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相比之下,置身于各種機器之中,對它們的生產過程卻僅有皮相的認識,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顯得十分無知。我們完全不懂龍門起重機和運輸鐵礦石的散裝貨輪如何工作,對經濟的理解僅僅局限于一些統計數字,不愿仔細研究開關柜和谷倉,不屑了解高強度抗拉綱纜的制造規程。從倫敦郊外一個碼頭末端上那幾個人那兒,我們能學到的東西還真不少呢。
從他們那兒,本書的作者得到寫作的靈感,并且希望本書能發揮類似于18世紀的都市風光畫的作用,展示從碼頭區到教堂里、從議會到證券交易所里人們的工作情形。像卡納萊托的全景畫,人們在同一幅畫面上看到碼頭工人卸下板條箱、商人在廣場上與人討價還價、面包師站在烤爐前、女人們在窗前做針線活兒、內閣成員在宮中集會。這些包羅萬象的景觀提醒我們,在蜂群般群居的人類社會中,每人所處的位置本是與自己從事的工作契合的。
我從碼頭上那些人那兒得到啟示,想寫一本書贊美現代工作場所體現的睿智、特性、美好與丑陋的一切,尤其是它特別有能力供給我們的、與愛同在、使生活之意義得以存在的首要物質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