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隨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它和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制度、思想意識與習俗風尚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經濟的繁榮或衰落,對外戰(zhàn)爭或文化交流,和敵人入侵等都會給當時建筑留下痕跡。因此我們不能脫離這一切,孤立地去研究建筑本身的發(fā)展演化;那樣我們將無法了解建筑發(fā)展的真實內容,不能得出任何正確的結論。
中國建筑也是如此。它隨著各個時代政治、經濟的發(fā)展,也就是隨著不同時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產生了不同的特點,但是同時還反映出這特點所產生的當時的社會思想意識,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生產力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建筑的工程技術,但建筑藝術卻是直接受到當時思想意識的影響,只是間接地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影響的。
現在我們試將中國四千年歷史中建筑的發(fā)展分成為若干主要階段,將各個階段中最有代表性的現存實物和文史資料中的重要建筑與建筑活動的敘述加以分析,說明它們的特點,并從它們和整個社會發(fā)展狀況相聯系的觀點上來了解觀察這些特點:看它們是怎樣被各個不同時代的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解決了當時實際生活所提出來的什么樣的復雜問題;在滿足當時使用者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許多不同的要求時,曾經創(chuàng)造過些什么進步傳統,累積了些什么樣的工程技術方面的經驗,和取得了什么樣的造形藝術方面的成就。
這些階段彼此并不是沒有聯系的。相反的,它們都是互相銜接不可分割的;雖是許多環(huán)節(jié),卻組成了一根整的鏈條。每一時代新的發(fā)展都離不開以前時期建筑技術和材料使用方面積累的經驗,逃不掉傳統藝術風格的影響。而這些經驗和傳統乃是新技術、新風格產生的必要基礎。
各時代因生產力的發(fā)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都一定要向建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要求。這些社會生活的變化,一大部分是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的。因此這些新問題、新要求也有一大部分是屬于思想意識的,不完全屬于物質基礎的。為了解決這些新新問題,滿足這些新要求,便必須嘗試某些新的表現方法,滲入到原來已習慣的方法中,創(chuàng)造出某些新的藝術體形、新的藝術內容,產生出新的藝術風格;并且同時還不得不揚棄某些不再合用的作風和技術。這樣,在前一時期原是十分普遍的建筑特點,在內容和形式上便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后一時期的建筑特點就開始萌芽。這就是建筑的傳統與革新的必定的過程。
在相當一個時期之內,最普遍的、已發(fā)展成熟且代表著數量較大、為當時主要類型的建筑物的風格特征的,我們把它們概括地歸納在一個歷史階段之內。因此這個階段中,前后期的實物必然是承上啟下,有獨特變化的一些范例。我們現在很不成熟地暫將幾千年的中國建筑大略分成如下七個階段,為的是能和大家將來做更細致的商榷和研究。
第一階段——古到殷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以前)
考古學家在河北省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fā)現的“北京人”遺址供給我們中國建筑史上最早的實物資料。它說明四五十萬年前,華北平原上使用極粗的石器,已知用火的猿人解決居住問題的“建筑”是天然石灰?guī)r洞穴。
在周口店猿人洞的山頂上又發(fā)現有約十萬年前的人骨化石、石器和骨器??脊偶曳Q這時期的文化為“山頂洞文化”。這時遺留的獸骨、魚骨,證明這時的人過的是漁獵生活。遺物中有骨針,證明他們已有簡單的縫紉;人骨化石旁散有染紅的石珠,顯然他們已有愛美裝飾的觀念。
天然洞穴之外,還有人工挖掘的窖穴,許多是上小下大的“袋形穴”。這些大約是公元前三千年的遺跡。在華北黃土區(qū)削壁上也有掘進土壁的水平的洞。
中國境內一向居住著文化系統不同、祖先世系不同的各種族。他們各在所居住的土地上,和自然界作斗爭,發(fā)展自己的文化,也互相有沖突,互相影響,以至于融合。在地下遺物中留著不少痕跡。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有較細的石器、石制農具、石制紡輪、石鏃和彩色陶器等遺物的遺址。這些遺物證明居住在這里的人的生活情況是畜牧業(yè)和最原始的農業(yè)逐漸代替了漁獵,因而開始定居,并有了手工業(yè)。和它同系的文化散布在廣大的中國西北地區(qū),總稱做“仰韶文化”。當時的人居住過的遺址多半在河谷里,大約為了取水方便,又可以利用岸邊高地掘洞穴。在山西夏縣遺址中所見,他們的住處是挖一長方形土坑,四面有壁,像小屋,屋屋相連,很像村落。仰韶文化是中國先民所創(chuàng)造的重要文化之一,考古家推斷為黃帝族的文化,比羌、夷、苗、黎等族有更高的成就,距今約有四五千年。這時期不但有較細致的石制骨制器物,而且紋飾復雜,色彩美麗,有犬、羊和人的形紋畫在陶器上。遺跡中有許多地穴,雖然推測穴上也可能有樹枝茅草構成的覆蓋部分,但因木質實物絲毫無存,無法斷定。
古代文獻給我們最早的紀錄資料是春秋時人提到的堯、舜時期的房子:堯的“堂高三尺,茅茨土階”?,F在我們所已得到的最早的建筑實物是河南安陽殷時代的宮殿或家廟遺址:底下有高出地面的一個土臺,上有排列的石礎和燒剩的木柱的殘?zhí)?。大體上它們是符合于“堂高三尺”的說法的。但由于殷墟遺址上地穴仍然很多,一般人民居住的主要仍是穴居和半穴居方法,有茅茨和高出地面的土臺的,可能是階級社會開始時的產物,在堯時還沒有出現。殷墟夯土臺以下所發(fā)見比殷文化更早的穴居,它們是兩兩相套的圓形穴,狀如葫蘆,也像古代象形字里的“”(宮)字,穴內墻面已用白灰涂抹。
階級社會開始于夏。夏的第一代禹是原始灌溉的發(fā)明者,又因同黎族、苗族戰(zhàn)爭勝利,把俘虜做奴隸,用于生產,是生產力大大躍進的時代。
生產力的提高開始影響到生產關系。禹的兒子啟承繼父親做酋長,開始了世襲制度。歷史上稱這一世系的統治者做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由這個時期起才開始破壞了原始公社制度,產生了階級社會;社會中貴與賤,貧與富逐漸分化,向著奴隸制度國家發(fā)展。
夏的文化就是考古學家所稱的黑陶或龍山文化,分布地區(qū)很廣(河南、山東和江南都有遺物發(fā)現),農業(yè)知識和手工藝的水平高于仰韶文化。但夏時常遷都,主要遺址尚待發(fā)掘。傳說夏有城郭叫做“邑”。財產私有才有了保衛(wèi)的必要;有了奴隸的勞動,城池一類的大土方建筑也成了可能。在山東龍山鎮(zhèn)城子崖發(fā)現一處有版筑城墻的遺址,墻高約六米,厚約十米,南北長四五〇米,東西三九〇米,工程堅固,但是否夏的實例,我們還不能得出結論。夏啟襲位以后,召集各部落酋長在“鈞臺”大會,宣告自己繼位。因為夷族不滿意,啟遷到汾澮流域的大夏,建都稱做“安邑”。這兩個作為地名的“臺”和“邑”,和這類型的建筑物可能是有關系的。高出地面的和圍起來的建筑物似乎都是在階級社會形成的初期出現的。
夏啟傳到著名暴君桀是四百多年長的時間,紡織業(yè)和陶器物都很發(fā)達,已用骨占卜,后半期也有銅的遺物。文化又有若干進展。奴隸主的殘酷統治招致了滅亡。夏梁是被殷的祖先商湯所滅。
商是在東方的部落,在滅夏以前已有十幾代,文化已有相當發(fā)展,農業(yè)知識比夏更高,手工業(yè)也更進步,并且已利用奴隸生產,增加貨物的制造。和建筑技術有密切關系的造車技術也傳說是湯的祖先相土和王亥等所發(fā)明的。尤其是王亥曾駕著牛車在部落間做買賣交易貨物,這個事實和后代的殷民駕車經營商業(yè)的習慣有關。
商湯傳了十代,遷都五次,到盤庚才遷移到現在河南安陽縣的小屯村。這地方就是考古學家曾作科學發(fā)掘研究的殷墟遺址所在。內中有供我們參考的中國最早的地面建筑物的基址殘跡。盤庚以后傳到被周武王滅掉的紂,商朝文化又經過六百余年的發(fā)展。
在階級剝削的基礎上,商朝的文化比夏朝更有顯著的進步。中國古代文化,包括文學、音樂、藝術、醫(yī)藥、天文、歷法、歷史等科學,在商朝都奠定了初基,建筑也不是例外。
殷墟遺址的發(fā)掘給了我們一些關于殷代建筑的知識。遺址是一些土臺,大致按東西和南北的方向排列著,每單位是長方形的,長面向前。發(fā)掘所見有夯土臺基,柱下有礎石,且用銅墊在柱下,間架分明,和后代建筑相同。因有東西向的和南北向的基址,可見平面上已有“院”的雛形。大建筑物之前還有距離相等的三座作為大門的建筑。韓非子所說的堯“高三尺,茅茨土階”倒很像是描寫殷代的宮殿或家廟的建筑。至于《史記》所說“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形狀如何,已不可見。殷亡后,封在朝鮮的殷貴族箕子來朝周王,路過殷墟,有“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的話。我們知道這些建筑在周滅殷時就全部被焚毀了??脊艑W家斷定殷墟所發(fā)掘的基址是“家廟”。這些基址的周圍有許多坑穴,埋著大量的獸骨祭祀時所殺的祭牛,乃至象、鹿等骨骼,也有埋著人骨的。另外經過發(fā)掘的是一些大型墓葬,內部用巨木橫疊結構作墓室,規(guī)模龐大,不但殉葬器物數量大,珍品多,還殺了大量俘虜殉葬。這些資料所反映的情況是殷統治者殘酷地對待奴隸,迷信鬼神,隆重地祭祀祖先,積聚珍品器物,驅使有專門技術的工奴為統治者制造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紡織等和進行房屋建造。遺址中還有制造各種器物的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