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地區(qū)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美國的工業(yè)、商業(yè)和文化等領域都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到40年代初就擁有汽車100萬輛,這個數(shù)字在二戰(zhàn)后增長了1倍以上。一輛沒有采用排放控制技術的車輛行駛一年將排放230千克HC、760千克CO和40千克NOx。在1943年那場煙霧污染爆發(fā)之后幾天,洛杉磯政府官員將南加州瓦斯公司(Southern California Gas Company)下屬生產合成橡膠原料氣丁二烯的阿利索街工廠(Aliso Street Plant)鎖定為煙霧污染的主要來源,并關閉了這家化工廠。但是,洛杉磯的煙霧污染仍然持續(xù)出現(xiàn)。洛杉磯時任市長在1943年8月信誓旦旦地宣布,將在4個月內根除煙霧污染,并禁止居民在后院使用垃圾焚燒爐。這些措施依然沒有改善洛杉磯的空氣質量。
1952年,哈根-施密特的研究團隊在《植物生理學雜志》(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上發(fā)表了“洛杉磯地區(qū)空氣污染對植物損害的影響調查”(Investigation on Injury to Plants from Air Pollution in the Los Angeles Area)一文,這是在現(xiàn)代空氣污染治理領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篇文章。在這個研究中,哈根-施密特利用加州理工大學所在地的農作物實驗室,觀察不同污染物(如HC、O3、SO2和NO2等)在不同條件下對菠菜、萵苣、甜菜、燕麥等農作物的影響情況。他們發(fā)現(xiàn)僅存在O3并不能導致農作物出現(xiàn)和洛杉磯煙霧影響相同的典型受損特征,然而,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如烯烴和苯,也包括汽油在39~69℃時的餾分)在O3存在時的反應產物能夠給農作物帶來典型受損特征。實驗結果證明,洛杉磯煙霧的影響并非來自洛杉磯環(huán)境空氣中的高濃度O3,而是來自碳氫化合物的大氣氧化產物。哈根-施密特進一步發(fā)現(xiàn),即使沒有O3參與,這些不飽和碳氫化合物在NO2和光照(或紫外線)條件下,同樣能給農作物帶來典型受損特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