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膽囊炎、膽石癥

膽囊炎與膽石癥是腹部外科常見病。膽囊炎臨床常見的有急、慢性之分,是膽囊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女性發病率偏高,發病年齡多數在20~50歲之間,發病原因主要是細菌感染、膽道阻塞及膽固醇代謝失常。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飲食不節、進食油膩炙燉之品、寒溫不調、情志不暢及蟲積等因素,導致肝膽氣滯、濕熱壅阻、通降失常而成。

膽石癥是指膽道系統內有膽結石。膽結石可發生于膽囊或膽管。本病平時大多無癥狀,部分患者僅表現為一般的消化不良癥狀。當膽石從膽囊移動至囊膽管或膽總管,或從擴張的膽總管移行至壺腹部時,由于膽囊或膽總管平滑肌擴張及痙攣,因而產生膽絞痛。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為持續性發作,陣發性加劇,并向右肩或腰背部放射,常伴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惡心嘔吐,畏寒發熱以及黃疸。中醫認為寒溫不適、飲食不節、過食油膩或蟲積等均可導致肝膽氣滯,濕熱壅阻,影響肝的疏泄和膽的通降,使膽汁排泄不暢,日積月累,久經煎熬,聚結成石。結石阻滯,不通則痛,則發為脅痛。

發泡膏(治脅痛)

藥物組成 斑蝥、白芥子各等份,二甲基亞砜適量。

制法 上藥分別研末,和勻,以20%二甲基亞砜調如軟膏狀。

用法 用時取如麥粒大藥膏置膏藥中心,貼右脅阿是穴及背部膽俞穴。

出處 《中醫外治求新》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83

排石膏

藥物組成 天南星、附子、香附各10克,當歸、肉桂、丁香、乳香、沒藥、大黃各20克,五靈脂、木香、陳皮、地龍各30克,防風、荊芥各40克,鉛丹1000克,香油1000克。

用法 該藥不分年齡大小推薦以用2貼為好,即肝區前后各1貼,洗澡或隔2~3日取下對折幾次,使未發揮藥物作用的部分調節到外面,再敷肝膽痛區,每周更換1次新藥。

出處 《中成藥》2004,26(10):32-34

雄青膏

主治 急腹癥和痛癥(以急性膽囊炎和單純性闌尾炎為多)。

藥物組成 大水青蛙1只,雄黃30克,輕粉2克,冰片2克。

制法 上藥共搗為糊狀,裝瓶冷藏備用(干時加適量冷水)。

用法 將上膏貼患者疼痛部位,上蓋紗布即可,待干時可取下另換新膏。貼藥次數視病情而定,體征消失為止。不能進食者需液體支持,大便干燥者,內服市售果導片數片,以通為用。

出處 《中醫外治雜志》1993,2(1):10-11

膽石外貼膏

主治 膽石癥。

藥物組成 金錢草30克,郁金20克,白芷30克,青皮30克,虎杖30克,乳香20克,血竭20克,大黃60克,玄明粉60克,薄荷冰10克。氣滯型加廣木香30克,濕熱型加梔子30克。

制法 上藥研粉,過100目篩,裝瓶備用。

用法 用時取藥粉60克,以蜂蜜適量調成膏狀(超聲觀察時,每次加入二甲基亞砜3mL),藥膏攤在10cm×10cm及4cm×4cm不吸水棉紙上。將肝膽區皮膚用溫水洗凈,用滅菌生理鹽水洗凈神闕穴。將藥膏分別貼在肝膽區(覆蓋日月、期門穴)及神闕穴,外襯塑料薄膜和棉布、膠布或布帶固定,每3~12小時換1次。

出處 《中醫外治雜志》1995,4(1):5-8

膽痹膏

主治 慢性膽囊炎。

藥物組成 柴胡、郁金、白芍、大黃、虎杖、白術、山藥、檳榔、厚樸、雞內金、麝香、穿山甲、地骨皮等。

制法 按照傳統硬質黑膏藥熬制工藝并加入透皮吸收促進劑制備,每貼膏重25克。

用法 每次用2貼,分別貼神闕穴及日月穴,每7日(1療程)換藥1次,共治療28日(4個療程)。

出處 《中醫外治雜志》2004,13(2):6-7

脅痛膏

藥物組成 醋柴胡20克,制香附30克,枳殼15克,紅花15克,當歸20克,赤芍20克,五靈脂20克,桃仁20克,川芎15克,川楝子15克,廣木香10克,青皮20克,生茜草15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黃芩10克,元寸2克,樟腦3克,鉛丹250克,胡麻油800克。

用法 上藥(除元寸、樟腦外)浸于胡麻油中煎熬成焦黑色,去渣,存油,加入鉛丹再煎至滴水成珠,最后加入元寸、樟腦,凝結成膏攤成Ⅰ號膏20克、Ⅱ號膏25克備用。先將膽囊底、膽俞穴部位用溫開水洗凈,將膏藥稍加溫后,Ⅰ號膏、Ⅱ號膏分別貼于膽囊底和膽俞穴,每2~3日更換1次,10日為1療程。出處《中醫外治雜志》2006,15(5):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靖西县| 金山区| 金川县| 贵德县| 镇原县| 清原| 浮梁县| 桐乡市| 青浦区| 河北省| 横山县| 大同市| 清涧县| 克山县| 左云县| 广元市| 正安县| 湘阴县| 长宁区| 寿阳县| 西宁市| 孝义市| 蓬安县| 天峨县| 车致| 梅河口市| 新宾| 木兰县| 子长县| 江都市| 安远县| 绥江县| 景德镇市| 富顺县| 岚皋县| 调兵山市| 湘潭县| 年辖:市辖区| 丽水市|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