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了哈佛又如何?人生的另一種修煉
- 郭宇寬
- 3832字
- 2019-01-04 05:24:30
推·薦·語
RECOMMENDED LANGUAGE
理解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求索和奮斗
這是代表所有年輕人的突圍
楊團

楊團(社會學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理解這個時代年輕人的求索和奮斗
“上了哈佛又如何?人生的另一種修煉”,我有些好奇地翻開書稿,揣想該是有論辯風格的青年教育讀本吧?
因為我所認識的郭宇寬,就是一個以論辯高手著稱的青年,大學時代參加過國際大專辯論賽,是杰出辯手。他不拘一格、自成一體,不懼強權、敢說敢當,經常妙語連珠地針砭現實,讓朋友們在捧腹大笑不止時,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獨特魅力。
近些年,他從一個青年知識分子轉型參與商業,發起設立了多家社會企業,自嘲是“最沒錢的投資家”。我去過他投資的晨畫廊,坐落在798藝術區,不僅展覽了許多青年畫家的畫作,還通過青年藝術家網絡,幫助農民合作組織建立鄉村美農空間。不過,談笑間,我也發現他比以前溫和了許多。
我打開書稿,看了沒幾行,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原來這是宇寬采訪加點評的友成基金會“小鷹”故事集。文筆流暢像汩汩泉水,我一氣讀完后感慨不已。宇寬評論的風格更加成熟,游刃有余,銳利中見深刻。我特別欣賞他的這句話:“要對‘體制’,特別是對一種強勢到對人的觀念具有壓迫性的體制,懷有警惕?!备|動我的是,視野之于青年之重要,對一生影響之大,遠超越學業和知識,任何時代都是如此,而在今天這個多極化、多元化、風險不確定、變革時時發生的全球化時代更是如此。
通過這十幾個年輕人奮斗的故事,讓我體會到,原來幫助青年人擴大視野最有效的方式,的確不是我們灌輸的所謂諄諄教誨,以及種種先入為主的教育,而是體驗!是創造各種機會并且鼓勵他們去鄉村、去邊疆,體驗社會、體驗生活,體驗從未經歷過的一切。
“小鷹計劃”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幫助青年在一年間走出校園,走進農村,去體驗生活。借助這樣的機會,他們可以打開心胸,比較從容地在鄉村生活一年,從而看到最真實的中國,看到北上廣深之外的鄉村中國。
這些青年,盡管家庭背景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族不同,但他們身上閃爍著共同的特征,就是把人生當作不間斷的體驗,不斷從一次次的自身體驗中尋求自我,逐漸明心見性,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由此,他們的人生經歷中都深深地刻下參與社會,參與鄉土的經歷。被他們稱為“脫離校園的農村生活體驗”去“觀世界”的這一年,是“你在認識一個真實的基層社會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政府機構、公益組織、商業企業等完整社會結構的現實感知,可將它稱為一個公民的社會教育”;“只有在農村的土地上打兩個滾,才感到自己活過來了”;“心靈疆域拓展了”;“即使一兩段經歷無法看到這個世界的全貌,但真的在無限地逼近世界的真相”;“不管以后身在何方,我都將永遠葆有跟農村那塊土地的聯結,即使我沒有留在農村,也沒有做跟農村有關的事,但這種‘聯結’將是人文關懷的第一步”;“我這個不懂農業技術,也不懂植物學的人能做到,曾經下鄉和農民打成一片,曾經忘記自己的渺小與平凡?,F在我相信自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發光發熱,為社會承擔我的使命”。
這本書里的很多案例都是來自友成基金會發起的“小鷹計劃”,我對此也十分關注。一個“小鷹”這樣說:“它從來不僅僅是中國公益領域、社會創新的一個項目,它的意義從來不在于一方的現實是否得到改變,也不在于我們這些小鷹得到多少成長,還不在于這個項目是否得以拓展,他真正的意義在于播種。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當我們掌握社會資源的時候,我們想起當年的感動,然后去回饋這個社會,這才是‘小鷹計劃’真正的意義?!?/span>而這一切,正源于體驗,以開放的心胸、開闊的視野,在一次次的體驗中,去尋找、去打磨自己的人生選擇。
我相信,本書所記載的十幾位年輕的探索者生命體驗的故事,一定能在同時代的青年中引起共鳴,不僅包括大陸的青年,港澳臺的青年們可能也會喜歡讀。中年人讀一讀這本書,會從這些青年身上發現曾經的自己,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而對我們這些“老幫菜”,可能會對這一代青年的偏見有所改變。我們得平等地和他們做朋友,不強加給他們任何我們自以為正確的觀點和認知。這樣的代際關系,才是可傳承、可持續,如紐帶般牢固的。
最后,作為讀者,我要特別感謝宇寬和友成基金會“小鷹計劃”項目組的成員為本書所做出的全部努力。
楊東平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民間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副會長,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這是代表所有年輕人的突圍
郭宇寬這本書所匯集的主要案例來自公益項目“小鷹計劃”參與者的體會和感悟?!靶→椨媱潯笔菑脑谛4髮W生中招募志愿者,休學一段時間到農村參與實際的建設和改造。這些年輕人的體悟令人震撼和感動,相信我們都能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和行動的力量。
在今天這個快速發展、充滿各種矛盾和競爭的社會,我們經常會感到失重和失去方向,感受到“蟻民”的無助和無力。年輕人的迷茫更甚——迷茫固然是青年人的特性,但在中國還有特殊的原因:他們在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中被“擠壓成型”,并被驅趕到功利主義、工具主義價值的單一跑道之中?!靶〕情L大的人更不愿意做一個另類,更愿意做一個‘正?!娜耍搅四挲g不結婚是不正常,大學畢業不找工作去創業是不正常,到了年齡還沒有一輛汽車是不正常?!奔揖硟炘?、學業優秀的乖乖女,從一所名校到另一所名校,再從名校到名企,在規定的道路中同樣找不到“北”?!皩τ谶@一代青年,無論是來自小城還是大城,大家都處于這個時代的焦慮與迷茫之中?!彼麄冏杂鳛橐恢弧芭逝郎鐣鹱炙奈浵仭?,在這種“往上爬”的過程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他們事實上處于一種“失聯”狀態,與自我的生命意義失聯,與同胞和社會失聯,與土地和人民失聯,轉變成或精致或粗鄙的利己主義者。
比如,有的同學從離校休學開始,他們實行的是一場艱難的“突圍”,“不想讓自己過著看似美麗的生活、心卻粗糲凌亂”。這其中最重要的價值是“脫離校園的農村生活體驗”。他們說得好:“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小鷹的經歷是把我身上的高傲和裝飾打碎的過程”;做“好學生”的習慣“使在我第一次深入田野時變得搖搖欲墜”。腳踏土地,他們獲得了真實的社會,這種自我認知需要多么大的勇氣:“我現在比以前更能承認自己的很多成績得益于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大家都在談階層流動,要成為社會精英,就要不斷地往上爬。當我們去爬、去改變自己的階層時,卻忘了階層本身的正義性。我覺得這很盲目”?!斑@反過來也激勵我去理解正義、理解什么是好的發展,去發現弱者的聲音,發現隱藏的群體?!薄安还芤院笊碓诤畏?,我都將永遠葆有跟那塊土地的聯結,這種‘聯結’永遠是人文關懷的第一步。”
超越社會性和青年期的價值迷茫,能夠自我認知、自我突破,彰顯的是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說實話,我一直對階層固化、即將進入教育分層時代之類的輿論心存疑慮,它似乎在助長那種無所作為的犬儒主義,乃至聽天由命的自暴自棄。其實,教育分層的現象始終存在,家庭的經濟資本、文化和社會資本對后代的巨大影響,是一個基本社會事實,世界各國概莫能外。但是,階層固化、社會分層只是一種宏觀的社會解釋理論,并不意味著否定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否定每一個人的自主選擇。在每一個時代,不是都有能夠超越社會和階層的限制,不甘平庸、有所作為的人嗎?在這個不盡如人意的制度環境中,我們仍然是有選擇的。而且,應當看到,在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時代,通過社會化、個性化的學習,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比以往具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可能。還有一位志愿者用“狼牙棒”思維否定單向攀爬的金字塔思維:只要你“冒出一個尖來,面向的就是整個世界”。而且,“未來是極客時代,有個性、有特長、有興趣愛好的人,會成為這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人群,甚至成為社會主流”。
人和人的差別,就在于這種生命的覺悟和主動性。比體制、穩定、循規蹈矩更重要的,是個性、自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自我發現,主要不是在書本和冥想中,而是在與現實世界的聯結、在認識社會之中實現的。這些青年人的自我發現之路是進入NGO,走進公益組織。在傳統社會結構中,人們只知政府和企業,卻不知道在政府、企業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和體量巨大的“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在我國,它們被稱為“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的傳統定位是慈善事業,扶貧濟困、賑災救難;而在現代社會的轉型中,它最重要的價值是從事社會創新,探索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方案。無論比爾·蓋茨、扎克伯克的基金會的愿景,還是國內NGO關注農村教育、關注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的行動,這一使命都清晰可見。在中國,社會組織是一個正在逐漸喧騰、洶涌起來的支流,甚或是一片風光無限的藍海。進入公益組織不僅是一種理想主義,也是現實的職業選擇。因為,“在復雜的中國社會,未來一定不缺少政治精英、商業傳奇,但一定需要更多具備跨領域視角、提供多維度解決方案的人才,我相信這才是‘小鷹計劃’的意義所在”。
因而,這些青年人的自我發現和自我實現之路,是一個啟示、一個希望,指示著我們這個時代所有年輕人的“突圍”。
鄧飛

鄧飛(微博打拐、免費午餐發起人,前《鳳凰周刊》編委、記者部主任)
公益必讀
這是一本想做公益的年輕人的必讀書。
本書中,你可以親眼看到十幾個懷揣不同理想的年輕人,了解他們是如何在公益的磨礪下獲得非職權領導力的。在這個動不動就“資本寒冬”的時代,公益領域進行社會創新創業將永遠保持著它的力量,年輕人不妨另辟蹊徑,先從公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