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應當知道的經濟學原理
- 寫給年輕人的經濟學故事書
- 符永蔚
- 14363字
- 2018-03-23 14:19:45
——深入淺出,其實就那么簡單
經濟學理論并沒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結論。它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器官、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1.裝錢的筐子比錢更有價值——通貨膨脹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在德國有個小偷溜進一戶人家偷東西,當他看到一個裝滿了錢的筐子后,竟然把錢統統倒出,只把筐子偷走啦。小偷偷筐子,不偷錢的行為一定會讓很多人感到費解。事實上,在當時的德國,貨幣已經貶值到人們無法想象的程度。所以,裝錢的筐子比錢更有價值。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幾乎完全崩潰。當時,為了償還戰爭賠款,德國人只能夜以繼日地趕印鈔票,期望通過大量發行貨幣為賠款籌資。德國政府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德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超級通貨膨脹”。
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短短兩年的時間,德國的貨幣和物價一直在以驚人的比率上升。通過一份當時報紙的價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價格變化的速度:
1921年1月每份報紙價格0.3馬克;
1922年5月每份報紙價格1馬克;
1922年10月每份報紙價格8馬克;
1923年2月每份報紙價格100馬克,9月每份報紙價格1000馬克,10月1日每份報紙價格2000馬克,10月15日每份報紙價格12萬馬克,10月29日100萬馬克,11月29日500萬馬克,再到11月17每份報紙的價格已經飆升到7000萬馬克。
看到這里,小偷寧可偷一個筐子,也不偷筐里面的錢也就不難理解了。
想印多少鈔票就印多少鈔票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大量印鈔的后果就是引發通貨膨脹。在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一般是指貨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引發紙幣貶值。通貨膨脹的直接反應就是物價持續上漲。
導致物價持續上漲是通貨膨脹最直接的后果。當商品流通中需要一定的金銀貨幣量,但紙幣的發行量卻比金銀貨幣量高出一倍,那么,單位紙幣就只相當于單位金銀貨幣價值的一半.此時,如果計量物價用紙幣,物價就會相應地上升一倍。簡單來說,就是紙幣貶值,同樣的錢買到的東西卻比以前少了。
2009年,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為此,津巴布韋中央銀行行長決定在發行的巨額鈔票上去掉12個零。如此一來,津巴布韋一萬億的鈔票就相當于1元錢。貨幣供給率遠遠高于經濟規模增長率,即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津巴布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此外,市場供給不足或者市場需求過剩都會引發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真的那么可怕嗎?事實上,并不是所有通貨膨脹都是不好的。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影響也大不相同。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可以歸為以下幾種不同類型:
第一類,溫和通貨膨脹。是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
第二類,惡性通貨膨脹。這是一種不能控制的通貨膨脹,在物價急速上漲的情況下,就使貨幣很快失去價值。一般界定為每月通貨膨脹50%或更多,但很多時候會采取寬松界定,使用的比率會更低。惡性通貨膨脹的不穩定性、快速性會動搖人們對貨幣的信心,導致社會經濟產生動蕩。
第三類,隱形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在社會總需求已經過度增長、通貨膨脹缺口已經形成、物價上漲壓力已經出現時,政府通過商品配給制度或物價管制方法等人為措施抑制物價的上升。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通貨膨脹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通貨膨脹發生時,通過合理的理財手段盡量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幾種通貨膨脹情況下的理財注意事項:
(1)在家庭儲備金中拿出20%的資金投資銀行定期或其網吧型的銀行理財產品;
(2)在家庭儲備金中拿出30%左右的資金配置成債券等收益較穩定的收益類產品;
(3)適當針對人身、財產等配置一定量的保險型產品;
(4)拿出20%左右的資金在現貨市場,當投資機會顯現的時候進行中長期理財產品的投資;
(5)將短時不用的資金購買一些互聯網理財產品,在需要資金時可以隨時變現;
(6)在行情好轉時,投資者隨時可將股票、基金等進行變現,即使收益不大,但至少虧損程度在可控風險范圍內,沒有足夠的信息不可盲目跟風。
2.郁金香為何如此“瘋狂”——泡沫經濟
從17世紀開始,有著新奇花色和獨特花型的郁金香已經備受荷蘭上層社會的喜愛。不管是名門望族,還是商界名流都以擁有珍奇的郁金香而榮。甚至,一個上層人士是否擁有郁金香,已經成為社會評斷他高雅與否的重要指標。在對郁金香追捧的風潮下,很多人為了收藏到珍貴的郁金香,不惜一擲千金。
在利益的驅使下,許多人將郁金香作為投資的對象。當然,的確有人因此而一夜暴富。但漸漸地,現貨交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出現了郁金香期貨交易。那些投資郁金香的人都做著百萬富翁的美夢,有人甚至為此借了高利貸,打算放手一搏。但是,這種市場價格嚴重背離其實際價值的現象根本就不正常。
1637年2月的一天,郁金香一夜之間從天使變成了魔鬼。當天,那些等著將郁金香出售以獲得暴利的人發現,郁金香的價格竟然開始下降,而且這種降幅已經遠遠超過他們投資的本錢。整個郁金香市場幾乎在一夜之間完全崩潰。那些有著高額債務的人也因手中積壓的郁金香而變得負債累累。一時間,許多人因為絕望而選擇自殺,荷蘭社會因此陷入動蕩不安之中,荷蘭的經濟更是因此跌入谷底。
這場300多年前充滿戲劇性的“郁金香事件”,讓泡沫經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粉墨登場。這次事件之后,全球泡沫經濟便接二連三地發生:1980年年底臺股大泡沫,同期的日本股市大泡沫;1989年日本地產泡沫;2000年美國科技股泡沫;2008年全球衍生品泡沫。社會經濟一直在不斷向前發展,泡沫經濟卻從未遠離。
規模最大的泡沫經濟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這個巨大的經濟體曾經一度呈現出繁榮景象。日本百姓不僅收入極高,而且生活福利待遇也特別好。同時,樓市和股市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東京、大阪等城市的房價都以兩位數以上百分比的速度上升,而在股市上,因為有超過100%的投資回報率,以務實著稱的日本也開始投資股票。當時日本股市的市盈率曾高達80倍,同時期的美國、英國市盈率也僅為25~30倍。
在樓市和股市的“不倒神話”里,日本舉國還沉浸在這種歡樂的假象中。1990年,股市交易開始第一天,股票便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日本股市進入為期十年的熊市中。同年9月,有關土地問題的特別節目在日本電視臺連續播出,政府主張進行土地稅制改革、下調地價,限制房地產惡性炒作。以此為轉折點,日本房地產也開始進入前所未有的跌落期。
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讓股價、地價大幅下跌,長時間處于低迷狀態的經濟,給日本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致使日本政局動蕩、自殺率大幅提高、犯罪率顯著上升。從日本經濟的蕭條和日本社會的動蕩中,可以看到泡沫經濟的“破壞力”是巨大的。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泡沫經濟帶來的巨大危害,世界各國,包括經濟正在騰飛的中國都在研究和探索這一現象。
對個人來說,正確分析泡沫經濟,有助于及時發現表面經濟繁榮下的危機,從而避免盲目跟風投資。接下來為大家介紹泡沫經濟的幾個特征:
(1)金融與技術雙重創新
經濟泡沫的產生,首先需要有新事物的出現。無論是郁金香還是互聯網,泡沫的誕生往往和一種新事物、新產品、新技術,或者新的經濟地區相連。泡沫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其神秘性,而這,無疑會激發投資者更高的投機熱情,引發其希望獲得更高的收益。
(2)過量的流動性
據經學家分析總結,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泡沫的背后,無一例外都伴隨著史無前例的流動性。由于本地經濟發展速度快,貨幣政策制定者往往會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樣是由于本地經濟發展速度快,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資本都會流入當地,進一步導致了流動性大泛濫。因為流動性如此之大,錢多到了讓任何安全資產的回報都低得讓投資者不愿意接受的地步。投資者為了追逐讓自己更滿意的高收益,就不得不尋求其他高風險的投資機會。
(3)政府大力扶持
政府通過貨幣創造,提供天量流動性為泡沫的形成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在泡沫形成過程中,直接通過制定相應政策,鼓勵、促成,甚至親身參與泡沫的形成和發展。再有,就是政府通過不同方式為市場中的投機行為提供隱形的擔保,鼓勵投機行為不必承擔它們所應當承擔的風險。
(4)金融行業的責任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方式在人群之中迅速的傳播,資本市場的魔力和泡沫形成的賺錢效應被無數倍地放大了。在金融行業和媒體的感召之下,很多投資者因此被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瘋狂游戲之中。
3.錢多了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流動性過剩
有兩個酒鬼一起去給主人買了一瓶10元的酒。在回來的路上,酒鬼甲實在抵不住美酒的誘惑,就說他愿意用自己僅有的1元錢買瓶中十分之一的酒來喝。于是酒鬼甲把錢交給了酒鬼乙,喝掉了十分之一的酒。酒鬼乙認為這個主意不錯,就把酒鬼甲交給他的1元錢又交給酒鬼甲,也“買了”十分之一的酒喝到肚子里。這個過程一直繼續下去,直到那瓶酒喝完。就這樣,兩個酒鬼用1元錢享用了10元錢的酒。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手中到底有多少貨幣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錢在我們之間通過交易流動的速度是否足夠快,或者在一段時間內貨幣流動的次數是否足夠多。貨幣流通的速度越快,我們可以享受到的財富就越多。試想一下,如果酒鬼甲第一次喝酒之后,酒鬼乙選擇不喝酒,或者不肯把那1元錢借給酒鬼甲去繼續買酒,那么,酒鬼甲就無法再有第二次享受美酒的機會,而貨幣流通將停止,經濟將就此停滯。
所謂的“流動性”指的是一種商品對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難易程度。衡量交易程度的標準是此商品與其他商品實現交易的速度。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交易速度加快時,交易的實現變得頻繁,流動性就會出現過剩;而當該商品與其他商品的交易速度減緩時,交易頻次減少,流動性就會出現不足。
近年來,人們感受最深的一個詞就是“漲價”,從飆升的肉價到瘋長的房價,而引起物價狂飆的原因之一就是流動性過剩。通常意義上的流動性過剩是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量過多,而這些多余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于是就出現了經濟過熱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解釋就是錢太多了,而它所帶來的影響就是:熱錢所到之處,商品和資產價格會快速上漲。當然,除了物價的大幅上揚,流動性過剩在經濟上還會帶來其他影響,比如;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金融系統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貸款增速;證券市場的大幅上漲;基礎建設加快,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長,產能過剩;貿易順差加大,外匯儲備激增等。
面對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如果不采用調控手段,結果要么引發實體經濟投資過熱與通貨膨脹,要么推動樓市、股市等資產價格上漲,同時形成泡沫損害整體經濟。
調控流動性過剩,一般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改變信貸投向結構,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
第二,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
第三,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調整金融產品結構,疏導流動性。
此外,普通老百姓如果可以做到理性投資,而不是把錢放在銀行里,同樣也能緩解流動過剩的問題。
貨幣的含義和功能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貨幣流通的規律我們卻知之甚少。而正是這些既有條理又變化莫測的貨幣流通,才讓經濟發展得以延續。對貨幣流通性的了解,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貨幣在經濟中運行的規律。
4.最后一碗湯最難喝——邊際效用遞減
俄國有個寓言故事,講一個叫杰米揚的人,他非常擅長做味道鮮美的魚湯。
一天,杰米揚邀請他的朋友來品嘗他特意準備的一大鍋湯。
杰米揚的湯上面飄著一層油,就像琥珀一樣,湯里面都是鱘魚片和魚內臟。
朋友非常開心地喝了一碗,就在朋友剛放下魚湯時,杰米揚又端來第二碗湯。朋友邊喝邊與杰米揚聊天,很快第二碗湯也喝完了。
為了顯示自己的熱情好客,杰米揚又端來了第三碗湯。這時朋友實在喝不下去了,但耐不住杰米揚的熱情,終于勉強喝完了。
就在杰米揚又端出一碗魚湯時,這位朋友被嚇壞了。他只得趕緊找個借口匆忙離開,之后他再也不敢去杰米揚家做客了。
為什么杰米揚用好喝的鱘魚湯款待朋友,卻讓朋友再也不敢到他家做客了呢?事實上,對于這位朋友而言,喝第三碗湯時與喝第二碗湯、第一碗湯相比,他的滿足感已經開始依次遞減,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邊際效用指的是一定時間內消費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新增效用,也就是總效用的增量。邊際效用遞減的具體概念為:一個人連續消費某種物品時,隨著所消費物品的數量增加,其總效用相應增加,但物品的邊際效用有遞減的趨勢。
英國著名的法學家邊沁曾經說過,一個人占有的財產越多,他從增加的財產上所獲得的幸福感就越少。如果我們用金錢來衡量,邊際效用遞減就表現為:給一個人一定量的金錢,會相應地引起他一定量的快樂,再給他同等的金錢,他的快樂量雖然會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樂并不能達到第一次的一倍。事實上,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勝枚舉。
比如,當你第一次去一個地方旅游,你會覺得很新鮮新奇,覺得收獲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數多了,就不覺得新奇好玩了。由此我們還可以明白:為什么人們對身邊經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會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因為看見同一事物的次數多了,對它的注意力就減弱了,最后甚至就完全忽略它的存在了。這其實也是注意力隨著所見次數的增加而在衰減。
在心理學上研究人的記憶規律,發現遺忘率是隨著人記憶次數的增加而減少,記憶的次數越多,遺忘的可能性就越少,這也非常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可以說幾乎所有商品的邊際效用都呈現遞減趨勢,即使作為特殊商品的錢也同樣難逃遞減的規律。一個人在自己一生中第一次掙到100元錢的時候,他會感到很開心,這100元擁有很高的價值;掙得第二個100元時的喜悅程度就會變少,第三個100元時的喜悅度就更少了,直到最后100元再不會讓他有任何興奮的情緒,這時100元的邊際效用就接近0了。
總之,邊際效用廣泛地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應該在了解邊際效用的基礎上,盡量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少和阻止邊際效用遞減,才可保持可持續的增長。
5.如何娶到洛克菲勒的女兒——信息不對稱
在美國一個鄉村,有一個非常貧窮的老頭,老頭有個兒子與他相依為命。有一天,一個人跑來跟老頭說:“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您的兒子帶到城里去工作。”老頭非常氣憤地說:“不行,我絕對不允許,你快點兒走吧。”這個人說:“如果我在城里給您兒子找個對象,您會同意嗎?”老頭依然搖頭拒絕。這個人又說:“如果您讓我帶您兒子走,我保證讓洛克菲勒的女兒嫁給他。”這次,老頭被“洛克菲勒的女婿”的誘惑打動了,于是答應了這個人的請求。
這個人回到城里,找到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并對他說:“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為您的女兒找了一個不錯的對象。”洛克菲勒非常不耐煩地說:“你立刻給我滾出去!”這個人又說:“我給您女兒介紹的人是世界銀行副總裁。”同樣,洛克菲勒也被“世界銀行副總裁”的誘惑打動了,于是他也答應了這個人。
最后,這個人又找到世界銀行的總裁,對他說:“尊敬的總裁先生,我想為您推薦一位副總裁,而且您必須立刻聘請他。”總裁覺得他很無禮,要求他立刻離開。這個人又說:“如果這個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您愿意嗎?”世界銀行總裁想了想,同意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在這個人的穿針引線下,老頭的兒子,一個鄉村窮小子,不但成了洛克菲勒的女婿,而且成了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窮小子之所以能成為洛克菲勒的女婿,完全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對于信息不對稱理論,2001年因研究信息不對稱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似乎才是最有發言權的。
在一次采訪中斯賓塞教授說道:“在我們談論經濟的時候,我總是以為每個人都懂得其中的道理。比如,消費者能找到銷售者,或是商品非常復雜,所有的人都知道價格,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對這個現象的發現非常重要。跟我一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喬治·阿克爾洛夫,1970年寫過一篇深入透析二手車的文章《檸檬市場》,他認為二手車買賣雙方之間的信息就是不對稱的。這樣賣方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就會用質量差的汽車充當質量好的汽車賣給消費者,最終使得質量最好的商品首先被驅逐出市場,接著是那些次好的,最終市場上剩下的商品都是質量最差的,這就會使得市場陷入崩盤的狀態。又比如,我嘗試找到某種方法向你表明我有一輛質量非常好的車,這就是我提出的信號理論。倘若我的車從來沒有拋錨過,不需要維修,可以提供擔保書表示我的車質量非常好,如此一來,這種擔保也許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卻向你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我有一輛好車,在我能夠提供別人沒有的商品時,就是依靠信號的作用。”
斯賓塞的這段話,清晰明了地向我們闡述了信息不對稱和信號理論。當交易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數量不對等時,雙方就處在不平等的狀態中,而這就是信息不對稱。在當今社會的經濟活動中,不同經濟主體的信息資源和信息處理幾乎都是不對稱的。不管是購買二手車,還是找結婚對象,我們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那么,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呢。
首先,時刻保持好奇心。保持好奇心,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對信息好奇,平時瀏覽信息時遇到不懂的名詞和信息,就在網上搜索一下,日積月累,你對行業信息的了解就會提高一個檔次,對領域的認識也會超越許多人。
其次,擴大信息入口。你可以適當地擴大信息來源,特別是優質的信息來源,現在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付費社群和付費內容,但還是有很多免費的優質信息獲取渠道,比如說一些優質的公眾號,一些專業領域強悍的知乎大V,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你減少篩選成本。
再次,提升信息篩選能力。對于那些質量極差的偽劣信息,可以從知識和邏輯上來判斷。比如微信謠言“各種食物混吃可能導致中毒”,從簡單化學和生物學上我們就能判斷它的錯誤。還有就是有些邏輯上根本就站不住腳的信息,比如網上傳播的某女德講師稱:女性衣著暴露是上克父母,中克丈夫,下克子孫的破敗相,世人不得不防;女子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衣著暴露是非常低俗的表現,不僅口舌是非多,還招病,招災,易破財、易失身。這類信息根本沒有邏輯可言。此外,在篩選信息時,你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一些專業權威的第三方查詢平臺。
最后,向專業人士請教。當遇到真假難辨的信息時,你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當然尋找專業人士也需要技巧,大眾平臺有知乎、微博,細分領域可以看看一些小眾細分網站。在移動網絡如此發達的現在,我們接觸到專業人士的成本在降低,專業知識信息也變得更透明。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發達的移動網絡,找到自己需要的專家和正確的信息。
6.魚與熊掌如何選——機會成本
很久之前,有戶人家,家里有個如花似玉的女孩。有兩個男子都喜歡她,并同時向她求婚。其中一個男子長得玉樹臨風,相貌出眾,但他家卻沒有什么錢,可謂家徒四壁;另一個男子個子不高,樣貌奇丑無比,可他家里卻很富有。
女孩的父親感到很為難,不知道該把女孩嫁給誰。最后,他決定聽女孩的意見,看她自己想要嫁給誰。女孩的母親怕她不好意思就跟她說:“如果你喜歡樣子好看的男人,就露出左手;如果你喜歡家里有錢的男子,就露出右手。”
沒想到女孩聽完之后,卻把兩只手都露了出來。
兩位老人不明白女孩究竟是什么意思。女孩說:“我要在樣子好看的男子家住宿,在有錢的男子家吃飯。”
當有兩個機會擺在你面前時,你感到高興之余,還面臨著一個讓你苦惱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進行選擇,無論放棄哪個,都意味著要放棄一個難得的機會。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就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后所喪失的不做該種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說,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一樣東西而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的代價。其實,對于女孩來說,兩個男子都具有吸引力,無論選擇哪個,都會造成機會成本的損失,這也就是女孩在兩個男子間無法做出選擇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在很多領域都存在著機會成本。比如下棋,喜歡下圍棋的人都知道,在對弈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兩難的境界。即將落子的這一手棋,是該往中央跳出,爭取一個更開闊的天地,還是該堅定地在低線守空,將看得見的好處收入囊中。選擇前者,一旦在擴張過程中失利,不僅不能取得更廣闊的地域,而且還可能失去自己的領地;選擇后者,雖然可以守著一塊領地,但是卻很可能喪失發展的先機。如此思量一番,做出選擇確實不易,而選擇的過程就是對這一盤棋機會成本的衡量。
了解機會成本的概念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機會成本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實際上,機會成本有幾個重要觀點,理解了這些內容,才具備善用機會成本的條件。
關鍵一:一切皆有成本
每一項選擇的背后,都存在機會成本。或者更準確地說,一切皆有成本,機會成本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面臨選擇。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是在選擇“什么都不做”。
即使你做出的選擇沒有花費一分錢,那也只是會計成本為零,但機會成本永遠大于零。
關鍵二:你有能力獲得的選擇,才是機會成本
計算機會成本也不能盲目放大。在你“不得不”放棄或者說“有權利”放棄的時候,才能算作你的機會成本。一個成績一般的高中畢業生去北上深打工,上個普通大學是機會成本,而不能把上清華北大作為他的機會成本。所以,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機會成本,別把“萬一買彩票中500萬”作為你不去上班的機會成本。
關鍵三:不同的人機會成本量化標準不同
比爾·蓋茨看到地上有100美元,會不會撿?他5秒鐘的時間成本是1000美元,所以,他當然不撿。而你5秒鐘的時間成本又值多少錢?答案就決定了你撿或者不撿。毋庸置疑,一個人的能力和認知水平越高,他的機會成本就越高,關鍵是不同人之間的成本差距之大也是非常驚人的。
關鍵四:時間是你最大的機會成本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有限且恒定不變的。你選擇在家休息,就沒法去工作和娛樂。可以用自己的年收入,除以一年的工作時間,來計算自己每小時的機會成本。比如你年薪20萬元,那么一小時的機會成本就是100元;年薪40萬元,機會成本就是200元。了解了自己每小時的機會成本之后,當你選擇一件事情時,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這件事情值不值了。
7.看人下菜碟的“藝術”——價格歧視
從前,有一個算命先生,不同的人找他算命,他收取的費用也各不相同。
大戶人家找他,他收五兩銀子;普通人家找他,他只要人家管飯管茶;窮人家找他,他不但不收錢,如果遇到家中有小孩兒的窮人家,他還會倒貼銅錢,送小孩子糕餅。
善于計算的商家從算命先生的定價策略中得到啟發,于是就有了價格歧視。價格歧視,也稱價格差別,指商家在同一時期對同一商品采取不同價格的行為。生活中我們時常碰到這樣的狀況,一個大學生在校內10元一場看到的最新電影,在校外電影院卻要花40~60元。麥當勞、肯德基在網上推出的優惠券,顧客只要出示優惠券,就可以以更低的折扣享受別人全額才能買到的套餐。這些同人不同價的狀況,就是商家的價格歧視。
商家實行價格歧視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果以較高的價格把商品賣出去,商家就可以賺到更多錢,因此商品在定價時會盡量定高一些。但如果把商品價格定得太高,又會讓許多支付能力較低的消費者望而卻步,從而導致商家利潤的減少。所以,“見人下菜碟”的定價,既能以較高的商品價格賺得富人的錢,又能以較低的價格把窮人的錢也賺過來,這就是價格歧視的根本動因。
對于商家來說,價格歧視可以最大化獲取收益。但是,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歧視是否公平呢?事實上,如果沒有歧視,人人平等,實際上必然造成對高“需求者”的歧視。在整個價格歧視中,不同的有效需求者都能得到有效的供給,因而從需求與供給相等的意義上來說,沒有誰遭到了歧視。可以說,價格歧視本身也是一種市場公平的體現。
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價格歧視,但我們應該知道商家在哪些情況下會采用價格歧視。
(1)飛機票
飛機上的座位以不同的價格出售。許多航空公司對在兩個城市間往返,但周六在對方城市住一個晚上的旅客收取低價格。咋一看,這有點令人費解。為什么乘客周六是否停留一個晚上與航空公司有關呢?原因是這條規定是區別公務乘客與休閑乘客的一種方法。公務乘客支付意愿高,而且很可能不想在周六停留一個晚上。因此,航空公司可以通過對周六停留一晚的乘客收取低價格而成功地實行價格歧視。
(2)電影票
許多電影院對兒童和老年人收取低于其他觀眾的價格。在競爭市場上很難解釋這個事實。在競爭市場上,價格等于邊際成本,為兒童和老年人提供一個座位的邊際成本與為其他人提供一個座位的邊際成本相同。但如果電影院有某種地區性壟斷力量,而且,如果兒童與老年人對電影票的支付意愿較低,就很容易解釋差異化定價這個事實了。在這種情況下,電影院通過價格歧視增加了利潤。
(3)折扣優惠券
商家經常通過網絡和其他途徑散發其產品或優惠券。凡持該券的消費者在消費時比沒有該券的消費者能享受一定的優惠,這對于低收入階層吸引力較大。通過優惠券折扣,需求價格彈性高的消費者付較低的價格,而彈性低的消費者付較高的價格。商家不用區分高收入或低收入的顧客,而讓顧客進行自我選擇,這大大降低了價格歧視的信息要求。
(4)數量折扣
一般情況下,商家對不同顧客收取不同的價格。但是,有時商家也通過對購買不同數量的同一顧客收取不同價格來實行價格歧視。例如,許多企業對購買量大的顧客提供低價格。面包店可能對每個面包收取2元的價格,但對一組3個面包收取5元的價格。這之所以是一種價格歧視,是因為顧客對購買的第一單位付出的價格高于第二個單位。數量折扣通常是一種成功的價格歧視方法,因為隨著購買量的增加,顧客對增加的一單位的支付意愿減少了。
(5)捆綁銷售
捆綁銷售是指商家要求客戶購買其某種產品的同時,也必須購買它的另一種產品。在顧客的偏好存在一定差異而廠商又無法實施價格歧視的條件下,運用這一策略可以增進廠商的利潤。在需求負相關時,捆綁銷售比單獨銷售更有利可圖;在需求正相關時,捆綁銷售不一定給商家帶來額外收益。
8.買貴了也開心——消費者剩余
在一次貓王專輯的小型拍賣會上,小李、小林、阿文和老王四個貓王忠實粉絲同時出現。他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張貓王的專輯,但每個人愿意為此付出的金錢卻都是有限的。小李的支付意愿是1000元,小林的支付意愿為800元,阿文的支付意愿則是700元,老王的支付意愿只有500元。
拍賣會開始了,拍賣者首先將最低價格定在200元,開始叫價。由于每個人都非常想要得到這張專輯,并且每個人愿意出的價格也都遠遠高于200元,于是拍賣價格很快上升。當價格達到500元時,老王不再參與競拍。當專輯價格再次提升到700元時,阿文退出了競拍。最后當小李愿意出801元時,競拍結束了,因為小林也不愿意出高于800元的價格購買這張專輯。
那么,小李有沒有從這張專輯中得到收益呢?實際上,小李愿意為這張專輯支付1000元,但他最終只支付了801元,比預期節省了199元。這節省出來199元就是小李的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又稱為消費者的凈收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余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
在西方經濟中,這一概念是由馬歇爾提出來的,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為消費者剩余做出了這樣的定義:“一個人對一物所付的價格,絕對不會超過,而且也很少達到他寧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價格。因此,他從購買物所得的滿足,通常超過了他因此物的代價而放棄的滿足。這樣他就從購買中得到了一種滿足的剩余。他寧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價格,超過他實際付出的價格的部分,是這種剩余滿足的經濟衡量。這個部分可以稱為消費者剩余。”
懂得消費者剩余理論,可以幫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更多實惠。就像和商家討價還價一樣,一般來說顧客的需求價格一定會比商家給出的價格低。比如,你在商場看中一雙鞋子,商家給的價格是200元,而你所能承受的只是150元,那么,你現在就要想想怎么把消費者剩余拉到最高,也就是怎么能把商家的價格降下來。
一般來說,消費者在買東西時對購買物品都有一種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表現為消費者愿意為這件物品所支付的最高價格即需求價格,就如同上面提到鞋子的底線價格是150元。而決定需求價格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消費者滿足程度,也就是效用的大小;二是與其他同類物品所帶來的效用和價格的比較。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剩余的概念經常不知不覺地被小商人們所利用。比如說,當你路過水果攤的時候,剛上市的橙子,新鮮飽滿又多汁。激起了你強烈的購買欲望。這種欲望溢于言表。賣水果的人看到你看中了他的橙子,他會考慮以較高的價格賣給你。其實,你對橙子表現出的熱情,表明了你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從而有更多的消費剩余。所以,當你詢問價格的時候,他會故意提高價格,由于你的心理價格(消費剩余)比較多,那么,你對他提高的這個價格還挺滿意,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來。結果就是,你的消費剩余轉化為水果攤主的利潤。
在市場經濟中,很多商家為了讓自己賺取更多的利潤,會盡量地讓消費者剩余成為正數,于是商家會采取薄利多銷的銷售策略,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商品。
9.無用的大瓢——使用價值
有一天,法家大師惠施和莊子抱怨:“魏王給了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我把種子種在地里,結果結了一個特別巨大的葫蘆。里面放五石糧食都綽綽有余。但它皮太脆,承受不了水的重量,沒法存水;它太大,劈開它當瓢用,水缸里也放不下。它一點用也沒有!我一氣之下把它砸爛了。”
莊子說:“我覺得不是瓢大沒用,而是您不會使用。您一定聽說過,以前宋國有個人,懂得配制治療皴手的藥,因為有這個藥方,他的后代們都做了漂洗紗絮的工人。有一個南方人知道這個藥方后想重金買下,這家人商量之后覺得這筆買賣很劃算,于是就把藥方賣給了南方人。后來這個南方人把藥方獻給了吳王,在吳國和越國水戰的時候,這個藥方讓吳國的士兵免除了手被凍傷的痛苦,而越國士兵的手被凍傷后戰斗力下降,被吳軍打得落荒而逃,最后越國只能投降。同一個藥方,都是治療皴手,有的人利用它漂洗紗絮,有的人利用它擴大疆域,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現在您有一個巨大的葫蘆,您為什么不把它劈開做小舟泛舟湖上,卻在這里為它無用而煩心呢?”
在這個故事中,惠施和莊子討論的是大瓢的使用價值。
經濟學上普遍認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所有商品共有的屬性,通常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有效效用。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載者,也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形式。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是擁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并不一定是商品,比如空氣、河流、山川等自然資源,以及不能交換的物品,它們擁有使用價值,但是沒有交換價值。
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能將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大小。我們不能確定,一部手機使用價值大,還是一輛自行車使用價值大,因為,它們的實際用途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以用手機來出行,更不能用自行車來打電話。
如果說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那么,這種使用價值是人類賦予它們的嗎?
事實上,并不是。以食物為例,最初我們只知道它可以吃,那食物是不是沒有其他用途了呢?顯然不是,食物既可以用來食用,也可以用作釀酒,還能制作工藝品,還能造紙。事實上,它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決定的。所以,商品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很多人常把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搞混。其實,這兩個概念并不難區分。舉個例子來講:農民A豐收了一堆南瓜,他準備將這些南瓜準拿到市場去賣錢;而農民B也豐收了一堆南瓜,不過,他不是為了賣錢,而是供自己食用的。如果此時要你來答:農民A和農民B,誰的南瓜有使用價值,誰的南瓜有價值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它們都有使用價值,即使是為了自己吃的南瓜也具有解飽的功能。但是,農民B的南瓜與農民A的南瓜相比則沒有價值,因為,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非商品是絕對沒有價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也是不一樣的。首先,使用價值屬于商品的自然屬性,交換價值屬于商品的社會屬性。其次,使用價值是永恒存在的,交換價值只有依附在商品之上才能實現。再次,具有交換價值的商品一定具有使用價值。最后,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得到交換價值,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得到使用價值。
10.一飯值千金——效用價值
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在沒有發達時只是一個窮小子,經常連飯都吃不上,生活非常困難。沒有正經工作,又不懂做生意的韓信,經常在別人家蹭飯吃,大家都很討厭他。他曾一連幾個月在南昌亭長家蹭飯,亭長的老婆特別生氣,有一次,亭長家故意早早地吃完飯,等韓信業吃飯時飯已經沒了。韓信明白別人討厭他,一氣之下就離開了亭長家。
后來為了解決溫飽問題,韓信經常到河邊釣魚,可是并不是每次都能釣到魚,因此,韓信還是時常要餓肚子。幸虧在他釣魚的地方有一個老大娘同情他,就經常救濟他。韓信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能夠吃到一口飽飯,心里十分感激。他對大娘說:“有朝一日我韓信發達了,一定好好報答您。”這個大娘聽他這么說非常生氣,她對韓信說:“你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因為不能養活自己而經常餓肚子,我是因為同情你才給你飯吃,不是想要你報答我。”
后來韓信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楚王。在韓信衣錦還鄉時,他馬上派人送酒送菜給幫助過他的那個大娘,而且還送了她一千兩黃金作為報答。
一飯之恩換一千兩黃金,很多人會覺得韓信很大方很有良心。事實上,當初韓信窮困潦倒時,可以說是在死亡線上掙扎,這時的一頓飯救的是韓信的一條命。而韓信富貴之后,一千兩黃金對他來說根本不算什么,他的一千兩黃金根本無法和救命之恩相提并論。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當初一頓飯對經常餓肚子的韓信來說效用價值無疑是最大的,可后來的一千兩黃金對已經富貴的韓信來說效用價值卻是極小的。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中獲得的幸福或滿足的尺度。因此,也可以將效用作為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的衡量標準。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與物品的屬性是客觀的,而效用是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時的感受。
一種商品對消費者是否具有效用,取決于消費者是否有購買這種商品的欲望,以及這種商品是否具有滿足消費者欲望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者購買商品就是為了從購買這種商品中得到物質或精神的滿足。
在國外,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分別用A和B兩個大小不同的杯子裝冰激凌,其中A杯子容量為5盎司,裝7盎司冰激凌,因此看起來A杯子中的冰激凌馬上就要溢出來了;B杯子容量為10盎司,裝8盎司的冰激凌,但是看起來還沒有裝滿。如果理性思考,8盎司比7盎司要更多一些,因此如果付同樣的錢,人們應該更愿意選擇B杯冰激凌。可事實恰恰相反。
實驗結果表明,支付同樣的錢,人們更愿意選擇分量少的A杯,而不愿意選擇分量更多的B杯。冰激凌實驗告訴我們,人們決定支付多少錢并不是根據冰激凌量的大小,而是根據冰激凌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的。
實驗結果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它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說明效用價值往往比使用價值更為重要。
消費者最喜歡的一定是那些物美價廉的商品,但隨著商品的豐富,營銷手段的多樣,以及競爭的加劇,“物美”與否已經不能通過簡單判斷來決定了。很多時候,商家在商品上標明“原價××”“現價××”,這種做法就是想通過所謂“原價”增加商品的預期效用,即使“原價”從來沒有出現過。較低的現價還是會讓消費者認為用較低的支出會得到效用更高的商品,從而提高商品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