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拖延和醫學副作用的教訓

你怎么樣我不清楚,但是直到今天,我還沒碰到一個從不拖沓的人。遇見麻煩就往后拖,“明日復明日”的現象隨處可見——無論我們怎樣痛下決心、自我克制,一次又一次痛心疾首地矢志自新,但是克服拖沓惡習實在太難,難得無法想象。

我想通過我的一段親身經歷,與大家分享怎樣才能戰勝拖沓惡習。我18歲那年,遭遇了一次可怕的事故。一顆鎂光照明彈在我身邊突然爆炸,造成我全身70%的皮膚三度燒傷(我曾把事件經過寫進《怪誕經濟學》一書中 讀過《怪誕經濟學》一書的讀者,如果記性好的話,應該能記得。)。更倒霉的是,住院三個星期后,我在輸血時染上了肝炎。無論什么時候,肝臟染上惡性病毒都不是好事,況且我當時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這對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肝炎增加了手術并發癥的風險,耽誤了我的燒傷治療,我全身很大一部分的移植皮膚都發生了排異反應。更糟糕的是,醫生無法確診我患的是哪一種肝炎。他們只知道我患的既不是甲型肝炎也不是乙型肝炎,后來,我的肝炎病情勉強得到控制,但依然時好時壞,不時發作,給我的身體機能造成巨大損傷,因而延長了身體痊愈的時間。

8年以后我讀研究生時,肝炎復發,病情危急。我到學生醫療中心檢查,經過多次抽血化驗,醫生給出了診斷:我患的是丙型肝炎,這是不久前剛從已有類型中分離鑒別出來的。雖然我渾身難受,卻仍把它當成好消息。第一,我終于知道我患的是什么病了;第二,我知道當時還處在試驗階段的一種新藥——干擾素,對治療丙型肝炎可能有很好的療效。醫生問我是否愿意作為志愿者參加干擾素療法的實驗研究。面對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危險,以及丙型肝炎可能引起的早逝,盡管新藥實驗有風險,兩害相權取其輕,對我來說,志愿參加該藥的臨床實驗明顯利大于弊。

治療的第一階段需要每星期自我注射三次干擾素。醫生警告我注射后會有副作用,會出現感冒一類的癥狀,包括發燒、惡心、頭疼,還有嘔吐——不久后,我發現他的判斷非常準確。不過我已經下定決心根治肝炎,在此之后一年半的時間里,我每個星期一、三、五的晚上,給自己規定并實行了“雷打不動”的操作規程:回到宿舍以后,從藥品柜里取出注射器,打開冰箱,按規定劑量抽進干擾素,把針頭扎進大腿。然后,我就躺進大吊床——這是我在那間閣樓一般的學生宿舍里擁有的唯一好玩的家具,躺在上面我可以正對電視機屏幕。我在吊床下面放了一個可以隨手拿到的桶,因為過一會兒我準會嘔吐,我還預備了一條毯子以便發燒感覺冷時蓋上。大約一個小時以后,惡心、發燒、發抖、頭疼等癥狀一一出現,再過一會兒,我就睡著了。到了第二天中午,我覺得多少好一些了,再回學校繼續研究項目。

我和參加實驗的其他病人一樣,不僅需要長時間地與藥物副作用做斗爭,還要艱難地面對自己的拖沓惡習和自我控制問題。注射干擾素那天就是我的受難日。我需要經受注射后16個小時副作用的種種折磨,同時又希望有朝一日,這種藥物能根治我的病。用心理學家的術語來說,我為了“正面長遠效應”必須忍受“負面即時效應”。這種問題我們經常遇到,有些事情盡管從長遠來看對人們有利,大家卻往往不會去做。盡管我們的良知激勵我們采取行動,多數人卻寧愿逃避那些目前不盡愉快的事情(參加鍛煉、從事令人厭惡的工作、打掃車庫),盡管將來會有好的結果(有益健康、獲得晉升、得到配偶的贊許)。

苦熬了18個月,醫生告訴我,我是參加實驗的志愿者中唯一自始至終嚴格按治療規定注射干擾素的人。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多次未按規定進行注射——考慮到嚴重的副作用,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實際上,不按照規定進行治療是個非常普遍的問題)。

我是怎樣才經受住了十幾個月的痛苦折磨?難道我真的有鋼鐵一般的意志力嗎?其實我和蕓蕓眾生一樣,在自我控制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每到注射干擾素的那一天,我都巴不得能逃過去。但是我有個小訣竅,能夠讓這一治療過程變得不那么難以忍受,那就是看電影。我酷愛看電影,如果有時間,我天天看也看不夠。醫生告訴我注射后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以后,我就決定用電影作為激勵手段。由于注射干擾素的副作用確實存在,因此,我其實也沒有什么別的好辦法。

每到注射的那一天,我就會先到上學路上的那家音像店挑幾部我喜歡的電影錄像帶。整整一天的時間,我想的都是電影會有多精彩,急切盼望放學后放給自己看。放學回去后,我先注射干擾素,然后一躍跳進吊床躺好,把身體調整到最佳觀看角度,接著按一下遙控器的播放鍵——我的小小電影節開始了。這樣,我把前面的注射與后來欣賞一部精彩電影的體驗就聯系了起來。最后,注射的副作用開始發作,此時電影帶給我的好心情會有所減弱。盡管如此,這樣的安排仍然使注射的痛苦與觀賞電影的愉悅之間建立了更緊密的聯系,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副作用帶來的痛苦,也使我最終把治療過程堅持下來。(在上面的例子里,我很幸運,因為記憶有誤,有些電影我反復看了好幾遍。)

這個故事讓我們得出什么結論?我們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特別是在戶外風和日麗、景色迷人的時候。我們都不喜歡填寫報稅單、核對那些乏味的單據、打掃后院、堅持節食、準備報考研究生,或者像我一樣接受痛苦的治療。當然,如果我們都是理性的,拖沓問題就不難解決。我們會計算長遠目標的價值,又會與眼前的短期享受加以比較,明白我們只要忍受眼前的一點兒痛苦便可以換取更多的長遠利益。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利益攸關的事情上,工作時就能想到工作完成后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就能把腰帶不斷地往里縮,堅持鍛煉增強體格;就能嚴格遵守醫生制訂的醫療方案,希望有一天能從醫生那里聽到:“你體內的病毒已經完全消失了。”

可悲的是,我們多數人寧可享受即時滿足而放棄長遠目標。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問問你的另一半或者好朋友,是否愿意犧牲長遠利益換取眼前的享受。毫無疑問,他們會給你舉出幾個例子來。每天的行為表明我們似乎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會有更多時間、感覺更好、更有錢、精力更充沛、感覺不到壓力。“未來”的時光似乎無比美妙,生活中所有令人厭煩的事情到那時都能解決,盡管到頭來我們還得費力地清理雜草叢生的院子、繳納報稅滯納金、忍受病痛。我們毫不費力就能認識到人類經常不肯為了長遠目標而做出短期犧牲。

上面說的這些與本書的內容有什么關系呢?總的來說,密切相關。

按照理性的觀點,我們的一切決策都應該符合我們的最大利益(“應該”一詞是關鍵所在)。我們應該辨別各種選擇并準確計算其價值(不僅是眼前的價值,同時還有長遠的價值),做出符合我們最大利益的選擇。如果遇到互相矛盾的兩難境地,我們應該不帶任何偏見全面判斷形勢,我們應該像選擇不同型號的筆記本電腦那樣客觀地權衡利弊。如果我們生病了,并且有痊愈的愿望,就應該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去做。如果我們體重超標,就應該認認真真,每天步行幾公里,只吃烤魚和蔬菜,只喝白水。如果我們抽煙,就應該毫不拖延、毫無保留地堅決戒掉。

如果我們能非常理性、非常清醒地做到這些“應該”,那真的就再好不過了。不幸的是,我們做不到。否則就不會出現數以百萬計的人辦了健身俱樂部會員卡卻幾乎沒用過,有人不顧自己和別人的生命安全,一邊開車一邊發手機短信,還有(你有更好的例子,請補充)……你怎樣解釋這些現象?

行為經濟學正是把這些案例作為研究起點。在行為經濟學中,我們并不把人都假定為感覺靈敏、善于計算的機器。相反,我們觀察人們實際上怎樣去做,這些觀察得出的結論常常是人們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理性。

肯定地說,我們可以從理性經濟學中學到很多,但是它的一些假定——人們總是會做出正確決策,只要事關巨額的金錢就不大可能出錯,市場本身具有自我糾正的功能,很明顯會招致災難性的后果。眼光敏銳的英國小說家喬治·艾略特在19世紀就看到了理性經濟學的問題。她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理性經濟學對于人類經濟問題的奇特解釋,甚至暗示了行為經濟學在一個多世紀以后所采取的方法。“現代歸納演繹法征服了一切,由此創建出一種傾向。”她寫道,“它相信一切社會問題都會被經濟學融合,鄰居間的矛盾可以用代數方程式來解決……這些形形色色的錯誤,與對人類的真正了解,對人類的習慣、思想和動機的徹底研究迥隔霄壤,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弄清楚艾略特到底說的是什么(她的話無論在當時或現在都同樣適用),我們以開車舉例。交通運輸和金融市場一樣,都是人類制造的制度體系,我們只要睜開眼睛就能看到人類所犯的悲慘、可怕、代價高昂的錯誤(這也符合我們另一種帶有偏見的世界觀,認識自己的錯誤需要費點兒力氣)。汽車制造商和道路設計者一般都懂得人們在開車時會出現判斷失誤,他們制造汽車、修建道路時會注意到駕駛者和乘客的安全。汽車設計者和技術人員會在車上安裝安全帶、防抱死剎車、后視鏡、氣囊、鹵素車燈、測距儀等來彌補人類自身能力的不足。同樣,道路設計人員在高速公路兩側修建安全邊道,有的邊道上還加了限速帶,車輪經過就會發出警告聲響。盡管采取了這些安全措施,人們在開車時仍然不斷地犯各種錯誤(包括酒后開車,邊開車邊收發手機短信等),結果造成事故和傷亡。

想想2008年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它對整個經濟造成的沖擊。面對人類易于犯錯的傾向,我們憑什么以為不需要設置外部措施防止或干預金融市場上出現的可怕的判斷失誤?為什么不設置一些安全措施幫助那些管理數十億美元資金的人,對這些投資進行調控,以防止出現代價無比沉重的錯誤?

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則上應該有助于解決人類的一些基本錯誤,但實際上,它卻加重了這些問題,使人們更難以按照真正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動。我們以手機舉例。這個小玩意兒操作簡便,不但可以打電話,還可以給朋友編寫和發送短信。如果你一邊走路一邊編寫短信,眼睛只盯著手機屏幕而忽略了人行道上的情況,就很有可能撞上電線桿或行人。這當然令人尷尬,但一般沒有生命危險。走路時注意力不集中倒無大礙,但是,如果你在開車時這樣做,那你就是在制造災難。

同樣,再想一想農業和科技發展是如何使我們陷入流行肥胖癥的旋渦的。幾千年前,原始人類在平原上、樹林中打獵覓食需要消耗很多熱量,為了保持體力,他們必須儲存任何一盎司的能量。只要遇到含糖、含脂肪的食物,他們就必須停下來盡力填滿肚子。此外,大自然賦予了人類一種靈敏的機能:在攝入足夠熱量與感覺吃飽之間有約20分鐘的時間間隔。這就使得人類可以積蓄一小部分脂肪,這樣,即使不能及時俘獲一頭鹿,人的體內也有養分供他們消耗。

然而幾千年后,在工業化國家中,人們除了睡覺,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盯著電腦屏幕,不再追著野獸奔跑。人們無須耕種和收割農作物,這一切康尼格拉公司都能替他們做。食品生產商把玉米制成含糖和脂肪的食品,我們再從快餐店和超級市場將它們買回家。在當今這個充斥鄧肯甜甜圈的世界里,我們酷愛甜食和含脂肪類的食品,不知不覺就攝入了數千卡路里的熱量。在我們狼吞虎咽地吃下一份芝士火腿蛋夾面包圈的早餐以后,攝入的熱量已經足夠,飽腹感還沒來得及出現,我們又喝下一杯加糖咖啡,吃了半打糖皮面包圈,又增加了一些熱量。

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早期進化所形成的身體機能在遠古時代是有意義的。但面對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進化速度兩者的極端不匹配,在人類的身體機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原來對我們有幫助的,現在反而成了我們的障礙。不良的決策行為在幾個世紀前可能只是帶來不便,現在卻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嚴重,甚至致命的影響。

現代的科學設計者沒有充分了解我們易于犯錯誤的本質,他們設計出新的和“改良的”股票市場、保險、教育、農業,以及醫療制度體系,卻沒有把我們的局限考慮在內(我把這一切稱為“科技與人類不兼容”,現在這種情況隨處可見)。結果是,我們不可避免地犯下各種錯誤,有時甚至造成巨大損失。

從表面上看,我們這樣評價人類本質似乎有點兒令人沮喪,因為事實未必如此。行為經濟學家想通過理解人類的弱點找出更人性化、更現實、更有效的方法來抵御誘惑,增強自制能力,以最終實現各自的長遠目標。理解我們找不到正確方法來克服自己錯誤的原因,對于整個社會都將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我們能對行為背后的動因和誤入歧途的緣由有所理解(從企業獎金與激勵機制如何決策,到有關個人生活各個方面,諸如約會與幸福),我們就能更好地把握金錢、人際關系、各種資源、安全和健康,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如此。

行為經濟學的真正目標就是:努力了解我們到底如何運作,更充分地觀察我們的偏見,這些偏見如何影響我們,然后才有希望幫助人們更好地做決策。我似乎很清楚人們的決策永遠不會100%理性,但我堅信更好地理解影響我們行為的各種非理性力量是改善決策的第一步。而且,我們能做的不限于此。發明家、企業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可以進一步設計我們的生活環境,使之從本質上更具包容性,無論我們能做到的,還是做不到的都要考慮。

歸根結底,這就是行為經濟學所要做的——找出存在于不同領域行為和決策背后的各種力量,針對影響我們個人、企業,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問題,找出解決方法。

接著往下讀,你可以看到,本書的每一章都是基于我和一些才華橫溢的同事多年來的實驗。我一直在試圖闡明各個領域可能給我們的決策帶來困擾的偏見,不管是工作場所還是個人幸福。

你可能會問,我和我的同事們為什么會投入這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實驗?對社會科學家來說,實驗就好比顯微鏡和鎂光燈,可以把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復雜多樣的各種力量放大、照亮。實驗可以把人類行為,分解成一個一個的鏡頭,把每種力量單獨提取出來,放大開來,做更加詳盡和細致的觀察,讓我們明確無誤地檢測我們行為的原動力,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身偏見所具有的不同特點和細微差別。 有時實驗得出的結果與人們的直覺相反,這很令人驚訝;有時實驗又證實了我們多數人的直覺是正確的。但是,人的直覺不等于證據;只有進行認真仔細的實驗才能發現我們對于人類某一弱點的直覺正確與否。

我還想強調一點。如果實驗結果受到具體環境的局限,其價值也會有局限性。不過,我希望你能這樣看待這些實驗,即它們對我們的思想和決定進行了深入洞察——不僅是在某一特定的實驗環境下,而且通過推斷,能夠洞察到生活中其他多種環境。我希望你一旦了解了人性所展現的方式,就可以決定你在職業生涯和個人生活中該怎樣處理它。

在每一章里,我還試圖把實驗結果向日常生活、商業活動,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做出可能的推演——集中關注我們怎樣才能克服那些非理性盲點。當然,我對推演的概述還是極其有限的。要從本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中獲得真正的價值,重要的是你應該花一點兒時間進行思考,想一想如何把人類行為的一般原則應用到你的實際生活中。既然你對人性有了新的認識,就應該考慮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真正要探索的也就在這里。

熟悉《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的讀者可能想知道本書與它有什么不同。在《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中,我們詳細分析了那些引導我們(特別是作為消費者)做出不明智決策的形形色色的偏見。《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與本書有三個方面的不同。

第一,也是最明顯的——書名不同。本書和《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一樣,也是基于檢驗我們如何決策的實驗寫成的,但是對待非理性的角度有所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非理性”一詞帶有貶義,輕則指錯誤,重則為愚蠢,甚至有瘋狂的含義。假如我們負責設計人類,我們可能會盡一切努力把非理性從設計方案中刪除;在《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中,我探討了人類偏見的負面表現。但是非理性還有另一面,實際上,它也是相當正面的。有些時候我們很幸運,因為非理性能力可以讓我們適應新的環境,信任別人,樂于不斷努力,熱愛自己的孩子。這些力量是我們美妙、奇異、天賦的(盡管是非理性的)人性的基本組成部分(的確,如果人們缺乏適應、信任或者熱愛工作的能力,就不會幸福)。這些非理性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實現偉大的目標,在社會結構中很好地生活。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試圖抓住非理性有益的一面——假如我們是人性的設計師,想要保留或舍棄的部分。我相信重要的是要了解我們身上有益的和不利的各種怪癖,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改正缺點,發揚優點。

第二,本書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我們近距離地觀察人們在工作環境中的行為,我們把相當多的時間花在了工作上。我們會探討各種關系——不僅包括與他人的關系,還有與環境以及與我們自身的關系。我們與工資、老板、產品、理想,是什么樣的關系?我們受到委屈時,與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樣的關系?真正激勵我們提高業績的是什么?什么能使我們覺得有意義?為什么“孩子是自己的好”的偏見在工作場所總是有立足之地?為什么我們受到不公正或不公平的對待時會有激烈反應?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將越過工作環境,深入檢驗我們在人際關系中的行為。我們與周圍環境和與自己的身體是什么關系?我們與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處?怎樣對待需要我們幫助的親友及陌生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我們將對如何適應新情況、新環境、新戀人,如何讓在線約會行得通(哪些地方有問題),以及迫使我們做出反應的悲劇力量和我們在特定時間的情緒反應對未來在行為模式方面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進行研究。

第三,本書與《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不同,還因為它與我的個人經歷的關系更加密切。盡管我和同事們在實驗的進行和分析過程中盡力保持客觀,但本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特別是第二部分)是來自我本人作為一個燒傷病人的痛苦經歷。我的燒傷,和其他嚴重傷害一樣,對我來說是巨大損失,但它也很快地改變了我對生活各個方面的觀察角度。我的人生歷程給我提供了對于人類行為的獨特視角。它給我提出了一些問題,在通常情況下,我根本不會想到,我的特殊遭遇竟成了我生活的重心和研究的焦點。比這更深遠,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這一經歷引導我深入研究自己的偏見。對自己的經歷和偏見進行描述,我希望闡明引發我的特別興趣和觀點的思維過程,并且描述我們共同人性的一些基本成分——這些成分你有,我也有。

下面,“書歸正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芷江| 连云港市| 兖州市| 开封县| 吕梁市| 蕲春县| 布拖县| 中江县| 石渠县| 临高县| 博湖县| 如皋市| 甘洛县| 汶川县| 长汀县| 微山县| 阜南县| 岳阳县| 呼图壁县| 运城市| 西丰县| 兴城市| 沁阳市| 濉溪县| 赞皇县| 巫溪县| 闽侯县| 东乌| 永平县| 郑州市| 凉城县| 贵定县| 漠河县| 清原| 商河县| 和政县| 象山县| 德令哈市| 鲜城| 古蔺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