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的慰藉(中英雙語插圖本)
- (英)阿蘭·德波頓
- 7781字
- 2019-01-03 23:48:03
Ⅲ 文化的缺陷
另一個造成缺陷感的原因是人們急忙、傲慢地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正常的和反常的。我們的經歷和信仰常常遇到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一句略表驚訝的問話:“真的?多怪!”伴隨著聳聳眉毛,就輕易地把我們的合法性和人性給否定了。
1580年夏,蒙田完成他畢生的心愿,第一次離開法國去旅行,騎馬出發(fā)經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到羅馬。與他同行的有4名青年貴族,包括他的弟弟貝特朗·德·馬特庫隆,還有十幾名仆人。他們的計劃是離家17個月,行程3000英里,騎馬經過的城市包括巴塞爾、巴登、沙夫豪森、奧格斯堡、因斯布魯克、維羅納、威尼斯、帕多瓦、博洛尼亞、佛羅倫薩和錫耶納,最后于1580年11月的最后一天傍晚時分抵達羅馬。
一行人一路走過去,蒙田發(fā)現(xiàn)每到一省,人們對“正常”的觀念就有變化。在瑞士小鎮(zhèn)的旅店里認為正常的是床高出地面許多,需要臺階上去,周圍有漂亮的帳子,旅客應該有單獨的房間。而幾英里以外的德國,正常的是床貼著地,沒有帳子,旅客四人一間房。那里的店主人提供羽毛被,和法國旅店的被單迥異。在巴塞爾,酒里是不摻水的,一頓飯有六七道菜,而在巴登,星期三只吃魚。瑞士最小的村莊也至少有兩名警察守衛(wèi),德國人每一刻鐘打一次鐘,在有的地方甚至一分鐘打一次。在林道,端上來的湯是榅桲葉做的,肉菜在湯之前上,面包是茴香做的。

法國旅客最不能入鄉(xiāng)隨俗。他們在旅館里對那些擺著陌生食品的柜子敬而遠之,要求供應他們在家鄉(xiāng)習慣的“正常”菜肴。他們避免同任何不會說法語的人說話,認為他們不會說就是犯錯。挑剔地啄著那茴香面包。蒙田從自己餐桌上望著他們:
他們一離開自己的村莊就好像魚離開了水。無論到哪里,都緊抱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對外國的方式罵個不休。遇到一個同胞……就當作喜事來慶賀……他們郁郁寡歡、小心翼翼地旅行,把自己緊緊裹在大衣中,保護自己免受那陌生地域的感染。
15世紀中葉,德國南部各省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家庭取暖設施:卡斯登爐。那是一種可移動的鐵盒子,用長方形的鐵片焊接而成,里面燒煤或木柴。在漫長的冬日里,有很大優(yōu)越性。封閉的爐子比明火壁爐產熱量要大4倍,而且還節(jié)約燃料,還不用打掃壁爐。熱能被鐵殼吸收,然后逐漸均勻地散發(fā)到空中。爐子周圍裝有管子,既可通風又可晾衣服,一家人可以把爐子周圍作為冬天的起居室。
但是法國人對此不感興趣。他們認為制作明火壁爐更省錢;他們嫌德國爐子不提供亮光,而且吸收太多室內的水分,使氣氛壓抑。
這個題目竟造成地區(qū)隔閡。1580年10月間,蒙田在奧格斯堡遇到一個德國人,他作了長篇發(fā)言,批評法國人用明火壁爐取暖,然后描述鐵爐的優(yōu)越性。他聽說蒙田只逗留幾天(15號到達,19號離開),對他表示同情,列舉離開奧格斯堡的種種不便之處,其中包括回到明火壁爐時會感到頭昏——這頭昏正好是法國人責怪鐵爐引起的。


蒙田進一步考察這一問題。在巴登,他分到一間燒鐵爐的房間,在習慣了爐子發(fā)出的某種氣味后,他一夜睡得很舒服。他發(fā)現(xiàn)有了這爐子,他起床穿衣時就不用先披上毛皮晨衣。幾個月后他來到意大利,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表示十分想念那小旅店的鐵爐。
他回家以后,衡量了兩種取暖方式的利弊:
的確,那爐子的熱氣使人有壓抑感,它的材料還散發(fā)一種氣味,不習慣的人會感到頭痛……另一方面,由于它散熱是均勻的、有恒的、達到整個房間,不像我們的壁爐那樣制造看得見的火焰、煙塵和干燥,這些條件使它足以與我們的爐子相抗衡。
使蒙田感到惱火的是那位奧格斯堡的先生和法國人都不假思索地堅信自己的取暖方式優(yōu)于他人的。假如蒙田從德國歸來后在自己的藏書樓中安上一個奧格斯堡的鐵爐,他的同胞們就會以他們對待任何新鮮事物的懷疑態(tài)度對待之。
每一個民族都有許多風俗習慣,不但不為另一民族所知,而且被認為野蠻、怪異。
當然,鐵爐或者壁爐都沒有任何野蠻或怪異之處。任何社會自己確定的關于正常的定義似乎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總是不公平地排斥大片實踐的領域,視之為異端。蒙田向那位奧格斯堡的先生和加斯科的鄰居指出,鐵爐和明火壁爐在可以接受的取暖方式的廣闊天地中都有其合法的一席之地,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拓寬讀者對何謂正常的狹隘的地域觀念,而追隨他最喜愛的那位哲學家的腳步:
人們問蘇格拉底為何方人士,他不說“雅典”,而說“世界”。
這個世界最近出現(xiàn)的奇事出乎任何歐洲人的想象。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蒙田出生前41年,哥倫布到達佛羅里達灣的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島,接觸到了關納哈尼印第安人,他們從未聽到過耶穌的名字,赤身裸體到處走動。
蒙田對此事產生強烈興趣。圓形藏書樓中有好幾冊關于美洲印第安部落的書,其中包括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馬拉的《印第安部落通史》、吉羅拉莫·本佐尼的《新世界紀事》和讓·德·萊利的《巴西游記》。他從中讀到:南美洲人喜歡吃蜘蛛、蚱蜢、螞蟻、蜥蜴和蝙蝠,“他們把這些東西煮熟了澆上各種汁吃”。有些美洲部落的處女公開展示她們的私處,新娘在婚禮日可以縱欲狂歡,男人可以同男人結婚,死人給煮熟,跺成醬用酒拌了,在祭神的集會上由他的親屬吃下去。有的國家女人站著而男人蹲著小便。有的國家男人讓前身的汗毛生長而剃去背上的毛。有的國家男人行割禮,而另一些國家的人特別害怕龜頭見光,“小心地把包皮拉下來蓋上,用繩子扎好”。有的國家見人打招呼是把身子轉過去,背對他,當國王吐痰時,寵臣伸手去接,當他大便時,“侍衛(wèi)們把他的糞便用細麻布包起來”。每一個國家似乎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在秘魯,大耳朵是美麗的:她們用人工盡量拉長耳朵。有一個還活著的人說他在東方見過一個國家特別推崇把耳朵拉長,墜以各種珠寶,以至于他常常遇到可以讓他連衣服帶胳膊穿過耳朵眼的婦女。別處有整個民族都討厭白牙,刻意把牙染成黑的。還有別的地方是染成紅色……墨西哥婦女認為低額頭是美的表現(xiàn),所以她們把身體別處的毛都拔掉,單單讓前額的頭發(fā)長得濃密,而且還用人工突出這一點。她們如此崇拜大乳房,故意把它翻過肩膀喂孩子奶。
從讓·德·萊利的書上,蒙田知道巴西的圖比族人赤身裸體如在伊甸園,一點不感到羞恥(當歐洲人送給那里的女人衣服時,她們咯咯笑著拒絕了,她們覺得奇怪,為什么有人要把這么不舒服的東西來加重她們的負擔)。

男人和女人都像剛從娘胎里出來時一樣一絲不掛。——讓·德·萊利,《巴西游記》(1578)
給德·萊利的書作版畫的人(他在巴西呆了8年)特意要糾正歐洲流行的圖比族人和野獸一樣渾身是毛的說法(de Léry: ‘Ils ne sont point naturellement poilus que nous ne sommes en ce pays’)。圖比族男人剃光頭,女人留長發(fā),扎漂亮的紅辮子。圖比印第安人喜歡洗澡,一看見河就跳下去互相擦洗。有時一天可以洗到12次。
他們睡在長條的倉庫式的房子里,可容200人。床是棉織的,像吊床一樣拴在柱子之間(圖比人打獵時帶著床走,午后把它吊在樹間睡午覺)。每6個月整個村子搬一個新地方,因為居民認為換換景色對他們有好處(‘Ils n'ont d'autre réponse, sinon de dire que changeant l'air, ils se portent mieux’—de Léry)。圖比人的生活十分有規(guī)律,常常活到100歲,老年也沒有灰發(fā)或白發(fā)。他們還非常好客。每當村里新來一個人時,婦女都要掩面哭喊道:“你好嗎?你大老遠的來看我們,辛苦了!”馬上就請客人喝圖比人最愛喝的飲料,是用一種植物的根做的,顏色像紅葡萄酒,味道很辣,但是對腸胃有好處。
圖比族的男人可以娶不止一個妻子,據(jù)說對她們都很鐘愛。蒙田講述稱:“他們整個道德觀只有兩點:作戰(zhàn)堅定和對所有妻子的愛。”妻子們顯然對這種安排很快樂,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妒忌心(性關系是很松的,惟一的禁忌是不得與近親同床)。蒙田盡情地描繪細節(jié),而他的妻子就在城堡樓下:
他們的婚姻有一個美好的特點值得一提:一如我們的妻子竭力打掉我們對別的女人的柔情,他們的妻子以同樣的熱情替自己的丈夫爭取其他女人的愛情。她們對丈夫的名譽比什么都關心,因此不惜下功夫爭取自己的同行——妻子,越多越好,因為這可以表明丈夫的價值。
無可否認,這一切都十分奇特,但是蒙田并不認為有什么不正常。
蒙田屬于少數(shù)。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不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就從歐洲到那里進行探險。他們得出結論,土人比畜生好不了多少。天主教騎士比列加格農把他們稱作“長著人臉的野獸”;加爾文派牧師里切爾認為他們根本沒有道德觀念,分不清善惡;羅朗·儒貝醫(yī)生檢查了5名婦女之后就肯定她們是沒有月經的,因此干脆不屬于人類。
把他們排除在人類之外后,西班牙人就開始像殺野獸一樣屠殺他們。到1534年,即哥倫布到達后42年,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就遭毀滅,人民不是被殺就是變成奴隸。蒙田在巴托洛梅·拉斯·卡薩斯的《西印度群島的毀滅》一書中讀到這一野蠻行為。(這本書是1552年在塞維利亞出版,1580年由雅克·德·米格羅德翻譯成法文,題為《西班牙人在西印度群島,即所謂新大陸,犯下的殘酷暴行》。)印第安人是毀于他們自己的好客和他們的武器太弱。他們向西班牙人開放他們的村莊和城市,而他們的客人卻完全出其不意地襲擊了他們。他們的原始武器當然敵不過西班牙人的大炮和劍,征服者對俘虜沒有絲毫仁慈。他們殺戮兒童,挑開孕婦的肚子,挖人眼,把整個家庭活活燒死,夜里放火燒村莊。

他們訓練獵犬追捕逃到森林中去的印第安人,把他們撕成碎片。
用鐵鏈把男人鎖在一起,送到金礦、銀礦里去勞動。一個人死后就把他的尸體從鎖鏈上砍下來,而鎖鏈那一邊的同伴還繼續(xù)勞動。多數(shù)印第安人在礦里都活不到3星期。婦女則當著她們丈夫的面被強奸后毀容。
最常用的肉刑是割下巴和鼻子。拉斯·卡薩斯敘述有一個女人看見西班牙人和他們的狗來了,就和她的孩子一起上吊死了。一名士兵走到他們跟前,用刺刀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半喂了他的狗,然后找來一名修道士給孩子的另一半行安葬禮,以保證那孩子在基督的天堂有一席之地。
被強迫男女分居、處于孤寂焦慮之中的印第安人大量自殺。從蒙田出生的1533年到他的《隨筆集》第三卷出版的1588年之間,據(jù)估計“新大陸”的土著居民從8000萬下降至1000萬。
西班牙人如此心安理得地屠殺印第安人是因為他們自信知道一個正常人應該是什么樣的。根據(jù)他們的理性認識,穿馬褲、有一個妻子、不吃蜘蛛、睡在床上的才是正常人:
他們的話我們一句也聽不懂;他們的舉止,乃至長相、衣著都跟我們的大不相同。我們有誰不把他們當野人和走獸?有誰不認為他們的沉默是由于愚笨和獸類的無知?反正……他們對我們的吻手禮和復雜的、深深的鞠躬完全不理會。
他們也許外表像人類:“啊!可是他們不穿褲子……”
在這種屠殺背后是混亂的推理:把正常和不正常區(qū)別開來的邏輯出自典型的演繹法,我們從幾個特例推出普遍規(guī)律(正如邏輯學家所提出的:我們觀察到A1是?,A2是?,A3是?,所以得出結論,所有的A都是?)。要判斷某人是否聰明,就去找我們迄今為止所遇到過的每一個聰明人的共同特征。如果我們遇到第一個聰明人看來像圖1,另一個像圖2,另一個像圖3,我們多半會得出結論:聰明人一定讀很多書,穿黑衣服,表情嚴肅。再看到圖4那樣的人,我們很可能認為他愚笨而不屑一顧,甚至以后把他殺了。

1.

2.

3.

4.
法國旅客對臥室里的德國爐子驚恐而反感,他們肯定在來德國之前在本國見過許多好的壁爐。或許其中有的像圖1,有的像圖2,有的像圖3。以此推理,他們得出結論,優(yōu)良的取暖設備的要素在于明火壁爐。

1.

2.

3.
蒙田為這種心智的傲慢而嘆息。南美洲的確存在野蠻人;但不是那些吃蜘蛛的人:
人人都把他們不習慣的事物稱作野蠻;除了本國的輿論和風俗,我們沒有其他標準來衡量真理和正確的理性。我們總是認為本國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十全十美;一切行事處世的方式都是既深刻又完美!
他并不是想要取消野蠻和文明的區(qū)別;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的價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化相對主義與民族主義一樣的原始)。他只是要糾正我們作出這種區(qū)別的方法。我們國家可能有許多美德,但是其依據(jù)不是由于它是我國的。一個域外國家可能有許多缺點,但不能簡單以它的風俗不尋常來認定缺點。以國籍和熟悉與否作為區(qū)別好壞的標準是荒謬的。
法國的禮俗規(guī)定,如果鼻通道有障礙物,必須擤到手帕里。但是蒙田有一位朋友對此作了思考之后,認為可能直接用手指擤鼻涕更好些:
他為自己的觀點辯護……問我那臟鼻涕憑什么有特權讓我們必須準備細麻布手絹來包起它,然后小心翼翼地帶在身上……我想他說的也不是毫無道理,但是囿于習慣勢力,我連這一點奇怪之處也發(fā)現(xiàn)不了,而我們對他國的類似的奇怪風俗卻如此深惡痛絕。
以小心說理取代偏見,這是衡量一種行為的正確方法,令蒙田感到沮喪的是那種輕率武斷的態(tài)度,把自己不熟悉的等同于缺陷,全然無視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關于心智謙遜的基本教導:
問彼何所知,答曰所知惟一事,即我無所知,是為古往今來上上智。
那么,假如我們遇到含蓄的指我們?yōu)椴徽5谋硎荆河靡痪渎员眢@訝的問話:“真的?多怪!”同時聳聳眉毛,就輕易地把我們的合法性和人性給否定了,該怎樣呢?蒙田的朋友在加斯科涅用手指擤鼻涕就遇到了這種反應,這種態(tài)度走向極端就會滅絕南美洲的部落。
也許我們應該記住,對于不正常的指責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歷史的和地域的基礎的。要擺脫它的束縛,只需多了解超越時間空間的風俗習慣。在特定的時間為某一群人認為不正常的事物不一定永遠如此。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思想中超越邊界。
蒙田的書房里擺滿了幫助他超越偏見的局限的書。有歷史書、旅行日記、傳教士和船長的報告、異域的文學,還有穿著奇裝異服的部族吃著不知名的魚的圖畫集。通過這些書,蒙田能夠為自己身上那些在當?shù)睾币姷奶攸c找到合法性——羅馬性、希臘性,更接近墨西哥人和圖比人而不是加斯科涅人的一些方面:寧愿有6個妻子,或剃光背上的毛,或一天洗12次澡;他只需求助于塔西陀的《編年史》、岡薩雷斯·德·門多薩的中國歷史、戈拉特的《葡萄牙史》、勒貝爾斯基的《波斯史》、利奧·阿弗里卡納斯的《非洲游記》、盧西尼亞諾的《塞浦路斯史》、波斯特爾的“土耳其與東方歷史叢書”、明斯特的《宇宙志》(其中還有關于“稀有動物”的圖片),就能稍慰自己這些方面帶來的孤寂之感。

何處認為何事為反常
當別人自稱掌握普遍真理使他感到壓抑時,他可以依法將所有古代偉大哲學家關于宇宙的理論羅列出來,然后證明,盡管每一位都自以為掌握了全部真理,他們之間的分歧還是達到了可笑的程度。經過一番比較之后,蒙田諷刺地表示他完全不知道是接受:
柏拉圖的“理想”,伊壁鳩魯?shù)脑诱f,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的充實與真空說,泰勒斯的水說,阿那克西曼德的自然界無限說,或是第歐根尼的以太說,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和對稱說,巴門尼德的無限說,穆賽烏的一體說,阿波羅多羅斯的火與水說,安那克薩哥拉的同質粒子說,恩培多克勒的物活論,赫拉克利特的火說,還是其他任何一種從我們精致的人類理性的無限混亂的判斷中推導出的,肯定而明晰的觀點。
新世界的發(fā)現(xiàn)和古代文獻一起形成強大的力量,摧毀了蒙田稱之為“完全只信自己的、令人痛苦的好斗的傲慢”。
任何人只要動腦筋收集出于人類智慧的荒唐蠢事,就可以講出許多新奇的故事……當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曾大大提高人類智慧的重要人物犯下如此明顯的巨大錯誤時,我們就可以作出判斷,知道對于人以及他的全部智能和理性該怎么看了。
在馬背上周游歐洲17個月對蒙田幫助很大。見證了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緩解他在本土感受的壓抑氣氛。一個社會認為奇怪的事物可能在另一個社會受到歡迎,認為合理而正常。
異國他鄉(xiāng)可能使我們恢復被本土狹隘的傲慢踏滅了的信心和希望;可能鼓勵我們變得讓自己更滿意。任何一個特定的地域關于正常的觀念——不論是雅典、奧格斯堡、庫斯科、墨西哥、羅馬、塞維利亞還是加斯科涅——都只能容納我們天性的一部分而不公平地把其余部分都歸入野蠻和怪異的范疇。每一個人都可能體現(xiàn)人的全部特性,但是看來沒有一個單個的國家能容忍這種人性的全部復雜性。
在蒙田刻在木梁上的57條語錄中有一條是泰倫斯的:
Homo sum, humani a me nihil alienum puto.
蒙田騎馬周游列國,同時發(fā)揮想象力,他建議我們摒棄地域偏見和自我分界,而代之以局限性較少的世界公民的觀念。
當我們被指責為不正常時,還有一種慰藉是友誼。朋友總是能善待我們,把我們看做比一般人心目中更為正常的人。我們可以向朋友傾訴一些不足與外人道的看法,通常這些看法會被指責為太刻薄、張揚性欲、讓人絕望、狡猾、軟弱——友誼是一種小小的陰謀,用來對付一般人所謂的合理的事物。
蒙田和伊壁鳩魯一樣,認為友誼是幸福的組成部分:
在我看來,情投意合的伙伴之親切友愛為無價之寶。啊!朋友!信哉古人言:有朋常來,其味甘于水,其不可或缺甚于火。
他曾經有幸有這樣的朋友為伴。他在25歲時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28歲的作家、波爾多市議會議員艾蒂安·德·拉·博埃西。這是一見如故的友誼:
我們見面之前已經在互相尋覓,因為久聞其名……一聽到對方的名字就擁抱起來。第一次見面是在人群擁擠的全鎮(zhèn)節(jié)日聚會上,我們一見如故,互相傾心難分難舍,從那一刻起,我們就親密無間,任何關系無可比擬。
蒙田認為那種友誼300年才出現(xiàn)一次;同平時經常被稱作友誼的那種不痛不癢的交往沒有共同之處:
我們通常稱作朋友或友誼的只不過是機緣相投,在精神上互相支持的熟人或比較親密的交往。而我所說的友誼是兩個靈魂融合在一起,達到天衣無縫、難分彼此的程度。
如果蒙田沒有遇到那么多令他失望、對他們只能說三分話的人,這份友誼也不會那么珍貴了。他對拉·博埃西如此深情正說明他與別人交往時往往掩蓋廬山真面目,以避免對方猜疑和驚訝的表情。多年以后,蒙田這樣解析他對拉·博埃西的感情的源泉:
Luy seul jouyssoit de ma vraye image.
這就是說,在蒙田所有的熟人中,拉·博埃西是惟一真正理解他的。他可以讓他回歸本真,憑著他的心理的敏銳,幫助蒙田做到了這一點。他挖掘出蒙田性格中寶貴的,然而一直被忽視的方面——這說明我們擇友不僅是為了他們對我們好,在一起過得愉快,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是真正的知己。
然而好景不長。第一次見面4年之后,1563年8月,拉·博埃西得了急腹癥,幾天后就去世了。蒙田終其身籠罩在失友之痛之中:
說真的,與同這樣一個人為伴的4年美妙時光相比,我的余生不過是灰燼與煙霧,是難耐的漫漫黑夜。自我失去他那一天起,我只是無精打采地茍活下去。
《隨筆集》中貫穿著一種渴望,要找到一位堪與死去的摯友相比的精神伴侶。拉·博埃西逝世18年之后,蒙田還常常悲從中來。1581年5月間,蒙田到盧卡附近的別墅去做水療期間,在旅行日記中寫到他一整天都浸沉在思念德·拉·博埃西先生的悲痛中。“我長期陷于其中不能自拔,對我身體損害甚多。”
他從此在交友中再未有這樣的福氣,但是他發(fā)現(xiàn)了最精美的補償。他通過《隨筆集》創(chuàng)造了另一種形式的手段來表現(xiàn)拉·博埃西所欣賞的自我。他在紙上就像同摯友在一起時那樣回歸本真。
他寫作是出于對周圍的失望,但同時也受希望的激勵:別的地方可能有人會理解。他的書向一切人訴說,沒有特定的個人。他意識到把自己內心深處向書店中的陌生人展示的悖論:
我把許多不愿告訴任何個人的事告訴了公眾;如果有忠實的朋友要了解我最私密的想法,我請他們到書商的書架上去。
我們倒是應該感謝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書商是孤獨者最好的歸宿,有那么多書都是由于作者找不到人傾訴而寫的。
蒙田也許是為了排解自己的孤寂而開始寫作的,而他的書多少對我們的孤寂之感也能有所排解。一個人坦率的、毫無遮掩的自述——他談到了自己的性無能和放屁,談到了他的亡友,還談到他坐馬桶時需要不受打擾——使我們感到自己有些方面不那么古怪了,那是我們在平常的交往中難以啟齒的、卻是我們身上真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