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
- 駱玉明解注 (日)細井徇撰繪
- 368字
- 2019-01-04 01:29:38
《詩經》原名《詩》,漢代儒家尊為經,遂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的形成與周王朝的禮樂制度密切相關。詩歌收集源于周代的采詩制:專人去各地采集民間歌謠,也有官員自呈、推薦,后由樂官整理后獻給天子,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
本版以《毛詩正義》為底本,收錄全篇305首。個別字詞據“三家詩”修正。保留部分古漢語用字,如今不常用的生僻字亦從底本,不再強行類推簡化。《詩》無達詁。兩千多年來,歷代注家對《詩經》各篇主旨及文義的闡釋多有不同。本版解題釋義,于古注有所尊重而不拘囿,綜合歷代名家見解而取其優。對不少爭議處,提供兩至三種解釋供讀者參考,部分無從考證處,則付之闕如。
本版收錄日本江戶時代學者細井徇撰繪的《詩經名物圖解》二百余幅,結合現代物種學研究,對其重新整理,為讀者呈現較為詳細而易懂的《詩經》名物圖解。

十五國風地理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