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美人如酥,綻放最美的容顏

林徽因那一卷書,一炷香,一襲白色睡袍,可以讓任何一個男人為之傾倒,正所謂“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著打扮是綻放美麗的必要條件。

都說女為悅己者容。身為女人,當如林徽因一樣勇于將美麗綻放出來,才能讓你煥發(fā)光彩。一個懂得綻放的女人是最迷人的。所以,你應該美出自己獨特的氣質,這樣,無論誰見到你,都不僅會獲得美的享受,而且會得到發(fā)現的樂趣。

1.服飾得體,能提升你的氣質

都說“三分樣貌,七分打扮”。可見衣著對人們的影響,尤其對于女人來說,如果她們風姿綽約、嫵媚動人,那么所到之處定會迎來一片矚目和贊美。

不管女人們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生活,但她們終身的目標,不外乎做個精致美麗的女人,或優(yōu)雅得美麗,或婉約得溫柔,或干練得帥氣,或嫵媚得風情,或淡雅得飄逸,或清純得自然、或慵懶得高貴。每一個女人在心里,都想著做個千嬌百媚的萬人迷。

林徽因是個美女,但也和所有愛美的女人一樣,對服裝情有獨鐘。1927年,與梁思成結婚時,她一反常規(guī)、親手設計了有東方神韻的婚禮服,對比設計東方式結婚禮服、穿旗袍的林徽因,再對比身穿西服、摩登漂亮的林徽因,現代與傳統、西方與東方就這樣奇妙而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一時間讓萬人側目。那身禮服有林徽因內在的、一致的審美趣味,即基本摒棄了西式服裝的元素,以不合常情的大膽想象,塑造出古雅、濃郁、特異的東方風格。這種美麗不需要語言,卻讓人過目不忘,甚至超越國界。林徽因的結婚禮服,吸引了大批的新聞攝影記者。服飾,在林徽因身上,是一種文化。

據說,在這之前,林徽因也曾嘗試研究過中國古代的婦女服裝。1925年,在美國留學的聞一多策劃創(chuàng)辦了一個有關各種藝術門類的雜志,擬取名《雕蟲》或《河圖》,在擬定的四期目錄中,向林徽因預約的稿件就有三篇,分別為《帕敷羅娃的藝術》、《帕敷羅娃舞蹈攝影》以及《中國婦女服裝問題》(聞一多致梁實秋信,《聞一多全集》),只是聞一多的雜志最后不知蹤影何在,林徽因的《中國婦女服裝問題》一文也難現廬山真容。

到1936年,發(fā)表于《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的古建筑考察報告的心得中提及到古代服飾:兩種飛仙,一種“印度濕折的衣裳而露腳”,“肥笨而不自然”;一種“短衣長裙,衣沼簡而不韻,肩帶長而回繞”,“輕靈飄逸,極能表現出乘風羽化的韻致”,林徽因對服飾判斷著“印度式短裙”、齋濃重異國色彩的是前期刻像,還停留在描摹印度飛仙的水平;而“體態(tài)修長”,“短衣長裙”,肩上飄帶曲折回繞,衣沼“簡而有韻”的,能體現出“中國神情美感”,顯然是后期融會成熟的作品。兩相比較,林徽因個人喜好,不言自明,從服飾角度考證云崗石刻,深入淺出,看似簡單,憑借的卻是多年的研究經驗與眼光。

由美術到服飾,再到建筑,林徽因的路,走得令旁人望塵莫及,她對服飾的喜好,也顯得不同一般了。

女人對服裝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在她們追求美的同時,也讓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變得更美了。環(huán)顧街頭,那或飄逸、或婀娜、或嬌艷、或淡雅的衣裙飄飛,它們就好像沒有聲音的音符,上下左右地跳動,讓我們的生活也隨之律動起來。

不是每一個女人都有著天然的美麗、混若天成的氣質,所幸,先天的容貌雖然很難改變,但我們的服裝卻是可以改變的。

溫雨馨有一次去外地參加一個會議。在會議上,有一位穿著十分考究的女士,她看起來十分年輕,穿著有魅力,但不張揚,因此溫雨馨對她過目不忘。

當天,主辦方剛好安排該女士和溫雨馨住在同一個房間,溫雨馨很高興,她十分想認識這位有魅力的女人。

晚上兩人回到住處,準備洗漱之后睡覺。等到這位女士卸了妝,穿上睡衣走出來時,溫雨馨大吃一驚。雖然她的睡衣也很考究,但她沒有化妝的臉和白天的她看上去很不一樣。這會兒的她相貌平平,只是很平凡的人,根本不像白天那么有魅力、有味道。

溫雨馨的表情被該女士看到了。她直接說:“女人誰不愛美呢?但是我天生就長這樣,只好自個兒補救啦。”這句話讓溫雨馨十分欣賞,兩人開始了聊天。

其間,這位女士的幾句話令溫雨馨記憶猶新,也很受用。她說:“女人的美總是和衣服聯系在一起,女人若穿著得體,就會光彩照人。一個人不太漂亮沒關系,只要會穿衣服,就會變得引人注目。”

溫雨馨恍然大悟。第二天一早,她們出門的時候,溫雨馨看著她換了一套衣服,瞬間就又顯得她光彩奪目,加上精致的妝容,給人一種很有魅力的感覺。

女人穿衣,是一種選擇,一身得體的穿著不僅可以讓女性顯得更加美麗,還可以體現出一個女人獨到的魅力。穿著不僅體現著一個人的審美情趣,更是一個人氣質和內在素質的無言名片。有眼光的女人,無論穿哪件衣服對她們來說都是錦上添花。會穿衣服的女人,能將衣服穿出女人味,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完美,更加迷人。

“女想衣裳花想容”。女人如花,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膚,對女性來說,無論是其衣服的造型還是制作,都要追求獨具匠心,確立自己的著裝風格,并通過這種創(chuàng)造演繹出一種令人難忘的個人風情。

林徽因那一卷書、一炷香、一襲白色睡袍,可以讓任何一個男人為之傾倒,正所謂“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著打扮是綻放美麗的必要條件。我們大可不必刻意地去追隨潮流,也不需要特別地去模仿誰,只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穿衣風格,色調層次適合自己的個性就行了,有時候簡單反而就是一種時尚,是一種屬于自己的時尚,是一份與眾不同的美麗。

服飾也有個性。要學會用能表現自己獨特氣質的服飾裝扮自己,使裝扮與自己相符,內在的氣質與外表相一致,就看著順眼、舒服。比如,文靜偕清淡簡潔、活潑伴鮮明爽快、灑脫宜寬緩飄逸、高傲忌繁復的裝飾和柔和的暖色,等等。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穿上一身得體的衣服,心情會立刻好起來,頭不揚自起,胸不挺自高,步子邁得比平時輕盈,人也特別有信心,無論是走在街上、進到商場,還是坐在辦公室,好像普天之下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

其實,衣著打扮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肯留心,都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領。我們平時所講的“風度”,就是內在氣質與外在表現相互襯托、彼此輝映的結果。風格的形成越早越好,因為有了風格,你的體貌特征才能與服飾間出現規(guī)律性的結合,使你的形象給人帶來無與倫比的貼切感。有風格還不怕老,因為越老風格越成熟、越突出。有風格一定會帶來自信,因為風格是個性的東西,別人可以羨慕,卻無法效仿,這樣,你就可以成為時尚獨立的載體。

生活中,我們很少將風格與自身的特點及其穿衣方法統一起來,因此人們才會面臨著無數的裝扮煩惱:我該留什么樣的發(fā)型,穿哪種款式的衣服,戴多大的耳環(huán),穿什么樣的鞋型,為什么今年流行的那款裙子我穿著不對勁,等等。你會發(fā)現這些煩惱都來自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到底適合什么。

我到底適合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我是誰”。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外形特征,這里分為外形的輪廓特征和體量特征;其次,要了解由自己的面部、身材、神態(tài)、姿態(tài)及性格等與生俱來的元素所形成的氣質和氛圍給人帶來哪類的視覺印象,即周圍人往往用哪類形容詞來形容你,以此找到自己的風格類別歸屬;最后,通過對女性款式風格類型的理解去對號入座,按自己的風格類別歸屬去扮靚自己。

根據行為、舉止、性格、受教育程度等特點,通常把女人分為高貴典雅型、傳統典雅型、利落大方型、羅曼蒂克型、自然主義隨意型、自然主義異域風情型、楚楚可人型、前衛(wèi)少年俊秀型、前衛(wèi)少年睿智型、前衛(wèi)戲劇型十種氣質型。

(1)利落大方型

年輕、時尚、利落、能干、前衛(wèi)、行動力。這種類型的女性適合以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剪裁,形成時尚、簡約的式樣。顏色以黑、白、灰以及五彩色為主。整體給人感覺簡潔大方、時尚、摩登,有與時俱進的現代氣息。

材質與花樣為天然的毛料、真絲或高科技合成面料,以素色為主;也可選擇簡單的條紋、幾何紋、花、葉、樹紋、動物皮紋、抽象圖案等。

(2)高貴典雅型

端莊、知性、圓潤、優(yōu)雅、高貴、成熟、大家閨秀。這種類型的女性適合以曲線剪裁為主的款式,或曲線趨于直線的款式,使其具有自然的肩線,強烈的腰線。這種優(yōu)雅而簡單的造型,能夠體現出精致、優(yōu)雅的品位,成熟高貴的氣息。非常適合洋裝、線條流暢柔美的套裝或針織套衫等。材質與花樣為高品質的天然材質,柔軟、光滑但不貼身的面料。正式場合以素色相搭配,休閑裝可用樹葉、花朵、波浪或小的商標等花樣來點綴。

(3)傳統典雅型

端莊、知性、硬朗、成熟、能干、嚴謹、有責任心。這種類型的女性適合以直線剪裁為主的款式,適合柔和的墊肩和做工精細合體的套裝。領型適合V字領、小方領、西服領等。要注意回避過分曲線剪裁的款式,如荷葉邊、青果領等,但可以不受潮流影響,給人以古典精致、端莊有分量的感覺。材質為高品質的天然材質或柔軟適度、有型的面料,以中性色為主色調;可用點狀、條紋、方格、花朵、樹葉等花樣來點綴。

(4)羅曼蒂克型

浪漫、性感、成熟、大家閨秀、熱烈。這種類型的女性適合以曲線剪裁為主的、非常合體而圓潤、給人浪漫感覺的款式,特別是要強調腰部、胸部、背部的曲線,應貼身而體現嫵媚與性感。靠近臉部要做曲線型的領。最適合裙裝,如收緊的包裙、大波浪裙子,且適合曲線的褶皺、荷葉邊或華麗、線條流暢、有蓬松感的衣服。需要體現含蓄隱藏的性感。材質為豪華的絲絨、絲綢、金銀線的織物,或選用柔美、輕盈、透明、質地柔軟、懸垂性好、華麗、質感的面料,以體現女人味。選擇可愛、優(yōu)美的花樣,波浪型、象形圖案等,如動物、樹的紋路、葉子、夢幻般模糊不請的流線形花朵圖案、繡花類、鏤空花樣等。

(5)自然主義隨意型

親切、自然、平和、中庸、返璞歸真。這種類型的女性多穿著有都市感卻又平凡普通的服裝,追求舒適與隨意,簡單不花哨,自然易活動的款式,如套頭的高領毛衣、牛仔裙(直線剪裁的A字裙、吊帶長裙),也可穿大一號的款式。材質為亞麻、棉質、牛仔布、燈芯絨、磨砂皮等天然材質為宜;顏色選擇不太鮮艷,以趨向于自然的色系為好。格狀條紋、幾何圖案都是最佳選擇,還可有動物圖紋、大自然的花紋、編織紋等。

(6)前衛(wèi)少年睿智型

帥氣、中性、直爽、前衛(wèi)、知性、有責任感。這種類型的女性適合直線剪裁的服裝,著褲裝比裙裝好看。適合穿中性十足的中式立領或多扣式以及在細節(jié)上有明線、明兜、拉鏈、開領背帽等款式的服裝。材質為粗的燈芯絨,薄的毛料、呢、皮革,有硬度的綢緞等。花樣適合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格子、斜紋、幾何圖案等,也可以素色為主色調,但不可太艷麗。

(7)前衛(wèi)戲劇型

前衛(wèi)、夸張、大氣、醒目、存在感強。這種類型的女性拒絕平庸的服飾,而用引人注目、夸張、醒目、華麗、大氣的款式,剪裁可曲可直。材質可選擇硬挺的皮革或高科技合成的面料,以及呢料絨面、閃光面料、透明飄逸的絲質綢緞等。花樣可選擇大氣的幾何圖案,動物紋路或大花朵的圖案。

(8)自然主義異域風情型

藝術、夸張、別致、異國情調。這種類型的女性適合能體現女人藝術、表現夸張,可直可曲的剪裁,且適合把一切不和諧的東西穿在身上。這樣的穿著打扮乍看隨意,但細品后卻發(fā)現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搭配,顯得大膽、狂野、陌生的異國情調。同時,這樣的女人也適合穿著歷練千古的民族風味款式。材質為亞麻、棉質、蠟染或華麗的紗、綢等;圖案選擇傳統藝術或夸張、有異國情調的花樣。

(9)楚楚可人型

可愛、圓潤、天真、優(yōu)美、憐愛。柔和、流暢、飄逸的款式最能表現可愛和輕盈的氣質。這樣類型的女性適合小曲線、有褶皺的款式,如小型蕾絲花邊、細小的花朵、蓬松的燈籠袖等服裝。材質為柔軟、細膩、透明的材質,如絲質、紗質、蕾絲等。回避過重、粗糙的麻質服裝;花式選擇水滴型的、蝴蝶結的、卡通的或花朵等有規(guī)律感的圖案。

風格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千萬不要認為只有漂亮的女性才能談風格。風格絕對是每個人自身散發(fā)出來的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是你區(qū)別于其他任何人的個性標志,也是你要進行打扮的“底子”。無論你身材如何,五官如何,你都會有你確定性的風格和魅力。風格不是“我想怎么樣”、“我要怎么樣”,而是“我是什么樣的”、“我就是這個樣的”問題。因此,我們不用羨慕別人的身高和美腿,也不用模仿他人的發(fā)型,更不能盲目地跟隨流行。不把“底子”弄明白就往上添加東西,結果可想而知。應該說,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美,也就是自己的個性魅力。只是人總到別人身上去挖寶,卻不知道真正的寶藏就是自己。

2.綻放自己的美麗

林徽因之所以一生能被三個優(yōu)秀的男人圍著、寵著、愛著,除了她天生麗質的外貌外,還在于她懂得恰到好處地綻放自己的美麗。

她精致的五官、神采奕奕的雙眸以及不逝的笑靨,再加上合體的穿著、打扮,無不讓人一見傾心。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致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也難怪,當年她的慕求者之多有猶如過江之鯽,能讓大詩人神魂顛倒,讓優(yōu)秀的梁思成為能得到她的芳心而驕傲。

林徽因深知自己的美麗,同時,她也懂得綻放自己的美麗。

林徽因是美麗的,兩條極富代表性的小辮,永遠神采奕奕的雙眸,仿佛被精心雕琢過的五官,臉頰上永遠蕩漾著笑容,還有半袖短衫與黑色綢裙的典型民國女性著裝,構成了她清逸鮮活的形象。

她懂得用時尚的衣著打扮自己,成為當時眾多女性觀摩的偶像。美麗的外表加上不凡的談吐,難怪能讓眾多男性都以一睹她的芳容為榮耀。

當然,林徽因的美麗還在于她思維的活躍性、獨具一格的見識、清新的文風和她那難得的智慧,她的美麗是綻放著的,是超越其年齡,永存于世人心間的。她的美麗有靈性,也富有人格魅力。

在梁思成心中,“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這顛覆了民國時期在文人中普遍流行的那句俏皮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林徽因的美,是公認的,和梁思成一起在美國留學的同學也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猶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

美麗是一方面,恰到好處地綻放自己的美麗卻是需要一些智慧的。

林徽因不光美麗,她也知道自己的美,更懂得自己的美。據說,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的北京香山,一卷書、一炷香、外加白色睡袍,林徽因對自己的狀態(tài)很是滿意,甚至有些自戀。她對梁思成說,看到她這個樣子,任何一個男人進去都會暈倒。有此番情調來欣賞自己,的確很可愛,一下子就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她的美麗上來,弄得梁思成很陶醉地說:“我就沒有暈倒。”其內心的喜悅可想而知。

在那個幾乎沒什么色彩的年代里,一個女子,吸引了最具浪漫氣息的詩人,最優(yōu)雅矜持的哲學家和最理智的建筑學家,令詩人因她而較早地離世,令哲學家為之單身一生,令名門之后的公子愛她一世,林徽因的美麗,幾乎達到了人生的極致。雖然她的美麗期限并不那么長,但卻擁有了豐富充實的過程,疊加在她身上的幸福恐怕是任何女子都不能比的。

紅塵滾滾中,一個美麗的女子能夠擁有獨立的自我已是不易,卻還能綻放美麗,如一朵草叢中的亮麗奇葩,獨自盎然開放,獨自地美麗著她的美麗,幸福著她的幸福。林徽因在詩歌《蓮燈》中說:“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地捧出輝煌。”無疑,她是綻放美麗的高手,她把哪怕是“那一剪光”,“也要它驕傲地捧出輝煌”,她把美麗最大化地綻放出來,給了它足夠的關照與空間。

美麗是需要綻放的,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不懷疑。綻放自己的美麗,起初源于看到自己的美麗、認可自己的美麗和欣賞自己的美麗。

誠然,所謂美麗并不是指漂亮的面龐,面相要好自不待言,但讓人心悅誠服的美麗還需要一種內在氣質的修煉和持久知性的支撐。

林徽因往自己的美麗里注入了豐富的血液,她的智慧、靈性、優(yōu)雅,都成了美麗的元素。她的美麗是一種姿態(tài),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對自我和她所生活的世界的肯定與贊賞,她在她的有生之年綻放出了生命中全部的美麗,活出了完美的自我。

美麗是一個古老而有活力的詞語,永不過時。但古往今來,多少美麗的女子獲得了幸福?多少美麗的女子自在地綻放了自己的美麗?又有多少美麗的女子因美麗而葬送了自我?有幾個能像林徽因那樣,在綻放美麗中收獲幸福呢?

美麗是一種資產,但駕馭不了美麗反而會為它所累,甚至由于不懂得分辨情感或者被慕名而來的感情沖擊到,荒廢了青春,透支了幸福,到頭來身心俱疲。美麗褪色之時卻又不甘心被冷落,把自己折騰成了美麗的怨婦,這樣的女人有很多,而唯有飽滿的精神才能真正支撐起浪漫的美麗,才能持久地維持美麗的色彩,才能讓美麗具有永不變質的吸引力。

林徽因雖家境優(yōu)越,但身處亂世,她有著強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她并不追求物質生活的豐裕,也不圖名圖利,當然更不會自怨自艾,抱怨命運的不公,她的精神世界是美麗的。

在上手術臺之前,是她最脆弱的時候,因擔心手術失敗而意外離開,可是這時她還不忘記安慰親人:“如果有點感傷,你把臉掉向窗外,落日將盡時,西天上,總還留有晚霞。”(《寫給我的大姐》)

當她準備好與親人訣別時,面帶微笑,并沒有一絲悲戚之感,反而將最后的美好寄托于晚霞的美麗,這樣的美,無法不讓人感動。

美麗并不是濃妝艷抹,也不是花枝招展,而是懂得裝扮自己,使自己的秉性氣質相協調,做到內在與外表相統一。但這并不是說美麗不需要外在裝扮了,一身靚麗的衣服,一個時尚的包包,一雙美麗的鞋子,一件精致的配飾,都是綻放美麗的方法,這些往往是我們個人自信和修養(yǎng)的外在流露。

除了綻放外在的美麗,林徽因還懂得綻放自己內在的美麗。她有著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底蘊,對任何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經常能口吐蓮花,引得沙龍上的男性靜神凝望。她見多識廣,精神活躍,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散發(fā)出迷人的風采。

梁思成給了她最完美的婚姻,給了她平凡的踏實,她是富有詩性的女子,她火熱的內心需要激情的迸發(fā)。于是,她到各種場合展現自我才華,出沒在任何可以發(fā)揮她個人美麗和才情的地方,用她的不凡的氣質和才情博得眾人的贊嘆,引來仰慕的目光。

她給任何一個當時有才華的文人寫信,邀請他們參加她的“太太的客廳”聚會。沒有哪個男子能推卻這樣美麗的邀請,于是紛至沓來。她在眾多的圍觀下流光溢彩,揮灑自我才華。

她在諸多文人面前口若懸河,沒有任何人可以插上半句嘴。因為他們只需用心聆聽,根本不需要去發(fā)表任何看法或見解,在這個光彩奪目的女子面前,他們顯得太過平庸、太過平凡。有人說,林徽因是一個可以將張揚變成典雅風范的女子,她在眾人面前自我展示,張揚得不讓人討厭,只讓人駐足欣賞。所以,她的美麗是駐入心間的,是富有靈性的,也是富有人格魅力的。

都說女為悅己者容。身為女人,要勇于將美麗綻放出來,才能讓自己煥發(fā)光彩。一個懂得綻放自我的女人是最迷人的。

美麗是女人的專屬配置,每個年齡段都可以綻放我們的美麗,透過美麗曬出女人的高貴與優(yōu)雅,曬出豐富的內心、細膩的感情和優(yōu)雅的氣質。

如果說鮮花是用來看的,那女人的美麗就是用心來品味的。美麗女人的身上一定有一種屬于自己的味道,這種味道是我們個性的標志,總是給人以獨特的回憶,令人回味無窮,就像一本內容豐富的書,讓人越看越上癮,越讀越有趣,越品越有味兒。

美麗可以幫我們過濾時間的痕跡,歲月可以沖走漂亮,但卻帶不走美麗,美麗在我們的身上已經不單單是靚麗的青春,而是一種迷人的氣質。

一個真正懂得綻放自我的女人,是有一定涵養(yǎng)的,從持家有道中,從布置得溫馨整潔有情調的房間中,讓男人們讀出其內在的美。一個有魅力的女人,不僅會裝扮自己,還要會打理家,懂得照顧家人,這樣的女人才是真正美麗的女人。

同時,身為女人,也一定要懂得沉淀自己,然后再適當地綻放自己。花于無聲處綻放最美,人于寧靜里凝香愈濃。與其華貴外表,不如優(yōu)雅談吐,就如林徽因一般,內在的才華和學識會讓容顏不老,青春永駐。

3.將美貌升華為氣質

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文化的人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認知。美是一種主觀認識,但人類還是有著一些共同的體驗與感受。如見到某個美女,可能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其是美女,只有一少部分人會認為她不是。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說清楚美是什么很難,因為美可以看見,卻無法描繪;可以感受,卻難以說清。

我們現在看到林徽因的舊照片時,第一反應是很清秀,這是個長得非常端正的女子,但若要用時下的審美觀來看待,似乎也難以和“第一”或“絕世”這樣的詞匯聯系在一起。可是,她卻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美女,仔細觀看她的面容,竟覺得越看越令人驚艷,也許是她沉淀下來的那份美感,竟然突破了時光的阻隔,隔著那遙遠的時空,竟也感覺到了她生命的張力,也許,這就是美女氣質吧。

只要是女人,就都想當美女,但是每個時代美女的標準皆不同,什么樣的女人才能稱得上是美女呢?一個美女,不僅是有美貌就夠了,還要有動人的身材,配合知性、個性才行。

林徽因是那個時代公認的美女,姣好的面貌、良好的修養(yǎng)、得體的舉止以及淵博的知識,使她有“民國第一美女”之稱。不少曾經見過林徽因的人,都為她的美貌而傾倒。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們,幾乎都能將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細致入微地描繪出來,當年還是個小姑娘的林徽因已足以令她們傾倒。后來,有人詢問與林徽因生活在同時代的著名女作家冰心:“林徽因與陸小曼誰更美?”冰心回答說:“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

1935年,云南大學中文系全振寰教授在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就讀,當時林徽因在外語系教英國文學課,全教授修讀過她上的這門課,憶起當年的情況,她說:“林徽因每周來校上課兩次,用英語講授英國文學。她的英語流利、清脆悅耳,講課親切、活躍,談笑風生,毫無架子,同學們極喜歡她。每次她一到學校,學校立即轟動起來。她身著西服,腳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樸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轟動,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是男校,那就聽不成課了。”

作家蕭乾是林徽因的好友之一,她的夫人文潔若曾在所著的《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一書里說:“林徽因是我生平見過的最令人神往的東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韻——天生麗質和超人的才智與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

作家陳衡哲之妹陳衡粹提起初次見到林徽因時的情景,那是1930年的春夏之交,在香山上,她被林徽因的美貌所震驚:“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覽,半山上一頂山轎下來,我看見轎子里坐著一位年輕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沒有見過的。想再看一眼,轎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現‘驚艷’兩字。身旁的人告訴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現成話贊美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麗質,而且從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內心深處、骨頭縫里的文采和書香氣息。”

在同代人的記憶中,林徽因的美有如傳奇。在眾多的贊譽中,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對林徽因的評價道出了她之所以為人所贊賞的真正原因:“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復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

用文潔若的話來說,林徽因的美是“天生麗質和超人的才智與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雖說青春逝去,但林徽因的美卻經住了時光的磨蝕。文潔若提起1948年在清華大禮堂見到已經44歲的林徽因時的情景說:

“一會兒,林徽因出現了,坐在頭排中間,和她一道進來的還有梁思成和金岳霖。開演前,梁從誡過來了,為了避免擋住后面觀眾的視線,他單膝跪在媽媽面前,低聲和媽媽說話。林徽因伸出一只纖柔的手,親熱地撫摸著愛子的頭。林徽因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美感。”

文潔若還感慨道:“沒想到已生了兩個孩子,年過40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動同性的我。”是怎樣的一種美麗,竟然讓身為同性的人都那樣念念不忘?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學生、梁思成后來再娶的夫人林洙也是一位大美人,她回憶起初見林徽因時說:“啊!我終于見到了這位美人。我不想用細長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雙眼皮,長睫毛,高鼻梁,含笑的嘴,瓜子臉這樣的詞匯來形容她。不能,在我可憐的詞匯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給人一種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雙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蘊藏著的美。當我正在注視這張照片時,只聽臥室的門‘嗒’的一聲開了。我回轉身來,見到林先生略帶咳嗽、微笑著走進來,她邊和我握手邊說:‘對不起,早上總是要咳這么一大陣子,等到喘息稍定才能見人,否則是見不得人的。’”即使是對病中的林徽因,她也是印象深刻:“林先生是我所見過的女子中最美的一位,雖然患肺病,很瘦弱,但還是極美,她的精神特別感人,透過她的身影,可見她的精神之光。”

美貌并不只是一瞬的永遠,還要經得住歲月的推敲,美,就要像林徽因那樣,美出氣質才行。這種氣質或許是人淡如菊的優(yōu)雅,或許是來自于骨子里的自信,也或許是那清爽的走路的樣子,以至于全身能散發(fā)出不同于他人的精氣神。

氣質是女人的經典品牌,這是現代人的共識。相對美麗的容貌而言,氣質則是厚重的、持久的。氣質是文化底蘊、素質修養(yǎng)的升華。現代的女性越來越講究“內外兼修”,在氣質的修煉上紛紛找準從“文化”入手的捷徑。于是,女人的氣質便演化為高貴、性感、情趣、嫵媚甚至神秘,讓人們在欣賞女人時懷著一種敬畏,一種仰慕。

氣質是指人相對穩(wěn)定的個性特征、風格以及氣度。性格直爽、瀟灑大方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聰慧的氣質;性格開朗、溫文爾雅,多顯露出高潔的氣質;性格不羈、風格豪放的人,氣質多表現為粗獷;性格溫和、秀麗端莊,氣質則表現為恬靜……無論聰慧、高潔,還是粗獷、恬靜,都能產生一定的美感。

美貌不等于氣質,從美貌升華到氣質要經過修煉和沉淀,著名影星張曼玉顯然已經完成了一個女人從美麗到氣質的升華。

張曼玉剛剛出道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特色,她的相貌也算不上國色天香。后來,張曼玉拍了很多片子,給別人的印象是她是好看的、有燦爛笑容的女人。

經歷過人生的風雨之后,張曼玉懂得,明星只是一時,而演員才是永遠的。有了這種意識后,張曼玉懂得珍惜更多樸素的東西,從而變得更加豁達,更加深刻。她已經不再是剛剛進入娛樂圈時的那個花瓶了,她完成了從美麗到氣質的升華,逐漸散發(fā)出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正是這樣從內而外的升華,使張曼玉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1991年的《阮玲玉》將她送上了事業(yè)的巔峰。在后來的《人在紐約》又名《三個女人的故事》中,張曼玉不慍不火的表演令她迅速出線,成為耀眼的明星,也為她贏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獎項——第27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此后的她在戲里戲外都成了引人注目的女人,吸引男人,也吸引女人。她那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表演讓她“渾身都是戲”,讓人們忘了這是在演戲,仿佛就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這正是張曼玉登峰造極的氣質帶給人心靈的震動。

當她從鎂光燈下走出之后,我們看到的那個真實的張曼玉,身上兼有東方的素靜神韻與西方的明艷光彩,從無虛飾與矯情,自然流露出她清澈而深沉的內在氣質。

2003年,隨著張藝謀的大片《英雄》在全國熱映,人們看到了一個在大漠風沙中明艷逼人的張曼玉。人們不由感慨她風采依舊,年齡不但沒有成為她演藝事業(yè)的障礙,反而成為她征服越來越多觀眾的內涵與氣質。

張曼玉的氣質來源于內心自我的清醒、獨立的認識,時光沉淀下來的苦澀與神韻讓她完成了氣質的升華。銀幕下的張曼玉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是沉靜、微笑的,淡妝素服,不見一絲濃艷。她從不在傳媒面前張揚,只是靜靜地微笑。裙裾之間,女人的優(yōu)雅盡在不言中;舉手投足間,巨星風采翩然而至。

這種氣質的女人就是花叢中的一朵嫣紅,最后終于變成最精粹的一滴金黃色的花蜜,讓你在驚嘆中慢慢地回味。

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數量的女人只注意穿著打扮,并不怎么注意自己的氣質是否給人以美感。誠然,美麗的容貌、時髦的服飾、精心的打扮,都能給人以美感。但是這種外表的美總是膚淺而短暫的,如同天上的流云,轉瞬即逝。如果你是有心人,則會發(fā)現,氣質給人的美感是不受年紀、服飾和打扮局限的。

氣質美是豐富的內心世界的外露,它包含了文化素質、知識和經驗的沉積以及品德和修養(yǎng)的凝練,品德則是鍛煉氣質的基石。為人誠懇、心地善良、胸襟開闊、內心安然是不可缺少的。

氣質美看似無形,實為有形。它是通過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個性特征、言行舉止等表現出來的。一個女子的舉手投足,走路的步態(tài),待人接物的風度,皆屬氣質。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產生好的印象。這種好感除了來自言談之外,就是來自作風舉止了。熱情而不輕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種高雅的氣質。狂熱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氣質低劣的表現。

氣質美還表現在性格上。這就涉及到平素的修養(yǎng)。要忌怒忌狂,能寬容謙讓,能關懷體貼別人。寬容并非縱容,更不是逆來順受,毫無主見。相反,開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大氣凜然的風度,更易表現出內心的情感。而富有感情的人,在氣質上當然更添風采。

高雅的興趣是氣質美的又一種表現。例如,愛好文學并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欣賞音樂且有較好的樂感,喜歡美術而有基本的色調感,等等。

氣質美在于美的和諧與統一,在于對待事物的認真、執(zhí)著、聰慧、敏銳,在于淡然之中透出明朗而又深沉悠遠的韻味,在于她心中有一座儲量豐富的智能礦藏,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更新和積淀更豐厚的內涵,任歲月荏苒,亦能給人一種常新的美麗。

4.修煉來的美麗才會光彩煥發(fā)

美麗不是漂亮。漂亮會隨著時光的流逝飄然而去,而美麗則會隨著生活的歷練與修養(yǎng)的滋潤而永遠散發(fā)著嶄新的氣息,是會永恒的。

就如居里夫人說的:17歲時,你不漂亮,你可以怪罪于你的母親,她沒有遺傳給你好的容貌;但是,30歲了你依然不漂亮,你就只能責怪你自己了,因為在那么漫長的日子里,你沒有往你的生命里注入新的東西。

姣好的容貌遠遠沒有氣質有吸引力,而氣質是知識與修養(yǎng)的結合,不由自主地散發(fā)出的魅力,一個沒修養(yǎng)的美女,大家都稱之為花瓶;而一個滿腹經綸的女子,即便她很丑,她的人格魅力也會令許多人折服。生活中,比美麗的容貌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奉勸美貌的女子,鏡子并不是你的出門通行證,男人也不是你生活的唯一體驗。真正的美麗是在漫長的歲月里不斷修煉出來的。

美麗是堅持追求美麗這個好習慣得到的結果,修煉的美才會越來越光彩煥發(fā)。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才貌雙全,是美貌與智慧并存的鮮有化身。林徽因的容貌,既秉有大家閨秀之風度、江南女子之秀氣,又有著中國傳統女性所稀有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而智慧就更不用說了。

林徽因的容貌絕對不是天下無雙的,她的智慧也絕對不是古今中外歷史上女人世界的曠世奇葩,但唯有她,讓大詩人徐志摩想念一生,讓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寵愛一生,讓大哲學家金岳霖記掛一生,也不知讓多少后來的男子仰慕著。

有人說,比林徽因漂亮的女子沒有她有才,比她有才的女子沒有她漂亮,而既漂亮又有才的女子大多是交際花。在文學創(chuàng)作史上,漂亮的女作家的確不多,有一種說法是,漂亮的女子多陶醉于自身姿色,光憑漂亮的容貌就會有無數名士達人圍繞左右,衣食無憂,白白讓自己的容貌成為掘取人生財富的資本,而沒有像林徽因那樣插上智慧的翅膀,從而讓人生大放異彩。

林徽因的智慧處處可見。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人民英雄紀念碑圖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且為搶救民族工藝品景泰藍做出了不懈努力。身為一個大國的頂級建筑師,任何一項成就都足以讓她名垂青史,更不用說她在詩作方面的成就了。

林徽因20歲就以卓越的才華聞名于北京上層文化圈,她業(yè)余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作品甚至超過了專業(yè)水準,其題材更是涉及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多個領域,在當時的作家圈中聲名大作。顯然,她是個既有容貌也有智慧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沒有人能夠輕視她的存在。

如果林徽因沒有較好的容貌,緣何會讓風流詩人徐志摩那么狂熱地迷戀她呢?即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個十幾歲的女子除去青春的活力,恐怕就是容貌不凡使然吧。而林徽因的容貌也絕對不是僅有姿色而已,更多的還是有一種內在氣質的流露。

王貴祥在《林徽因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中講到一個美國女孩心目中的林徽因,“一位高雅的、可愛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當時在美國留學的林徽因,正值青春年華,如此形容,雖簡練,卻也形象傳神。

不僅青澀時代如此,結婚生子后的林徽因也依舊是容光不變。有文為證,郭心暉女士形容說:“1932年或1933年,林徽因到貝滿女中為我們講演‘中國建筑的美’。她穿的衣服不太多,也不少。該是春天或秋天,當時這類活動一般都排在上午,在大禮堂。我們是教會學校,穿著樸素,像修女似的。見到林徽因服飾時髦漂亮,相貌又極美,真像是從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嬌小玲瓏,是我平生見的最美的女子。她講話雖不幽默,卻吸引人。當時我們似乎都忘了聽講,只顧看她了。”

當時的林徽因正值而立之年,風姿綽約,如果單靠外貌恐怕難以給人留下此印象。

女子憑著一張俊俏的臉可能會贏得他人的贊嘆,但如果缺少了智慧的“扶持”,就很難讓自己的形象達到一定的高度。智慧是一張王牌,它能讓你永遠美麗,永遠煥發(fā)著魅力的光彩。

在林徽因的事業(yè)生涯中,她或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fā)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筑的經典文籍,她還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必讀的重要工具書《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在她并不算長的一生中,還先后發(fā)表了幾十篇作品,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并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并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開闊的胸懷、絕頂的聰明、出眾的才華、豐富的閱歷、歲月的磨礪,這樣一股內在的精神畫卷,才是一種大家的從容、寧靜、諧和之氣,一種不怕紅顏褪盡,可以穿越歲月磨蝕的圣潔之美。

像林徽因那樣,她影響了丈夫的志向,并與她一起在相同的方向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同時也收獲了幸福美滿的人生。和貌美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男人能夠滿足面子的需求,而和兼有美貌與智慧的女人在一起,男人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無論成敗得失,他都會感到幸福。

讓自己的美麗得到一些修煉吧。只有修煉過后的美麗才能獨樹一幟,永遠是花樣年華、月樣精神,是令人向往的大美女人。

那么,修煉過后的美麗,是怎樣的?

它不僅僅是高貴的出身,不僅僅是時髦的妝飾,不僅僅是優(yōu)雅的言行,不僅僅是華麗的背景,也不僅僅是以上一切的相加。這種美麗是一種樸素的教養(yǎng)和寬容,一種恬淡的向往和行走。它是自心靈深處散發(fā)出來的光輝,透過骨骼、肌膚,不僅映照著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還照耀著外面的世界。這種光輝不必精彩四射、艷驚四座,它只是那么柔和,柔和得近乎微弱,不須驚動誰。美麗,從不追求喧嘩。

這種美麗還在于恬靜,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任風生水起,依然和煦淡遠;在于淳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籬野花要遠遠勝過花籃里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于專一,心無旁騖,自能返璞歸真。一朵美麗的花,它的開放不是為了贊美,不是為了飛舞不定的蜂和蝶,而是為了平平靜靜地萌芽、生長和綻放;美麗,在于熱愛,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猶如一棵草綠著大地,一滴水潤了嫩芽。這種美麗,是內心的需要。反過來也可以說,這種美麗,需要內心。

這種美如林徽因,有著美麗的容貌,優(yōu)雅的氣質,過人的膽識,超群的智慧。她是學者,是詩人,是作家;她可以跟著丈夫到窮鄉(xiāng)僻壤,像其他男士一樣爬梁上柱進行精確的測繪;可以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語討論英國古典小說和中國新詩;可以和金岳霖作哲學的思辨和理論,她是一個會令所有女人都汗顏的女人。她死去數十年后,我們還記得在那暗淡的時代背景下,她清俊的面容和恬淡、堅定而深遠的眼神。

5.不是最美麗,卻可以最美好

任何外表的美,如果沒有內在的品味加以修飾,都是不完美的。

說起林徽因,多數人可能都會想到那句話: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她的美,不妖艷,不庸俗,而是一種大方、典雅和高貴的氣質,那是經過歲月的打磨歷練而成,是一種內在的修養(yǎng)散發(fā)出來的光芒。胡適先生說,她是中國的一代才女;冰心說,她很美麗,且有才氣;文潔若說,她是天生麗質,超人的才智與后天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可以說,林徽因是一個令同性和異性都動容的女人。

放眼望去,塵世間太多美麗的女子,他們有嬌美的面容和飛揚的青春,可并非每個美麗的女人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令人為之震撼、回味無窮的女性,絕不僅僅是用外在的美博得眾人的青睞,她們都有著深邃而靈動的內涵。

人們常說“女人如花”,但是花總有凋謝的一天,如何才能讓一朵花看上去永遠美麗動人,永遠持久彌香,那就要提升花的品味。

女人的容貌之美不足以長駐,而林徽因的美,用文潔若的話來說,是“天生麗質和超人的才智與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雖說青春逝去,但林徽因的美卻經住了時光的磨蝕。

不可否認,林徽因是個精致的有生活品味的女人。永遠得體的衣服,脫俗的氣質,當然那種脫俗源于她的文化內涵。在公眾場合,她總能微笑聆聽并辨別別人的談話。她說話極富有熱情但從不張揚。她的穿戴從來不會五彩斑斕、咄咄逼人,也不會無限前衛(wèi)、嘩眾取寵,她不附和流行卻修飾得體。她在每個場合的出現,都有一點清風徐來的感覺,對每個人都持平等的態(tài)度,在微者面前不傲,在高者面前不卑,與每種類型的人都能夠和睦相處。她的朋友費正清回憶說:“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她穿一身合體的旗袍,既樸素又高雅,自從結婚以后,她就這樣打扮。質量上好、做工細致的旗袍穿在她均勻高挑的身上,別有一番韻味,東方美的嫻雅、端莊、輕巧、魔力全在里頭了。”

林徽因不僅在穿著打扮方面講究品味,而且在生活方面,也極講究品味。

在西南聯大遷校昆明時,錢端升夫婦與林徽因、梁思成在郊區(qū)龍泉村搭屋而住,他們是鄰居。陳公蕙說:“林徽因性格極為好強,什么都要爭第一。她用煤油箱做成書架,用廢物制成窗簾,破屋也要擺設得比別人好。其實我早就佩服她了。”由此可見,林徽因是個富有情趣的女人,她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并懂得悉心裝扮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借以沖刷平淡的生活。

品位是內在的一種寧靜,一種淡泊,一種心境,一個女人有沒有品位完全是個人心靈的一種流露。你若能有一份坦蕩明凈的心境,你便擁有了一種高貴的品位。

有品位的女人是不見花開,只聞暗香浮動。“品位”二字,女人沒有內涵強做不來。什么是品位?品位女人的標準: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受過良好的教育,待人有禮貌、重禮節(jié)、有涵養(yǎng),看問題獨到而深刻,舉止恰當有度,衣著自然大方,語言婉轉柔和……總之,有品位的女人一定有獨特的氣質和個性。

而有人說,品位不是虛無縹緲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它是全面的、整體的,由表及里的綜合表現。品位是一種集個人的出生背景、文化層次、生活素養(yǎng)為一體的,只能靠感覺去體驗的東西,不是什么人都能夠擁有的。也就是說,品味是女人由內到外產生的韻味。它像清風拂動,像月光揮灑,你只能感受它的存在,卻難以真切地描述它。

還有的人說,品味現代女人要看三眼:第一眼從靜態(tài)上看,主要看女人的外表;第二眼從動態(tài)上看,主要看女人的言談舉止、生活工作;第三眼從動靜結合上看,也就是用心看,主要看女人的內涵,即思想、品德、才學、修養(yǎng)。

也有人絕妙地說有品位的女人如畫。每個女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因為真正的品位,會使終日蒙塵的生活閃閃發(fā)亮。執(zhí)著于品位的女人是熱愛生活的人,追尋有品位生活的女人,絕對是優(yōu)雅與別致的女人。

女人的品位是其內涵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品位,是與其環(huán)境、經歷、修養(yǎng)、知識分不開的。只有有意識地培養(yǎng)良好的修養(yǎng),積累豐富的知識,才能有充實的內心世界,才能表現出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品位。

有品位的女人是善良、機智的,又是成熟、自尊的;而且她知識廣博豐富,思想深刻充實,談吐文雅大方,衣著雅致得體。

有品位的女人樂觀向上,而不頹廢放縱;待人真誠而不虛偽;舉止從容而不輕薄;性情平和而不浮躁;自尊自信,而不狂妄自大;溫柔體貼,而不軟弱屈從。

有品位的女人會營造一個平靜的生活環(huán)境,她擁有高雅的愛好和情趣,會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身邊的美,并用心去感受它。她有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不會讓無聊、平庸的事情來破壞自己平靜的生活,在繁華浮躁的現實中,能讓自己的心歸于平淡。當然,她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但是她的表達是自然的、適度的。

有品位的女人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絕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喧囂的人群中,她可能會用沉默來表示她不俗的內心。

有品位的女人,就是有內涵、有魅力的女人,就是有女人味的女人。

在一次世界文學論壇會上,有一位相貌平平的小姐端正地坐著。她并沒有因為被邀請到這樣一個高級的場合而激動不已,也不因自己的成功而到處招搖。她只是偶爾和人們交流一下寫作的經驗。更多的時候,她在仔細觀察著身邊的人。一會兒,有一個匈牙利的作家走過來。他問她:“請問你也是作家嗎?”

這位小姐親切而隨和地回答:“應該算是吧。”

匈牙利作家繼續(xù)問:“哦,那你都寫過什么作品?”

小姐笑了,謙虛地回答:“我只寫過小說而已,并沒有寫過其他的東西。”

匈牙利作家聽后,頓有驕傲的神色,更加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優(yōu)越感:“我也是寫小說的,目前已經寫了三四十部,很多人覺得我寫得很好,我的作品也很受讀者的好評。”說完,他又疑惑地問道,“你也是寫小說的,那么,你寫了多少部了?”

小姐很隨和地答道:“比起你來,我可差得遠了,我只寫過一部而已。”

匈牙利作家更加得意,“你才寫一本啊,我們交流一下經驗吧。對了,你寫的小說叫什么名字?看我能不能給你提點建議。”

小姐和氣地說:“我的小說名叫《飄》,拍成電影時改名為《亂世佳人》,不知道這部小說您聽說過沒有?”

聽了這段話,匈牙利作家羞愧不已,原來她是鼎鼎大名的瑪格麗特·米歇爾。

這就是有品位的女人,她不經意間所流露出來的優(yōu)雅,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可見,優(yōu)雅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夸夸其談地知道幾個所謂的時尚代名詞,優(yōu)雅是一種氣韻、一種堅持、一種時間的考驗。從一個女人優(yōu)雅的舉止可以看到一種文化教養(yǎng),讓人賞心悅目。當優(yōu)雅成為一種自然的氣質時,這位女性一定顯得成熟而溫柔。

亦舒的《圓舞曲》中有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真正有氣質的女人,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別人她讀什么書,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衣裳,買過什么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美麗的女人就像紅酒,裝在漂亮的高腳杯里,顏色亮麗,令人垂涎;美好的女人猶如浸泡在紫砂壺里的香茗,融入紫砂的茶杯里,色澤清淡,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它怡人的芳香。美麗的女人可以悅目,美好的女人卻能慰心;美麗是外在的,流于形式;美好卻是內在的,蘊含神韻。

一個女人若只是面容姣好,身材迷人,而胸無點墨,言語粗魯,她的美只能給感官留下短暫的驚鴻一瞥,終究會輸給歲月,畢竟人生不可能只如初見。美好的女人卻不一樣,那是后天的磨礪,歲月的積淀,就像一本內容豐富的書,不會因為時光流逝而被人遺忘,令人回味無窮。

一位哲人說過:“任何外表的美,如果沒有內在的氣質加以修飾,那都是不完美的。”

美好的女人有一顆高貴的內心,大方從容,面對風雨,仍以微笑迎接。美好的女人,永遠活在真實的世界里,情感豐富又細膩,不虛偽不做作,懂得忍耐,懂得只有付出自己的真心和耐心,才能換來永久的朋友。

女人可以不美麗,卻不能不美好。淡然的笑意,優(yōu)雅的舉止,良好的修養(yǎng),大氣的胸懷,才是女人最長久的氣質。唯有成為內外兼修的女人,才能成為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浦北县| 交口县| 民丰县| 锡林郭勒盟| 钟祥市| 丹江口市| 沁源县| 江陵县| 宁德市| 多伦县| 内乡县| 永德县| 灯塔市| 东至县| 阳春市| 秀山| 沾化县| 沁阳市| 博罗县| 盐津县| 平顶山市| 都江堰市| 安塞县| 孟村| 青海省| 商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彭水| 宁远县| 江油市| 称多县| 七台河市| 宁远县| 上思县| 井陉县| 汪清县| 黄龙县| 乌拉特后旗| 江达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