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教育體系把英語定位為“語數英”三大主科之一,貫穿整個中小學階段,而到了大學本科還有四六級、考研等,英語都是硬指標,學生投入學英語的時間、精力遠超其他科目。然而,國內的很多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英語,結果還是不會聽、不會說,詞匯量不如美國3歲小孩,畢業后基本沒有用。
隨便一個普通的美國人、英國人或澳大利亞人等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其英語水平在我們眼里都是非常牛的,但他們不一定有過人的語言天賦或者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學渣”。我們費老勁學英語,可普遍都學得很爛,這其中還包括不少頗為聰明的學生,為什么?反過來看,假如美國人來到中國,隨便一個普通中國人的中文水平在他們眼里也是非常牛的。這說明語言達到母語級別的水平,跟IQ、語言天賦都沒有必然的關系。
目前主流的二語習得(學習外語)理論提出,浸泡在目標語言環境中的時間越長,語言能力就掌握得越好。典型的例子:出國時間越長,對當地語言的掌握就越好。語言習得跟語言學習是兩碼事,“習得”是一個下意識的過程,母語是“習得”的過程,而“學習”則是有意識而為之。鑒于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十分低效,我們是時候更換思路了,將英語當成“第二母語”,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習得”。多個研究顯示,大量自由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對學生的詞匯、語法和寫作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宜作為我們這個“第二母語”的主要輸入方式。
本書系統介紹如何把英語設置為個人的“第二母語”,明確區分“學英語”和“用英語”的根本區別,徹底告別低效的學習行為,在聽、說、讀、寫中把你的英語用起來,從而獲得母語級的語言習得效率:個人詞匯量迅速提升至10000(以testyourvocab.com測試為準,后同)以上,國內外各級英語考試一路通關。本書把這種方法稱為“透析法”(dialysis),它是一種英語使用法,高度依賴以電子詞典查詞增加個人詞匯量,從而推動在生活中全面“用英語”。本法適合具有一定語言基礎但從未讀懂過一本英文原著的人士自學英語,典型對象包括初中及以上學歷人士,但不適合連26個字母都未掌握的真正“零基礎”人士,以及有中文閱讀障礙、失讀癥等問題的人士。
Use it or lose it.(用進廢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