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塞繆爾·亞當斯——美國革命之父
- 直通華盛頓
- 崔智東 郭志亮
- 9849字
- 2018-04-02 15:05:46
第一卷 亞當斯家族——美國“第一王族”
有人戲稱亞當斯家族是美國“第一王族”,這并不為過,因為能與之相比的只有華盛頓、富蘭克林、杰斐遜等幾位美利堅合眾國的創始人,但他們都沒有男性的合法繼承人。
亞當斯家族與美國歷史和美國民主體制的確立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
塞繆爾·亞當斯親自參與了美國獨立革命的發起和組織工作;
約翰·亞當斯,是《獨立宣言》的4個起草人之一,曾任第1任副總統、第二任總統;
而約翰·亞當斯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在美國獨立后曾先后任駐普魯士、荷蘭和俄國的大使,眾議院的議員,國務卿,后成為美國第六任總統。
促使美國獨立的是三個有名的事件:一是反抗《食糖法》、《印花稅法》和《湯森法》;二是“波士頓慘案”;三是“波士頓茶葉案”。
這一切都是一個名叫塞繆爾·亞當斯的波士頓人一手組織策劃的,所以在美國人心中,他是“美國革命之父”。
1.在哈佛開始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索
美國的國父很多,所有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的人都是國父,因此美國人談到國父時用的是復數。而“美國革命之父”只有3個,其中之一就是塞繆爾·亞當斯。
1722年,塞繆爾·亞當斯出生在一個制酒商人之家。當時,馬薩諸塞殖民地的富有家庭通常會把孩子先送進波士頓的拉丁學校,然后進入哈佛學院學習,畢業后最理想的職業是當牧師,其次是當律師。
塞繆爾在哈佛期間開始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有意義的人生就是追求社會正義的人生”。這為他后來的一系列革命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塞繆爾是成功的,而所有的成功者都非常善于在行動之前,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來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能力發展的目標,因為在他們看來,找到目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塞繆爾接受了英國哲學家洛克的政治哲學,認為政府是人民和國家的一種契約,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
人民有最終的權威,人民就是主權。政府應該有3個部分,立法、行政和司法,每個部分只對自己負責。如果人民認為政府沒有履行它的責任,人民就有權收回政府的權力,換句話說,就是人民可以推翻政府。在政府之下,人民的自由是共同遵守同一規則下的自由,這一規則就是憲法。憲法高于一切,人民必須在憲法之下自由活動。憲法之下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應該服從任何他人強加的意志。
在他的一篇《論自由》的文章中,塞繆爾指出自由使人有別于野獸,它是一群有理智的人與野獸的區別,后者只有一條規則,最長的尖角就是最強的法律。塞繆爾在哈佛的碩士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殖民地人民是否可以合法地抵制英國法律》,“造反”精神由此可見。
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在黑暗中遠征,不知道自己該去往何處。所以,人生一定要有目標,可以是一輩子的、一個時期的、一個階段的,也可以是一個年度的、一個月份的、一個星期的,甚至是一天的……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崇高越直接,他進步得就越快,對社會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只要矢志不渝地努力,就能有所成就。
塞繆爾這樣的人胸懷大志,既不會為眼前小小的“成功”所陶醉,也不會被暫時的挫折所嚇倒。他們心中十分清楚,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艱難險阻。假如輕而易舉就能排除,只會向人們表明自己的目標定得太低。所有的困難一開始就被排除得一干二凈,會使人們喪失嘗試有意義的事情的興趣。只要你腳踏實地地處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終有一天,你會到達目的地。
沒有大目標的人很可能滿足于眼前的利益,眼睛只局限于伸手可及的小目標,讓自己變得鼠目寸光。這樣的人只會有一種結局: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在空耗自己的青春。
傳說,大唐貞觀年間,在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它們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心。馬負責為主人拉車運貨,驢子的工作是在屋里推磨。貞觀四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與大師一起動身去天竺國大雷音寺取三藏真經。
13年后,這匹馬跟著大師歷經千辛萬苦,馱著佛經回到了長安。大師受到了重賞,馬也被人們精心打扮一番,跟隨大師去全國各地講經。不久,朋友見面,老馬跟驢子談起了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峻嶺、火焰山的熱浪、流沙河的黑水……驢子聽著神話般的故事,大為驚異。
驢子驚嘆道:“馬大哥,你的知識真豐富呀!那么遙遠的路程,那種神奇的景色,我連想都不敢想。”
馬思索了一下,感嘆道:“老弟,其實這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驢子不理解:“怎么會?我的確一點兒見識都沒有長!”
馬說:“你想,我在往西域走的時候,你不是一天也沒有停止拉磨嗎?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而明確的目標,始終按照一貫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開了眼界;而你卻被人蒙住了眼睛,一直圍著磨盤打轉轉,所以總也無法走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沒有大目標的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上,都容易隨波逐流。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并不是身無分文的人,而是沒有大目標的人。只有胸懷天下、目標遠大,你才會有巨大的成功。
在工作中,有的人喜愛隨意,總是“到時再說吧”,他們從來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和明確的目標,這個弱點使他們永遠被拒絕在成功的門外。一個人只有先有目標,才有前進的方向,才有成就大事的希望。
一個人的行為總是與他意志中的最主要思想互相配合,這已是大家公認的一項心理學原則。特意深植在腦海中并維持不變的任何明確的主要目標,在我們下定決心要將它予以實現之際,它都將滲透到整個潛意識,并自動地影響身體的外在行動來實現目標。
改變生活必須從培養期望做起,但光有強烈的期望還不夠,還得把這種期望變成一個目標。這就是說,你應該用想象力在腦袋里把目標繪成一幅直觀的圖畫,直到它完完全全實現。有豐富的計劃,就有豐富的人生。假如你能確立人生目標,就已經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2.“我要的是商人,不是政治家”——找到自己的坐標
成就偉業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夠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道自己的天職和定位。他們一生都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做正確的事情。
塞繆爾從哈佛畢業后,母親希望他獻身上帝,父親則希望他能成為律師。塞繆爾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聽從了父親的另一個建議——經商。一開始,塞繆爾在一家財務公司工作。身為哈佛畢業生,塞繆爾本應該干得很出色,可沒多久,公司老板就請他走人了,理由很簡單:“我要的是商人,不是政治家。”
從財務公司出來后,塞繆爾的父親借給了他1000英鎊,讓他自己做生意。他把其中的一半貸給了一個朋友,結果血本無歸,另外一半也很快就花完了。1746年,塞繆爾被選為波士頓的政府官員。兩年后,他和朋友出版一個政治周刊,替輝格黨宣傳。父親死后,塞繆爾從父親那里繼承了1/3的房產,并負責管理家里的酒廠,但是經營得一塌糊涂。被債主抄家后,他只好宣布酒廠破產,跑去做收稅官。塞繆爾在這個任期8年的位子上做了不到一年就因為賬面上的8000英鎊的虧空被免職了,塞繆爾并沒貪污,但他從來不記賬,自然不知道錢去了哪里。
塞繆爾在事業上干得很不成功,但他在革命的道路上卻越走越遠。他在輝格黨內成立了一個地下組織,名曰“羅亞九君子”,由8名工人和塞繆爾組成。他們常在一家酒廠樓上開會,托利黨人說他們是用酒鼓起的干勁。因為有塞繆爾,他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
成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尋找的藝術。在奮斗的道路上,你若能夠看清自身的條件和優點,找到適合自己奔跑的那雙鞋,也許就成功了一半。
即使像塞繆爾這樣偉大的美國革命之父,在沒有站對位置前,也是平庸的,他經商的失敗不是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么?有時,一個人竭盡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沒有成功,并不意味著他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而是因為他選擇了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路。“寶貝放錯了地方便是廢品”。
要想有所作為,首先要看你有沒有站對位置,而位置的對與不對,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
這從美國著名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經歷中可見一斑。
艾森豪威爾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和領導者,但他在大學校長任上卻成績平平。
二戰時期,他作為盟軍統帥指揮盟軍實施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奠定了盟軍反敗為勝的基礎。隨后,又指揮盟軍將德軍驅逐出法、比、荷境內,并直搗德國腹地,第三帝國海、陸、空三軍部隊全部投降,德國元首希特勒也自殺身亡,從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縱觀古今戰史,無論何種戰事,有兩個以上國家的聯軍是最難以統帥的,而艾森豪威爾卻能夠把多國的龐大武裝力量整合一體,協調行動,共同戰斗,足見其統帥能力非常人所能及。戰后,艾森豪威爾又以壓倒性的勝利,擊敗了政壇老手史蒂文生,二度出任美國總統,成為最受美國人民熱愛的總統之一。
艾森豪威爾站對了位置時,他的成就是非凡的。
而沒有站對位置呢?
二戰以后,艾森豪威爾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但讓人意外的是,這位在戰爭中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在這一位置上卻毫無建樹,唯一值得圈點的,是在校園內的草坪上為懶于繞道的學生開辟了一條便道。
在人生的坐標系里,占到好地盤比什么都強。所以,看看自己的位置錯了沒有。若位置站錯了,講話講錯了,做事也做錯了,可能會永久地在卑微和失意中沉淪。
20世紀50年代,愛因斯坦曾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請他去當以色列的總統。對此,愛因斯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在回信中寫道:“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及公正地對待別人,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
愛因斯坦是一個傳奇,他是世紀之交眾多機構共同評選出的千年偉人。他的大腦至今仍保存在哈佛大學作研究,也為全人類認識人的大腦之謎提供了一個模型。
愛因斯坦對物質世界有著深刻的認識,他這方面的洞察力超越了20世紀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以至于當1905年他發表狹義相對論的論文時,全世界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讀懂。
愛因斯坦是清醒而明智的,他的智慧和美德不僅在于他發現了相對論,還在于他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正確的人生目標。
試想,假如愛因斯坦接受了邀請,果真擔任了以色列總統,會發生什么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耐人尋味的。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職和位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職,天才就是召喚。有一個方向,在這個方向上,一切空間都向他開放,他的天才悄悄地邀約他竭盡全力、永無止境地到它那里去。他就像河上的一條小船,到處碰壁,而只在一個方向上暢通無阻。在這個方向上,一切障礙都被消除了,他安靜地漂向越來越深的河道,進入廣闊無垠的大海。這種才能、這種召喚取決于他的肌體組織,或普遍的靈魂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方式。他傾向于做那種對他來說容易去做,并且做過有好處,而別人都不能做的事。他沒有對手,因為他越真實地考慮自己的能力,他的工作就越表現出與其他任何人工作的差異。他的雄心與他的能力完全成正比。山頂的高度取決于山基的寬度。每個人都接受了力量的召喚去做某種與眾不同之事,沒有人會聽到其他任何召喚。”
是星就有星的位置,是光就有光的輻射。
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應當認真領會這句話的真諦,都必須學會正確的人生定位藝術。只有及早而正確地發現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把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對準所定的正確的大目標進行積累,從而早有突破、早有大成。這就是最佳位置的奧妙所在。
3.因反《印花稅法》運動而成名
1764年,英國公布了殖民地的《食糖法》,剛過42歲的塞繆爾終于知道他該干什么了,那就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他和約翰·漢考克成為了波士頓地區的抗稅領袖。
在哈佛受過的良好教育,很快使塞繆爾成了一位革命理論家。他在《食糖法》的序文里找到了一個暗示,就是殖民地人民“納稅而無代表權”,這句話成了革命的火種,點燃了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的熊熊大火。
接著,英國又頒布了《印花稅法》。為此,塞繆爾發表了一個反對英國當局在殖民地隨意加稅的宣言。馬薩諸塞有37個城鎮通過了該宣言,13個北美的英國殖民地共有600多個城鎮通過了該宣言。各殖民地紛紛成立“自由之子社”,組織起來反抗英國。塞繆爾是天生的宣傳家,他執掌了由約翰·漢考克出資的《波士頓紀事報》,以該報為基地向《印花稅法》和英國駐波士頓總督發難,還鼓動群眾搗毀印花稅辦公樓,沖入稅務官的官邸企圖殺死收印花稅的官員。不過,該官員事先得到密報,逃離了住所。
3天后,該官員宣布辭職。接下來,塞繆爾發動宣傳攻勢,聲稱《印花稅法》是總督的主意。盡管這不是事實,但很快馬薩諸塞人民就都認為是了。
1765年8月的一個夜晚,一群人涌進了總督公館,進行破壞。第二天,總督對《圣經》起誓,他絕沒有參與《印花稅法》的制訂;相反,他是極力反對的。
接下來,塞繆爾再次發動宣傳攻勢,說那天晚上在總督家抄到了證據,但這證據是什么,塞繆爾從未公開。
馬薩諸塞議會邀請各殖民地派代表出席紐約會議,討論《印花稅法》問題。組織會議的馬薩諸塞總督以為會議將支持英國,沒想到會議認為除了由各殖民地議會自行決定的稅收外,不曾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稅收,同時認為《印花稅法》有破壞殖民地人民的權利與自由的傾向。于是,各殖民地紛紛抗議,英國議會最終只好放棄《印花稅法》。
塞繆爾因反《印花稅法》運動而成名,1765年被選入馬薩諸塞議會。次年,馬薩諸塞首富約翰·漢考克也被選入議會。有了約翰·漢考克的金錢和塞繆爾的理論與組織,殖民地議會成了他們反對英國的工具。塞繆爾在《波士頓紀事報》上公布了擁護《印花稅法》的議員名單,19名親英的托利黨議員因此落選。從此,馬薩諸塞議會由反英的輝格黨掌控。
4.點燃美國獨立革命的火種
《印花稅法》取消后,塞繆爾繼續組織集會游行。塞繆爾相信,他的種種活動對廣大民眾的影響要遠大于議會中的憲政辯論。1768年9月,為了頒布《湯森法》,英國當局從加拿大調來了兩個團的士兵。
于是,塞繆爾宣傳的“英國專制”成了事實。
塞繆爾開始發表《事態日記》,報導英軍在波士頓的丑行。盡管英國當局予以否認,但各殖民地人民都相信《事態日記》的報導,反英情緒逐漸升級。
“波士頓慘案”發生的前一天晚上,塞繆爾散發了很多有著英軍士兵簽名的傳單,上面聲稱英軍即將對波士頓市民動手。
這又是塞繆爾制造的消息,市民讀后大為激動。1770年3月5日黃昏,英軍一名哨兵與市民起了口角,市民們向英軍扔了許多雪球、冰塊和棍棒。最后英軍開槍,打死5人,打傷6人。
幾小時后,塞繆爾掌控的《波士頓紀事報》在城內的大街小巷四處散發,塞繆爾把這件事稱為“波士頓慘案”。就這樣,一次小小的口角引起的事故成為了“血案”,這一切都是約翰·漢考克和塞繆爾一手策劃的。在向英軍扔雪球的人群中,有一位后來成了美國第一任陸軍部長,他就是華盛頓的親信諾克斯。諾克斯是被人鼓動去鬧事現場的,他事后根本說不清是誰開的槍,也說不清英軍為什么要開槍。在后來的審判中,只有一位叫保羅·瑞維的人把當時的情況說得一清二楚,而且一口咬定是英軍故意開槍,連誰開了幾槍都說得清清楚楚。因為保羅·瑞維是塞繆爾派去現場為后來的審判作證準備的。這個人后來很有名,1775年4月18日,因為他的通風報信,英軍收繳民兵武器的陰謀破產,從而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這些都是后話。
事發后的第二天,塞繆爾召開市民大會,要求英軍撤出波士頓。會后,總督見勢不妙,把軍隊撤至威廉斯堡。“波士頓慘案”大大激發了各殖民地的反英情緒,約翰·漢考克和塞繆爾趁機建立民兵,以便有朝一日對付英軍。
《湯森法》取消后,只有茶葉稅一項可以成為塞繆爾對付英國殖民當局的把柄,塞繆爾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1773年,東印度公司成功游說英國國會,獲得了在北美洲銷售茶葉的壟斷權,并按北美的低稅率納稅。同年12月,東印度公司把它滯銷的茶葉帶到了北美的四大港口。波士頓人守在港口,不讓茶葉卸下岸。東印度公司的船長請求回英國,但總督對船長說,要是他不卸貨而回英國的話,總督將按叛國罪起訴他。正是總督的強硬態度給了塞繆爾可乘之機,要是他和其他殖民地總督一樣采取溫和的態度,6個月后茶葉稅就會取消,塞繆爾也就沒有發難的機會了。
15日下午5點,塞繆爾帶上上百個化妝成印地安人的同伴,手執印地安人的板斧和繩索,爬上了東印度公司運茶葉的貨船。他們砍壞茶葉木箱,把300多箱茶葉全部沉入海底。塞繆爾高興不已,他在等待英國當局的發作。
不出所料,英國議會立即宣布了《波士頓港口法》,宣布關閉波士頓港,增派駐軍,強征民房,把馬薩諸塞的總督由文官改成了武官。恐怖籠罩著波士頓,這更加證實了塞繆爾的“英國專制論”和英軍的暴行。習慣了自由的殖民地人民對此無法忍受,弗吉尼亞的紳士喬治·華盛頓不得不揭竿而起。至此,獨立革命已不可避免。
5.由一個一事無成的哈佛畢業生成長為美國國父之一
1774年,塞繆爾覺得有必要召開北美所有殖民地的會議來討論當前的局面,弗吉尼亞也有同樣的認識。于是,在塞繆爾的倡議下,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決定召開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大會。
決議通過后,馬薩諸塞的英國總督蓋奇解散了議會。同時,弗吉尼亞的英國總督因反對民選議會,也解散了弗吉尼亞議會。在馬薩諸塞和弗吉尼亞的號召下,除喬治亞以外的12個北美殖民地的56名代表于1774年9月5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
這是一次美國革命群英會。馬薩諸塞的代表有塞繆爾·亞當斯,塞繆爾的堂弟、美國政治學的奠基人、第二任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代表團長約翰·漢考克等人。弗吉尼亞則派出了喬治·華盛頓、派屈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和代表團長佩頓·倫道夫等人。佩頓·倫道夫當選為會議主席,約翰·亞當斯是會議的靈魂人物。
第一屆大陸會議向英國遞交了請愿書,要求取消對各殖民地的強硬措施。會議還通過了與英國斷絕貿易關系的決議案和由約翰·亞當斯起草的《權利宣言》。第一屆大陸會議團結了北美各殖民地的抗英力量,為北美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屆大陸會議之后,在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考克的策動下,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的馬薩諸塞民兵和英軍發生了武裝沖突。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考克為了激發各殖民地的反英熱情,并建立殖民地自己的軍隊,于1775年5月10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與會代表66人,新代表中有本杰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杰斐遜,約翰·漢考克被選為會議主席。會議宣布以武力反抗英國,并由華盛頓任總司令成立“大陸軍”。
從此,大陸會議成了殖民地的權力機構。
1776年7月4日,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杰斐遜根據理查德·亨利·李的《李決議》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英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
塞繆爾在《獨立宣言》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就這樣,塞繆爾由一個一事無成的哈佛畢業生成了美國國父之一。
經過了1775年到1783年長達8年的獨立戰爭,北美的13個殖民地于1787年5月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各殖民地的代表經過4個多月反復的討價還價,終于制定出了近代第一部非君主制民主國家的憲法。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制,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憲法還明確說明,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規定了政府各部門的權限和關系,明確地體現了洛克的政權源于人民,權力必須有制衡的政治哲學。
又經過了兩年的時間,憲法才被各殖民地議會批準。1789年,新生的合眾國選出了首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從此,美國走上了一條強國之路。
6.塞繆爾·亞當斯的演講——好口才成就人生
語言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紐帶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進而影響到事業的發展以及人生的幸福。卓越的口才、有技巧的說話方式,不僅是家庭幸福的法寶,更是事業披荊斬棘的利劍、增加自身個性魅力的砝碼。
塞繆爾·亞當斯就是這樣一位擁有好口才的偉人。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1776年8月1日塞繆爾·亞當斯在費城向州議會發表的演說——美利堅的獨立:
今天,在我們這片大陸,300萬同胞為著同一個目標聯合起來,這使全世界感到震驚。我們的軍隊人數眾多、訓練有素;我們的指揮官具有第一流的軍事才能,他們生氣勃勃、熱情超群。我們以非凡的信心,準備好了彈藥和糧草。外國紛紛等待與我們聯盟,以慶賀我們的勝利。我想說,上帝幾乎是令人驚訝地站在我們一邊,我們的成功挫敗了敵人,使喪失意志的人恢復了信心。因此,我們可以真誠地說,拯救我們的并不是我們自己。
看來上帝一直在引導我們,也許是要我們恭順地接受偉大而十全十美的天意。我們已經擺脫了政治厄運,讓我們不要回頭張望,以免遭到滅頂之災,成為世界的羞辱和笑柄。難道我們不希望在防衛上更一致,備戰更周密?難道我們不想讓敵人眾叛親離,讓自己勇氣倍增?我們的力量與抵抗足以使我們贏得自由,并將確保我們獲得光榮的獨立。在自由而莊嚴的各州,它將成為我們的后盾。我們不能設想,由于我們的抵抗,一個分崩離析的垂亡之國就會對美利堅變得較為友好,或變得稍為尊重一點人權,我們因而就可以期望他們出于對權力的追求,抑或出于恐懼而不是德行,重新恢復我們的權利,并補償我們所受到的傷害。步調一致和英勇無畏將為我們帶來光榮的和平,它將使今后為自由奮斗成為理所當然。如果有力量逮住惡狼,卻又不拔除它的尖牙,不斬斷它的利爪,反而任其逍遙,那么這個人一定是瘋子。
我們別無選擇,要么獨立,要么蒙受最卑劣、最殘忍的奴役。在我們的平原上,敵人已經重兵壓境,荒蕪和死亡就是他們的血腥行徑。我們同胞血肉模糊的尸體在向我們吶喊,這喊聲仿佛來自上蒼。
我們的聯盟已經組成,我們的憲法已經起草、制定并獲得通過,你們現在就是自身自由的衛士了。我們就像羅馬執政官告訴羅馬人那樣對你們說:“沒有你們的同意,我們的任何提議均不能成為法律。保持你們的本色吧,美利堅人!你們書寫了法律條文,你們的幸福也就有了保證。”
你們的士兵已經開赴戰場,足以擊退所有敵人,包括他們的精銳部隊和雇傭軍。士兵們的心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激烈跳動,他們為正義的事業而群情激奮。他們一旦舉起刀劍,就能從上帝那里得到幫助。你們的敵人卑鄙無恥,嘲弄人權,把宗教化作笑柄。他們為了高額賞金,不惜把矛頭指向自己的首領和祖國。
繼續從事你們偉大的事業吧!你們要為以往的勝利而感謝上帝,并堅信將來會贏得最終勝利。對我來說,除了與你們共享光榮,分擔危險,我別無他求。如果我有一個心靈的愿望,那就是:我愿將我的骨灰同沃倫和蒙哥馬利們撒在一起,讓美利堅各州獲得永久的自由和獨立!
讀完了這段熱血沸騰的演講,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與外貌相比,良好的口才更是人脫穎而出的資本!而且它比外貌更具優越性:外貌是有期限的,并且有很大的遺傳因素;口才不僅沒有期限,而且可以靠后天修煉出來。
如果你沒有驕人的外貌,不要為此耿耿于懷,你完全可以通過不斷修煉、完善自己的口才,為你的魅力加分。
那么,想要擁有好的口才,應該讓自己具備哪些知識呢?當然,知識面越廣越好,天文地理,歷史經濟,什么都要學習,還要能夠正確地使用語言,使自己的語言優美動聽。具體來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工夫。
(1)好學上進,加強知識積累。
淵博的知識是睿智的體現,而淵博的知識、睿智的頭腦則來源于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萬丈高樓平地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名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演講與口才能力,就必須盡可能做到讀萬卷書、識萬般理,平時養成多讀書看報的習慣。沒有人天生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博聞強記的背后是艱辛的汗水。
(2)關注生活,加強生活積累。
之所以有些人的話別人總不大愛聽,就是因為他缺乏生活的積累,凈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這樣是很難打動人心的。所以,要想有好口才,多加強生活積累顯然很重要。加強生活積累關鍵是要走出去,積極面對生活、感受生活,嘗試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用眼睛欣賞生活的色彩,用耳朵聆聽生活的聲音,用心靈感受生活的脈搏。因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3)緊跟時尚,把握時代脈搏。
現在的社會進步很快,只有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說出的話才能夠吸引別人。如果你用上個世紀的口氣和詞語與現代的人來交流,那就只能被人稱為“土老帽”了,誰還愿意聽你講話呢?所以,一定要多注意一些時尚的語言,跟上時代的步伐。
(4)崇尚真情,加強情感積累。
“言為心聲”,口才最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沒有感情就等于人沒有生命。從表面上看,口才不過是用嘴巴去敘述,而實際上,它是用心、用感情去和聽眾進行交流。當然,感情不可能憑空產生,它來源于平時的經歷和積累。沒有豐富人生情感經歷的演員不可能成為出色的演員,同樣,沒有豐富情感經歷的人不可能有豐富的情感語言,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強個人的感情積累。
寫文章講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話其實也是同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看的東西多了,才能夠說出有水平、有見解、有說服力的話,才能夠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