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推動叢書·生命系列:比天空更寬廣(新版)
- (美)杰拉爾德·M.埃德爾曼
- 964字
- 2019-01-04 12:30:47
前言
寶貴的意識是我們能夠得以成為人的保證。如果永久性地失去了意識,即使仍然存在生命體征,也會被認為等同于死亡。毫不奇怪,意識一直以來都廣受關注。二十五年來,我就這個主題寫了很多書和文章。我相信意識能被科學地加以研究,現在關注這個主題的出版物和科學會議與日俱增,這支撐了我的信念。
新的進展促使我希望向普通讀者介紹意識問題。我的目標很明確:對意識進行定義,并對這個主題給出簡單而又不失清晰的觀點。這個主題具有挑戰性,它也需要讀者能付出耐心。我唯一能承諾的是,努力得到的回報將是對于這個人類關注的中心問題更深刻的理解。因此,除非必要,我將盡量避免涉及學術內容,這些在我以前的著作中有很多。想要進行深入了解的讀者可以在書后列出的參考文獻中找到許多優秀的著作。另外,要理解科學研究,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一些專業術語。大腦和意識問題尤其如此。為此我在書后增加了一個術語解釋表,希望能有所幫助。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關于意識的闡述直至今日仍然是經典,他說:
遲早會有一天,特定的意識將與特定的腦狀態相對應。對其的探索將會使之前所取得的一切科學成就黯然失色。但是在目前,心理學還只相當于伽利略和運動定律出現之前的物理學,或是拉瓦錫和質量守恒定律出現之前的化學。心理學的伽利略和拉瓦錫終有一天會出現。而且,他們的成就將會是“形而上學”式的。與此同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認識到探索的困難重重,并且牢記我們所秉持的自然科學理念都是暫時的并且可以改變。
我很想知道,詹姆士說對意識基礎的成功科學研究必將是形而上學式的時,心里想的是什么。不管怎樣,在這本書中我會盡量避免深入討論形而上學問題。我希望能僅僅基于科學的基礎來進行解釋。我想做的是,說服那些認為這個主題完全是形而上學或絕對神秘的人改變他們的想法。
對意識的科學分析必須回答以下問題:神經元的活動是如何產生出主觀感知、思想和情感的?對于一些人來說,這兩個方面完全不同,不可調和。科學解釋必須合理地闡釋它們之間的聯系,讓一個方面的特征能從另一方面得到理解。這就是這本小冊子的目標。
書名取自埃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墓碑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寫于1862年前后,當時現代大腦科學尚未出現。我對它印象深刻,因為在贊美心智的寬廣和深邃時,狄更生說的全是大腦。至于書的副標題,則是指意識在為我們呈現來自世界的信息時讓人驚嘆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