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遠古三大部落:華夏、東夷、三苗

人類的進化是從原始群逐漸發展成氏族組織,然后出現部落以及部落的聯盟,直至成立部族,然后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進一步形成,才出現了民族。據我國古代傳說,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曾居住著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這些部落大致可分為華夏、東夷和三苗三大集團。其中華夏部落居于黃河上游,東夷部落居于黃河下游,三苗部落則居住在長江中游。各部落間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地域,和平共處,但也有沖突并因此不斷發生戰爭。

華夏:

華夏是遠古三大部落中最重要的集團,發源于今陜西省的黃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就已順著黃河兩岸散布于中國北方及中部的部分地區了。最早“華”和“夏”沒有連用,“華”含“榮”的意思,《說文解字》曰:“木謂之華,草謂之榮。”“夏”指“人類”或“大”的意思,《說文解字》曰:“夏為中國之人。”在古代,“華夏”、“諸夏”、“華”、“夏”等常混用,雖也用于地名,但更多用于族名。

作為遠古三大部落中最重要的集團,“華夏”成為國家和地名的稱謂。此部落中又有炎帝和黃帝兩大亞族。相傳黃帝與炎帝同出于少典氏和有蟜氏,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氏族發祥于今陜西境內渭水上游一帶,其中炎帝一支族名共工氏。黃帝氏族發祥于陜西北部。兩個氏族世代有婚姻關系,并結成部落聯盟,由黃河流域向南方發展,并與羌人、夷人、戎人、苗人、狄人等融合,奠定了華夏族基礎。并經歷了夏、商、周等歷代,與更多的古代民族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

東夷:

在華夏民族起源的時代,與炎黃部落聯盟并居黃河流域的部落是東夷。對于東夷,《禮記·王制》有:“東方曰夷。”《說文解字》為:“夷,東方之人也。”在遠古傳說時代,東夷環渤海而居,直至江淮。傳說舜出于東夷,商的遠古祖先也是東夷。東夷集團的組成比較復雜。較早的氏族有大皞、少皞、蚩尤。這一集團所居地域,北自山東北部,全盛時達到山東北部全境。西至河南的極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東至海。先秦時期則指居住于今山東半島和淮河中下游的萊夷、徐夷、淮夷等。夏、商、周時代,東方有“九夷”之稱,是許多東方族類相近的氏族部落的統稱。秦漢以后,東夷指我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國等地的族國。總體而言,古代傳說中的東夷,居住地域遼闊,約相當于今天的山東、江蘇、安徽及河南中部以東廣大地區。并較早與黃、炎部落聯盟融合,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三苗:

三苗是遠古時代中國南方諸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泛稱。在古代文獻記載中,堯、舜、禹時代多稱此部落為“苗”、“三苗”、“有苗”,至周代以后,又稱為“蠻”、“南蠻”。三苗主要分布于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游以南一帶。三苗集團與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相比,相對較為落后。三苗集團的組成更為復雜,其最有名的氏族是三苗,伏羲與女媧也屬于這一集團。以鸛鳥為圖騰的驩兜也屬于該集團。與三苗集團關系密切的是祝融氏族。祝融氏族不屬于該集團,但后來遷到了南方“苗蠻”地區,并且其后人成為三苗集團的首領,他個人的名字也成了南方氏族的象征。《書經·堯典》中“分北三苗”反映出堯、舜、禹時代與三苗氏族發生了劇烈的沖突。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戰于丹水(今丹江),打敗三苗。后因其多次作亂,故被堯將一部分人遷到西北三危山,首領驩兜則被流放到崇山。舜時,三苗不戰而屈。禹時,三苗與禹大戰70天,苗大敗,并從此衰落下去。當禹的夏部落聯盟進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出現階級分化。三苗集團在后來向民族化發展的過程中,某些氏族、部落成為后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被有關專家認為與今天苗瑤族有淵源關系。

(李解)

西夏文字知多少

西夏文是我國古代西夏黨項羌族使用的一種文字,又稱蕃文、蕃字。11世紀西夏主李元昊稱帝,命大臣野利榮仁創制,于公元1036年頒行,在西夏境內與漢文同時流行。公元1227年西夏國滅亡之后,黨項羌人后裔仍有人使用。一直使用流傳了約五百多年,此后漸湮沒,成為一種死文字。直到1804年清代史地學家張澍回鄉養病,才被其重新發現。

張澍(1776~1847年),清代著名學者,字百瀹,又字壽谷、時霖等,號介侯、鳩民、介白,涼州府武威縣(今武威市)人。張澍是自西夏文消亡后第一個識別出它的學者,他把這一重要發現記在《書西夏天佑民安碑后》一文中,于1837年收入《養素堂文集》中刊出,他也因此成為乾嘉時期西北史地與西北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

西夏文屬表意文字類型,共有6000多字。因仿漢字而創,故筆畫、結構仿漢字,形體方整,用點、橫、豎、撇、拐,拐鉤等筆畫組字,但筆畫繁復。字體有楷書,行書、篆書、草書四種。在文字構成上,每字由一塊或幾塊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塊,各有含意,絕大多數為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西夏文創制以后就被西夏主李元昊當“國字”來大力推行,應用范圍很廣。專門設立了夏字院,不僅官方文書用西夏文,而且民間的日常交往也使用西夏文,成為舉國上下廣泛使用的文字。主要用于書寫表奏和應用文書,編輯各類字書,撰寫著作,翻澤漢文典籍和佛教經典,篆刻金石等,故而至今留存的西夏文文獻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學者將西夏文獻歸為七類:一是官私應用文書,如《黑水河守將告近稟帖》;二是法律、歷史、文學、醫學方面的著作,如《天盛舊改新定律令》,以國家法律形式全面規范了西夏社會生活;三是字典、辭書,如《文海》、《番漢合時掌中珠》;四是譯漢文的典籍,如《論語》等;五是譯自漢文、藏文的佛經,如今北京圖書館收藏最多,計有120余卷;六是用西夏文書寫、鐫刻的碑文、題記等;七是西夏文印章、牌符、錢幣。

西夏文的創制與使用,對西夏國統治的確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1909年在黑水城遺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獻,現藏于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是目前最豐富的西夏文獻寶庫。此外,在北京、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及英國、法國、瑞典、日本等國也都藏有西夏文文獻。

(李解)

少數民族的史詩和口傳文學

就中國文學發展史而言,漢族文學是其主體,但各少數民族文學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中國文學的豐富性。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在少數民族文化史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源遠流長。

各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敘事詩、謎語、諺語等作品,構成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寶庫。其中不少作品通過古代文人的采集、整理,出現在漢文文獻和少數民族古代典籍之中。新中國建立后,少數民族民間文學遺產得到重視和保護,各民族搜集、整理的民間文學作品數以萬計,它們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畫面,展示了各民族人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文化以及他們的理想。這些藝術作品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對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寶庫極為豐富。根據學者采集到的有影響的神話作品有彝族的創世長詩《阿細的先基》、《查姆》、《勒俄特依》,納西族的《創世紀》,白族的《創世紀》,瑤族的《密洛陀》,侗族的《侗族祖先哪里來》,苗族的《苗族史詩》、《苗族古歌》,哈尼族的《奧色蜜色》,佤族的《西岡里》等。其中大部分神話作品,通過豐富奇特的想象,敘述了原始人類對宇宙開辟、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成、民族起源等的認識和解釋。各民族的創世紀神話,還對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作了獨特的記敘。少數民族神話作品數量眾多,至今仍完整地流傳在民間,內容古樸,想象奇特,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英雄敘事詩也是少數民族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英雄史詩。一般均為宏篇巨制,結構龐大,氣勢磅礴。它往往跨越時空界限,在民間長期流傳,成為這一民族的“百科全書”式的或形象化的歷史。在這些史詩中,最為人稱道的是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這三部史詩被列入世界著名英雄史詩之林。

從目前搜集整理的情況看,《格薩爾王傳》共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 2000多萬字,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就數量來講,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詩,即:古代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奧德修記》,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總和還要多。

民間敘事長詩也是少數民族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以愛情為題材的占大多數,也有些是一般生活敘事詩。優秀作品有彝族的《阿詩瑪》、傣族的《召樹屯》、傈僳族的《逃婚調》、維吾爾族的《艾里甫和賽乃姆》等。這些長詩反映了各民族的現實生活。它提供的有關少數民族生產、生活、風俗習慣、民族性格等的形象畫面,對文學研究、民俗學研究等極有價值。

(陳江勇)

少數民族的歌節

我國少數民族節日眾多,如以節日的主要活動內容來劃分,大致分為宗教、農事、紀念、商貿、文體娛樂、慶賀、生活社交七大類。其中,少數民族的歌節屬于文化娛樂節日中的一種。歌節以壯族為代表,以苗、侗、京、布依族的此類節日居多。廣西防城縣京族每年農歷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盛行盛大的“哈節”,又稱唱哈節,意為精神聽歌,可意譯為歌節。其來歷是為紀念一位以歌聲動員群眾反抗封建壓迫的歌仙。歌節的活動中心是各地的哈亭周圍,唱哈的角色有哈哥和兩位哈妹三人,歌詞主要內容有民間傳說、哲理歌、愛情歌等,在演唱空隙里穿插表演民間舞蹈。廣西壯族的三月三稱為“歌圩節”,其來歷是為紀念歌仙劉三姐,她是對歌活動的創始者和傳播者。歌節的活動中心是各地的歌圩塔棚,對歌的程序是見面歌、邀請歌、盤問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云南花街節從農歷三月三始,每隔一日換一個街場,節期三天。參加者一般有五六千人,多時上萬人。歌節對唱的歌大多是情歌,街場成了尋找戀人的最佳場所。在節日期間,天天上演壯劇,白天演武劇,晚上演文劇,其內容是反映壯族歷史與現實生活的。云南石寶山歌會是在農歷七月二十八至八月一日在劍川石寶山舉行,多以對歌為主。

(吳玲艷)

少數民族歌節

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戲劇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創造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傳統戲劇,成為我國戲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戲劇,主要有白劇,傣劇、彝劇、苗劇、布依戲、壯劇、侗戲、藏劇等。

白劇:

白劇是白族戲曲劇種,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云龍、洱源、鶴慶等縣的白族聚居區,又名“吹吹腔”。據尚存實物資料推算,白劇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有演出,并在光緒年間達到全盛。新中國成立后,成立專業劇團,1960年正式定名為“白劇”。白劇在長期的發展中,受到滇劇的影響,曾形成南北兩派,南派基本保持原有特色,北派帶有滇劇的色彩。吹吹腔源于弋陽腔, 20世紀50年代后吸收了白族曲藝“大本曲”的一些曲調,唱腔豐富,曲調約有50多種,有嚴格的角色行當,分生、旦、凈、丑四行,講究表演程式,臉譜豐富且有特色。白劇唱腔高亢激越,不用伴奏,不分板眼,僅用嗩吶吹奏過門,唱詞格式采用“三七一五”的白族民歌“山花體”,即四句為一段,前三句為七字,后一句為五字。語言則是白語與漢語夾雜使用。傳統劇目有《血汗衫》、《大明血汗衫》、《牟伽陀開辟鶴慶》、《雙猴掛印》等,新中國成立后創編的有《蒼山紅梅》、《望夫云》等。

傣劇:

傣劇是傣族戲曲劇種,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臨滄等傣族聚居區。傣劇是在傣族民間歌舞、民間文學及其他民間表演藝術基礎上,吸收、借鑒漢族戲曲藝術發展而成。其唱腔源于傣族民歌,借鑒傣族宗教敘事歌曲的表現手法,形成基本聲腔,即戲調,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傣劇傳統劇目中只寫唱詞,注重傣族詩歌的傳統韻律。伴奏樂器主要有象腳鼓、铓鑼、鈸,以堂鼓領奏,20世紀50年代后增加了二胡、中胡、三弦、笛子等。傣族劇目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傳統劇目有《千瓣蓮花》、《紅蓮寶》、《娥并與桑洛》、《十二馬》等,新中國成立后創作的有《婚期》、《波巖三回頭》等。

彝劇:

彝劇是彝族戲曲劇種,流行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聚居區。彝族的民間說唱藝術盛行,每逢節日、放牧時,都要邊歌邊舞,祭祀時要請畢摩唱民族“創世紀”。彝劇正是在這些民間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于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彝劇采用民間舞蹈中的舞步和身段,形成具有濃郁舞蹈風格的特色,但未形成完整的表演程式和嚴格的行當分工。彝劇的唱腔由“梅葛調”、“曼莫若調”、“過山調”等民歌小調、舞曲和“月琴曲”、“蘆笙曲”等器樂曲結合形成,又叫做“山歌體”。伴奏樂器有笛子、三弦、蘆笙,俗稱“三大件”。還有月琴、嗩吶、葉子等。彝劇劇目往往取材于民間敘事詩和故事,或者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較有名的劇目有《阿佐分家》、《曼嫫與瑪若》、《半夜羊叫》等。

苗劇:

苗劇是苗族戲曲劇種,又叫做“苗戲”或“苗歌劇”,流行于湖南、廣西、貴州等苗族聚居區。20世紀50年代在苗族民歌、舞蹈等基礎上形成。依分布地區可分為湘西苗劇和廣西苗劇。來自苗族民歌和民間器樂的苗劇音樂,往往據劇情需要加以選用。以苗族民歌“高腔”、“平腔”和巫師音樂為主要唱腔。苗劇多采用苗族舞蹈、苗族武術、巫師舞蹈的步伐,表演較貼近生活。以苗笛、蘆笙、卡協、木葉、牛角琴等為伴奏樂器,有時也加入漢族的弦樂、打擊樂和西洋樂器等。較有名的劇目有《友蓉泮依》、《哈邁》、《邊寨之夜》、《征服鬼山》等。

布依戲:

布依戲是布依族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興義布依族居住區。起源于清乾隆時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布依戲以本民族的八音坐彈戲為主,吸收土戲、板凳戲、布依彩調等民間戲曲、曲藝逐漸形成。唱腔有正調類和民歌類,常用曲調是過場調、正調、反調、扮官調等。在表演上各人物的上、坐、立、舞有不同的程式要求,角色行當分生、旦、凈、丑。伴奏樂器主要是尖子胡琴、樸子胡琴,此外還有短簫、笛子、琵琶、月琴,兼用大鑼、大鈸、鼓等。劇目據取材不同分為正戲和雜戲。正戲據漢族劇目或民間傳說改編,如《王玉蓮》、《八仙過海》等;雜戲則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改編,如《一女嫁多夫》、《金貓和寶瓢》。正戲唱曲用布依語,自報家門等則用漢語;雜戲則唱白都用布依語。

壯劇:

壯劇是壯族戲曲劇種,流行于廣西西部、云南富寧、廣南一帶。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以其語言、音樂唱腔及流行區域的不同而分為北路壯劇和南路壯劇。北路壯劇起源于民歌、唱詩和板凳戲,表演時生、旦都拿扇子邊唱邊說,邊舞邊唱。唱腔為聯曲結構,有正調、平調等,樂器以馬骨胡為主,輔之以葫蘆胡。傳統劇目有《卜牙》、《文龍與肖妮》、《牛郎》等。南路壯劇是在民間的“雙簧戲”基礎上發展而成,常以“呀哈嗨”為襯腔,故而又名“呀哈戲”。唱腔為板腔體,主要有平板、嘆調、采花調等。新中國成立后又吸收當地流行的提線木偶唱腔,從而更加豐富。樂器是清胡為主,土胡輔之。主要劇目有《解臼》、《請客》、《雙狀元》等。壯劇唱詞多用“腰腳韻”、“勒腳韻”等,句式有五字句、七字句、五七言嵌句等。此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柳州、百色等地流行的壯劇又被稱做“師公戲”;在云南發展的壯劇則被稱為云南壯劇,而且根據流行地區又分為富寧壯劇和廣南壯劇兩支。

侗劇:

侗劇是侗族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等地的侗族聚居區,是由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和“擺古”發展而來,始于19世紀初。相傳黎平的侗族吳文彩創編了第一部侗劇《梅良玉》。侗劇唱腔取材于各種侗歌,也采用了一些漢族典調,主要有平板、哀腔等。侗劇演出有一定程式,表演具有說唱特點,動作純樸簡單。樂器有二胡、牛巴腿、琵琶、月琴、侗笛、鼓、鑼等。侗戲來源分為自編和移植兩類,較著名的劇目有《珠郎娘美》、《莽歲榴妹》、《美道》等。

藏劇:

藏劇是藏族戲曲劇種,流行于西藏以及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聚居區。是我國少數民族戲曲中,產生較早、流傳甚廣的劇種之一。據稱14世紀,藏劇就發源于原始宗教儀式與當地土風舞相結合的啞劇跳神,并于17世紀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趨于成熟。藏劇演出分“頓”、“雄”、“扎西”三部分。表演中形成唱、韻、舞、表、白、技、藝等功。唱腔高亢,每個唱腔點能唱7~9字詞句,最多不得超過13字。演唱時用藏語,每個唱腔均有人聲幫和。伴奏主要用皮鼓、銅鈸等。演唱的同時,伴有許多程式化的舞蹈身段以及穿插于劇中的民間歌舞、武功和雜技。在流傳中因流行區域、語音特點以及師承不同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主要分白面具派、藍面具派以及獨角戲形式。主要劇目有《文成公主》、《諾桑王子》、《朗薩雯波》等。

此外,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戲劇還有流行于云南騰沖地區的佤族的清戲,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穿插民族歌舞的新疆曲子和歌劇以及在仫佬族民間歌舞和說唱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仫佬劇,在內蒙古地區用蒙古語演唱的話劇、歌劇,等等。

(李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榕江县| 望都县| 壤塘县| 平阴县| 霍林郭勒市| 永嘉县| 新巴尔虎右旗| 康马县| 洪湖市| 五台县| 克拉玛依市| 华亭县| 湖口县| 乌苏市| 微山县| 嘉峪关市| 庐江县| 安龙县| 陵川县| 景德镇市| 青铜峡市| 白水县| 丰县| 江山市| 海口市| 东方市| 江陵县| 绥棱县| 永靖县| 江山市| 抚顺市| 兴和县| 青海省| 雅江县| 淮滨县| 政和县| 达日县| 河西区| 沙田区|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