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自然不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母女倆的生活看上去和之前沒有兩樣。爸爸給媽媽打來了電話,內容不新鮮,是報平安的——他搭乘一輛敞篷車去了高原。爸爸還跟女兒說了幾句話。他告訴女兒,他正在一個高原上行走,這里離天空最近,伸手能摘到星星,走累了就把背包掛在月牙兒上。他還補充說,媽媽肯定不相信這些事情,只能跟女兒說。小菊敷衍幾句,就是一路順利、一路走好、替她給星星問好之類的。爸爸掛電話之前說,估計再走上半年他就回家天天陪女兒。這是爸爸兩年前的許諾,許諾的內容沒變過,不斷推遲的是時間。
爸爸剛掛掉電話,小菊又打回去問爸爸:“你的旅行有目標嗎?”
爸爸遲疑了一下,說:“沿著地平線走,找最寬敞的地方,天空做屋頂,天邊做墻壁……大概有吧!”
小菊說:“目標太大,不算?!?
爸爸走在平坦的高原上,談興很濃:“你怎么看目標?”
小菊說:“你要是去找一座山、一條河、一個人,就算有目標了。”
爸爸嘆了口氣,承認他沒有目標。他跟醫生也說過了,兩年來他的旅行毫無目標,卻停不下來。
爸爸說:“我像一只鳥,怕籠子,喜歡四處飛。鳥的世界不能太窄。”
小菊說:“鳥沒有目標,它們四處亂飛?!?
爸爸說:“我真變成鳥就好了,因為最寬敞的地方是天空?!?
小菊說:“爸,祝你成功,祝你變成鳥,祝你有目標……”
小菊接下來的話飽含深意,另一頭的爸爸和身邊的媽媽都沒聽出來。
小菊這樣說:“爸,我有目標了。我可不是亂飛的鳥,是找水喝的小馬。”
爸爸在平坦的地方躺下來。躺下去之后,他變成了一汪液體,往四處蔓延。他最恐懼的事情是被裝進瓶子,再封上蓋子。那種恐懼能讓他變成一顆炸彈,他要炸碎瓶子,再飛散出去。
媽媽安靜地縫補著一條長長的水袖,對父女倆的對話并不感興趣。她已經習慣了丈夫不在家的生活,覺得陪女兒學京劇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去年冬天,她載著小菊去戲校上課,騎到一塊冰雪路面,自行車突然滑倒飛出去。她爬起來抱起小菊,很想跟女兒說咱不學了好嗎,可是沒說出來。這幾年,她只在那一刻動搖過,其他時間都堅定地陪著女兒往來戲校。那種堅定終于成為一種習慣。習慣的力量非常大,如今誰都擋不住母女倆學京劇的腳步。
小菊跟爸爸通電話時,小尾巴也在旁邊。小菊的意思,小尾巴全明白。小菊示意小尾巴為她保密,小尾巴點頭答應小菊。不答應也得答應,它的話只有小菊懂一些。它把小菊的計劃大聲喊三遍,小菊的媽媽也聽不懂的。
誰能懂一只青蛙的歌唱呢?只有唱歌的人們之間才懂對方的意思。
4
臨近中午,媽媽從書店打來電話,打聽女兒午飯的情況。女兒休學的日子,她早上把午飯準備出來,臨近中午再打電話指導女兒熱飯。
小菊背上行囊正要出門,電話響了。要不要接這個電話?小菊猶豫了。小尾巴呱地叫了一聲。小菊接起電話,支支吾吾地跟媽媽說話。
“知道了,媽。我早就學會了,用微波爐熱飯一點都不難。”
“媽,我給你寫了一封信,放在茶幾上。”
“口頭說不明白……說的是學戲方面的事情。”
“我以后經常給你寫。你女兒長大了,別惦記她。”
“還有,你下班回家先別做飯,什么都別做,先讀這封信?!?
跟女兒通完電話,媽媽很開心。這是女兒第一次給媽媽寫信,她非常期待,恨不能馬上下班,最好女兒還不在家——假如女兒坐在對面,這太難為情了。她想一個人靜靜地讀女兒寫給她的信。
傍晚,媽媽下班回家,女兒果然不在房間,只有那封信安靜地躺在茶幾上。媽媽忍不住慨嘆跟女兒之間的默契。媽媽洗了手,打開信封,剛讀幾句便發出一聲驚叫。除了這封信,還有一張借條。女兒借走了抽屜里的一千元錢,說以后用做家務償還這筆借款。女兒還表達了歉意,因為她覺得自己的這種做法不是借錢,更像一個愛面子的小偷在為自己開脫罪責。
這封信讓媽媽哭笑不得。呆了片刻,媽媽給爸爸打電話,想用這個巨大的消息催他回來,卻無法接通。媽媽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后來,她大聲哭喊起來??蘖艘粫?,她繼續打爸爸的電話,無數次以后終于打通了。聽到這個消息,爸爸先愣了片刻,才慢慢說道:“像我女兒……運氣好的話,我倆能在同一座山頂相遇呢。”
媽媽用粗話罵了爸爸。
爸爸又問:“對了,你知道是哪座山嗎?我得趕去跟女兒會合。”
媽媽回了一句不知道,要是知道了就好了。說完,媽媽絕望地睡著了,她夢見女兒被野獸追殺,驚醒了。媽媽趕緊打開電腦在網上查找,希望查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她最想知道女兒究竟去了哪座山。
小菊在信里沒告訴媽媽那座山的名字,因為媽媽要是追上來,旅行就失敗了。這次旅行不能太隨意,她不能隨隨便便丟掉分數。
5
少年在信里說了,會有一只烏鴉盯著她,她的一舉一動都在烏鴉的視線里。傳說中的烏鴉一直沒有露面,小菊懷疑自己上當了,也許少年提到的烏鴉根本就不存在。就算烏鴉不存在,小菊也不含糊。她的舉動梅先生肯定知道,不能欺騙梅先生。
小尾巴呱呱叫了兩聲,表示贊同。其實,小尾巴對小菊的做法只有兩個態度:贊同或者反對。除此之外,它實在提不出任何建議。
少年的建議已經夠用了。
給小菊回信的不是梅先生本人,是一個少年。少年告訴小菊,回信的內容有梅先生的意思,也有他自己的意思。在信的末尾,少年以個人的名義祝愿小菊夢想成真。
少年自稱是梅先生的助手。梅先生最近隱居山中整理思想,不愿意跟外界接觸。一句話,梅先生暫時淡出京劇界了。少年是梅先生的遠房孫子,自愿陪梅先生住在山里,幫梅先生料理雜務。事實上,他經常做的事情是幫梅先生數星星。梅先生每次數到三百五十肯定發蒙,他得幫先生數下去,最多的一次數到七百六十三,梅先生很滿意。有時候他還要去林子里為梅先生采蘑菇,他和梅先生都需要蘑菇里的營養。少年有一次遇見很大的榛蘑圈,背回幾十斤榛蘑,分給道觀里的道士們品嘗,獲得老道長的贊揚。
少年還有一個工作就是幫梅先生處理信函,接待慕名來訪的崇拜者。梅先生在山中隱居本來是個秘密,可是這個消息還是不脛而走,被一些媒體報道出來。媒體不經意間泄露了梅先生的行蹤。上次一個電視臺的記者前來采訪,答應梅先生在節目中不暴露他的行蹤,可是他的行蹤還是被細心的觀眾發現了。小菊那天細心,在畫面中一眼看到了道觀的名字,在網上一查,居然查到了道觀的地址。細心的人多著呢,梅先生時常收到京劇愛好者的來信,他也不知道他們怎么搞到的地址。郵遞員翻山越嶺來到這個隱蔽的道觀給他送信,他滿心歉意,每次都送蘑菇給郵遞員。收到信后,梅先生偶爾會口述回信,請少年做記錄后整理一下把回信發出去。小菊的信打動了梅先生。梅先生囑咐少年一定回信勸她苦練基本功,只是他現在還不能同意她來山中拜訪,至于他在節目中提到的馬鞭子,已經是一個文物,不能隨便借給她做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