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篇 和親者

1

一覺醒來,見窗外一片皎然,以為天已破曉。披衣起坐,極目云山,不料竟是一天朗月,看了一下表針,剛到凌晨3點。在淡青色的天幕上,這里那里,閃爍著幾點疏星,冰輪般的滿月掛在西南方的鞍形山脊之上,幽輝粼粼,照得群山峽谷分外凝重、分外莊嚴、分外神秘。西藏高原上的蒼茫大地,正熟睡在沉酣、甜美的夢境之中,一切都顯得靜謐、蒼涼、浩渺。

睡魔已經遁去,腦子里浮現出老杜的“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的名句。索性步出門外,在萬籟俱寂之中,好好地受用一番雪域高原的夏令月色。水,也是有的,雅隆河就靜臥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是在江南,風花五月,正是紅映簾櫳、綠到天邊的芳菲時節,大概無論如何也不能同“雪域”聯系在一起;可在這里,冰峰雪嶺就在人們的目力所及之處,仿佛舉足能上、揮手可捫。山舞銀蛇,月映金川,空明、澄澈中總透著幾分蕭瑟,幾許寒涼。這里地勢高聳,海拔三千六七百米,大氣層透明度高,沒有污染,月光格外明亮。我一邊在庭前漫步,一邊隨意地翻開手掌,端詳著十指上細細的螺紋,竟然箕斗分明,纖毫畢現,更不要說看報上的文字了。

在廣袤無垠的神州大地上,西藏高原最具特殊的魅力。它神奇的自然環境和特異的高原風光,它特色鮮明的社會歷史、民族風情,它獨樹一幟的雪域文明,對于外部世界有著永久的誘惑力。特別是傳奇的史事、特殊的風習,以及濃烈而神秘的宗教文化氛圍,隨時隨地都能引發人們雄奇的想象和縹緲的情思,自覺不自覺地沉酣在形上思維和夢幻意識里。

有人說,藏民族具有高超的形象思維能力。一點不假。你隨便接觸到一座峰巒、一脈河川、一泓湖泊,都會感受到人化自然的鮮明印跡。在它們身上,世世代代的藏族人民傾注了生命的汁液,構思了無數優美動人的故事。一踏上這片土地,就會感到仿佛置身于超現實的世界,游弋在神話傳說的海洋里。海拔的高差,稀薄的大氣,群山的阻隔,特殊的人文環境,不利于這個民族同外邊世界的廣泛接觸和交融互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的發展進程;但另一方面,卻也使它避開了外間人為的襲擾,較多地保持了自己完整的生命文化形態。

對于一個旅行家、探險家或者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來說,如果他還未曾到過中國的西藏,那不管怎么說也是一樁憾事、一堂重大的缺課。而若考察西藏,自然要去那些摩天雪嶺、峽谷冰川,要去看看神山、圣湖,去跳一場“果諧”與“鍋莊”;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忽略了雅隆河流域這雪域文明的搖籃,否則就無從認知西藏的文明史和吐蕃王朝的興亡史。

天色已經大明,天邊的皓月悄悄地減了光色,遁身山后,而悠悠北去的雅隆河卻亮出它那清麗的倩影。微風起處,河面上浮動起細細的漣漪。我蹲下身去,雙手捧起清波,咕嘟嘟地猛勁兒喝上兩口,頓覺遍體生涼,沁入心脾。藏族佛典上說,秋天的雅隆河水有八種神效:甘甜、涼爽、綿軟、輕盈、清冽、不腐敗、不損喉、不傷腹。也許是因為我沒有趕上秋天,也許是因為我一時倉促,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這么多種神功奇效并沒有一一感受出來。但是,清冽、凈潔卻是千真萬確的。如同許多民族的發生、發展都同一條或大或小的河流相關聯一樣,藏民族的起源也同這條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是雅隆河以其乳汁一般的一線清流,孕育了藏民族的祖先,潤滋了古代吐蕃王朝的興王故地;正是在雅隆河畔,整個西藏的文明史掀開了輝煌的首頁。

用過了富有民族風味的藏式早餐,我們驅車來到地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河口的山南地區首府澤當鎮。當地的藏族同胞,勤勞勇敢,樸實純真,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他們把世世代代生活在民族歷史文化的源頭引為榮幸,聽說我們是來“采風”的,便主動地導引我們參拜了西藏四大神山之一的貢布山。他們說,聽先輩人講古,這座山之所以“神”,因為它是由四位神靈抬著的——東面馬王,西面神像,北面孔雀,南面靈龜,它們用神力把貢布山托在半空,所以,這座山不同凡響,站在山上,能夠同時看到仙境和人間。

仙境總是虛無縹緲的。我們沒有靈根夙慧,既看不到神山四靈,也感受不到它同其他普通的山巒有什么差異,只是看到山腰間有三個仙洞??上?,由于高山缺氧,一個洞也爬不上去,只能在氣喘吁吁之下望山興嘆了。藏文史籍記載,這里為西藏古代人類的發祥地,是人類始祖居住的地方。神話傳說,三座仙洞里分別住著公猴王、神魔女和普賢菩薩,當年由菩薩做媒,猴王與神女結婚,從此繁衍了后代。而山前的平壩子,便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澤當,藏語意為游戲的平壩。據說,住著猴王的山洞,方圓有三米左右,巖洞深處的壁上雕有猴子像,形態活潑,親切可愛。至今保存完好,一年四季香火不絕。

藏族朋友介紹說,據遠古傳聞,在天的中心之上,住著天神之子棄端己,他的兒子聶赤下界到人間,降臨于雪山高聳的中央、清水奔流的源頭、凈潔無塵的雅隆河谷,在六牦牛部為王,做了傳說中的吐蕃第一代贊普。神話傳說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雖然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跡,但其中往往含雜著史實,是原始人生活、思想有趣的反映,可以從中窺察人類生活史的第一頁。看來,聶赤從天上下凡到人間,當了“王”,實際上,也許就標志著從原始社會進入出現階級萌芽的社會形態。

這第一代贊普的“宮殿”,就在雅隆河東岸的一個山頭上。這是一座名叫雍布拉崗的碉樓式的石體建筑,上窄下寬,好似一頂大帳篷罩在那里。藏語意為母子宮。相傳建于公元前1世紀聶赤贊普時代,是西藏第一座殿堂建筑。至今,殘壁猶存,只是屋頂早已崩塌了?!皩m殿”旁面還有一座方形塔樓,當是后人修筑的。里面保存許多壁畫,描繪了出現第一代贊普、修建第一座“宮殿”、開墾第一塊耕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十分逼真。站在山頭上,雅隆河谷的秀美風光一覽無余。在藏族同胞的指點下,我們俯眺了傳說中藏族的第一個村落和第一塊農田。他們還自豪地介紹說,也是在雅隆河一帶,誕生了藏族文字的創始人,產生過藏族第一部詩集、第一部藏戲,建筑了西藏第一座寺廟。

雅隆河流域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號稱西藏的糧倉,畜牧業也十分發達;這里的民族手工業有悠久的歷史,氆氌、圍裙、木碗、石鍋、竹器、藏被、地毯等傳統手工藝品,以造型奇特、富有民族特色,馳譽中外。氆氌,系藏語音譯,是一種手工生產的羊毛織品,結實耐用,可制作服裝、鞋帽,也可做床毯、鋪墊用。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邯鄲記》中有“氆氌登臺,繡帽獅蠻帶,與中華斗將材”之句,是講少數民族武將身穿氆氌做的戰袍、頭戴飄著蠻帶的繡帽的穿著打扮。

2

車出澤當鎮,沿雅隆河谷西南行,我們來到了窮結縣城。一千三百多年前,這里在唐代漢文文獻中稱跋布川,是吐蕃王朝的都城。從第六代到第九代贊普,在半山腰上,先后興建了六座宮殿,俗稱“青瓦六王宮”,是古代藏王的第二大宮堡。宮殿遺址仍清晰可見,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木惹山上的藏王墓——7世紀至9世紀歷代吐蕃贊普的墓葬群。在方圓三公里的山坡上分布著九座墳墓,有的如山如阜,高達幾十米。除了風雨剝蝕,方形平頂已經漸漸變為圓形之外,內部基本保存完好,據說未經發掘過。雅隆河流經山下,在斜陽的照射下,閃著金色光波的河水悠悠地流淌著,似乎在向游人安詳地訴說著千古興亡的往事。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吐蕃王國的創建者、藏民族的杰出代表人物松贊干布和他妻子文成公主的陵墓。墓頂平臺上建有祠廟,正殿中供奉著墓主的畫像。7世紀上半葉,同中原的大唐王朝相輝映,強盛的吐蕃王朝在祖國西南邊陲鵲然興起。如同唐王朝的繁榮總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一樣,吐蕃王朝的興盛,也是同它的開創者松贊干布和他妻子文成公主分不開的。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而且生活在同一時期。唐太宗年長松贊干布十八歲,松贊干布年長文成公主六歲。

隋義寧元年(617),松贊干布誕生于雅魯藏布江南岸澤當城西雍布拉崗堡中一個吐蕃貴族家中。這一年,李世民正隨同他的父親、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次年三月隋亡,五月建立了大唐王朝。松贊干布的父親論贊弄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將領。他曾率領萬名精兵渡過雅魯藏布江北征蘇毗,兼并了吉曲河(今拉薩河)流域和蘇毗王國的其他許多地方,從而被各家貴族尊奉為如天之高、如山之堅的贊普,從部分貴族的首領一躍而為雪域高原各部的共主。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松贊干布從小就在知識、智慧、謀略、武藝諸方面受到良好的訓練,養成雄豪果決、勇于進取的性格。在他十三歲這年,父親被叛臣進毒謀害,諸臣和母后家族紛紛舉兵反叛,敵國蘇毗的舊貴族也趁機從外部呼應。在這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松贊干布在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登基繼位,成為第三十三代贊普。他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滅了宮廷內部的反叛勢力,從而穩定了王朝的根據地山南地區。然后以驚人的膽識,果斷地決定遷都邏些(現拉薩)。當時宣稱,先祖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早年曾在邏些的紅山建功立業,后來隱居修行,所以,吐蕃歷代子孫都尊崇此地為祈福降祥之圣地?,F遷都到這里,正是順天意而庇祖蔭。

當然,松贊干布還有更深層的考慮。他深知,吐蕃舊貴族勢力長期盤踞在那里,盤根錯結,尾大不掉;這些人曾對他的父親下過毒手,因此,對他們不能不存有戒心。從戰略意義看,邏些地處全藏中心,北依念青唐古拉山,南臨吉曲河,可以視為兩道天然屏障,位置十分重要。而且,經濟文化發達,地域開闊,較之山南地區有更大的發展余地。他遷都后,即著手內部政治改革;然后,松贊干布率兵西征,實現了西藏高原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國。

松贊干布認為,當務之急是實現與大唐王朝的結好,憑借大國之威伏制四方,以進一步提高吐蕃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尤其是后來聽說突厥與吐谷渾的可汗都迎娶了唐朝公主,就更強化了他與大唐王朝和親的愿望。然而,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從提出請求到最終實現,前后遷延近七年之久。中間還發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對唐戰爭,出現了類似后來戲曲中“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以武力逼婚的戲劇性情節。

事態發展的經過是這樣的:先是唐王朝主動派人前往吐蕃持書通好,松贊干布予以熱情接待,并派出使者帶著大量金帛入唐回訪,上表求婚。當時,唐太宗以為吐蕃僻處西陲,一向接觸很少,又兼締交伊始,情況不明,想要觀察一段時日再作考慮??墒牵@倒難為了吐蕃的使者,他們覺得回去后不好交代,如果實話實說,會大大傷害了年少氣盛的贊普的自尊心。正在計無所出之時,恰好新繼位的吐谷渾可汗也到長安來朝見,吐蕃使臣便把他抓住了,說是由于受到了他的挑撥,大唐王朝才沒有允婚。松贊干布一怒之下,便發兵討伐吐谷渾;大獲全勝之后,又揮師東進,陳兵于唐屬松州的西境。聲言,如果唐朝不嫁公主,便要提兵深入,大戰一場。戰事就這樣發動起來,結果吐蕃方面殘遭失敗,不得不引兵退還。

敗績與挫折,使松贊干布頭腦變得清醒,也更加認識到大唐王朝的雄厚實力。于是,遣使入長安謝罪,并再次誠懇地向唐請婚。唐太宗不愧是豁達大度的英主,當即答應他們的請求。松贊干布聞訊,喜不自勝,立即備下五千兩黃金和數百件寶物珍玩,作為豐厚的聘禮,由宰相祿東贊率領使團,于貞觀十四年(640)十月,赴長安納聘迎娶。

宰相祿東贊在拜見唐太宗時,首先代表松贊干布當面謝罪。說,我們的贊普年少氣盛,眼見突厥、吐谷渾均蒙陛下恩準結親,唯獨吐蕃遭拒,心中難免不平;又加上誤信使臣謊言,以為大唐小視我們,一時沖動,才鑄成大錯。松州一役之后,他已痛悔失策,立即罷兵回朝,并派出使臣登階請罪。其中種種曲折,想陛下當能諒解。一番話,說得唐太宗龍顏大悅,當即應允派遣宗室女文成公主赴吐蕃和親。唐代畫家閻立本在其作品《步輦圖》中對這一場景做過生動的描繪。至今,這幅名畫還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為了等候公主起程,祿東贊在長安住了三個多月。唐太宗非常重視這門婚事,曾多次召見他。一次,故意嚴肅地對祿東贊說,按照大唐的規矩,凡來迎娶者都必須回答一系列難題。如果有一個題答不上,也休想把公主帶走。接著,他就說出了五件難辦的事:

第一,要把一根綿軟的絲線從九曲明珠的細孔中穿過來;

第二,要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系分別辨認出來;

第三,要在一天之內喝完一百壇酒,吃完一百只羊,并鞣好一百張羊皮;

第四,迎親者夜晚出入宮室不得迷路;

第五,把將去和親的公主混雜在兩千五百名美女中,要一眼就把她認出來。

列出五件事之后,唐王問他能否一一解決。祿東贊答道,為了能成功地迎娶公主,縱有千難萬苦,臣下也在所不辭。

唐太宗馬上讓宮女取來九曲明珠,交給祿東贊去穿線。他接過寶珠,仔細端詳一番,立刻有了主意。他叫手下人取來一條馬尾鬃和一點點蜂蜜,又蹲下身去抓了一只螞蟻。然后,在寶珠細孔的一端外面抹上一點點蜂蜜,并小心翼翼地將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部,再把它從寶珠細孔的另一端放進去。只見螞蟻聞到蜂蜜的甜味之后,便沿著彎彎曲曲的孔道一路向前尋找下去,不一會兒就從寶珠的另一端爬了出來。祿東贊松了一口氣,忙把綿軟的絲線接在作為引線的馬尾鬃上,用手輕輕地一拉馬尾鬃,絲線便順利地穿過了九曲明珠。唐太宗高興地稱贊說,真聰明!

接著,祿東贊又著手解決第二道難題。對于這個在草原上長大的智者來說,這也許算不上是太難的事。他叫手下人先把兩百匹小馬駒和母馬分開來圈養,并且斷絕了馬駒的草料和飲水供應。一天之后,再把母馬和馬駒同時放出,一個個又饑又渴的小馬駒各自飛快地跑到母馬的腹下找奶吃,母馬也用嘴巴親吻著小馬駒的尾脊。這時,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系已一目了然。

就這樣,一般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解決辦法的五道難題,在祿東贊面前一一有了理想的答案。唐太宗惜才如命,贊賞不置,當即宣布一道圣旨:文成公主擇日成行。

3

文成公主生長在皇家,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熟讀經史,多才多藝,而且胸懷遠大的抱負,具有堅強的毅力。訂婚之后,唐太宗曾經幾次召見她,希望她以漢朝的王昭君為榜樣,從唐蕃友好的大局出發,在吐蕃干一番事業。公主盡管對即將遠離父母和家園感到情懷難舍,但她并沒有整天沉浸在憂傷之中。通過與祿東贊詳細交談,她了解到許多情況,事先準備了吐蕃所缺少的日用物資和糧谷、蔬菜種子,以及佛教、儒學方面的經典,農藝、醫藥、歷法、工技等書籍,帶上了一大批精于紡織、刺繡、農事、建筑等各類技藝的熟練工匠。

貞觀十五年(641)一月,文成公主啟程上路,唐太宗命族弟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并親自賜宴,為吐蕃使臣和文成公主餞行。在吐蕃那面,松贊干布也按照約定的日期,親率禁衛軍在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候。到達邏些時,文成公主受到了空前熱烈的歡迎,萬人空巷,群情振奮。松贊干布與大唐公主的婚禮,成為吐蕃人民最盛大的節日。

當日的邏些,雖然已經作為都城,但建筑物不多,仍然給人以荒涼、蕭疏的感覺。那里的發展與建設,多是在文成公主抵達以后展開的。為了迎娶大唐公主,松贊干布提出要專門修建一座城堡。據說,最早的布達拉宮就是為文成公主修建的,后來毀于雷火與兵燹,但當日結婚時的洞房遺址和他們的塑像至今還保存著,松贊干布神采奕奕、英姿煥發,文成公主則端莊沉靜、健美豐腴。

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一往情深,十分尊重。公主篤信佛教,她跋山涉水,萬里迢迢,把一尊釋迦牟尼的佛像帶進西藏。為了供奉這尊佛像,松贊干布授意,由文成公主組織隨行的工匠,完全依照唐朝的式樣修建了一座寺廟,這就是著名的小昭寺。松贊干布極力擁護文成公主弘揚佛法的主張,覺得佛教的教義有利于鞏固王權,維護統治。

雪域高原自然災害很多,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對于戰勝這些災害缺乏信心。過去人們信奉的苯教,宣傳自然界有寧神、龍神、地神三大神魔,人類如果觸犯了他們,就會招致疫癘、病苦和各種自然災害的報復,除了禳祓、趨避,沒有其他辦法。松贊干布對于現實的敵人,包括那些暗殺他父親的內奸和境外入侵的強敵,他無所畏懼,也有辦法對付;可對于這些給人類帶來各種災害的魔神,卻感到無能為力?,F寄希望于佛教,期望能提供一種制伏災禍的超自然力量。

當地傳說,文成公主入藏伊始,便顯示了她超人的智慧。就在小昭寺開光典禮上,一名歹徒為了破壞唐蕃友好關系,企圖刺殺文成公主。由于發現及時,未能得逞,但兇手卻被殺掉,顯然是為了滅口。松贊干布明知兇手的幕后必有在場的內奸指揮,但卻苦于無法察出。當下,文成公主向贊普進言:“我自大唐帶來一口金鐘,能夠辨識忠奸邪正。方法十分簡單,只要把它掛在一間暗室里,在場的每個人都去觸摸一下,便知分曉:若是正直賢臣,撫摸之后,金鐘寂無聲響;如果有奸邪作亂者,手一碰到金鐘,就會響震不停。在長安時,帝王曾多次試驗過,靈驗無比。我們也不妨一試?!?/p>

松贊干布點頭稱善。當即叫公主取來金鐘,布置暗室。不大工夫,一切就序。于是,全體王臣依次進入暗室摸鐘。但自始至終,金鐘也沒有響過。難道奸人根本就不存在,或者沒有在場?還是確有奸邪,卻因金鐘失效,沒有識別出來?人們正在狐疑之中,公主突然下令“點燈照明”,并讓每人都伸出雙手給贊普查看。只見絕大多數人都是手染煙黑,唯有兩人手上干干凈凈。公主厲聲叫人把他們拿下,經過審問,二人對謀劃行刺的罪行一一供認不諱。原來公主事先布置,在鐘上涂以厚厚的松煙,她料定奸人由于心中有鬼,必然不敢撫摸金鐘,這樣就會把自己暴露出來。經過公主一番解釋,贊普和滿朝文武,人人都嘆服她的智慧。

松贊干布在與文成公主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中,對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工藝,始而感到新奇,繼則極度傾慕與向往,萌發了學習大唐文化,改變吐蕃某些落后習俗的強烈愿望。他率先換上了唐太宗賜予的華貴袍服,在他的帶動下,有些大臣也都脫掉了笨重的氈裘,穿上了絲綢做成的中原服裝。過去藏族上層貴族與普通民眾,都是“以氈帳而居,無城郭屋舍”,漢族工匠便向他們傳授了建筑房屋的技術。吐蕃舊俗,人們常以赭色土粉涂面,公主看了覺得不太文明,松贊干布便發出號令改變這種習慣。一時間,唐風所被,濡染了整個邏些。晚唐詩人陳陶在《隴西行》中有句云:“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p>

文成公主十分喜歡雅隆河谷的景色,認為這里地勢平坦,氣候溫潤,花木繁茂,水碧山青,與長安有些相似,遂定居于澤當的昌珠寺。松贊干布萬機之暇,也經常到這里來居住。寺內至今還珍存著據說公主用過的酒壺、陶盆、炊灶和親手刺繡的珍品;昌珠寺周圍的柳林,傳說也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留下來的。

公主在邏些和山南地區,親自教授藏族婦女紡線、織布和挑花、刺繡。還發動來自內地的工匠,向當地民眾傳授平整土地、開挖溝畦、加筑田塍等耕作方法,以及安裝水磨、制造農具、釀酒、制陶等多種技術。松贊干布非常贊賞中原工匠的工作,下令免除他們的差役。

為了擴大漢藏兩族人民的親密合作和經濟文化交流,唐蕃雙方大力整修道路,增設驛站,實施保護商旅的政策,內地各種貨物源源輸入雪域高原,尤以錦繒制品特別為藏族人民所喜愛;西藏的麝香、嫠牛尾等土特產以及一些手工藝品,也暢銷于中原各地?!都t樓夢》第一百零五回中,錦衣軍從寧國府查抄的物品里,有三十卷氆氌。有學者考證,它就是來自雪域高原的貢品。

據統計,從貞觀八年(634)松贊干布第一次派遣使臣赴長安請婚開始,到會昌六年(846)吐蕃王朝崩潰的二百一十三年間,唐蕃雙方使臣往來多達一百九十一次,形成了“金玉綺繡,問遺往來,道路相望,歡好不絕”的良好氛圍。

繼松贊干布之后,他的五世孫赤德祖贊又迎娶了大唐的金城公主,進一步加強了唐蕃之間的親密聯系。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間,雙方先后會盟八次。最后一次是在唐穆宗長慶年間進行的,稱為“長慶會盟”,盟文以漢藏兩種文字刻在石碑上。作為漢藏人民友好的象征和歷史見證,這塊無比珍貴的唐蕃會盟碑,一千多年來一直矗立在拉薩的大昭寺前。

“和親”一詞,早在先秦的文獻中就已出現。但那時是指一般的鄰國修好活動,并沒有姻親關系。嚴格意義上的和親,是指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高層次的婚姻關系。這種名實相符的和親,始于西漢初年,中經隋、唐兩代更趨盛行,后來一直延續到清代,粗略統計,至少在一百五十次以上。和親公主的身份,從皇妹、皇女、親王女,到宗室女、宗室甥女,到功臣女、家人子,直到一般宮女、媵女,多種多樣。目的也不完全相同,但總的都是服從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需要。

如果說,“對于騎士或男爵,以及對于王公本身,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愿”(恩格斯語),那么,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親,就更是一種道地的政治行為。而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雪域奇緣,則是在政治行為之外,加上了一層發自真情的愛戀。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特殊現象。

可以說,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在中外政治史上,特別是上層社會里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跡。他們自幼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社會環境里,民族各異,信仰不同,語言、年齡、生活習慣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可是,當他們從數千里外走到一起之后,卻能破除種種看似難以跨越的障礙,十年如一日,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相互信任,事業上全力支持,從而為雪域高原的繁榮發展、漢藏民族的友誼合作、經濟文化交流,創建了豐功偉績;而且,在愛情生活方面,赤誠相與,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稱得上是“天賜良緣”、完美無瑕的千秋懿范。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對唐王朝一直以子婿自居,保持著極為友好的關系。唐太宗征高麗回朝,他即派宰相祿東贊奉表致賀。表文中說,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地皆為臣妾。作為子婿,自然比其他臣民更加高興。因此,他特制金鵝一只奉獻皇上。鵝高七尺,黃金鑄成,里面可盛酒三斛。后來,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歸國途中,帶回的名貴財物被人劫掠一空,從騎五十人全部戰死,玄策只身逃往吐蕃西境,馳檄求救。松贊干布立即派出精銳部隊接應。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高宗繼位。授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封為西??ね?。松贊干布欣然接受,同時奉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求祭奠于太宗靈座之前,表示他的深切哀悼與懷念之情。高宗非常贊賞他的忠誠友好態度,加封為賓王,并為他刊刻石像,列于昭陵(唐太宗陵墓)玄闕之下。這是當時朝廷的一種特殊禮遇。只有為唐王朝建立過豐功偉業的勛臣和吐谷渾、和田諸王才能享受到這種恩寵。

“世間美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一年過后,藏族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松贊干布病逝于邏些,年僅三十四歲。文成公主悲痛逾常,憶及夫妻將近十年時間政治上的精誠合作、生活上的親密無間,日日潸然垂泣。但她決心繼續留在雪域高原,要將余生全部奉獻給佛祖,奉獻給吐蕃人民。贊普英年早逝的消息傳到長安,唐高宗震驚之余,痛悼不已。朝廷下令為之舉哀,并派遣特使帶著皇帝詔書前來參加祭吊儀式,給予松贊干布以異乎尋常的身后哀榮。

又過去了三十個年頭,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也辭別了人世,享年五十五歲。斯人雖去,風范長存,世世代代活在雪域高原廣大藏族民眾的心里。

4

一千三百多年來,藏族同胞一直深情地懷念著文成公主,每年有兩個紀念節日:藏歷十月十五日文成公主的誕辰和藏歷四月十五日文成公主到達邏些的日子。

原來,藏歷與漢族的夏歷大致相同,這次到西藏采風,我們正好在雅隆河谷趕上了藏歷四月十五日這個值得永遠紀念的節日。大家早早地趕到了昌珠寺,見到許多老年藏族婦女備上果供,陸陸續續趕來祝禱;有些藏族老伯口中誦念禱祠,手里轉動著嘛呢經輪;女孩子們則身穿節日盛裝,頭戴紙帽,載歌載舞。我得知寺內陳列的陶盆、瓦灶為當年文成公主舊物,就是在這里聽一位藏族老媽媽講的。這一天,又是釋迦牟尼誕辰及圓寂的日子,稱為沙噶達瓦節。當地民眾說,文成公主也是神佛,所以和佛祖一樣,向她燒香進貢。

告別了西藏的古都,踏上唐蕃古道,要實地感受一番那里的特異風采。古道東起西安,西到拉薩,經過陜西、甘肅、青海、西藏四省區,全程約三千公里,多數地段都在三千多米高程以上,難怪人們稱它為天路。它像一條金色的哈達,把廣大藏區同祖國的西北部地區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使節往來,商旅、驛路傳輸,走的都是這一條道路。我們這次屬于“逆向行駛”,只走西線一段,取道拉薩、那曲,沿青藏公路南段東北行,然后穿越唐古拉山口,再循青康公路北上,直抵西寧。盡管今天已經鋪設了柏油公路,而且有汽車代步,但山高路險、地形復雜、氣候惡劣,大部分都是穿越人煙稀少的牧區,環境之困苦、行邁之艱難,仍然是其他任何地帶所無法比擬的。實在難以想象,一千三百多年前,擔負著發展唐蕃友好關系、增進漢藏民族友誼的重任而穿行其間的文成公主一行,該是付出何等代價,歷經多少艱辛??!

這里是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結古鎮。我們稍事休息,便隨著一位藏族牧民打扮的導游,溯巴塘河南行,經過白邊草灘,進入了奇峰對峙、林木蔥蘢的白納溝。大家的眼睛唰地一亮,原來,一座清幽古雅、褐色斑駁的廟宇,像一幅鑲嵌在山崖峭壁上的精美浮雕,赫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文成公主廟。廟門旁邊立著一塊不大的石碑,導游告訴我們,上面刻的是古藏文,簡略地記述了建廟經過。寺廟為獨立的藏式平頂建筑,內塑文成公主坐像一尊,頭戴朝冠,耳佩金環,身著唐代盛裝,雙目正視,顯得意態嫻靜、法相莊嚴。兩側各有立像四尊,分列上下兩層,都是在石壁上雕鑿成形,后施彩繪的,均系唐代藝術風格。

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曾在此地停留,向藏族群眾傳授耕作、紡織技術,群眾深情懷念她,便在石壁上圖形造像,后又建筑廟宇,永志不忘。每年都有許多藏傳佛教信徒和中外游客,來此瞻仰朝拜。

當地群眾傳說,由于文成公主的造化、功德,白納溝所有的巖石峭壁都神奇地出現了佛祖的如意化身和各種佛像、經文,但肉眼凡胎卻看不見,以至附近居民誰也不敢隨意動用這里的石頭。有一年,從拉薩來了幾位傳經布道的高僧,路過白納溝,想要支鍋做飯,便到下面去尋找石塊,結果發現每塊石頭上面都有佛像、經文,只好作罷。我們接觸的幾位老人,都說文成公主是天上下凡的菩薩,下界生民都把她當作神佛來奉祀。

第二天,我們繼續驅車北上,來到了瑪多縣的黃河沿,這是黃河源頭的第一個城鎮。“瑪多”就是黃河源頭的意思。黃河沿,在歷史上名氣很大,許多古書上都有記載,因為它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口岸。過去,這里卻連一頂固定的帳篷都沒有;如今,已經發展為一座五業較為繁興的城鎮。黃河在這里奔騰東下,河身上架起一座鋼筋水泥大橋,有“萬里黃河第一橋”之譽。此行的目的地,是去訪察三十多公里外的黃河上游兩個最大的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也就是古時的柏海。松贊干布曾在附近扎營設帳,迎候文成公主的到來。

此間氣候涼爽,地域遼闊,水草豐美,是理想的夏令旅游觀光勝地。我們來到的這一天,正值四月下旬,晴空一碧,蒼穹若洗,朵朵如絮如綿的白云飄蕩在湛藍的天幕上,映襯著波光瀲滟的明湖和連綿起伏的青山,令人心曠神怡。遙想公主當年,在這般詩情畫意的環境里,會見心儀已久的年輕、英俊的藏王,一定也是神癡心醉、意興盎然的。

出行之前,翻檢文獻史料,得知文成公主赴藏途中曾經翻越日月山。原以為一定是一座齊云摩天、橫空出世的高峰,中間還會有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日月山,顧名思義,不就是高接日月的山巒嗎?當我們站在它的面前,實在感到有些名實不符,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說,在萬山如簇的青藏高原,即使放到內地去,它也顯示不出半點兒雄姿勝概。

唯一引人注目之處,是山上色彩斑斕,土呈紅色,雨后尤為鮮艷,所以又稱做交馬赤嶺。古時,中原王朝和吐蕃使者往來,都要在這里互相換乘坐騎,方準入境。這里還是農區與牧區的界嶺,是倒淌河的發源地。東面萬木蔥蘢,村落密集,糧谷繁茂;西面則荒草離離,人煙稀少,山巒綿亙,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地民間傳說,日月山因文成公主摔碎的寶鏡而得名。寶鏡有二,一曰日鏡,一曰月鏡,乃唐太宗所賜。當時,唐王告訴她,鏡中貯盡了中原勝景,每逢思家之時,只要把它打開照上一照,離愁便會劃然消解。這一天,文成公主路經此處,立馬山前,見到“馬后桃花馬前雪”,兩邊光景迥不同,思親懷土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于是,她把寶鏡找出來照了一會兒,一時悲從中來,失聲痛哭,竟然淚水成河,滔滔西去,她隨口吟出:“天下萬川皆東去,唯獨此水向西流。”這就成了今天看到的倒淌河。但是,她很快就清醒過來,察覺到這種情感不對頭,不應眷戀私情而忘懷肩上擔承的和親重任。想到這里,隨手便將兩方鏡子拋了出去,結果甩在東面的日鏡變成了日山,甩在西面的月鏡變成了月山。美麗的傳說,完整地塑造出了一個兒女情腸和英雄肝膽相統一的女杰形象。

從西藏到青海,走遍藏區,隨處都能聽到對文成公主的頌贊。作為未曾出過都門一步的少女,以其宏偉的抱負、非凡的膽識和千古卓絕的獻身精神,毅然離開溫柔富貴之鄉,放棄安樂尊榮的生活,踏上冰封雪裹、嶺峻山高的天涯險境,來到荒涼僻塞、言語阻隔、風習迥異的雪域高原,充當促進漢藏經濟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實在是曠古罕聞、難能可貴的。

5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中,兩個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說不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和親政策,在今天看來,已經是一種陳舊過時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會里,卻不失為維護民族友好關系的一種最佳的選擇。就這方面的貢獻來說,和親匈奴的王昭君與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可稱為光照千秋的“漢唐雙璧”。離開長安時,唐太宗就曾以昭君為榜樣來勖勉文成公主。實踐證明,她沒有辜負君父的重托與期待,而且在許多方面做得更為出色。

但是,一個令人奇怪的現象是,歷代以昭君事跡為題材的詩歌,數量之多是驚人的,僅我所接觸到的就不下七八百首;而唐宋以降的詩人中,詠贊文成公主的作品卻寥寥無幾。既然,功業不殊,經歷相似,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我想,這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與西藏高原的路途阻隔、人跡罕至有直接關系。當然,由于史臣的偏見,造成史籍失載,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部《二十四史》不知為幾多帝王將相作了家譜,哪管是笨伯、白癡,酒囊、飯袋,淫棍、暴徒,也一無遺漏,大書特書??墒?,這樣一位對歷史有過重大貢獻,簡直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的曠代女杰,竟然在新、舊唐書上沒有留下幾行傳記,甚至連她的名字都沒有記載下來。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然而,令人欣慰的卻是,文成公主那不可磨滅的形象卻鐫刻在藏漢兩族普通民眾的心上。那口耳相傳,多如山積的關于文成公主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遍布唐蕃古道和拉薩、山南地區的舊址遺跡、壁畫石刻,就是最好的證明。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黨的民族政策的深入人心,隨著內地與西藏交往的增多,廣大作家、藝術家紛紛拿起筆來熱情歌頌這位雪域高原的拓荒者、中原文化在西藏的播種人,詩歌、散文、音樂、美術作品層出不窮,戲劇界更是紅火,僅在20世紀60年代初,我就先后看到過天津市越劇團、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北方昆曲劇院分別以越劇、話劇、昆曲形式演出的《文成公主》,從心底里感到莫大的欣慰。這次,在拉薩還有幸觀摩了“八大藏戲”之一的《文成公主》,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

當然,民間傳說也有失真之處,而且存在著把文成公主擁上神壇的傾向,對于松贊干布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同素有“小西天”“小天竺”之稱的雪域高原的濃烈的宗教文化氛圍有直接關系。在這里,冷峻的自然物都被賦予了跳蕩的生命,涂上神秘的色彩,現實的物質世界與超現實的精神世界奇異地結合在一起。

再加上,藏民族又是具有高超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夢幻意識的民族,當他們發現沿襲了千百年的帳篷一變而為宮室房屋,粗重的氈裘為輕美的華服所代替,萬古不毛之地長出了上百樣的莊稼、蔬菜……一句話,當暫時還比較落后的雪域高原騰起高度發達的大唐文明的浪花的時候,那里的信教群眾怎能不把為他們帶來奇跡的年輕的贊普和大唐公主奉為天神呢!

哲人費爾巴哈說:“如果太陽老是待在天上不動,它就不會在人心中燃起宗教熱情的火焰。只有當太陽從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懼加到人們頭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現,人這才向它跪下……”神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高高筑起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太仆寺旗| 晋城| 巨野县| 万州区| 宿松县| 逊克县| 张家口市| 洪洞县| 辛集市| 察雅县| 宜良县| 余干县| 甘南县| 台南市| 肃宁县| 庐江县| 阿图什市| 孝感市| 巴南区| 古交市| 西林县| 江山市| 江山市| 焦作市| 酒泉市| 浠水县| 衡水市| 庆云县| 平远县| 临漳县| 潢川县| 湄潭县| 穆棱市| 虎林市| 双鸭山市| 高要市| 五指山市| 南开区| 拜城县|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