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是王道,中國的英語考試考倒美國人?
網絡傳言,幾個美國學生做中國高中的英語試卷,只考了70多分(滿分100分),還不如很多中國學生,傳言還有高考和四六級的版本。網上的事情難辨真偽,可能是編造的,也可能真的有美國小朋友玩票。
高考、四六級等畢竟是千百萬人都要接受的標準化考試,如何提高分數,是關乎于前途命運的現實問題——英語考高分可以為你帶來巨大優勢: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等。現在的問題很簡單:怎樣能實現英語考試的提分?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人是否真的考不好中國的英語考試?美國人的英語能力水平比我們高一大截,體現在詞匯和聽、說、讀、寫各方面都很強悍,但是面對一張陌生的卷子、從來沒有見過的題型,可能會一下子蒙了,或者答題思路跟國內考生完全不一樣,導致不少選項沒把握住。
美國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考中國的卷子,分數不高但能合格,是可以想象的。應該讓美國人充分備考,然后鼓勵他們用認真的態度答中國的卷子。這樣下來,美國人最終考出優秀的英語成績是沒什么難度的,滿分也不奇怪。美國人備考中國英語考試的時間可能只需一周,最多不超過一個月,因為他們的英語能力水平擺在那里。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能力VS應試”的問題。兩者從來就是一致的,能力高對應分數高。但是,近年來在反智主義的浪潮中,“高分低能”的說法盛行,反智主義者還列舉出高分尖子生畢業后賣豬肉的特殊例子,或者高考狀元“傷仲永”的故事。對此我不敢茍同——能在考場考高分,對應IQ比較高,而IQ對一個人做事情的能力而言,是一個預測準確度不錯的心理學指標。更何況,考試答題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個別例子沒有代表性,有人追蹤高考狀元群體日后的發展,發現普遍在各自領域成為一流專家,雖然拿諾貝爾獎之類的登峰造極者不多(極端案例少也是很正常的)。
“能力高,能否轉化為分數高?”正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QQ上的一位網友“Lost”在群里貼出一道語法考題,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
【單選題】__ anyone hurt in the big fire? —No, everybody was OK.
A. Does
B. Was
C. Did
D. Do
我根據語法分析想選B,后來覺得A類似平時讀到、聽到的說法Does it hurt,憑語感就選A吧,雖然不太符合語法。隨即有群友提醒語境是過去式,對對對,馬上改成C。但最后正確答案是B,明顯這是符合語法的。雖然也有Does it hurt的說法,但那是“使疼痛”,而題目語境是“使受傷”,兩者不能混用。
不知道美國人來做這道題會不會栽跟斗。也許會,怪不得他們才考70多分;也許不會,畢竟他們的英語水平比我高。其實,我很多時候面對網友提出的一些英語考試難題,也未必能選對。然而,我確實天天在用英語,聽、說、讀、寫的全英化水平縱然沒有100%,也有85%,英語能力水平就算比不上美國人,在國內也算比較高的。你可能質疑道:我需要的是提高分數,你說的什么提升能力,但答不對考題有什么用!(“高能低分”)
那么,我先列舉一下本人還算拿得出手的英語考試成績:
2000年高考136分(滿分150分),對應標準分802分(滿分900分),這個分數是我高考各科的最高分,是我當年能考上北京大學的第一推動力(總分標準分830分)。
2001年6月,大一,大學英語四級84分(滿分100分),1分之差沒有達到“優秀”級,只是“合格”級。
然后開始使用透析法大量讀原著,連續兩次英語期末考試全班第一。
2002年6月,大二,大學英語六級考試88分(滿分100分),“優秀”級,也是全班第一。
2007年6月,研二,美國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Verbal 640(高于91%的考生)、Quantitative 800(高于94%的考生)、Analytical Writing 5.0(高于73%的考生)。
我只能說,之后很久沒有參加英語考試,久疏戰陣了。考試相當于體育競技,需要高強度的備考,包括題海戰術和錯誤分析。如果回歸當年備戰考試的狀態,我對于前述的英語題是不會犯錯的。我在“用英語”之前,英語成績只是二流甲等的水平,大量讀《哈利·波特》等原著之后,英語成績在一年之內就提升到一流乙等的水平,雖然和頂尖高手還存在距離,但提升幅度無疑是巨大的。“用英語”可以提升戰斗力,透析法最初就是為了應試的,也是通過考場大捷在江湖上立足的,“高能低分”根本不存在。
美國人考中國英語試題的事情,也是說明考試競技需要準備,但能力水平才是根本。然而大多數中國學生本末倒置,以為光做題,應該就能提高能力水平乃至考試成績,所以高中三年都是題海戰術,大學再搞幾年題海戰術。做題只能讓你熟悉考試題型,便于時間分配,碰到做過的考點還可以迅速命中,但是跟提升英語的能力水平沒什么關系。
因此,每當有網友著急地問,還有3個月就考研,或者1個月就考雅思,通過透析法“用英語”來得及嗎?我的回答是:哪怕你的時間很有限,也應該盡量多“用英語”,多透析英文原著,因為備考應試、鉆研考題的事情你肯定做了不少,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難再提升分數了,還不如實實在在提升一下能力,能提升多少是多少,雖然一兩個月的時間肯定是不足以取得長足進步的。
英語是一門語言,只有把你的英語用起來,在聽、說、讀、寫中全面使用,你才能獲得最大化的語言接觸密度,才能獲得真正的提高。當你的詞匯量提升到10000、20000,甚至30000之后,你才能抓住英語考試的命門,這時去做英語卷子,你的感覺是“太簡單了”,但依然可能被一些難題絆倒。如果你要獲得高分,你還需要花一點兒時間備考——不用兩三年那么長,只需一兩個月就夠了——把各種常考的陷阱、“陰招”都摸熟,你就能獲得頂級的分數。
在我推廣透析法的十幾年來,這樣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
1.陳同學是一名廣州女生,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透析英文原著,從Steel Magic(《鋼鐵魔法》)等魔幻小說開始,然后迷上《哈利·波特》系列,在初中畢業前讀完1~4部,然后在中考取得大捷,英語是各科最高分,直接讓她從一所普通初中考上了省級一流高中廣州六中。
2. 廣州的黃同學在一次研究生考試中因為英語成績差了兩分而名落孫山,之后借助電子詞典開始讀《哈利·波特》,每天復習查過的生詞,一個月后閱讀速度有了明顯提高,半年內就讀完了前5本,結果英語比上次提高了十多分,成功考上廣州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她沒有搞“題海戰術”,而只不過是讀了幾本有趣的小說。
3. 北京大學第二臨床醫院醫學生向大鵬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總共讀了47本英文原著,包括《魯濱孫漂流記》《廊橋遺夢》等文學名著,以及Nutrition: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營養學:概念與爭議》)、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理解人類行為》)等大部頭專業書,之后在碩士轉博士考試中英語科目考了全院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