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t1

Section 01
從產業園區到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火爆的背后,一些傳統大體量的園區在升級改造后也直奔特色小鎮而去。相比較于特色小鎮,工業園區的發展在我國起步較早,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全國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高新區等產業園區的招商平臺與管理體系都相對比較完善,一些產業園區的配套服務也都比較完善。而面對特色小鎮這一新的發展模式,產業園區是否有必要延伸成特色小鎮,成為了當下的一個焦點。從本質上而言,產業園區與特色小鎮之間的發展理念并不相同,產業園區更側重于產業的集聚,在傳統的規劃中更多的是考慮工作環境與配套的問題;而特色小鎮則更側重于產城融合,以產業為依托將生活與居住、休閑等要素融合考慮的一種模式。

一、園區和特色小鎮的三點共性

1.兩者都重視產業發展

園區和特色小鎮兩者之間有個非常類似的共性,就是都關注重視產業發展,或者說產業是其兩者的核心。特色小鎮與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和企業園區之間的共性在于它們都是以產業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強調主導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產業園區,兩者都重視產業發展,如產業定位、產業特色、產業平臺等,強調高端要素和優質產業的集聚,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重視產業特色、集聚與創新。不論是國外成熟的特色小鎮,或者是國內標桿的浙江特色小鎮,都尤其強調產業特色是重中之重,也揭示了產業對于小鎮發展的基礎性支撐。

2.兩者都聚焦戰略新興產業

產業園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其定位與相關產業的引進都基本保持著與國家產業發展戰略方向一致的步伐,都非常關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相比較于傳統的產業園區,特色小鎮在產業定位上更符合時代的趨勢,其核心主要聚焦于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相比傳統的工業、產業園區是以一些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式,特色小鎮更是優中選優,倡導打造“高精尖”特色。環保與“輕、新”的產業業態是其核心特征,比如,云計算產業生態小鎮——云棲小鎮、互聯網小鎮——烏鎮、玉皇山基金小鎮等,均圍繞著“輕、新”產業業態,彰顯了聚焦戰略新興產業和產業發展升級。

3.兩者都重視產業集群

不論是產業園區,或者當前的特色小鎮,在產業定位上都以集群的發展思路為主導,重點都是關注著將“業”集聚起來,兩者都重視推動“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型。二者都積極搭建資源集約化、產業集群化的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兩者都重視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培育、集聚。

二者將產業布局的重點都放在金融、互聯網、新能源、研發、設計、創新等上游領域及電子商務、物流、會展、策劃等存在較大利潤空間的下游領域;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品種類,實現區域經濟的結構化優化與升級。兩者都強調為招商引資營造良好環境,創新與加快制定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對項目建設用地給予重點保障,在企業投資、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員工子女就學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

二、特色小鎮的特色不限于產業

但特色小鎮與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又有本質區別。首先,特色小鎮強調的是特色產業與新型城鎮化、城鄉統籌、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等結合,是一種產業與城鎮有機互動的發展模式;其次,特色小鎮更多針對的是小城鎮、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講求其產業、居住和服務等空間功能布局的緊湊、協調、和諧,重點在于將工作、居住、生活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新型生活模式。而工業園區、產業園區過去大多規模較大,用地粗放,居住、服務等功能不夠完善,對附近的城市依賴性強。

從土地規劃的空間上可以看出,三部委提出的國家級特色小鎮更多關注城市圈、衛星城鎮、重點鎮、邊遠城鎮對農村腹地的梯度輻射,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無論是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倡導的建制鎮國家級小鎮,還是浙江省的特色小鎮都明確了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而區別于產業園區。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及部委所發布的一系列文件都提出特色小鎮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

尤其浙江的特色小鎮,比如云棲小鎮、濱江物聯網小鎮等,都不同于傳統的單一以生產主導的產業園區,而是加入上了文化、旅游和社區(生活)的考慮,具有產城融合的特征。其更加注重功能疊加,在自有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注重旅游開發、文化等產業。可以看出,特色小鎮不同于以產業為主體、主要作為發展工具和空間載體的產業園區,而是以居民的“安居樂業”為主體,具有多元的功能、完善的服務、社區的認同、濃郁的生活氛圍。

三、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

特色小鎮不是單純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從產業本身來看,特色小鎮所承載的產業,如云計算、基金、互聯網創業等,更具創新性,而且需要以新理念、新機制和新技術、新模式來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這與產業園區的單一性產業集聚是有所區別的,特色小鎮將體現更強的集聚效應,釋放產業、生活、商業、文旅等多層次疊加效應,將形成一種新的經濟業態模式。

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體現在五方面:一是以互聯網、物聯網等IT科技產業為主,圍繞大數據、金融、云計算、物聯網等科技發展趨勢的高附加值產業為發展動力的特色小鎮;二是以“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以智能制造為牽引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為主,重點在于研發設計;三是以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品牌、展示轉變,重點在于營銷策劃、服務、咨詢等智力服務產業;四是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滿足市民短期、重復、特色需求,如飛行小鎮重點在于體驗式旅游與休閑服務;五是以體育、影視、教育等文化創意為主題的特色小鎮,重點在于培育創意產業的發展。

此外,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也是其與園區開發的重要區別,可以說園區重點在于產業規劃,并未結合社區及人文、旅游等多重疊加的功能。可見,特色小鎮還承載了除產業以外的居住、生活、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鎮的特色不只限于產業,城鎮格局、建設風貌、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形成特色。因此,以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與現有的產業集聚區、產業園區也不能混為一談。

四、特色小鎮更講求產城融合

當然,也不乏有些園區在升級改造后可以直奔特色小鎮而去。從目前已經公布的名單中可以發現,特色小鎮的崛起并不是一場單一的運動,更不是政府貿然實施的形象工程,而是實現城鎮化的一個抓手與推力。當前,產城融合在一些城市的改造,以及新城區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在土地方面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供需矛盾。從供給側結構改革層面來看,單一的依賴簡單的土地財政顯然走入了困境。而目前的趨勢又是資源在不斷地向一二線強城市集聚,如各大地產開發商集體涌入一線和二線城市,以新城大規模開發的概念愈演愈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土地供給已經出現困難,未來這種模式勢必難以為繼。從需求側來看,三四線城市在經濟、產業、人口導入等綜合評價指標方面,難以達到開發商的選址標準,容易被排除到擴展布局范圍之外,因此會出現一二線過熱、三四線過冷的局面。

因此,特色小鎮是依托產業為載體,圍繞產業、就業來完善生活、娛樂、休閑等多重功能疊加的小鎮。而一些文化創意類的特色小鎮,尤其是文化、旅游等特色資源的小鎮,在產業載體上相對偏弱,難以充分利用比較優勢來發展,對于推動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而言,其推動力相對乏力。當然,特色小鎮與傳統意義上的建制特色小鎮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傳統意義上的建制特色小鎮基本上由過去的產業鎮優化升級轉變而來,規劃相對固化,與當下的特色小鎮并非同一概念。

2.1.1 特色小鎮創建背景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時期,宏觀經濟環境開始錯綜復雜,面對“三期疊加”的巨大壓力,即:(1)增長速度換檔期,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2)結構調整陣痛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大主導,工業化和城鎮化,幾乎同時進入了換擋回調通道,中國經濟隨即陷入了相對困難的局面。為擺脫階段性的發展困境,國家層面出臺了“新型城鎮化”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兩大對內解決方案。此時,“新型城鎮化”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落實的空間承載和市場動力釋放,特色小鎮成為了最佳選擇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城市化進程面臨困境,特色小鎮是破解城鎮化改革一劑良方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舉世罕見的,僅用不到30年的時間幾乎走完了西方300年的城市化歷程。然而,這種高速的城市化是以透支未來為代價的。一方面,瘋狂的造城運動,讓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大而不當”的危機,人口擁擠、交通堵塞、就業困難、貧富分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城市病集中爆發。最為重要的,是嚴重超過居民購買力的城市高房價與大量存量物業空置并存,使得城市經濟讓部分人開始擔憂。另一方面,資源過分向大中城市集聚,直接造成了一些鄉村的經濟崩潰和勞動人口的流失,人口空心化、服務不平等、無產無業、文化瓦解、空間肢解,鄉村經濟開始出現乏力,城鄉矛盾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顯尖銳。特色小鎮的提出,無疑為中國的城鎮化提供了一條相對明確可行的解決道路。特色小鎮關于疏解城市資源和功能、發展鄉鎮經濟、促進中小城市復興的理念和做法,將是解決城市病及緩解城鄉矛盾的一箭雙雕之策。

2.實體經濟進退兩難,特色小鎮成為最佳產業動力釋放空間

在“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巨大壓力下,當發展觸碰到“天花板”,當舊有路徑難以為繼,就需要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而特色小鎮,將是激發創業創新的重要平臺,也是提高與增強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特色小鎮成為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區域創新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2.1.2 特色小鎮發展現狀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與特色小鎮建設風潮。自此,特色小鎮成為新農村、新型城鎮化后中國城鄉發展的又一發展新模式,成為了城鎮化建設的一大重要抓手。從目前的文件要求來看,特色小鎮的要求是環境美麗宜居,產業豐富,集休閑旅游、金融、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等多種業態為一體,投資規模巨大,對中國的城鎮化具有巨大的推動力。

一、特色小鎮與相關概念比較

1.特色小鎮與新農村的關系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作。而充分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用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來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在城鎮與農村的交匯處打造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平臺,能有效帶動農村人口的城鎮化轉移,也能充分解決就業。因此,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必將有力推動新農村建設。

2.特色小鎮與工業園區的關系

特色小鎮不是單純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與工業園區只承擔工業產業集聚發展的功能不同,特色小鎮還承載了除卻工業以外的居住、生活、休閑、文化、旅游等其他功能。特色小鎮的特色不只限于工業,產業只是特色小鎮的一項載體而已,而這項載體并不局限于工業產業,更多的則是以新興戰略性產業與第三產業為主。

3.特色小鎮與產業新城的關系

特色小鎮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新型精品鎮,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區位與資源優勢,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實行產城融合、服務配套、管理健全的發展模式。從目前特色小鎮的相關指導文件,以及已經獲得國家批準的特色小鎮來看,其與產業新城發展模式存在著一些共性的特征,如表2-1所示。當然,特色小鎮相對更為精致、更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國情。

表2-1 特色小鎮與特色小城鎮的區別

二、特色小鎮發展現狀與趨勢分析

特色小鎮數量及地區分布:2016年10月1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公布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等127個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以分布情況來看,華東區域和西南區域的數量是最多的,但大部分是特色小城鎮的概念,其中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小鎮占比并不多。

特色小鎮類型結構分析:根據住建部發布的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結合住建部推薦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的類型主要有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旅游發展型、民族聚居型、農業服務型和商貿流通型,經過整理分析,旅游發展型的特色小鎮最多,共有64個小鎮上榜,占比達50.39%;其次是歷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鎮,共有23個小鎮上榜,占比達18.11%(見圖2-1)。

圖2-1 中國第一批特色小鎮類型結構

特色小鎮發展前景分析:根據浙江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16年1至9月,37個特色小鎮共完成投資480億元,預計到2016年年底可完成投資額超600億元,約占規劃中100個小鎮5000億的12%。從對國內已建成小鎮的樣本統計來看,總投資中基建設施投資約占比30%~50%,估算全國1000個小鎮基建投資將有1.5~2.5萬億,對于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經濟有著比較關鍵的作用(見圖2-2)。

圖2-2 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鎮投資金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辽宁省| 天等县| 华安县| 酒泉市| 惠州市| 天津市| 荆门市| 纳雍县| 家居| 永和县| 溧水县| 吴忠市| 固镇县| 灌南县| 南城县| 崇礼县| 武冈市| 永昌县| 平远县| 扬中市| 南郑县| 迁西县| 城固县| 商城县| 岗巴县| 八宿县| 邓州市| 莱西市| 昌平区| 翁源县| 巢湖市| 根河市| 双桥区| 靖宇县| 浠水县| 安阳县| 固原市| 揭东县| 哈密市|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