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
- 劉應杰
- 347字
- 2019-01-04 08:34:39
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是面臨的突出問題,又是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所在。廣大的東部沿海地區,再加上遼闊的中西部內陸腹地,提供了我國經濟發展巨大的回旋余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這是我國區域發展新的重大布局,有利于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形成我國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
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新動力,就在于擁有廣闊的內陸腹地和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廣大中西部地區發展起來,可以創造巨大的內需。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新動力,把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區域和城鎮化的“馬力”做大做強。
一、區域協調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四大板塊”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支撐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新的良好勢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步伐,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一是積極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近年來,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制定區域和跨區域政策。特別是提出“三個支撐帶”戰略,啟動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制定實施《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引起了國內外的熱烈反響。
二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全面提速,我國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可喜現象,就是一些中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速上來了,超過了東部地區,甚至出現了投資和出口的大幅增長。這是我國區域發展進程中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2014年,西部地區重慶經濟增長10.9%,居全國第一;西藏和貴州經濟增長10.8%,新疆經濟增長10%,陜西經濟增長9.7%,青海經濟增長9.2%。中部地區江西、湖北經濟增長9.7%,湖南經濟增長9.5%,安徽經濟增長9.2%,河南經濟增長8.9%。從投資來看,東部地區投資206454億元,比上年增長15.4%;中部地區投資124112億元,增長17.6%;西部地區投資129171億元,增長17.2%。正所謂“東方明西方亮”,中西部的快速發展,彌補了東部地區經濟增速下降的缺口,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這一趨勢有望繼續保持下去。
三是區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正在形成一些新的經濟增長極。我國產業轉移由東部到中西部不斷推進。如在西部,成渝地區、關中地區、北部灣地區發展提速。中部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正在崛起。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呈現出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一些經濟大省的實力不斷增強,尤其是東部地區呈現出率先發展的新氣象。2014年,廣東省經濟總量達到6779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江蘇省則以65088億元位居第二,這兩個省都超過1萬億美元。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省份依次是:山東59427億元,位居全國第三;浙江40154億元,位居全國第四;河南35018億元,位居全國第五。我國已經有天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內蒙古、福建、廣東9個省區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大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地區總人口超過4億人。這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一個歷史性成就。
四是區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正在形成。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東中西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區,以及其他民族地區。在繼續推進沿海開放的同時,加快了沿邊開放、向西開放、內陸開放的步伐。國家先后設立了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內蒙古滿洲里、云南瑞麗、廣西東興等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支持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規劃工作。隨著我國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總體上來說,我國區域發展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同時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區域差距擴大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中西部地區雖然近年來投資和經濟增速等指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s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需要付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