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推動叢書·生命系列:比天空更寬廣(新版)
- (美)杰拉爾德·M.埃德爾曼
- 981字
- 2019-01-04 12:30:48
第1章 人類心智——完成達爾文的計劃
1869年,達爾文發現自己對他的朋友——進化論的共同創立者華萊士(Alfred Wallace)——感到苦惱。他們對進化論的一些問題看法不同。達爾文感到苦惱的主要原因是,華萊士發表了一篇文章,是關于大腦與人類心智的起源問題。華萊士當時有唯心主義傾向,他認為自然選擇不能解釋大腦和人類心智。
達爾文在文章發表之前給他寫了封信:“我希望你還沒有徹底扼殺你自己和我的孩子。”他指的當然就是自然選擇。華萊士認為自然選擇無法解釋高級智能和道德。因為史前人類的大腦與現代人的大腦幾乎一樣大,但是為了適應一個不需抽象思維的生存環境顯然不需要這樣的結構,因此他們的大腦不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達爾文不同意華萊士的觀點,他認為這種完全依賴于自然選擇的適應論觀點無法令人信服。他認識到,一些特性雖然沒有必要,也仍然有可能隨著對其他進化特性的選擇而產生。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各種心智能力相互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就像他在《人類的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舉的例子,語言的發展可能促進了大腦的發展。
此后沿著達爾文的其他思路產生了大量的成果,但達爾文提出的計劃仍然沒有完成。要完成這個計劃,一個關鍵任務就是用進化解釋意識是如何產生的,而不是將意識視為某種笛卡兒本體,或是思維之物(res cogitans),視為科學無法研究的事物。這本書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發展這種觀點。
這個計劃需要一些什么條件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看看達爾文1838年寫于筆記中的一句話:“現代人類的起源證明——形而上學必須繁榮——一個人如果理解了狒狒,他對形而上學的貢獻就比洛克(John Locke)還大。”這句話指出了我們應當前進的方向。我們必須給出意識的生物學理論,并為這個理論提供證據支持。這個理論必須能說明意識的神經基礎是如何通過進化產生的,以及意識在特定的動物中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兩個敏感而重要的問題對我們對這些要求的理解有很大影響。第一個問題是意識的因果效力地位。一種觀點認為意識只是副現象(epiphenomenon),不具有決定作用。相反的觀點則認為意識是有因果效力的——它能導致事情發生。我們采取的立場是,可以證明是意識的神經基礎,而不是意識本身,會導致事情發生,這一點我們在后面再詳細闡述。對意識的科學解釋,另一個大的挑戰是解釋神經機制如何產生主觀意識狀態,也就是感質(quale)。在應對這兩個挑戰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意識的特性,以及關于大腦結構和功能的一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