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財,是一門科學

隔壁老王的投資故事

這一章中,我們先幫助大家掃清一些投資理念上的既有障礙,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將進到方法論的環節,從四步法開始,帶領大家打牢基礎,開啟科學理財的第一步。
在開始這一章之前,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可能有點長,但我相信看完之后,你會有很多的感觸。
在2000年以前,理財市場上可投資的品種是非常有限的。那時雖然中國的股票市場已經發展了十余年,也經歷了幾輪漲跌行情,但對于懷揣著自己辛苦積攢的血汗錢的普通百姓來說,大多數人都沒有縱身一躍、投身股海的勇氣,而更愿意將錢相對保守地放在銀行,存上個“死期”(定期存款),想著不管怎樣,只要守住本金,還能白賺點利息,已經算是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最佳選擇了。
而在當時,一些早幾年做外貿生意起家的投資者,借助改革開放帶來的“時代的紅利”,已經積累下了不小的財富,其中亦不乏大量的外幣資產,老王就是其中之一。在那個人民幣投資產品都欠豐富的年代,外幣資產的投資選擇就更加有限了。老王和很多跟他一樣,先一步接觸了“外面的世界”的弄潮兒們,都不滿足于定期存款的微薄收益,向當時的銀行提出了想要通過理財產品,獲取更高回報的投資需求。
大約在2004年前后,銀行順應老王們的需求,推出過一款美元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5年,到期保本,同時保證15%的總收益。算下來平均每年有3%的穩妥回報,已經比當時連1%都不到的美元定期存款利率吸引人多了。但其實優勢還遠不止于此。
這款產品有著不同于定期存款的收益計算方式:第一年會直接付給客戶8%的收益,從第二年開始,按照7%減去兩倍Libor的計算公式,支付每年的當期利息。如果合同中承諾的15%的總收益提前獲滿,那么產品就可以提前終止,客戶將更早地拿回全部本金及利息(見表2-1)。
表2-1 老王投資某美元結構性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

在產品發行的2004年,當時的Libor不到2%,所以老王簡單地認為:第一年我先妥妥地拿到8%;然后第二年,用7%減去不到2%的兩倍,保守算我還可以拿到3%多;如果第三年還如此,那么我15%的收益在第三年有望全拿夠,然后像合同中寫的那樣,產品就會提前結束。我相當于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拿到了15%的總收益,年化收益率高達5%,這簡直太劃算了!
于是,手握美元資產,一直苦于投資無路的老王,就這樣懷揣著三年保本保收益,每年回報5%的美好憧憬,草草地簽訂了理財產品認購協議,幻想著坐等三年,回來取錢。可誰知……
從2005年開始,隨著通脹預期和美國地產泡沫的越吹越大,Libor利率從2%左右一路飆漲至5%以上,并一直維持5%左右的水平,直至2008年才略有下降(見圖2-1)。

圖2-1 2005~2011年,Libor美元同業拆借三個月利率走勢圖
資料來源:Wind。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老王,完全沒有料到市場的變化是這樣的。投資的第一年,他確實拿到了8%的收益;而第二年,隨著Libor上漲,他只拿到了不到2%的收益;到了第三年,7%已經不夠減2倍的Libor了,當年老王賬戶上顆粒無收……三年拿回15%的目標,就這樣變為了一場路漫漫的等待(見表2-2)。
表2-2 老王投資某美元結構性產品的實際回報

與此同時,隨著2005年開始的匯率改革,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開始一路下跌(見圖2-2),這使得老王原本就被“鎖住”的美金資產,每天都在默默地縮水,無疑讓他本就懊惱的情緒又增添了許多焦慮。

圖2-2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圖
資料來源:Wind。
而就在老王心煩意亂、懊悔不已的時候,中國股市忽然拔地而起,開始了一輪從1000點到6000點,波瀾壯闊的大行情(見圖2-3)。

圖2-3 2003~2016年,上證綜指走勢圖
資料來源:Wind。
也就是說,從2006年開始,老王一邊看著自己的美元天天縮水而無能為力,另一邊還要看著那些遠不如自己有錢的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在股市里賺得盆滿缽滿。此間的反差,終于使得暴脾氣的老王坐不住了,開始向銀行“討要說法”,要求提前贖回他的美元產品。
雖然產品合同中明確標明了投資期限和不可提前贖回條款,迫于壓力,銀行還是接受了他的提前贖回申請,同時也明確告知,贖回金額無法保證他的投資本金。即便如此,看著別人在A股市場賺錢已經急紅眼了的老王,為了不再錯失投資良機,還是認虧贖回了自己的美元,并火速將其換成了人民幣,在6000點附近,全倉殺進了A股……
之后發生的事情,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再看一下圖2-3的上證走勢圖吧。
到了2008年年初,經歷了A股的浩劫,當年忍不住殺進去的老王終于幡然醒悟——不行,還是得把錢存在銀行。雖然收益不高,但好歹保本啊!懊惱不已的他拿著所剩不多的人民幣又返回了銀行,明確提出:你們的理財產品太坑人了,我只做存款!

本著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則,銀行也“不計前嫌”地接受了當年跟自己撕破臉的老王。同時面對老王“存哪種定期利息高”的問詢,銀行工作人員很負責地告訴他:澳元定期收益高,現在有活動,可以做到年利率9%。
畢竟老王也算是折騰過外匯、見過世面的生意人,心想雖然可能短期用不上澳元,但保本保收益,一年賺個9%,年底再換回來,即使澳元跌了一點兒(見圖2-4),剩的怎么著也比傻存人民幣要強吧。于是二話不說,在2008年3月份的時候,把兜里所剩不多的人民幣都換成了澳元,做了一年的定期存款。

圖2-4 2008年3月~2009年3月,澳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圖
資料來源:Wind。
圖2-4是老王做澳元定期存款的一年間,澳元兌人民幣的匯率走勢。老王換澳元時候的價格,是1澳元可以換6.3元人民幣。一年過去之后,老王雖然穩妥地拿到了9%的收益,澳元對人民幣已經跌到1澳元只能換4.3元人民幣了……
這下老王終于服氣了——我就不是投資的料,還是專心去做生意吧。萬念俱灰之下,他把資金存了個五年定期,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動過這筆錢。
直到2015年,老王在出差的高鐵上看到了某融資租賃公司的廣告,發現產品收益不錯,于是取出了在銀行趴了五年剛剛到期的資金,轉戰互聯網金融。半年之后,傳出了該公司涉嫌非法集資被立案調查的消息。
做完了投資受害人報案登記,老王回顧了過去這十多年來從有到無的投資路,不禁有些迷茫——當年那款美元的理財產品是不是專門設計出來坑人的?中國A股真的就只是散戶收割機而賺不到錢么?定期存款也能虧損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又到底是不是騙局呢?縱橫商海20年的老王,從來沒有如此悲觀地懷疑自己的投資眼光(見表2-3)……
表2-3 老王十年投資盈虧總結

看到這里,相信你跟我一樣,都知道問題出在了哪里。沒錯,問題不在于老王選擇的那些產品本身,而在于老王投資的方式——只追求收益而忽略了風險,永遠孤注一擲而不懂得分散,不了解自己需求就貿然投資,沒有看懂產品運作模式就盲目跟風。這些毛病,不止老王在投資的時候會犯,你、我,任何一個普通的投資者,都可能隨時成為老王的“病友”,將自己辛苦積攢的錢,變成了投資路上有去無回的學費。
第6天總結
或許你并沒有老王這么凄慘的經歷,沒有像他這樣如此“準確”地踩到每一次投資失敗的雷上,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在老王的投資選擇上,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如何避免老王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想要學會科學理財,究竟要怎么做,又需要了解哪些基本常識呢?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帶來科學理財的四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