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真實的歷史“書簽”

高昌——西域古國,位于吐魯番盆地內,火焰山腳下,亞洲大陸腹地中心。僅僅這一點就氣勢不凡。
高昌的崛起,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密切攸關。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大將李廣利奉命遠征中亞大宛。大軍從河西走廊出發,穿過茫茫戈壁沙漠,走到吐魯番盆地。由于沿途勞累,軍中傷病員不少,行軍速度緩慢。常言道,兵貴神速,如此繼續行軍,豈不拖住大軍行程,大大影響戰斗力?李廣利當機立斷,將傷病員留在此處,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建立起秦始皇駕前大將蒙恬屯田河套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西域第一個軍墾農場。今日遍布新疆各地的軍墾農場,就繼承了這個優秀傳統。那時大漢西征兵團遠行路途漫漫,這里亦可作為一個中繼兵站。李廣利因見此處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取名“高昌壁”。“壁”者,“堡壘”也。這里背靠玉門關與前進基地伊吾,北依積雪皚皚的天山,南瀕一派水汪汪的羅布泊,西可進中亞,南可入塔里木,鎖鑰西域,連接中原。如此特殊的戰略地位,作為長途征戰之中繼兵站,其重要的軍事價值不言而喻。
其實,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出使大月氏經過這兒的時候,早就看中了這個地方。外交家和軍事家共同的慧眼,齊齊看出了它的價值。
高昌,就這樣出現在歷史上了。茫茫沙海中的無人地區,從此冒出了一座人氣興旺的寶地。
它是漢家兵馬的心血結晶,無疑從來就屬于中原王朝。自此以后,兩漢魏晉鎮守西域的戊己校尉均駐節此處,為保護“絲綢商路”、鎮守西域大地之可靠堡壘。
高昌好像是一個堅硬的釘子,牢牢釘在這個通往廣大西域腹地的咽喉部位,堵住了北方匈奴進入西域的道路。大漢帝國西進和匈奴南下塔里木盆地的路途在這里交叉,成為雙方爭奪焦點中的焦點。匈奴為了自身利益,從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到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前后半個世紀里,曾經在高昌附近對另一個古城交河發動了五次進攻,企圖破壞漢家屯田政策,歷史上稱為“五爭車師”。直到神爵二年,匈奴右部日逐王投降漢朝才算結束。
前涼王張駿公元327年占據高昌,設立高昌郡。公元442年,北涼王沮渠無諱驅趕高昌太守,占據其地,自稱涼王,乃是高昌建國之始。此后高昌歷經諸多軍閥霸占,自立為王。先后又有柔然之闞(Kàn)氏(公元460年)、張氏(公元481年)、馬氏和麹(Qū)氏(公元497年),建立起一個個大大小小自封的王朝,最盛時期曾經吞并車師國。領域東至玉門關外、西至今日庫車一帶龜茲古國,北起天山北麓,南至羅布泊以南吐谷渾古國,面積龐大,乃是西域第一大國。
麹氏高昌第七世國王麹伯雅在位時,正是中原強盛的隋唐時期。隋煬帝剛剛即位,就開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立刻派杜行滿出使西域宣揚國威,接著在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派遣大將薛世雄、裴矩出玉門關,平定西域諸國,先后設立伊吾、鄯善、且末三郡。麹伯雅在此聲威下,俯首歸順大隋帝國,帶領王子麹文泰朝見隋煬帝,參加東征高麗。隋煬帝十分歡喜,就把宗室女華容公主下嫁給他。他在祖籍河南南陽的大將張雄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向中原文化看齊的改革。可是這卻遭受以鐵勒為代表的保守貴族反對,引起尖銳的內部斗爭。
麹氏高昌王國內部爭斗不休之時,中原更加強大的唐朝興起,代替了短命的隋朝。鐵勒一幫就趁勢煽動麹伯雅、麹文泰父子罷免了張雄,轉向投靠中亞強國西突厥,引入西突厥大軍進犯大唐帝國。一時,玉門關以西大片地方失陷,只剩下一些零星孤軍奮戰。西突厥勢力迅速東進,直接威脅到玉門關內的安全。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忍無可忍,便在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派遣大將侯君集以伊吾為基地,組織大軍圍攻當時的高昌都城交河,狠狠打擊了這個反復無常的麹氏高昌政權,同時打擊躲在它背后、企圖趁勢東進的猖狂的西突厥。
交河圍城戰十分激烈。麹文泰企圖憑仗堅固的城堡建筑,以及兩河之間的“半島”地形進行頑抗,等待西突厥支援。不料侯君集把全城團團圍住,不留半點兒縫隙。派聰明絕頂的軍需官姜行本制造了拋石車,高高拋出無數巨大的石頭轟擊城內,又用沖車猛烈撞擊城墻。還有一種樓車,猶如十丈高樓,可以俯視城內情形,弓箭手居高臨下,密集射擊城內麹氏軍隊。好像“坦克”“大炮”,外加空間定格不動的“指揮直升機”,發動了一場新型立體作戰。手持“原始武器”的麹氏軍隊怎么招架得住?
西突厥眼見唐軍這樣厲害,嚇得退縮得遠遠的,根本就不敢上前交戰。麹文泰眼巴巴盼望不到援軍,嚇得一命嗚呼了。他的兒子麹智盛無路可走,不得不乖乖開門投降。
高昌重新歸屬中原王朝,改為“西州”。繼承大漢帝國的傳統,派兵在這里駐守屯田。侯君集乘勝進攻,把西突厥趕了出去,迫使其遠遠逃遁到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荒漠里去了,再也不敢覬覦帕米爾以東的西域大地。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大歷史時代的壯闊背景里。不消說,基本故事骨架和許多人物都是真實的。不是戲說,亦非全然無稽的玄想。
請聽那里分裂勢力正猖獗時,一支西域孤軍可歌可泣的故事吧。
當然,作為科幻小說,還有一個大膽進入歷史的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