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你的詞匯用起來
- 伍君儀
- 95字
- 2019-01-03 21:47:11
“精讀”:擋在英文原著世界前面的最大障礙
“學英語”主要靠“精讀”模式。所謂“精讀”,就是要搞懂閱讀材料上所有的單詞、詞組、語法等知識點,主要針對高難度的文字,閱讀時關注語言本身多過文章內容。
教材占用大量課時,英語輸入量卻很有限
在“學英語”里,“精讀”的主要對象是英語教材。教材的弊端首先是內容局限,遠不如自由地廣泛閱讀。
在1992—1995年,我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到廣州一家課外英語培訓班學習,以《新概念英語》系列為主。《新概念英語》是一套質量上乘的教材,但如果長年累月只知道學《新概念英語》,甚至去背誦課文,卻不知道或者讀不懂英文原著,那么這套編得再好、再經典的書,也只會妨礙你從“學英語”向“用英語”的飛躍。
“精讀”教材,英語的輸入量其實非常有限。《新概念英語》里最厚的是第2冊《實踐與進步》,共有96課,當時我在“精讀”模式之下花了至少96個課時學習,前后大概學了一年多,學費、時間等的投入不少,學完之后也感覺收獲滿滿。后來我找到《新概念英語2:實踐與進步》的電子版進行統計,發現96篇課文加起來總共只有14598個單詞,而隨便一本小朋友在一兩天之內就能讀完的英文版童話如Little Prince(《小王子》, 17161個單詞)、Winnie-the-Pooh(《小熊維尼》,22752個單詞)的單詞數量都比它多。按照單位時間計算,“精讀”的時間中有很多是聽老師講解和做配套練習,效率上遠不如主動地無間斷地進行原著閱讀輸入。
“精讀”催生強迫癥式不良閱讀習慣
“精讀”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但無法處理英文原著中近乎無限的信息。例如,把一頁英文小說中的所有生詞都查一遍,就可能把人累趴下。“精讀”原著往往導致半途而廢,很多人只能重新撿起教材“學英語”。
這樣的例子在嘗試讀英文原著的同學中很常見。我買過一本二手的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前任書主在小說正文的前4頁上工整地標注了很多生詞的中文意思,不難看出他(她)是一個努力的學生,嘗試認真地“精讀”,每個生詞都不放過。但是從第4頁底部開始,中文標注就消失了,之后的書頁都很干凈,明顯是“精讀”堅持不下去了。
我自己也吃過“精讀”的教訓,在初二時嘗試讀外國青少年讀物The Coral Island(《珊瑚島》),我用一本《英漢小詞典》把每一個生詞都查了,花了半個小時才讀了半頁,就這樣折騰了一個下午再加次日上午,總共讀了4頁左右,最后堅持不下去了。
長期進行“精讀”,不僅所學十分有限,而且還會養成強迫癥式的不良閱讀習慣。特別是愛學習的同學,習慣在讀書的時候每個地方都要搞清楚,留下一個生詞沒查都會不放心,覺得自己不夠認真,甚至感到很煩躁、焦慮,因此不惜花費很多精力去全部搞懂搞透,滿足完美主義的追求。然而這個世界總是不完美的,“精讀”是我們與英文原著世界之間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