犯”知道他們只是實驗中的臨時角色,但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并非如此——他們就像自己永遠失去了自由一樣。這些“囚犯”本可以和其他囚友分享他們以前的身份,討論實驗結束之后的計劃和希望,但他們很少這么做。相反,他們在牢房里的談話錄音表明,他們大部分的對話都是關于當下生活中不好的方面:糟糕的伙食、惡劣的獄警、辛苦的勞役、失去自由的孤獨,等等。這些“囚犯”從不分享自己的身份,也不分享他們對于未來的夢想,他們只知道彼此都是囚友。他們的經歷恰好和我童年的經歷相反,對此我感到震驚:當我被兒時的環境和貧困所限時,我心中想的卻是更加美好的未來。為了生存,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我都會盡可能地享受每時每刻。僅僅因為專注于眼前這個假的監獄里的負面體驗,假“囚徒”很快就被絕望所困。
那么,我們長期持有的人格為何會被輕易改變呢?是什么讓不同的人在同樣的情景面前有著不同的反應?為了尋找答案,我開始了關于時間視角的研究。我早期在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因為1994年約翰·博伊德的加入而有了質的飛躍,我們一起研發出一種可靠有效的時間視角測量法。經過30年的研究,約翰和我的想法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而我比以往更加堅信,時間視角是影響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也是最鮮為人知、最不受重視的一種因素。
讓我們來聽聽約翰關于時間研究的故事:
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非常獨特地結合在一起,讓我產生了對時間的興趣。我天生害羞且內向,我的童年是在加州的南太浩湖邊的森林里和想象中的牛仔及印第安小伙伴們一起度過的。在我進幼兒園的時候,我的父親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附屬小學找到了一份工作,于是我們全家搬到了洛杉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習慣了大城市的喧囂,以及周圍的真人伙伴。
有一天,母親到幼兒園來接我,那會兒正好是課間休息,她找遍了操場也沒有找到我。她有點兒緊張,于是回到教室問老師我到哪里去了。“你找過操場中間的那棵樹了嗎?”我的老師回答說,“課間休息時,他大都在那樹上看著別的小孩兒玩耍。”我母親在操場中間那棵孤零零的樹上找到了我。我現在很少再躲在樹上了,但我對于人類的行為依然著迷,也想找到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態度背后的原因。
和菲利普一樣,公共教育在我的時間視角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能感受到它對于我在學校和在家里生活的影響。我的父母作為公共教育者,都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我的母親還取得了教育學的博士學位,我的父親則得到了碩士學位。基于他們的影響和我自己對于學術研究的興趣,我擁有了和菲利普一樣的以未來為導向的時間觀。
在我剛滿18歲的時候,我的父母結束了他們長達20年的婚姻。我對此既困惑又震驚。我原打算在接下來的20年,以父親作為人生榜樣,但他卻選擇了放棄。他的行為讓我無法理解。在一次交談中,我問父親,從18歲到40歲,他的生活發生了什么變化。他坦誠地回答了我:有時,人們并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會改變,他們只是變了。他想到的最好答案是,他在一段時間里努力嘗試著不去改變,卻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他要忠于自己的內心。就在那一天,我決定不能等到自己40歲的時候再來面對改變,我決定“每天都接受一點兒中年危機”,以避免40歲的時候面對更大的危機。
現在,我40歲了,我的方法似乎有了成效。我并沒有成功避免衰老過程帶來的改變,但我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在18歲到40歲之間發生的轉變。我學會了不和時間作對,而是全身心地臣服于時間。我很晚才結婚,并且嘗試著迎接婚姻對我的改變。我避免了急劇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我選擇了繼續在生活中聆聽自己的內心。我喜歡玩飛釣、做木工、旅行,和我的親朋好友在一起,即使未來導向的時間觀常常阻止我這么做。
在職業上,我選擇了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情,包括心理學、時間和科研,以及這三者的結合。我在斯坦福大學最初做的心理研究,事實上是希望解釋人們為什么會做出一些別人覺得瘋狂的事情,比如自殺式爆炸。我發現,答案往往不是簡單明了的,原因和每個人高度個人化的時間觀以及身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我發現,心理學界的大部分人都有意識地忽視了對于未來的信念,因為這些信念大都和宗教高度相關,而宗教在主流心理學界幾乎是一個禁忌的話題。最后,我的研究工作驗證了菲利普早期的工作,并把它延伸到對未來的研究。在過去的14年里,我們一直都在研究上有合作,而且已經一起度過了52年。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采訪了數以萬計的學生和數以千計的實驗參與者,從而得出了本書所述的研究結論。
這是一本指引你未來投資的指南。無論你是誰,住在哪里,年紀多大,做著怎么樣的工作;無論你現在正在獨自喝酒,還是身為一國的領導人;無論你是單身母親、行政人員、老師、學生或者是囚犯;無論你是一個享樂主義者還是一個活力充沛的工作狂,時間對于你都非常重要。你的時間是寶貴的,你只能活一次。因此,盡可能地利用人生這段旅程也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希望能幫助你發展出一種平衡的時間觀。平衡的時間觀能讓你根據當前情景的需要,靈活地從以過去為導向轉向以當下或未來為導向,從而做出最優選擇。雖然我們會給出建議,但你也需要自己做決定,你需要做出承諾去學習和改變,這樣才能從投資中得到最大的回報。只有你才能讓你的時間變得重要起來。如果不是你,還有誰可以做到呢?如果不是現在,又會是什么時候呢?
表1–1 名言與作者、時代配對

答案:1. C; 2. A; 3. B; 4. K; 5. F; 6. E; 7. D; 8. H; 9. G; 10. I; 11. J; 12.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