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詞app“打卡”,能不能擴大個人詞匯量?
為了提升詞匯量,很多人熱衷于“高科技”的方式,每日在各種背詞app上花大量時間,還經常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打卡”,曬曬自己又背了多少單詞。我很好奇,就試用了著名的背詞app“扇貝單詞”和“百詞斬”,感覺“扇貝單詞”的界面簡潔明快,貌似很高效的樣子;“百詞斬”的風格精致,給每一個單詞都配了對話錄音和照片,更適合菜鳥。盡管“扇貝單詞”“百詞斬”等費盡心思將單詞融于例句中,在多媒體上模擬真實場景,但畢竟還是脫離使用的“學英語”,效率很差的。
其實,這類背詞app跟“有道詞典”“歐路詞典”“金山詞霸”自帶的單詞復習功能類似,甚至跟當年文曲星、諾亞舟等掌上電子詞典的單詞復習功能也有著完全一致的思路,就是選定要復習的生詞范圍(《新概念英語》、高考、四六級、GRE等詞庫)后,一個個“喂”給用戶進行測驗,從“記得/不記得”(“扇貝單詞”)、義項選擇題(“百詞斬”)、拼寫填空(文曲星)到語音聽寫(快譯通)都有,然后軟件算法設定復習答對多少次的生詞為“掌握”,沒答對的生詞則留下繼續測驗。
當年我還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位師兄隨時隨地拿著一臺文曲星做單詞復習。他告訴我說,他已經堅持兩年了。我問:“能記住嗎?”他猶豫了一下說:“還是會忘的,但學英語就是一個堅持的過程……”既然背了又忘,這么背單詞不就是在做無用功嗎?
現在的背詞app也是一樣,即使你天天“打卡”,對擴大詞匯量也是毫無意義的。個人的詞匯量是一種動態平衡,一邊記憶一邊遺忘,這點無論是背詞app還是透析法都無法避免。其實,即使是我們的母語中文,長期不接觸、使用的話也會迅速退化,詞匯量一樣會下降。據2014年環球網轉俄羅斯趣聞網的報道,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在14分鐘內重復記160次就能把詞匯永久記住。我對這種新聞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永久記住”是怎么得出來的?去年記住的詞到了今年還能記住嗎?即使真的能“永久記住”“重復記160次”,也刷新了效率下限。
把個人詞匯量的動態平衡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例如10000吧,“學英語”的話就需要不斷地背詞。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把詞匯量暫時推高到8000、10000又如何?除了在測詞匯的時候滿足一下虛榮心,就沒有任何用處了,因為這些詞匯都是沒有用的,沒有用上就始終不是你的,最后終將失去。這讓我想起很多守財奴和大貪官,搜刮了大量的金錢卻囤積著不敢花,最后被“一鍋端”。詞匯跟金錢都只是“中間變量”,不可否認的確很重要,但不是最終目的,用這些東西創造人生價值、獲得幸福感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此外,很少有人意識到為什么自己毫不費勁就熟練掌握了龐大的母語詞匯。在國內,我還沒聽說過有誰會專門背中文的詞匯,美國也很少有人專門背英語單詞,據說考GRE的大學生、參加Spelling bee單詞拼寫比賽的選手等少數人群才會專門背。testyourvocab.com的數據顯示,母語人士的詞匯量比外語學習者大一個數量級,其中的奧秘就是一個“用”字,use it or lose it(用進廢退)。這個網站的數據顯示,閱讀量較大者平均每天新掌握4.1個單詞,有的人也許會輕蔑地說,我用背詞軟件一天能記住20個單詞——然而他們同時也可能忘掉20個單詞,甚至更多,而且每天是否都能有這個“進賬”也無法保證,但“用英語”每天增加的4.1個單詞雖然不多,但這是凈增量,而且是長期穩步提升的數字。
“用英語”就簡單多了,只需在每天的生活中將聽、說、讀、寫從中文切換為英語,詞匯量增長的過程不是苦行僧式的堅持,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或者說是人生,你無須堅持或者努力,只要每天讀英文書、看英語新聞、聽英文歌、在QQ或微信上用英文聊天、跟家里人說英語,就當自己是英語母語人士生活幾年,詞匯量就輕松漲上去了。心理學的研究顯示,有意思的東西才容易記住,而生活中使用英語時遇到的單詞是有意義的,而用詞匯書、詞典、背詞軟件刻意呈現的單詞是沒意義的(即使放在例句中也意義不大,因為脫離了使用的環境)。這個道理可以類比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規律——很多研究發現,直接吃白砂糖、蜂蜜等可引起糖尿病、肥胖等代謝病,但吃水果時吸收的糖分卻沒有太大的害處;直接吃DHA膠囊無助于提升小孩IQ,整條三文魚吃下去攝取的DHA才能有益于孩子的大腦。
當然,不排除有個別高手用背詞app之類超過了我甚至是英語母語人士的詞匯量,但那又如何?沒有用的詞匯早晚會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