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用心理學的眼睛看世界——社會心理學

幸福不是一棵白菜,可以估算價錢,也不是一噸黃金,可以作為炫富的資本。在幸福面前,總有人追求高貴,也有人向往淡雅,比較出來的幸福永遠是外在的境遇,內心的感受才是真實的生活。

第一節 “三人成虎”的背后——從眾心理

孔子有個弟子叫曾參。他對人仁慈,孝順父母,不會做為非作歹的事,更不會殺人越貨,觸犯刑法。方圓幾十里之內,都知道他是個好人,當然,他的父母對他的為人更是極為了解。

一天,鄰鎮上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后又跑掉了。第一個聽到消息的人,來到曾參的家里,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相信兒子的品行,反駁說:“我兒子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跑來一個人,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官府貼出了通緝的告示,正準備抓他歸案呢。”曾母心中將信將疑,但是仍然堅持說:“我了解他的為人,他是不會做犯法的事的。”正在曾母猶豫時,第三個人又跑來告訴她說:“曾參殺人了。官兵正在趕來的路上,馬上就要把他抓起來了。”沒等他把話說完,曾母已經翻過墻頭,遠遠地逃開了。

所謂三人成虎就是這樣形成的。雖然每個人都在標榜自己的個性,主張面對困境,要學會獨立思考,可是很多時候,任何人都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接受隨大流的命運。因為面對選擇時,對于那些自己并不清楚的事兒,那些沒有把握的決定,隨大流是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實際的做法。

隨大流,心理學上叫作從眾心理,指的是由于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一種意見的人數多少是影響群體從眾的一個重要因素。“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很少有人能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向大多數人妥協。因為,在一個團體中,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能夠和身邊的伙伴和平相處,如果誰做出與眾不同的選擇,必定會成為一個團體的背叛者,遭到其他成員的排斥,甚至受到嚴厲的懲罰。因此,很多人寧愿犧牲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會選擇從眾,以保持和團體的一致性。

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經典的從眾實驗。將十個人分到一個小組內,讓他們辨識線段的長短。這十個人中,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被試,另外九個則是實驗助手,也就是主試的“托兒”。他們會故意說假話,以混淆視聽。

主試在黑板上畫了兩條線,線段A和線段B,在A、B旁邊畫一條斜線段C。然后主試提問:“第三條線段C,和線段A、B哪條一樣長?”主試的話音剛落,作為“托兒”的九個人陸陸續續發言,說是B和C一樣長。可是,三條線相比,能夠很明顯地看出來,B比C長一小段。在眾人的選擇中,真正的被試猶豫了。將類似的測試重復一百次之后,統計結果顯示,有38%的人會選擇漠視心中的真理,認定眾人的選擇,即使他明明知道那是錯的。

通過這個實驗,真切地說明了群體中的很多人,會屈從與多數人一致的壓力,即使在明知道選項錯誤的情況下,也會選擇和大多數人一樣。

日常生活中,這種從眾的行為還有很多。比如,大街上有人在吵架,一開始有兩三個人在旁觀,隨著人數的增多,會有來自遠處的更多人參與圍觀;在商品限時搶購的促銷活動中,路過的人也會因為店里的熱鬧場面,而去參加搶購商品,即使最后他發現,買到的東西是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另外,已經流傳多時的風俗習慣也會變成一種從眾,如結婚請客,節日祭祖,后來人基本無須思考,就會遵照習俗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這種毫無思考地遵照他人的做法,不僅會讓自己喪失了獨立的思考,有時候還會鬧出笑話來。

二戰后的英國,物資嚴重缺乏,生活在倫敦的每個人都養成了排隊領面包、領牛奶的習慣,因此對于街頭上排隊的人群,也會過分敏感。一次,一位男士正無所事事地游弋在街頭,忽然看見街角處排著一條長龍,所有人都規規矩矩地站在隊伍中,好像在等待著什么。這位男士不管三七二十一,趕緊站在了隊伍的最后面,生怕正在派發什么急需的生活用品,被自己的大意給錯過了。

隊伍實在太長了,男士開始等得有些不耐煩,不過,為了拿到寶貴的物資,只得耐下心來慢慢等待。等他終于排到隊伍的前頭時,才發現,原來這些人在排隊上廁所。大失所望的他,心中懊惱自己的愚蠢,更害怕在眾人中鬧出笑話,貽笑大方,于是他悄悄地退出了隊伍,穿過人群,默默地向家里走去。

其實,現實中的從眾,有時候是迫于多數人的壓力,有時候則成為生存選擇的一個必須。一個社會擁有統一的秩序、統一的道德評價、統一的行為方式,才能保證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社會機器才能正常運轉。從這個角度說,從眾成為一個人適應社會,適應生存的主要方式。不過,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面前,仍然需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雖然一個人的知識有限,閱歷有限,面對時常出現的復雜局面,難以具備全面觀察、高效解決的能力,但是,冷靜地觀察,理性地行動,仍然是我們選擇從眾與否的前提。

第二節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幸福的比較級

“幸福是個比較級,要有東西墊底才感覺得到。你在羨慕誰,誰又在羨慕你?”這是一個微博上廣泛流傳的段子。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幸福一定要通過和他人的比較,通過金錢的計算,才能顯現出來。

剛交了第一套首付的人,覺得有三套房的人才是幸福;住在公寓的人,覺得住在遠郊別墅的人才是幸福;養一個孩子覺得吃力的人,覺得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人才是幸福;擠在公交車里的人,覺得開著寶馬的人才是幸福……

奇怪的是,失業的人在羨慕被上司痛罵的員工;身在職場的人,卻羨慕可以在家喝酒、打牌、看電視的失業者。好像每個人都在比較,都在衡量,而且永遠用別人的風光,看自己的陰影。好像永遠有個別人,過得比自己快樂,比自己幸福,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每天自怨自艾的自己,自己的不幸生活,也會成為他人向往的目標。

美韻和嘉玲是大學同學,多年不見的兩個人,竟然因緣際會地再次相見,而美韻也成為嘉玲家里的常客,兩人互相談心,傾訴多年來的生活和衷腸。

美韻一直是那種有些想法的女子,上學時,就整天吵鬧著今后要做女強人,要有自己的事業。如今,果真讓她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卻也難免每天辛苦奔忙,出來進去,把自己練成了鋼鐵俠。相比美韻,嘉玲一直都特別實際。憑借不俗的姿色,在大學里找到一個高干子弟,畢業就結婚生子,隨著丈夫事業的發展,她也算過上了富太太的生活。終日看景種花,十指不沾陽春水。

美韻第一次去嘉玲家時,心里著實嚇了一跳。因為嘉玲向來喜愛花草,她老公特別為她選了一處露臺寬廣的房子,放眼望去,不知名的盆景一排排地整齊擺放,花兒芬芳,葉子婆娑,一百多平的地方,簡直變成了一個花草的世界。美韻看著她最鐘愛的夾竹桃和風信子,心中不禁感慨:“我和老公辛辛苦苦供款買下的房子,大小也不過如此,如今,人家的一個露臺,就抵過我幾年的努力。”想起從前的過往,女人的嫉妒心難免翻起酸意。念書時,美韻處處比嘉玲好,如今卻落得天差地別,不禁要感嘆命運弄人。

看著走過來的嘉玲,美韻稱贊道:“你們家的露臺真漂亮,你也太幸福了,有一個這么疼你的老公。”嘉玲賠笑著,臉上的表情卻怪異得很。不一會兒,嘉玲老公回家了,和美韻打了一聲招呼,就提著公事包,直接進了書房。美韻看著一臉失望的嘉玲,探詢道:“你先生真忙啊,這么晚才回來!”嘉玲說:“鬼知道他在忙些什么,反正他忙他的,我忙我的,我們現在誰都不管誰了。”看著嘉玲漸漸冰冷的臉色,美韻知趣地告辭,匆匆離開了那個過于夢幻的房子。

在回家的路上,美韻一直在想:“嘉玲用的幾千塊一套的化妝品,我永遠也買不起;嘉玲經常去的那家SPA,我這輩子都不會成為那里的會員;嘉玲種花的那個露臺,可能以后還會變大,可是我家的房子卻要成為我一輩子的窩了——可是,我有一個回家就會大聲喊我名字的老公,他從來不會跟我擺臭臉,也不會讓洗潔精傷我的手,雖然他能力不夠,賺錢不多,在事業上也不能幫我的忙,卻給了我最真摯、最實惠的幸福。”如此比較了一番,美韻的心里舒服多了,不再感慨嘉玲的奢華生活,也不再自怨自艾。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永遠看到別人的優勢,關注自己劣勢的人,注定只能在無窮盡的唏噓和自卑中,毀掉自己的生活。

如果和舞蹈家相比,沒有誰能有那樣纖細的身材和曼妙的舞姿;如果和運動員相比,沒有誰能有那樣強健的體魄;如果和博爾特比,你永遠跑不快;如果和伊辛巴耶娃比,你永遠跳不高。自尋煩惱的人,喜歡在比較中稱量自己的幸福,在金錢數字堆里計算自己的快樂。

記得,有一位老人曾經說過:什么是幸福?醫院沒有我家的病人,監獄沒有我家的犯人,這就是幸福。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的幸福定義更加簡單:有一份公職,能遇上自己的愛情,擁有愛妻。其實,幸福的本質很簡單。它不是來自物質的堆積,不是來自外在的處境,而是內心的一種感受。身穿華服,擁有全部物質享受的貴婦,在別人看來,她很幸福,可是,她的內心不一定這樣認為;粗茶淡飯,整日為了生活奔波勞累的主婦,在別人看來,她活得辛苦,活得緊張,談不上幸福,可是,她的內心也不一定這樣認為。

幸福不是一棵白菜,可以估算價錢,也不是一噸黃金,可以作為炫富的資本。在幸福面前,總有人追求高貴,也有人向往淡雅,比較出來的幸福永遠是外在的境遇,內心的感受才是真實的生活。

第三節 樂善好施為哪般——利他行為的動機

湯姆遜瞪羚是一種生活在非洲坦桑尼亞、肯尼亞及蘇丹南部的小型羚羊,它們喜歡在長有豐富食物和擁有自由空間的開闊草地活動。湯姆遜瞪羚很擅長逃跑,也擅長跳躍,它跳一次高度達到3公尺,距離長達9公尺。它轉彎的速度甚至比印度豹還快,因此它常用急轉彎的方式擺脫獵手的追趕。

湯姆遜瞪羚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就是當一只瞪羚看到獅子或其他敵人正在逼近瞪羚的群體時,它不會第一時間逃跑,而是在原地跳躍躥動,向它的同伴們發出危險的訊號,同時也把敵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這邊,為它的同伴創造逃脫的機會。

生物學家觀察到,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行為方式,而且,這種行為只發生在湯姆遜瞪羚身上。所有瞪羚群體,最早發現危險的那只湯姆遜瞪羚都會如此反應。按照一般的行為原則,最早發現危險的瞪羚,應該最先逃跑,或者一邊喊叫,一邊逃跑,這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湯姆遜瞪羚放棄了第一時間逃生的機會,并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向同伴報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這一行為看上去頗似母鳥保護幼鳥的行為,但它們的內涵卻有明顯的差別。有的心理學家解釋為,這是湯姆遜瞪羚的一種本能行為;有的心理學家則認為,這是動物界罕見的一種純粹的利他行為。不過,這種常常被看作純粹利他的現象,尚未尋找到科學的依據。

所謂利他行為,最廣泛的定義是提供時間、資源或能量以幫助他人的行為。如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利他主義行為等。所謂純粹利他,即利他主義者不追求任何針對其個體的客觀回報。至于利他行為的本質是什么?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利他行為的本質是利己,也有人認為利他行為的本質不是利己。

在社會中,存在著很多形式的利他行為。比如,四川地震時,那些踴躍捐款的愛心人士;多年來堅持收養流浪動物的女子;為病情危急的陌生人奉獻血液的小伙子;將所有的青春投入到山村教育的志愿者……不過,一個行為的發生,可以有不同的動機,我們也無從考證,這些人做出善行的原始動機,是利己還是利他。

清朝有一部小說,叫作《鏡花緣》。書里曾經勾畫了一個君子國。生活在君子國里的人,從來不關心自己,只關心他人,個個都以自己吃虧,讓人得利為樂事。在君子國的市場交易中,賣主在出售貨物時,一定會拿上等貨給買主,并且收最低的價錢,而買主則一定要買店鋪里的次等貨,并且愿意付最高價錢。這個國家的國王也非常克己,如果臣民給他進獻珠寶,不僅不會受到夸贊和賞賜,進獻的人還必須將珠寶燒毀,并且接受相應的懲罰。

小說中描繪了一個道德水平非常高,人人為他人著想、謙虛有禮的社會。不過,從物種生存的角度嚴格審視,這個社會的生存策略實在難以恭維。如果我的拉鏈開了,要求你幫我拉上;我的鞋帶開了,要求你代我系上;你缺了柴米油鹽,要我去操心置備;你賭博欠債,要求我幫你償還。這種舍棄依靠自己調試來創造更加方便和迅捷的生活,而要彼此之間相互代理的社會模式,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最終也會被更高效、更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無條件的利他天性,無條件地幫助那些無親緣、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會使個體失去存活的可能,這并不符合進化的規律。

當然,現在文明社會的道德約束、學校教育,甚至是宗教信仰,同樣還是可以助長利他行為,因為社會道德宣揚“互幫互助”,宗教也向教徒宣傳“與人為善”。不過,目前心理學界的研究依然認為,人類社會不存在純粹的利他主義。一切幫助行為都有著內部和外部的獲益,類似于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雖然利他行為遠不是一種純經濟的交換行為,而是一種更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等價交換是人類道德和情感維持的巨大杠桿。

任何看似利他的行為,實際上本質都是利己的。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通過犧牲物質利益來換取精神上的滿足。當我們付出愛時,想要得到他人更多的愛;付出友誼時,同樣需要他人的友誼,并且滿足與人交往,心有歸屬的需要。對陌生人付出感情和物質,都是為了某種程度的回報,有的是精神上的愉悅,有的是更大的物質豐收。我們每天被各種各樣的良好品德與社會輿論約束和鞭策,以為擁有了這些高貴的品質,我們就會變成更好的人,將會覺得感情豐盈,精神世界是那么純潔無瑕。殊不知,能夠擁有難以抗拒的親和力和好人緣,早已成為內心期待的回報之一。在一個個漂亮的外殼之下,利他的本質往往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飽滿。

現實生活的真相總是那么殘酷。當我們投資股票時,希望股市飆漲,收益滿盤;當我們選擇愛人時,則期待著獲得對方更長久的愛戀;當我們養育子女時,希望將最優良的基因,最好的教育傳給下一代,出于DNA的自私性,我們對后代的重視永遠超過對父母的關愛。

雖然利他主義的本質如此,也不代表它就應該被鄙夷或者拋棄。由于利他主義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更加融洽,人們更愿意在群體中樹立一種公認的道德標準,社會風氣也會因此變得更適宜人類生存。

第四節 圍觀造成的悲劇——旁觀者效應

張軍下班后,吃過晚飯,閑來無事便決定到樓下轉轉。快速行走了幾百米后,他走到了一個賣小吃的大排檔,要了兩樣小菜和啤酒之后,在座位上靜靜地享受起美味來。

突然,張軍聽到大排檔的盡頭傳來了一陣騷動,接著就是桌子、板凳碰撞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張軍看到前方的兩人被噴濺的啤酒瓶碎屑濺到,紛紛躲開,為了避免受傷,他也連忙起身離開。不過,張軍天生愛湊熱鬧,最后還是忍不住跟著移動的人流,走上前去圍觀。

原來,吵鬧的是兩個喝醉的男子,因為幾句口角,加上酒精的刺激,在街邊開始大打出手。張軍的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報警,他剛掏出來手機,就聽到周圍的人在喊:“趕緊打110,叫警察來呀。”張軍一想,這么多人在看,肯定有人已經報過警了,他就不必多此一舉了。過了十幾分鐘,兩個人紛紛倒在地上,看著碎了滿地的啤酒瓶,兩人應該是傷得不輕。張軍心想:“醉酒鬧事,看一會兒警察來了,怎么收拾你們!”看著人群散去,張軍打包了他的啤酒和小菜,安然地回家睡覺了。

一夜長夢讓那場莫名其妙的打架攪得亂七八糟的,沒想到,第二天的報紙新聞更讓張軍覺得揪心。巨大的新聞標題寫著:“醉酒鬧事兩人被打成重傷,圍觀群眾竟見死不救。”還有報紙寫道:“民眾如此麻木不仁,令人痛心疾首。”張軍內心的愧疚之情頓時翻涌。“當時旁觀的那么多人,怎么會沒有人打110?原來那些胡亂喊叫的人,都沒有行動嗎?”張軍一邊為自己的冷漠和缺乏行動力而自責,一邊思考著“群眾麻木”的問題。

很多地方都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比如,一個落水的小學生,竟然在幾十個人的注視下,溺水身亡;一個準備跳樓的男子,原本只是情緒激動,無意輕生,竟然在樓下眾多人圍觀,很多人起哄說“你跳啊!”“你怎么還不跳?”的情況下,真的墜樓身亡。其實,張軍昨晚經歷的場景,正是社會心理學家研究多時的一種心理現象——旁觀者效應。旁觀者現象指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由于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難者提供幫助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得出結論: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理學家也總結了一個規律,在緊急情況下,如果越少人在場,受難者獲救的概率就越大。因為,少數人會因為強烈的責任感和見死不救的罪惡感,而想盡辦法對受難者施救。當旁觀者增多時,整體的罪惡感和羞恥心會被人群平分掉,責任分散在每個人身上,個體的責任就會相對減少。同時,隨著旁觀者的增加,每個人都在等待他人的反應,甚至出現推脫責任的現象,因此,受難者獲救的機會也隨之減少。不過,這種現象并不能單純地解釋為旁觀者的冷酷無情,或者道德淪喪,因為在不同的場合,旁觀者受不同的群體影響,援救行為也會變得不同。

除了在緊急事件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會受到旁觀者效應的影響。比如,一個人平時說話總是自信滿滿,滔滔不絕,可是一站到演講臺上,面對臺下落座的觀眾,就會張口結舌,面紅耳赤,原本練習多次的講稿也會說得結結巴巴。不過,旁觀者效應也有促進行動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壞人時,如果是只身一人,恐怕難以與壞人正面對抗,當周圍有人圍觀時,我們就會鼓起勇氣,用正義的力量戰勝邪惡。

每一年的美國大選,各個黨派的候選人都要到全美各州進行宣講活動。一次,民主黨的候選人愛德華茲來到了達拉斯。一下車,他和隨行人員就遇到了抗議的人群,他們圍在車輛旁邊,久久不肯散去。就在工作人員組織開路時,一位農夫向候選人愛德華茲扔了一個雞蛋。頓時,他的西裝上沾滿了黏糊糊的蛋汁。圍觀抗議的人看到這一情景,紛紛拍手稱快。眾人的嘲笑讓愛德華茲覺得丟盡了面子,惱羞成怒之下,他指著扔雞蛋的農夫罵道:“你這個鄉巴佬,看你能扔得起多少只雞蛋?”話一出口,就受到了眾人的指責。

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件事,使得全美的公眾都看到了愛德華茲情緒失控的這一幕,原本一路領先的民主黨支持率急轉直下,最后,愛德華茲競選失敗。后來,愛德華茲回憶時,對當時的舉動深表后悔,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如果當時只有我們兩個人,他扔我一個雞蛋,我會擦拭一下,不再理會。可是,當著那么多人的面,我覺得尊嚴受到了嚴重的侵犯,我不能讓別人覺得我是個軟弱的領導者。而最終的結果表明,我的強硬是多么的愚蠢。”

愛德華茲正是旁觀者效應的受害者。就像在眾人圍觀之下,原本打算吵兩句就散去的兩個人,可能為了受傷的尊嚴,愈吵愈烈,甚至大打出手。這種圍觀造成了人群對當事人的一種隱性攻擊,或許事情的結果并不出于旁觀者本意,可是,事實的確是在圍觀者的注視下,才得以發展的。

幸好,這種隱性攻擊還是可以避免的。社會心理學家提示到:如果你作為一名旁觀者,遇到了突發事件,這時,首先要克制住觀望、看熱鬧的沖動,因為身處險境的人可能正在等待你的救援。然后,立刻采取行動,打電話報警或者向周圍人呼救。即使情況還模棱兩可,即使你可能在緊急情況下判斷失誤,最后制造出一個惹人笑話的烏龍。但是,被人笑話事小,救人性命事大。

第五節 找到自己的位置——社會角色

南宋嘉熙年間,江西一帶山民叛亂,當時,身為吉州萬安縣縣令的是一個叫作黃炳的人,他收到消息后,立即調集了大批人馬,在城門口嚴加守衛,時刻準備著與叛軍作戰。

一天黎明前,探報來說,叛軍即將殺到。黃炳立即派巡尉率兵迎敵,可是,巡尉遲遲不肯離去,支支吾吾地想要說什么,黃炳見此情形,問道:“你還有什么話要說?”巡尉怯怯地說:“將士們到現在還沒吃飯,餓得渾身無力,到戰場上怎么打仗?”黃炳一聽,馬上面露難色,過了一會兒,他卻胸有成竹地說:“你們盡管出發,早飯隨后送到。”

黃炳并沒有開“空頭支票”,他立刻帶上身邊的幾個差役,抬著竹籮木桶,沿著街市挨家挨戶叫道:“知縣老爺買飯來啦!知縣老爺買飯來啦!”當時城內居民都在做早飯,聽說知縣大人親自帶人來買飯,便趕緊將剛燒好的飯端出來。黃炳命手下付足飯錢,便將熱氣騰騰的米飯裝進木桶推走。這樣,士兵們既填飽了肚子,又沒有耽誤行軍,與叛軍交戰中,個個奮勇殺敵,最后打了一個大勝仗。

這個縣令黃炳,沒有親自捋袖做飯,也沒有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他只是借別人的手,做好了自己的飯。縣令的買飯之舉,看來平淡無奇,算不上高明,甚至有些荒唐,但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團體中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作用,就像士兵是用來打仗,巡尉是用來協調縣令和士兵之間的關系,而縣令本人,則是用來出謀劃策,統籌大局。故事中的縣令黃炳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他知道自己不是用來沖鋒陷陣,也不需要事必躬親,去身體力行地幫著士兵做飯,而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最便捷的方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一個團體中也是如此。社會是一個大團體,公司或者家庭是一個小團體。無論是誰,在團體中都在扮演著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色,這個角色可能是領導者,可能是謀劃者,也可能是參與者。角色的不同,取決于每個人不同的人格特點。有的人非常現實,崇尚努力,喜歡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具有很好的責任心和自控力,因此,這樣的人會成為團隊中的實干者,他對團隊忠誠度高,有時候,甚至會為了團隊整體的利益而放棄個人的利益;有的人成熟自信,辦事客觀,能夠引導一群不同能力和個性的人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這樣的人會成為團體的協調者,他具備強烈的個人魅力,能夠發現團體成員的優缺點,并且幫助成員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目標。

對于處在不同團體中的我們來說,根據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找到我們在團體中的位置,比完成棘手的工作更重要。因為,團體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互相依賴,相伴而生的。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如果一個人不夠了解自己,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楚,就很容易造成角色混亂,從而使自己陷入矛盾、自卑的情緒中,影響自己,也會影響他人。

張偉是汽車廠一個生產車間的普通員工,進入車間三年來,他一直表現出色,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與同事之間的溝通能力,都在其他員工之上。車間主任孫師傅特別器重他,希望張偉將來有不錯的發展。

可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他對張偉的印象大打折扣。年底人事變動時,孫師傅調到了分公司任經理,張偉信心滿滿,以為自己可以順利地由班組長升任車間主任,接替孫師傅的職位。沒想到,人事任命下來后,是另外一位叫作胡兵的同事接替了孫師傅的職位。

張偉心里非常不滿,工作上開始不積極,還經常挑胡兵的毛病。一次,在車間施工時,胡兵按照規定的圖紙指導員工工作,但張偉不按照規定的步驟操作,非要根據自己的習慣來安裝,胡兵指出他的毛病之后,他不客氣地說:“孫師傅在的時候,我一直都是這么干的,怎么就你事兒多啊?”胡兵和他爭執了幾句,張偉更加挑釁地說:“看來你根本不是做主任的料,我勸你,還是該干嗎干嗎去吧,讓有能力的人來當主任才對。”

胡兵將事情反映給經理,原本就看不慣張偉氣焰囂張的經理,一氣之下將他分配到郊區的配件廠。孫師傅得知后,趕到配件廠看望張偉,才了解到,原來他一直為沒能升任車間主任的事情耿耿于懷。孫師傅無奈地解釋道:“說你脾氣壞,讓你改,你還不聽,最后事情還是壞在你這脾氣上吧——我跟經理說過了,過兩個月,讓你到分公司來幫我,你咋就沉不住氣呢?”看著孫師傅失望的表情,張偉才明白,原本的一件好事讓他給搞砸了。

在紛繁而復雜的社會中,我們總要經歷不同的角色:生病了,住進醫院,就變成了病人;病好了,回到工作崗位上,又變回了員工;餓了,去餐館吃飯,是消費者;自己做生意的,就成了老板;從員工升職之后,又變成了主管或者經理……可是,無論什么時候,處在何種職位,都需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即使像張偉那樣,升職不成,也要踏踏實實地工作,如果一名小員工,整日以領導的姿態工作,總有一天會碰到釘子,也會讓自己吃到苦果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孟津县| 萍乡市| 侯马市| 右玉县| 大同县| 会昌县| 安远县| 花垣县| 景德镇市| 昂仁县| 斗六市| 天津市| 铁岭县| 阜宁县| 岱山县| 南澳县| 祁门县| 兴国县| 垣曲县| 景谷| 台东市| 石阡县| 汶川县| 斗六市| 合山市| 厦门市| 潼关县| 枞阳县| 墨脱县| 苏尼特右旗| 南安市| 偏关县| 厦门市| 长沙县| 高碑店市| 扶沟县| 台南县| 南皮县| 化隆|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