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美的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設計與經營(2)
- 黃瀅 馬勇主編
- 1091字
- 2019-01-04 08:29:53
建筑與景觀細節
1.“甲”字空間格局
杭州市為了打造南宋御街國際旅游綜合體,組織了中國美術學院高水平專家團隊,挖掘歷史文化碎片,立足古街格局,精心策劃創意,以中山路為中軸,以吳山為核心,以坊巷為基礎,形成“甲”字形空間格局。在充分保護御街原有的文物古跡、老店的同時,通過有機整合、點綴展示等手法,把市井商業和公共藝術結合起來,呈現了一條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商業老街。

2.公共藝術精品長廊
在公共藝術精品長廊,有“杭城九墻”“西湖之水”“第一個居委會”“印刷史話”“四世同堂”“南宋名人園”“百工百業”“十萬人家”等8個展示單元,分別鑲嵌在沿街的各個坊巷、建筑里。在中山中路112號民居,考古專家發現了宋代香糕磚路面,南宋后期的石板路,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石板、粉沙土路面,層層疊壓,使千年御街遺跡保存得相當完整。考古專家就地保護,把這里設計成御街陳列館,游客透過玻璃,就能看到御街到中山路的演變。在鼓樓,有個四方墻面里鑲嵌著老式自行車、木樓梯、老電表、換氣扇、木箱子、煤爐等老物件,這就是“杭城九墻”,能讓人回想起過去的歲月和生活情景,產生親切與滄桑之感。又如在中山中路209號恒豐典當公司門前,有個“印刷史話”的石刻水池,里面浸著刻有李清照《聲聲慢》和沈括《夢溪筆談》的石刻,以證明杭州乃雕版印刷術發源地和南宋坊刻書市的興旺歷史。在中山中路與清泰街交叉口的“南宋名人園”群塑,把南宋時期的陸游、李清照、辛棄疾等20位名人聚集一堂,供人瞻仰。而在中山中路北段上,分布著“百工百業”的各組人物雕像,展示清末民初中山路上商賈交易場景。商貿文化是中山路的本源,而文化藝術作品使之更加熠熠生輝。


3.引水入街
在路面鋪徹條石,在街巷交接處增筑題刻有巷名的白色坊墻,再引水入街,這些都是這次中山路改造項目中的可圈可點之處。
在鼓樓到西湖大道段,從中河鳳山閘取水,通過鳳山路、中山南路,一直到鼓樓進水口,流經13個水景池,最后通過暗管,從西湖大道出水口排入中河,形成一個流動的水循環。因地勢不同,每個水景池水流有急有緩,有溫和的漣漪,也有湍急的奔流。流水夾岸,潺潺源源,把古老的街道給流“活”了,流出了靈動和財氣。綠萍、睡蓮,令水池平添生氣,而初露芳容的紫色千屈菜、淡黃水罌粟,更讓人耳目一新,淡雅恬靜中襯托出詩情畫意。

4.新老建筑交相輝映
御街留存下來的老建筑,都成為了街區上醉人的風景。其中既有古代中式建筑,又有近代小洋樓,還有無法被遮蓋的現代建筑,不但沒有刻意地完全復古,還新增了不少設計新穎的構筑物,相互襯托,相互豐富,也相互協調,從景觀上來說也是如此,青石板路面,路邊的花草小景,小橋流水,相互呼應,亦古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