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的樹立
洪楊戰役的主腦人物,一方為洪秀全,一方為曾國藩。洪部最有權勢的人,起初是東王楊秀清,故以洪楊并稱;在清朝時,稱為發賊;曾氏以平定發賊之功,死后謚曰文正公。清朝顛覆后,大家認洪秀全為革命的先驅,他的賊名消滅了;曾國藩又得了反革命的罪名。賊與非賊,隨時勢與感情為轉移,本來沒有一定,不過,我們研究歷史的人,最宜注意的就是要以客觀的事實下判斷,不要以主觀的感情下判斷。洪秀全與曾國藩的功罪,我們固然不可以兩方的成敗來斷定,但也不可為感情所蔽,抹殺歷史的事實。本節先就洪秀全樹立太平天國的經過來觀察:
一、洪秀全及首事諸人的略歷 洪氏及首事諸人,事業雖不成功,卻驚動了許多人的耳目,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因此記述他們的稗官野史,也就好比記述《水滸傳》中的人物一樣,人各一說,關于他們的出處、經歷,難得一致的、最正確的記載。茲就各說中比較可靠的采取一二說:
洪秀全,廣東花縣人,生于一八一三年一月十日(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初九日)。一八三三年(道光十三年),由花縣赴廣州應試,歸途中遇一中國基督教徒梁亞發,與以《勸世良言》一書(宣傳基督教義之冊子),洪氏并未閱讀。一八三七年,又往廣州應試,落第,歸而大病,四十日間,幾瀕于死。病中妄夢至一廣廈,莊嚴如宮殿,見一金須黑衣之老翁,命往下界掃除妖魔,救濟一切兄弟姊妹;又見一身長尋丈之士人,稱為彼之長兄,亦諄諄訓以掃除妖魔之事,且謂當為之助。六年后,即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偶然間翻閱前此所得《勸世良言》之小冊子,忽憶及六年前之夢中境況,覺得那個夢不是妄夢,夢中的黑衣老人與身長尋丈之士人,必為天主上帝與耶穌基督,要他掃除妖魔、救濟一切兄弟姊妹,就是要他信奉上帝、救世濟民之意,這本小冊子,恐怕就是承受天命的天書。自此便傾信基督教,并勸他人信奉基督教。一八四四年,與其同學最契之友人馮云山,共往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創設上帝會。后聞香港有一美國牧師名羅伯茲(L. J.Roberts)甚屬有名,便于一八四七年特往香港,求教于羅伯茲;二月后歸花縣,再往廣西與馮云山相晤,則上帝會的會員已近二千人,洪氏遂為其首領,其后會員日益增加。這是洪氏信奉基督教義的由來一說。(英人Meadows及Williams的記載大概與此所述者相同。)
李秀成的供狀,關于洪氏和首事諸王的來歷的敘述,大略如下:“天王洪秀全兄弟共三人,長名仁發,次名仁達,皆前母所生;天王為繼母所生。仁發、仁達皆務農,秀全獨讀書。南王馮云山,為天王同窗友,彼此最相契。道光二十七年(即一八四七年,或謂在道光十七年即一八三七年,此處所言二十七年,疑為李秀成誤記),天王大病,昏迷七日,醒后,忽出異言,勸人信奉上帝,謂信奉上帝者,可免災難,凡不信上帝者,必為蛇虎所吞食。天王本為花縣人,因往廣西說教,行數千里。信奉的兄弟散布各處勸說,天王常密藏深山中,積年,信者日眾,但讀書明理之人多不信,信者多種田貧苦之人。凡種田貧苦之家,每十家必有三五家或七八家信奉。參與起事密謀者僅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天官丞相秦日昌(一作秦日綱)六人;其余附從之人,一無所知,大都皆為謀衣食計。東王楊秀清,住桂平縣平隘山,以種山燒炭為業,本不知兵,信奉上帝后,深得天王信用,一切事權,由他掌管,號令嚴肅,賞罰分明。西王蕭朝貴是武宣縣盧陸峒人,在家種田種山為業,娶天王之妹為妻,故亦重用,為人勇敢,沖鋒第一。南王馮云山在家讀書,甚有才干,六人之中首謀立國者,皆出其謀。北王韋昌輝,桂平縣金田人,此人在家出入衙門,是監生出身,見機靈敏。翼王石達開,桂平縣白沙人,家富讀書,文武兼全。天官丞相秦日昌,亦桂平白沙人,在家傭工,并無才情,只有忠勇誠實,故天王重信。起事教人拜上帝者,皆是六人勸化。我在家之時,并未悉有天王名號,每村每處只知有洪先生而已。”這是李秀成口供中的起事諸人的略歷。(其他關于洪氏及諸王的傳說尚多,不備述。)
二、太平軍崛起的最近原因 在一八五〇年以前,洪秀全等宣傳教義于桂平武宣諸州縣時,正是廣西群盜如毛、各會黨大肆活動的時候。但是洪氏并未參與他們的活動。洪氏宣傳教義的各州縣,有所謂客民與土民的分別,客民大都多由廣東遷入的;洪氏本為廣東人,故加入洪氏的教會的,大概都是客民。土民與客民極不相容,常起沖突。值此盜匪蜂起的時候,各鄉村舉辦團練以自衛,而團練之權,操在土民的士紳的手中,輒借端誣陷客民??兔駷樽孕l計,也組織所謂“保良攻匪會”與團練相抗。而“保良攻匪會”的權,則操在上帝會領袖的手中。(林則徐在粵禁煙時,所上《議覆葉紹本條陳捕盜事宜折》中即謂“各縣紳衿中,多有保良攻匪之公約,不知起自何時”云。)因此被官兵搜捕的會黨頭目,與被團練迫害的客民,皆與上帝會發生最密切的關系,“保良攻匪會”的勢力漸大。土民的士紳見“保良攻匪會”與匪黨和異教會黨聯為一氣,一則激于仇怨,二則恐釀成大亂,屢次鳴官緝捕上帝會頭目。洪秀全與馮云山,皆曾經被捕下獄,得會中極力營救始免。李秀成的供狀也說:“道光二十七八年上下,廣西盜賊四起,擾亂城鎮,各居戶多有團練,團練與拜上帝之人,兩有分別。拜上帝人與拜上帝人為一伙,團練與團練為一伙,各自爭氣,各自逞強,因而逼起……”一八五〇年,大黃江巡檢黃基帶領兵勇,往捕大盜陳阿貴,歸途經過鵬隘山下,對于該處的燒炭工人勒索敲詐。那些工人,大都皆是上帝會的徒黨,便集合許多人和黃基的勇兵相對抗。勇兵敲詐不遂,大罵而去。罵的話大略說:“你們這些拜上帝會的造反的賊子,大兵不久就到了,看你們出錢不出錢。”馮云山得信,便把這群被敲詐威脅的工人領到金田村韋昌輝家去,用一種激奮的語言鼓動他們,此為發難的起點。當他們正在謀發難時,又有一個上帝會信徒陳玉書的妾在新墟被黃基的部下所劫取。玉書來金田投報,便如火上添油。于是發難之議遂定。
三、太平天國的樹立 馮云山、楊秀清等各首領在金田聚議時,洪秀全方匿居花洲村胡以晃家,起兵之議既決定,乃遣人往迎洪氏至金田,推戴為首領;一面派人往各州縣,招集上帝會的黨員,聲勢漸大。于是其他會黨的頭目也有率眾來附的,如貴縣的林鳳祥、揭陽的羅大綱等,各率大股會黨來附,有眾漸近萬人。清廷因廣西群盜四起,特派固原提督向榮帶兵往剿;九月,命林則徐(時為云貴總督,因林前在兩廣得人望,故命之)為欽差大臣,旋又令兼署廣西巡撫;鄭祖琛革職。林則徐行抵廣東病歿,復命李星沅為欽差大臣,接任督辦剿匪事。十一月,清軍攻金田失利,清將伊克坦布戰死。一八五一年二月(咸豐元年正月),洪秀全率軍由金田進至大黃江,與清軍戰,又大勝,始稱太平王;任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馮云山為前導副軍師,韋昌輝為后護又副軍師,石達開為左軍主將。清廷此時才十分注意,復命廣州副都統烏蘭泰與向榮會剿;繼又特命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帶兵往楚粵之交防堵;四月,李星沅病歿,賽尚阿便負剿辦的全責。洪軍自在大黃江戰勝清軍后,雖曾略受小挫,但人數日益加多。加多的原故,半由吸收其他會黨,半由裹脅,李秀成自述加入太平軍的原因說:“天王由思旺到大黃墟,分水旱兩路行營上永安州,路經大黎(李秀成為大黎附近之居民),屯扎五日,將里內之糧食衣服,逢村即??;西王在我家近村居住,傳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飯,何必逃走;臨行營之時,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燒之。寒家無食,故而從他。”(此李氏自謂)到了閏八月初一日,便攻陷永安州,即在永安州城內建國號曰“太平天國”,頒新歷,封楊秀清等以下諸首領為王。為什么以“天國”為國號呢?就是根于他們的教義——萬物皆主于天,天又主于天主,天主名耶火華,為天父,耶穌基督為天父之長子,秀全為天父之次子,故稱耶穌為天兄(這是洪氏的“三位一體”說);秀全承天父天兄之命降世,掃除群妖,救濟天下兄弟姊妹,使共享太平幸福,故國號為“太平天國”,自稱“天王”。他們所頒的新歷,既不是中國舊式的陰歷,也不同歐西的陽歷,定一年為三百六十六日,單月三十一日,雙月三十日;以公歷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咸豐元年十二月十五日)為太平天國元年正月元日;年號之上仍冠以干支甲子等字,但將地支中的“丑”改為“好”,“卯”改為“榮”,“亥”改為“開”,如癸丑稱“癸好”,乙卯稱“乙榮”,癸亥稱“癸開”。這就是他們的新歷法。洪氏自稱王,不稱皇帝,楊、馮等為什么也皆封為王呢?我們看他所下的封王詔書便知,詔書說:
天王詔令通軍大小兵將,各宜認實真道而行。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真神,故天父上主皇上帝以外皆非神也。天父上主皇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又無一人非其所生養,才是上,才是帝,故天父上主皇上帝以外皆不得僭稱上,僭稱帝也。繼自今眾兵將呼稱朕為主則止,不宜稱上,致冒犯天父也。天父是天圣父,天兄是救世圣主,天父天兄才是圣也,繼自今眾兵將呼稱朕為主則止,不可稱圣,致冒犯天父天兄也。天父上主皇上帝是神爺,是魂爺,從前左輔、右弼、前導、后護各軍師,朕命稱為王爺,姑從凡間歪例,據真道論,有些冒犯天父,天父才是爺也。今特封左輔正軍師為東王,管治東方各國;封右弼又正軍師為西王,管治西方各國;封前導副軍師為南王,管治南方各國;封后護又副軍師為北王,管治北方各國;又封達胞(石達開)為翼王,羽翼天朝。以上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另詔后宮稱娘娘,貴妃稱王娘。欽此。(此詔下于辛開十月二十五日,時在永安。)
這道詔書,有兩點可以使我們注意的:一、楊秀清等諸人,在攻陷永安前已稱“王爺”。原來洪氏在宣傳教義的時候,凡入會者不稱師徒,皆稱兄弟,婦女則稱姊妹;蓋欲以平等的精神,網羅群雄,擴張聲勢,而又恰合天主一尊之旨,故以石達開、楊秀清諸雄,也皆與之合作。但諸人皆志不在小,既屬平等兄弟,洪氏作了太平王,他們自然也應該稱王爺。不過方在對清軍作戰的時候,人人稱王,近于群龍無首,號令不能齊一,這種平等的精神,不能不有妨礙;若把皇帝之號奉諸洪氏,楊、石諸人未必愿意;沒有方法,只好以“天王”之名奉諸洪氏,而稱之為“主”,其余諸雄則以東西南北等字冠之,既不亢,又不卑,于統一組織之中,仍不失平等的主旨,這是當時位置分配的折衷辦法;其實當時的勢力,還不出永安州,安有所謂“東方各國”等等給他們管治呢?二、所封各王,皆受東王節制。在對清軍作戰的時候,天王之下還要一個總司號令的人,也是當然的事;但與洪氏最相投、最親密的,起初為馮云山,他又是首先建議起事的人(據李秀成供狀所言);若論才干、知識,又當首推石達開;楊秀清不過是一個由種山燒炭起家的土豪,為什么用他來總司號令呢?原來洪氏的魔力,全在假托神權以懾眾;這一班梟雄,要擁洪氏為傀儡,所以也附和他的神權說;楊秀清對于神權的利用,更越過洪氏一層;他常假天父附身、傳達天語的方法鉗制洪氏,洪氏既畏楊之奸狡又喜其多謀,故更深與結納,委以重權,這是楊秀清攬握大權的由來。(《太平野史·東王楊秀清傳》謂:“秀全怵人,每托諸宗教與神權……秀清知其詐,遂自言能通天語,謂秀全為天兄,天父特命降世為真主,信者益眾。秀全喜。秀清更托天父降其身,謂天兄有過,令秀全跪而授杖以制之;己有過,亦令人杖不少貸。诇人陰私,摘發多奇中。秀全雖不堪,無如何也?!?/span>)
在上述兩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太平天國最初組織的不鞏固,后來太平天國的內亂,也便發生在這兩點上面。
四、天京定都及各種建置與精神 清政府見洪氏等建立國號,改易正朔,知道與尋常的盜匪不同,嚴命賽尚阿等盡力剿辦。向榮和烏蘭泰等傾全力圍攻永安,經月不能下。一八五二年三月(咸豐二年二月),太平軍由永安潰圍,北出陽朔,趨桂林;清軍尾追,烏蘭泰戰死。太平軍圍攻桂林三十日,不能下,棄而北走;陷全州,棄不守;入湖南,遇江忠源所率團練楚勇于蓑衣渡,馮云山中炮死。(這是太平軍第一次被團練兵戰敗,喪失大將的事實。江忠源曾受浙江知縣,丁憂回籍,因新寧毗連桂境,盜匪勢盛,舉辦團練為防衛邑境計,賽尚阿聞其名,令其率所練募勇,助攻太平軍。此在曾國藩創辦湘軍之前。)太平軍雖受小挫,勢不少衰,繼取道州,分軍東出桂陽、郴州,向北急進,達醴陵。七月至長沙,圍七十余日,不能下,蕭朝貴戰死。九月,太平軍棄長沙,向西北常德進軍,經益陽擄船數千,轉渡洞庭湖,陷岳州,得清軍所貯存之軍械大炮無數;沿江而下,十二月,遂陷漢陽、武昌;清湖北巡撫常大淳以下皆被殺。太平軍留武昌一月,復東下,兩江總督陸建瀛由南京率兵西上迎敵,聞風奔逃,太平軍以次攻陷九江、安慶、蕪湖。到一八五三年三月(咸豐三年二月),遂陷南京。當太平軍攻陷武昌時,進兵方向,一時未能確定,或欲西趨荊襄,規取川陜為根據地,傳說因浙江人錢江獻策,乃東下江南。及得南京,楊秀清欲分兵留守,更北進取河南開封為建都地;據李秀成供狀,謂因湖南老水手之言,始定都南京。(供狀謂:“有一駕東王坐船之湖南水手,大聲揚言:親稟東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今得江南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雖系中州之地,只稱穩便,其實不及江南,請東王思之。后來東王竟依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遂移天王駕入南京?!?/span>)改名曰天京。
天京定都后,于是陸續頒定種種建置。關于太平天國各種建置的理想,最好是看他們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的公文書。這種公文書,其名稱雖曰《天朝田畝制度》,實則將他們的軍政、民政、財政、經濟、司法、教育等全部包括在內。試分別舉其大略如次:
第一,軍民合一的組織。原文云:
凡設軍每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設一軍帥;次設軍帥所統五師帥;次設師帥所統五旅帥,共二十五旅帥;次設二十五旅帥各所統五卒長,共一百二十五卒長;次設一百二十五卒長各所統四兩司馬,共五百兩司馬;次設五百兩司馬各所統五伍長,共二千五百伍長;次設二千五百伍長各所統四伍卒,共一萬伍卒;通一軍人數,共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凡設軍以后,人家添多,添多五家,另設一伍長;添多二十六家,另設一兩司馬;添多一百零五家,另設一卒長;添多五百二十六家,另設一旅帥;添多二千六百三十一家,另設一師帥;共添多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另設一軍帥。未設軍帥前,其師帥以下官,仍歸舊軍帥統屬。既設軍帥,則歸本軍帥統屬。凡天下每一夫有妻、子女約三四口或五六七八九口,則出一人為兵,其余鰥寡孤獨廢疾免役,皆頒國庫以養。(這是本于《周禮》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的組織,兵農合一的。)
第二,設官等級,朝內由軍師下遞至將軍,地方由欽命總制下遞至兩司馬,內外一氣相含。原文云:
凡一軍典分田二、典刑法二、典錢谷二、典入二、典出二、俱一正一副,即以師帥、旅帥兼攝;當其任者掌其事,不當其任者亦贊其事。凡一軍一切生死黜陟等事,軍帥詳監軍,監軍詳欽命總制,欽命總制次詳將軍、侍衛、指揮、檢點、丞相,丞相稟軍師,軍師奏天王,天王降旨,軍師遵行。(總制以下為地方官,將軍以上為朝內官。東西南北各王皆為軍師。各王府皆有丞相。丞相各以天、地、春、夏、秋、冬等字冠之,又分“正”、“副”、“又正”、“又副”四位,如“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地官、春官以下皆同。因此丞相一等,專就天王府言,已達二十四人。合東王等各府計之,則更多矣。)
第三,兩司馬為最下層之基本單位,管理財政、教育、司法等一切政務。原文云:
凡二十五家中設國庫一、禮拜堂一,兩司馬居之?!矁伤抉R辦其二十五家中婚娶吉喜等事,總是祭告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切舊時歪例盡除?!涠寮抑型泳闳罩炼Y拜堂,兩司馬教讀《舊遺詔圣書》、《新遺詔圣書》及《真命詔旨書》焉。凡禮拜日,伍長各率男婦至禮拜堂,分別男行女行,講聽道理,贊頌天父上主皇上帝焉。(教育)凡二十五家中力農者有賞,惰農者有罰。或各家有爭訟,兩造俱赴兩司馬,兩司馬聽其曲直。不息,則兩司馬挈兩造赴卒長,卒長聽其曲直。不息,則卒長尚其事于旅帥、師帥、典執法及軍帥,軍帥會同典執法判斷之。既成獄辭,軍帥又必尚其事于監軍。監軍詳總制、將軍、侍衛、指揮、檢點及丞相,丞相稟軍師;軍師奏天王,天王降旨?!ㄋ痉ǎ?/p>
第四,經濟財政制度,又分三點:(一)土地公有依人口平均分配;(二)余糧余財歸公,由公家支配運用;(三)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原文云:
凡田分九等:其田一畝早晚兩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為尚中田(自此以下每少一百斤則降一等);可出四百斤者,為下下田。尚尚田一畝當尚中田一畝一分;當尚下田一畝二分;當中尚田一畝三分五厘;當中中田一畝五分;當中下田一畝五分七厘;當下尚田二畝;當下中田二畝四分;當下下田三畝。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凡天下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也。凡男婦每一人十六歲以上受田,多于十五歲以下一半;如十六歲以上分尚尚田一畝,則十五歲以下減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歲以上分下下田三畝,則十五歲以下減其半,分下下田一畝五分。(此土地公有,依人口平均分配。)
凡當收成時,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均,人人飽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但兩司馬存其錢谷數于簿,上其數于典錢谷及典出入?!捕寮抑兴谢槿浽孪彩?,俱用國庫,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錢。如一家有婚娶彌月事,給錢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總要用之有節,以備兵荒。(此余糧余財歸公,由公家支配運用。)
凡天下樹墻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雞,二母彘,勿失其時;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長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ù俗越o自足的經濟主義。太平天國的人物腦識中,不需要有交換的商事與商人。)
以上是太平天國各種建置的概要。這種建置的理想來源,大都是出于《周禮》、《孟子》,而以天主一尊、人人平等的宗教理論貫串之。但是上列各項,都能見諸實行么?關于軍民的組織及官制等各項,都是實行的。關于經濟、財政各點,最重要的是土地公有依口平均分配的一事,則徒為紙上的空文。因為太平軍所占領的,只有各都會城鎮;縱使有些鄉區地方,也在他們的政令管轄之下,但當軍事擾攘之時,人民心理對于太平軍尚懷反感;這種制度,實無施行的可能。但是財物歸公一項,則在太平軍起事之初,即嚴格實行。凡他們所擄獲的各種物品,無論糧食衣服及一切金銀錢貨,不許私藏隱沒。及至天京定都以后,在天京設立所謂“圣庫”及“圣糧館”。凡行軍所得各物,一切皆納諸圣庫或圣糧館。軍需、官俸、男女口糧,皆由圣糧館及圣庫頒給。如有私藏銀十兩金一兩者,即為犯天條。無論何人,犯者皆依天條治罪。但是到了楊韋之亂以后,這種天條就等于具文了。至于太平天國的全精神,可以看他們的《天討胡虜檄》;那篇檄文,是在永安建國后發布的,節錄首段于下:
……予惟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虜之天下也;衣食者,上帝之衣食,非胡虜之衣食也;子女人民者,上帝之子女人民,非胡虜之子女人民也。概自滿洲肆毒,混亂中國,而中國以六合之大,九洲之眾,一任其胡行,而恬不為怪,中國尚得謂有人乎。妖胡虐焰燔蒼穹,淫毒穢宸極,腥風播于四海,妖氛慘于五胡,而中國之人,反低首下心,甘為臣仆。甚矣哉,中國之無人也。夫中國首也,胡虜足也;中國神州也,胡虜妖人也。中國名為神州者何?天父上帝真神也,天地山海是其造成,故從前以神州名中國也。胡虜目為妖人者何?蛇魔閻羅妖邪鬼也,韃靼妖胡惟此敬拜,故當今以妖人目胡虜也。奈何足反加首,妖人反盜神州,驅我中國悉變妖魔也?!?/p>
這篇檄文所表顯的精神有兩個方面:一、尊奉天主;二、排滿。概括地說,就是將神權主義與種族主義融合為一。洪氏最初是假托天主利用神權的人;但就天主的教義理論說,凡人民皆為天父之子女,皆屬平等,便不宜有種族的界限,則與排滿的種族主義不相容。但當時先上帝會而存在者,已有許多“反清復明”的會黨,如三合會等種種名目,頗能鼓動一般人心,勢力卻是不小。洪氏要把當時各會黨的勢力壓倒,將各會黨納入自己勢力范圍之下,非將排滿的種族主義納入神權主義之中不可。日人稻葉君山說:“洪王嘗語人曰,三合會之目的,在反清復明,其會之組織在康熙朝,其目的亦可謂適當;然至二百年后之今日,反清可也,復明則未知其是。吾既恢復舊河山,不可不建立新朝;今時尚復用復明之語,焉能振起人心耶?若吾人說真教,賴上帝有威力之援助,則吾輩數人,可抵敵人百萬,予不知所以尊奉孫臏、吳起、孔明等名將者何在,且彼三合會諸豪杰有何價值也?!保?span id="m9ftov2" class="kt_102">見稻葉君山《清朝全史》)這就是要用神權主義吸收種族主義的意思。雖然容許排滿,但須在尊奉天主的教義之下排滿。故太平天國的主義精神,表面上雖有種族主義與神權主義的兩端,實際的主要精神,完全是利用神權;故國曰“天國”,王曰“天王”,一切建置皆稱天;詔曰“天命詔書”,法律曰“天條書”,王官曰“天官”,金庫曰“圣庫”,糧棧曰“圣糧館”,開科取士曰“天試”,天試的命題有“天父七日造成山海論”、“真道豈與世道相同論”,所頒行教育小孩的“三字經”起首兩句便是“皇上帝,造天地”,幼學詩的起首兩句便是“真神皇上帝,萬國盡尊崇”。所頒的田制,雖然沿用中國歷史上的均田制,但是采用均田制的理由,也是說天下之田,皆為天父上主所造,即為天父上主所有,天下之人,宜均享天父上主之福,有田同耕,有飯同吃;不許私藏財物金銀的理由,也是說天下的金銀財寶,皆為天父上主所有,只能歸諸圣庫、圣糧館,大家公用;形成一種天國的共產組織。蓋無處不表顯其利用神權的精神。所以太平天國在形式上對于中國的宗教、政治、經濟,仿佛都是革命的,但在精神上,這種革命,實在不是合乎現代精神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