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戰爭的經過及其結果
穿鼻海戰及此次海戰以前的行動,皆為義律臨機應變的行動。英國方面得到義律陸續的報告及穿鼻海戰的消息后,朝野議論,漸趨喧囂;政府黨謂中國侵害英人生命財產自由,侮辱英國民族,主張向中國開戰;反對黨則責備政府對于鴉片貿易,不早取締,使中國不知英政府真正意向之所在,此次事變,政府宜負責任,反對開戰。但是倫敦各工商業團體,都想擴張新商場,和在中國的英商表同情,力促政府采用強硬敏活的手段,主戰的空氣漸濃厚。巴馬斯頓遂承認義律的行動,到一八四〇年春初,在國會中經過一番論戰之后,便得多數贊助出兵。中國方面,道光帝對于林則徐的處置行動也十分激勵他,叫他不要畏葸,(道光帝對于林則徐上奏的朱批,有“朕不慮卿等孟浪,但誡卿等不可畏葸”,又諭言“該夷目自外生成,有心尋釁,既已大張撻伐,何難再示兵威”等語。)林于是大治戰備,不過他所治的戰備,只是防制夷船闖入的戰備,并且實際上沒有真能防制的效能。從開戰到最后《南京條約》簽訂,前后約三年(一八四〇年至一八四二年),經過的事實,可分為三個段落:
一、由開戰至琦善任欽差大臣,在廣東與義律簽訂議和草約 一八四〇年春初,英政府特任佐治·義律為全權(George Elliot,中國官文書譯為加至·義律或懿律,即甲必丹·義律之從兄弟),派遣多數軍艦陸續東來,伯麥大佐(Sir. J. G.Rremer)為陸戰隊司令官,佐治·義律任海陸兩軍總司令官。六月,抵廣東口外,(計軍艦十六艘有大炮五百四十門,武裝輪船四艘,軍隊輸送及各種軍需運送船二十八艘,武裝完整之陸軍四千人。)即下令宣告封鎖珠江及廣東???;又由甲必丹·義律署名發布一道譯成漢文的布告,大略說:中國大使林、鄧等違玩詔旨,壓迫英國商務監督及商人,以欺騙之詞蒙蔽中國皇帝,故大英國主特命大員來中國海疆各境,畀將各項實情,上達中國朝廷,以求和平及商務之發達。……各地居民對于英國軍民茍不抵抗,英軍一律保護,其有攜帶貨物接濟英軍者,尤必從優給價。且自林、鄧捏詞請停止英國貿易后,中外商人皆受虧累;現英國將帥遵國主諭旨,不許內地船只出入廣東各??冢睾蛴ㄉ袒謴秃螅紲矢鞔鋈耄└魈幧檀瑏碛煌2粗Q易者,一概無阻。這種布告是想把中國商民和政府分開,即所謂勾誘漢奸的術策;以違玩詔旨、欺騙皇帝的罪名加諸林、鄧,使中國朝廷不信任林、鄧,又是一種反間的術策(這兩種術策都發生了效力)。中國的記載,往往說則徐設防甚嚴,英軍無隙可乘,故舍廣東而北進;其實英軍最初不向廣東進兵,而以封鎖廣東向北方進行交涉,為英軍預定的計劃。當佐治·義律由英出發時,巴馬斯頓于訓令外,附以外務部致中國大吏公函三件,并譯成漢文:其一,使相機送交廣東當局,如廣東不能達目的,則北上,以第二函送交揚子江口附近的大吏;再不能達,則再北上,以第三函送交天津白河口附近的大吏。佐治·義律等至廣東,知林則徐方在意氣盛旺的頭上,故即采封鎖廣東,向北方進行的政策。(劉彥《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史》謂“義律遣使至廣東議和,則徐不應”,似非事實。查林則徐奏牘中絕無此事,林氏在粵所辦各事,即極細微者,亦據實奏聞,如有義律遣使議和之事,林必奏明。查外人記載,亦未有義律遣使至廣州議和事。)佐治·義律及甲必丹·義律于六月三十日,率艦隊由廣東海面北進,七月二日過廈門,命一快走艦樹白旗,謀將第一函送達福建當局,廈門守吏開炮拒之(此時中國方面尚不知白旗為停止攻戰的記號),英艦還炮應戰,第一函不能達。七月四日,英艦隊達舟山列島之定海,該地全無戰備,英軍于次日占領。十日,進至寧波,復用小艇樹白旗,謀將第二函送達浙江大吏;此次送函之船雖未遭抵抗,但當局得函后,照錄一份,仍將原函拒卻。(浙省當局亦未將函中內容奏明,但云“英夷勒令民船夫送書求奏朝廷許可通商,奸計叵測,故拒未收受,現已加倍防范”云云。)義律等于是又將寧波及揚子江口一帶支配兵艦封鎖。于七月二十八日向天津白河口進發。八月十五日,第三函始得由直隸總督琦善接受。琦善接受該函后,曾與甲必丹·義律會晤,經過一番談判,并將英外務部原函的內容大略奏明朝廷,謂英吉利“遞字訴屈”。他想用柔軟手段,把義律兄弟及英國艦隊弄回廣東方面去,了事。原來自義律發出前記的布告,說林、鄧捏詞蒙蔽朝廷后,接著沿海各省,皆受英艦的侵擾,各省大吏,對于林則徐的行動都不滿足,以為他邀功惹禍,蜚語四起;此時當權的軍機大臣為穆彰阿,也不以林氏的主動為然,從中鼓煽,漸至道光帝對于林氏的信任也動搖起來,以為英人別有委屈,林氏或真有捏詞蒙奏的處所(其實林氏在粵的行動,無一不據實奏明)。英艦隊在白河口外示威,北京朝廷極感不安,琦善既居直隸總督地位,對于畿輔的安全負有重責,萬一英艦闖入白河口,驚擾畿輔,他必受嚴重處分,故以使英艦隊離去白河口南下為唯一要圖。因此另簡大員赴粵查辦,成為當時的廟謨;對于義律,也便以事端真相,須往粵查明后方能定奪為詞,請其率艦南旋,以廣東為談判地點。義律以為有談判可能,于九月十五日離去白河,返舟山列島之定海。前此定海失守后,伊里布被任為欽差大臣,馳往浙省查辦,相機收回定海;至此復命琦善為欽差大臣,馳往廣東查辦(未幾,兼任粵督),林則徐、鄧廷楨皆革職交部議處。(林免職在是年九月,初命來京聽候部議,旋命留粵備查問差委,旋又命赴浙效力,明年五月命從重發往伊犁效力,旋命赴東河效力,未幾,卒發往伊犁效力。)義律在舟山與伊里布關于舟山方面休戰事情,略事接洽后,便南下澳門。琦善于十二月十六日到廣東,旋與義律從事談判。琦善以為英人的目的,不過在通商,只要許他們恢復通商,便可和平了事。在天津時,百方敷衍義律,使他離開北方。及至他自己到了廣東,仍想用敷衍手段了事,對于義律,表示十分和平的態度,盡反林則徐的強硬抵抗政策。惟對于義律要求割讓香港一事,則以割讓領土,不能得皇帝的許可拒絕他。義律見他不肯讓步,便準備進攻,于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陰歷十二月十五日)攻陷虎門外的沙角、大角二炮臺,并有進攻虎門之勢。琦善大驚,遣使再向義律繼續和議,旋于一月二十日與義律簽訂草約,其要點如下:
(一)以香港全島割讓于英國,惟商業上正當諸稅,仍須納稅中國政府,如在黃埔時;
(二)償金六百萬元于英政府,即交一百萬元,其余分年于一八四六年止交清;
(三)兩國公事上交際用對等形式;
(四)廣東通商于陰歷新年十日后即行恢復。(琦善所奏呈之早約,與英人所發表者不同。第一條為:“準令英人仍來廣東通商,并準就新安縣屬之香港地方一處寄居,應永遠遵照,不得再有滋擾并不得再赴他省貿易?!钡诙l無。第三條:“所有一切貿易事宜亦應仍舊,與例設洋商妥為議辦,不必與天朝在粵官吏通達公文?!?/span>)
此草約簽訂,同時義律允即交還大角、沙角二炮臺及舟山列島之定海。琦善希望以收回此等地方,緩和皇帝的怒氣。于是于簽訂草約后,一面英人即撤退舟山列島艦隊,以定海交還伊里布,大角、沙角之兵亦撤退;一面即由琦善布告香港由英人管轄(一月十三日),義律便宣布組織香港行政廳,建屋開埠,視為己有了。是為此次戰爭經過的第一段。
二、由琦善簽訂草約至奕山任欽差大臣,第二次與義律簽訂休戰條約 琦善與義律所定的草約,兩方面的政府都不承認。英政府謂義律未能遵守政府訓令的意思,償金既太少,而香港的割讓,尚須交納諸稅,則不能完全算為英國所有;故于接到報告后,即召還義律,另派璞鼎查(Sir. Honry Pottinger)為全權(璞氏未到以前,仍由義律主持一切)。中國政府方面,琦善雖為代表皇帝的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但他的主要任務是查辦:“查”就是查探林則徐對于英人的處理是否失當;如有失當,即糾正之。所“辦”的,只能辦到糾正林氏的失當而止;即要增開商埠,亦所不許,何況割地償金呢?(觀道光二十年十二月歷次批答琦善的諭旨可知。)琦善一面迫于皇帝的威壓,一面迫于英人的要挾;起初以為英人可以敷衍搪塞,及到無可敷衍,始奏稱:“英吉利……向共知其僅長水戰。今詎料其并有陸兵,戰船則大小悉備,火器則遠近兼施,占奪炮臺后,勢將直擊虎門,進攻省垣,拒守實難,不得已允其代為奏懇于外洋寄寓一所……”其實,此時已將香港讓給英人了?;实劢拥剿淖嗾郏蟀l雷霆,立刻任命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領欽差大臣,尚書隆文、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調遣大軍馳赴廣東剿辦;以為大軍一到,可以立刻把英軍掃盡。琦善得到派兵來粵的消息,十分狼狽,又奏稱:“英吉利現已遣人前赴浙江交還定海,并將沙角、大角炮臺及原奪師船、鹽船,逐一獻出,均經驗收;兵船全數退出外洋;奴才查勘各情形,地勢則無險可扼,軍械則無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若與交鋒,實無把握,不如暫示羈縻?!被实叟I說:“朕斷不能似汝之甘受欺侮,迷而不返,膽敢背諭朕旨,仍然接受夷書懇求,實出情理之外,是何肺腑,無能不堪之至;汝被人恐嚇,甘為此遺臭萬年之舉,今又摘舉數端恐嚇于朕,朕不懼焉?!蔽磶祝磳㈢聘锫?,鎖拿解京,所有家產查抄入官。
義律知道大兵將到,便以先發制人的策略,進兵虎門,于二月二十六日占領虎門諸炮臺,關天培戰死,珠江以內的防御工事為前此林則徐所設施的,悉被破毀。此時,提督楊芳所領的大軍萬人雖已到了廣州,然珠江要害,已盡為英軍所占,楊芳束手無策,由各國商人介紹請求休戰,義律雖允許,戰備未撤。到了四月三十日(陰歷二月十三日),奕山、隆文及他們所率領的大軍到了廣東,又經營戰備,義律來文詰問,不得要領,戰事復起。到五月二十五日,廣州城周圍的炮臺及各要害,悉被英軍占領,廣州城全被包圍,大軍數萬人,都閉處城內,絲毫不能有為。奕山決計請和,英軍初不聽,后命公行商人某及廣州知府余寶莼臨英人陣地哀請,始允休戰,成立休戰條約如下:
(一)于一星期內,交納英軍費六百萬元,簽約日即交一百萬(二十七日);
(二)官軍退去城外六十英里以外之地;
(三)英軍退出虎門;
(四)香港割讓事,俟異日協定;
(五)交換俘虜。
這不過是將六百萬元的巨款,延救廣州城的生命,但是奕山奏上皇帝則說是英軍請和。道光帝起初天天盼望捷報,當楊芳奏請休戰時,尚嚴旨切責,說他遷延觀望,有意阻撓;及接到奕山的奏請,雖知道奕山已迫于無可如何,但仍以為請和休戰,真是出于英人的意思,批答奕山的諭旨謂:“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準令通商,惟當嚴諭該目,立即將各兵船退出外洋,交還炮臺,仍須懔遵前定條例,只準照常通商,不準夾帶違禁煙土?!辈恢肋€有割地的大問題留待解決。休戰后一個多月,奕山對于割地的嚴重問題,還是遷延敷衍,不敢向皇帝道及一字,皇帝始終如在夢里,還要他“飭令英夷出具切實甘結,遵守約束”。(到是年九、十月間,皇帝屢下諭旨責問奕山何不收復香港,奕山奏報還說:“香港地方,洋人并不久居?!?/span>)英人對于香港的割讓,雖知道中國皇帝尚未裁可,但已經組織了香港行政廳,頒布各種港務規則,作為大活動的根據地了。是為此次戰爭經過的第二段。到八月十日,英國新任全權璞鼎查抵澳門,開始最后一段的大活動。
三、戰事再起至《南京條約》 璞鼎查由倫敦出發時,巴馬斯敦授與他的訓令,叫他對于廣東方面,除保持香港作根據地外,不要在廣東和中國大吏進行談判,宜即向北方進展,將已交還之定海,再行占領,進據揚子江要地,或北達白河口時,方可開始談判;談判時要求賠償,務須詳細調查細目,獲得滿足的結果,對于將來英商安全的保障,商埠的擴張,香港的割讓,務必達到目的而后罷手。故自璞鼎查到澳門后,廣東方面反歸無事。璞氏留兵艦數艘守香港,率領其余各艦,于陽歷八月二十六日攻陷廈門,留兵據守鼓浪嶼,再北進,九月五日達定海,定海自前次英兵退去后已增設防御工事,并駐重兵,但終無抵抗的力量,到十月一日卒為英軍所占領;十日英軍又陷鎮海。十三日又陷寧波,欽差大臣裕謙投水死;于是浙東全被英軍勢力所宰制。
道光帝聞廈門及浙東各地失陷,異常憤怒,任奕經為揚威將軍,征調川陜各省軍隊,并許招集江淮沿海義勇兵數萬人,謀規復已失各地。英政府也于九月下旬,就印度方面增發海陸援軍。璞鼎查于攻陷浙東各地后,援軍未到前,乘機休養兵力,自回香港,處理香港及廣東方面商務關系。(廣東自奕山與義律訂立休戰條約后,即開始通商,此后廣東以北沿海各省雖在戰爭狀態中,廣東與英人通商,并未停止。奕山惟填河筑堡以防英軍再攻,其實英軍已不理廣東了。)英國增發的援軍到后,(計有軍艦二十艘,載炮六百六十八門,武裝輪船十四艘,載炮五十六門,病院船九艘,以外尚有測量船、運送船多艘,陸軍除炮兵外,步隊達一萬人以上。)再開始由寧波進軍活動。奕經規復漸東的計劃,完全失敗。英軍于一八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攻陷乍浦,六月十六日攻陷吳淞,十九日陷上海,自此沿江西進,七月二一日便攻陷鎮江。鎮江是當日南北運道的要沖,被陷后,公私皆大受創痛。英軍占領鎮江后,進行還不曾停止;于鎮江配置相當的守兵,便向南京進兵。八月十日,南京已在英軍炮火威脅之下,和議的機會,至此始十分成熟。
此時江浙方面的重要大員為欽差大臣署杭州將軍耆英、伊里布(前任欽差大臣,因定海失陷奪職,旋復授七品頂戴,令赴浙效力)、浙江巡撫劉韻阿、兩江總督牛鑒等。自規復浙東失敗后,這一班人都失了抵抗的勇氣,極力運動講和;但是他們求和的苦衷,一方面不易得英軍的信任諒解,一方面不易得皇帝的許可。他們向英軍求和的信使,由乍浦尾隨至吳淞上海,英軍并力西進,全然不為所動。他們向皇帝上奏請和,尤難措詞,因為皇帝在盛怒之下,極難表示和意;牛鑒于吳淞、上海失守后,奏請仿照乾隆年間征緬罷兵仍許朝貢事,準予英人通商,皇帝批答他說:“朕之用兵實出于萬不得已,若將征緬之事比擬,事不相類,擬甚不倫,想卿必為伊里布簧惑矣;朕愈加憂憤;倘將士有所窺伺,稍有解體,將成瓦解,可設想耶,總因朕無知人之明,自恨自愧?!迸hb豈不自知以征緬相比,為擬甚不倫,因恐觸犯皇帝的盛怒,故有此擬甚不倫的請求;但皇帝還是不肯表示和意。及到鎮江失守后,皇帝才知道他自己的兵威是靠不住的了,對于牛鑒、伊里布、耆英等各人的奏請才有允許的表示。(但是那種允許和議的表示,還帶有假裝硬漢的聲口,如說“萬一仍不受撫,不得不大張撻伐,奮力攻剿”;又如說“如果就我范圍,即可籌定大局……如情詞恭順,再遣職分較大之員,速行定議;倘竟桀驁不馴,難以理喻,現在兵力已集,地險可守,全在該大臣等激勵將士,或竟出奇致勝,懋建殊勛,該大臣之功甚偉也”。)耆英等得到允許講和的表示,再三向英人乞求,璞鼎查起初以他們沒有講和的全權,拒絕他們的請求;后經提出全權的證據(八月十四日),璞鼎查開出講和最低限度的條件,限立即承認,否則即行炮擊南京;耆英等無法,只得將各項條件全部承認。八月二十六日,議定條文,二十九日由耆英、牛鑒、伊里布往英國軍艦“孔回利斯號”(Cornwallis)與璞鼎查簽字。條約全文共十三條,其主要之點如下:
(一)中國政府納賠償銀二千一百萬元與英國政府——內軍費賠償一千二百萬元,公行積欠債務三百萬元(公行專利制度從此永遠廢止),鴉片償還六百萬元——分年交清。英軍于第一年收到六百萬元時,即退去揚子江各要隘駐軍;舟山、鼓浪嶼二處,須俟償金全納,通商五口岸開放后,方行退去。
(二)中國政府以香港全島,永遠割讓于英國。
(三)中國政府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開為通商口岸,許英國設立商館,英商及其家族得自由居住往來。
(四)英商貨物進出口稅,應秉公議定則例;英商貨物照例納進口稅后,準由中國商人販運內地各處,不得再加稅課。
(五)以后兩國往來文書,用平等款式。
此次的條約真是所謂“城下之盟”;事先并未訂有什么休戰條約,英軍開出條款時,只許有翻譯文字及條文細目的商酌,不許有內容的修改變更;這就是不平等條約的“嚆矢”。后來英國人批評說:在歐洲的外交家,對于一種條約的字句命意,遲回審慎,不知如何的敏銳警惕;但當時的《南京條約》,定議于俄頃之間,不曾費中國當局片刻的注意審慎,因為他們全被那種惶恐不安的心理所宰制;他們的視線所集注的唯一重要點,就是如何使英軍立即退去,這是很實在的情形。因為他們以免去英軍的炮擊及其退去為唯一的目的,故對中國所視為戰爭原因的鴉片問題,訂約時除賠償被銷毀的鴉片價值外,關于以后販賣應該禁止與否竟不涉及;而英國方面向來所不滿足的皆一一滿足,并且超過滿足點以外,如香港的取得及關稅協定權便是。割地償金是戰敗國所應該忍受的,故香港的喪失,猶有可說,關稅自主權被束縛的一點,實為中國的致命傷;但當時政府中一般的當局者,無一人夢想及此。他們所最傷心的,除割地償金外,就是以后兩國交際來往公文,須用平等款式的一點;以堂堂的天朝,須與夷人用平等款式,真是“冠履倒置”、“天翻地覆”了;但一時敵不住夷人的炮火,只好暫時忍受,再等機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