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快速閱讀
  • (德)克里斯蒂安·格呂寧
  • 6587字
  • 2019-01-03 22:28:42

第二章 逐字閱讀是低效閱讀的癥結(jié)所在

現(xiàn)在,大家都已經(jīng)成功地測出了自己的起點速度,這相當于一個登山的人在地圖上找準了自己的起始位置。而且,抬頭望一下,我們就會看見山頂正清晰地矗立在眼前。我們的目標是學習新的閱讀技巧,培養(yǎng)閱讀能力,讓自己成為閱讀高手俱樂部中為數(shù)不多的會員之一。一旦順利登頂,我們就能輕輕松松地理解任何一類文章和書籍,從此成為一個讀得快、懂得多、記得準的聰明讀書人。

如果說登山是腿部運動,那么閱讀自然就是眼部運動了。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活動雙眼。這乍聽上去簡直就是廢話,3歲小孩都會用眼睛看書。可是,又有多少人曾經(jīng)仔細觀察過自己的眼部運動呢?你是否了解眼球究竟是如何工作才能把文字信息存入大腦的呢?沒錯,我們的眼球幾乎每時每刻都處于運動狀態(tài),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完全不需要有意控制眼球就能毫不費力地讀取信息,但要想找出高效閱讀的奧秘,我們就得先做個小實驗。

趣味測試3 眼球的運動

首先,我想請大家想象一下自己的眼球在閱讀時是如何運動的。沿著一行行文字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勻速運動?還是毫無規(guī)律地在字里行間跳動?想好了之后,你需要請一位朋友來幫助你證實自己的猜想。請你和你的“實驗助手”面對面坐下,兩人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否則對方會看不清你的眼球運動。兩個人都準備好之后,你就可以開始閱讀了。不過,漫畫這種全是圖片的書可不行。你想提高閱讀能力,并不是為了看時裝雜志吧?所以,還是找一本“正常的”書來進行這個實驗。你只需要用自己平常的習慣連續(xù)閱讀1分鐘,讓你的朋友仔細觀察你的眼球。1分鐘后,互換角色,換你來觀察對方的眼球是如何運動的。

在做這個實驗之前,大多數(shù)實驗者都以為自己的視線會隨著閱讀的進度一直勻速向前移動。如果把這個路徑畫出來,就類似一條平滑的直線。但這只是我們大腦產(chǎn)生的錯覺而已,通過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人的眼球在閱讀的過程中其實一直處于跳動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的原理是:要想看清一個物體,首先我們的眼球必須停止跳動,把視線停留在某一點上,才能像照相機一樣調(diào)整焦距,生成清晰的圖像。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坐在高速行進的火車上時,很難看清路邊廣告牌上的文字,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球與廣告牌處于相對運動的狀態(tài),無法定焦。

如果觀察得再細致一些,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眼球在閱讀時的跳動次數(shù)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一般來說,在閱讀德語或英語這類拉丁語圖書時,眼球跳動的次數(shù)會與每行的單詞總數(shù)大致相符。如果把眼球在行與行之間的跳動次數(shù)也計算進去,兩個數(shù)值甚至會完全吻合。在剛才那個實驗里,如果同伴發(fā)現(xiàn)你的眼球跳動次數(shù)少于一行的單詞總數(shù),那就恭喜你,你的閱讀能力已經(jīng)屬于中上水平了!從下面這張簡化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人眼球跳動的模式:視線的焦點首先落在第一個詞上,眼球停止運動、對焦、讀取信息,然后再跳到下一個詞,重新對焦、讀取信息,以此類推。

圖2-1 眼球讀取信息流程圖

我把這種讀取信息的方式稱為“逐字閱讀”。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用這種方式閱讀的,而這就是低效率閱讀的癥結(jié)所在。這就好比登山,外行人都誤以為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上爬才夠安全,只有真正的登山運動員才知道節(jié)奏的重要性。很多人越是碰到難讀的文章就越是一字一句地慢慢啃,卻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犯了閱讀的大忌。首先,逐字閱讀會影響整體速度。科學研究表明,眼球?qū)挂淮蔚臅r間大概是1/4秒,從一個焦點跳到另一個焦點卻只需千分之幾秒,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閱讀每個單詞所需的時間就約等于1/4秒。換算一下,就相當于每秒閱讀4個單詞,閱讀速度約為240單詞/分鐘。據(jù)統(tǒng)計,德國人的平均閱讀速度為215單詞/分鐘,略低于我們計算得出的理論值。

除了拖慢速度,逐字閱讀的方式還會引發(fā)其他一系列的麻煩,我們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逐一探討。在準備階段,你只需知道閱讀速度受限是眾多問題中最明顯的一個,阻礙理解和掌握才是最嚴重的問題。比如,你的眼球首先看到了“一個”這個詞,一個孤立的詞顯然無法傳遞出任何整體的信息。1/4秒以后,你的視線跳到了下一個字“小”上。這時,大腦會自動把這兩條信息疊加在一起。但顯而易見,我們還是沒能得出結(jié)果。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疊加步驟,大腦完成這個運算需要發(fā)生上百萬個不同的化學反應(yīng),只可惜如此復雜的運算工作還沒換來任何有用的信息。接下來再看一個字——“青”。現(xiàn)在,我們的大腦一共讀入了3條信息——“一個小青”,完成了兩次疊加運算,但仍然沒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人的左腦主要負責線性思維和數(shù)字化的分析工作,右腦則需要完整的圖像信息才能形成理解。在上面這個例子里,我們的右腦一直處于閑置狀態(tài),不僅浪費了半個大腦的資源,還會阻礙左右腦的協(xié)同效應(yīng),加大理解的難度。圖像是大腦的自然語言,文字卻只是人造的符號系統(tǒng)。右腦缺少了圖像信息的支持,就相當于整個大腦正在閱讀外語,自然會感覺比較吃力。試想一下,如果只能用語言向一個非洲土著解釋“下雪”這個詞的意思,你會怎么做?即使你精通他的母語,在語言溝通上也沒有障礙,還是會面臨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赤道地區(qū)是從來不會出現(xiàn)下雪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可想而知,當?shù)氐耐林Z言也自然不需要任何相關(guān)的詞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了基本的詞匯,我們又怎能解釋一個陌生的概念呢?這時候,如果你手邊有一張雪景的照片,就好辦多了。即使一輩子都沒見過雪的人,也能夠通過照片里的圖像在腦海里形成對“下雪”的初步印象。要是身邊恰好有一臺結(jié)了霜的冰箱,那就更容易了。大腦能夠調(diào)動視覺以外的其他4種感官機能,即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來成倍地增加信息攝入,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

不要忘記,在逐字閱讀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不僅要不斷疊加讀入的信息,完成運算工作,還需要隨時記憶。上面的例子字數(shù)少,當然沒有問題。可一旦句子很長,我們就很可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樣,讀完了最后一個詞,卻已經(jīng)把句子的開頭忘得一干二凈。最后,讓我們再回到剛才的例子上,看看最后出現(xiàn)的一個詞——“蘋果”。大腦在經(jīng)過了上千萬次化學反應(yīng)之后,終于得到了一個有意義的詞組——“一個小青蘋果”。隨著“蘋果”這個中心詞的出現(xiàn),我們的右腦終于生成了相應(yīng)的圖像。要知道,大腦生成圖像的過程只需要不到半秒鐘,可事前的準備工作卻如此繁瑣。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做下面這個測試。

趣味測試4 哪種版式的文章讀起來更省力?

這是林肯的一句名言:

怎么樣?閱讀起來是否有點兒吃力?下面讓我們換一個版式試試看:

If I had five hours 如果給我5個小時的時間

to chop down a tree, 砍倒一棵樹,

I'd spend 3 hours 我會先花3個小時

sharpening my axe. 磨快我的斧頭。

感覺如何?是否有所啟發(fā)?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單元組成的,小到字母、音節(jié)和字詞,大到句子、段落和文章。閱讀高手之所以能夠達到常人難以想象的閱讀速度,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語言單位來讀入信息,那就是語義單元。所謂語義單元,指的是由幾個字詞共同構(gòu)成的、能表達某個整體意思的詞組或短語。閱讀高手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快速識別出幾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字詞,找出語義單元,并且下意識地將其看作閱讀的最小單位。他們的眼球每次都會停留在整個語義單元上,并且只需定焦一次就能捕捉到屬于同一個語義單元的所有字詞,將其作為一條整體信息輸入大腦。這樣一來,眼球跳躍的次數(shù)減少了,對焦所需的時間也縮短了,右腦只需接收一次信息即可生成“一個小青蘋果”的形象,左腦自然不必辛辛苦苦地事先疊加、運算和記憶了。

人類的語言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字詞組成的,但人腦的構(gòu)造卻更適合形象思維。地球存在的歷史超過了40億年,現(xiàn)代人類出現(xiàn)于400萬年前,而語言的歷史就更短了。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才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人類文字。從那時起,大腦和嘴巴就一直都在使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換言之,大腦必須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我們?nèi)粘J褂玫娜嗽煳淖帧胺g”成它能夠處理的自然語言。正是出于這個原因,逐字閱讀才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大腦的“翻譯”工作,影響我們對書面文字信息的理解。

除了拖慢速度、影響理解,逐字閱讀還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你還以為放慢速度能夠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那就請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和我類似的經(jīng)歷。我還在法律系就讀的時候,就經(jīng)常痛下決心好好讀書。大好的周末,我推掉所有的約會,老老實實地待在圖書館里。我拿起一本書,開始逐字逐句、認認真真地研究每一個法律術(shù)語,心里還一直在跟著默念。我當時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全世界最勤奮的學生!但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緒早就飛到了九霄云外。明明覺得自己在聚精會神地讀書,可再瞄一眼前兩行的內(nèi)容,好像從未讀過一樣。沒辦法,只能從第一行開始,再讀一遍……我相信,這個情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不陌生。這其實不算太糟糕,至少我們到了一定的時候還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走神兒了。實際上,我們在潛意識中開過的小差根本數(shù)不清,而我們只會伸個懶腰、晃晃腦袋、揉揉眼睛,然后繼續(xù)讀下去,對幾分鐘前做過的白日夢全然不覺。運氣好的話,我們能在無意中略過無關(guān)緊要的部分,可萬一那本書是用來準備考試的,而我們做白日夢的那段時間又恰恰錯過了考試的重點,麻煩可就大了。

知識普及1 為什么我們常常走神兒?

科學研究指出,人類的思維速度至少能達到600字/分鐘,但一般人的語速卻只有150字/分鐘左右。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在聽講座或是聽報告時才會經(jīng)常走神兒。萬一碰上個枯燥的主題或是無趣的教授,而我們又不懂得積極調(diào)動多余的精力去思考聽到的內(nèi)容,把理論與實際經(jīng)歷、知識儲備聯(lián)系起來,白日夢就更容易乘虛而入。從神經(jīng)學的角度來講,人腦每秒鐘有意識處理的信息量約為126個神經(jīng)比特,潛意識的工作速度甚至高達10億個神經(jīng)比特/秒。如果以200字/分鐘的平均閱讀速度來計算,就相當于每秒鐘處理40個神經(jīng)比特的信息,這就意味著大腦每秒鐘都有高達80個神經(jīng)比特的空間未被利用。或許你會認為這是件好事。大腦有了空閑不是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嗎?其實不然。人腦是一臺異常勤奮的計算機,一旦出現(xiàn)資源過剩的情況,它就會在后臺自動調(diào)用空閑的資源來處理其他信息,也就是我們先前提到的白日夢。換言之,如果你的閱讀速度比不上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過剩的資源非但不能節(jié)約下來以備日后之需,反而會被用到其他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上,阻礙注意力的集中。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會自言自語:“天啊!這種天書誰看得懂啊!”“別人肯定都比我讀得快!”“為什么人家周末放假出去玩兒,我就得悶在圖書館里看書?”不用多說,大家也知道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對閱讀理解和記憶有害無益。

就拿當初的司法考試來說吧,每個人在考前都有幾個月的準備時間。有的同學干脆把家都搬到了圖書館里,沒日沒夜地悶在那里復習,但也有些同學居然賴在家里邊看電視邊讀書。3歲小孩都知道,電視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但從上面的理論看來,這也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辦法。既然大腦無論如何都有70%的空閑資源,倒不如用五花八門的電視節(jié)目來填補空缺。至少這樣我們還能有點兒心理安慰,不會覺得自己除了復習考試就毫無生活樂趣可言了,而且總比沒完沒了地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要好得多。

我對腦神經(jīng)領(lǐng)域的研究一直都很感興趣。但在我看來,那些科學研究的數(shù)據(jù)結(jié)論對實際的學習、閱讀及工作技巧并沒有太顯著的指導意義。我在前面就已經(jīng)說過,人類現(xiàn)有的閱讀技巧都是幾千年前傳承下來的“老酒”。對于閱讀這種實用的技巧而言,精確的數(shù)值和科學原理都只能起到輔助解釋的作用,幫助我們理解并接受某一套系統(tǒng)的訓練方法而已。我們真正關(guān)心的是某種技巧是否有效,能否幫助自己提高閱讀效率、優(yōu)化工作流程。盡管我的這套閱讀方法還沒有得到嚴謹?shù)目茖W證明,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究竟調(diào)用了多少個比特的大腦資源,但我親身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通過長期的訓練,我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更加專注了。一旦閱讀的速度和流暢度都上了一個臺階,自然也就沒有多余的精力去胡思亂想、自言自語了。說得俗套一些,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閱讀當中,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閱讀就好比騎自行車,必須先用力蹬到一定的速度才能騎得穩(wěn)、騎得順暢。

相比之下,小時候在學校里學到的那一套,與其說是閱讀方法,還不如說是最有效的催眠術(shù)。逐字閱讀光是聽著就覺得累,睡前總愛隨手翻翻閑書的人肯定有所體會。工作了一天,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十分疲憊,一旦大腦沒有得到足夠的信息供給量,就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tài)。如果在白天,我們就會開一下小差、做一做白日夢。因為,不僅是左腦,我們的右腦也需要得到持續(xù)的信息供給,而進行逐字閱讀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既然無法從外界得到所需的信息量,我們的右腦就會想辦法自己找事做。例如,一個被鎖在小黑屋里的人,過不了多久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幻覺,而且他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種思維紊亂的發(fā)生。

知識普及2 左右腦的思維模式

人腦的構(gòu)造就像半顆核桃。左腦和右腦通過中間的神經(jīng)束(也就是所謂的腦胼胝體)相連,組成完整的大腦。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jīng)生理學家羅杰·斯佩里教授在研究被截斷腦胼胝體的癲癇病人時,發(fā)現(xiàn)了人的左右腦的職能劃分。

根據(jù)斯佩里博士的理論,人的左腦主要負責分析性工作。左腦在處理信息時采取線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一個接一個地進行計算處理,類似我們今天常說的數(shù)字化。因此,信息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和具體時間就顯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類獨有的語言功能也位于左腦。學習能力是我們在讀書與職業(yè)培訓時最需要的思維能力,也主要依賴左腦的正常運作。因為左腦相對于右腦來說比較關(guān)注細節(jié),所以我們可以形象地說,左腦只能看到一棵棵樹,卻無法看見整片森林。

與之相反,右腦與時間順序、線性或語言信息的處理都沒有關(guān)系。在右腦中,最重要的是空間思維。一個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都取決于其右腦的發(fā)達程度。如果說左腦主要處理數(shù)字信號,那么右腦負責的就是模擬信號。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腦關(guān)注的焦點,而不是任何具體的細節(jié)。換言之,右腦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棵樹。

為了表彰斯佩里博士在人腦功能研究領(lǐng)域的貢獻,諾貝爾獎委員會在1981年授予他諾貝爾生理學獎。但是,隨著近幾十年來科學的迅猛發(fā)展,這種對左右半腦各司其職的簡單解釋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腦擁有許多個不同的功能中心,我們的思維除了有上述兩種極端方式之外,其實還有大量的中間過渡方式。此外,左右腦的功能也沒有嚴格的劃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左腦完全可以代理右腦的工作,反之亦然。臨床醫(yī)學領(lǐng)域中就有不少這樣的案例。得益于人腦自動重新分配功能區(qū)域的能力,有些病人接受了大腦部分切除手術(shù)后,仍然能夠保留絕大部分原有的大腦機能。

雖然斯佩里博士的理論在醫(yī)學領(lǐng)域已經(jīng)過時,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確實擁有上述兩種極端的思維模式。因此,對于我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上述理論不失為一種通俗易懂的解釋。在其他與人腦分區(qū)相關(guān)的領(lǐng)域,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以此理論為基礎(chǔ),簡化某些復雜的腦部活動現(xiàn)象的分析工作。在此,我想特別說明一下:本書提到的“左腦思維”指的是富有分析性的、依序處理信息的思維模式,而“右腦思維”指的是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與形象思維模式。為了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我們必須同時鍛煉自己的左右腦,學會將兩種思維模式有機結(jié)合,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接受信息的潛力,獲得最高的閱讀效率和最佳的閱讀效果。

現(xiàn)在,請你暫時將視線從手中的書上移開,抬起頭來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然后,再把視線收回來,重新看著這本書。我們根本無法想象,自己的大腦在過去幾秒鐘的時間里到底接收了幾個數(shù)位級的信息。眼睛是人體最高效的感官,大腦日常獲取的信息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眼睛。就拿顏色來說,一個辨色能力正常的人可以分辨出超過100萬種不同的顏色。

剛把視線收回來,就要馬上繼續(xù)閱讀以上幾行文字,你是否感覺稍有困難?要知道,在剛才短短的幾秒鐘內(nèi),雖然我們只是無所事事地四處張望了一下,但我們的大腦卻一直在處理圖像信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所以,突然一下重新切換到文字模式是需要一定的適應(yīng)時間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臺電腦能夠與人腦相媲美,人類之所以能夠發(fā)展至今,也得益于人腦高超的思維能力。可是,大多數(shù)人居然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向大腦輸入信息,這簡直就是最嚴重的資源浪費!你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圖書館的閱覽室都像催眠室,里面的人寧可望著窗外發(fā)呆也不想繼續(xù)讀書。本書最重要的任務(wù),就是要教會大家訓練自己強大的視覺感官,“喂飽”自己的大腦,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桃江县| 贵定县| 连山| 凌源市| 凤阳县| 奉新县| 扬中市| 辽宁省| 永宁县| 瑞金市| 河北区| 长兴县| 进贤县| 庆阳市| 海兴县| 芜湖县| 屯昌县| 沁阳市| 武平县| 太仓市| 岚皋县| 清流县| 阜康市| 涿鹿县| 丹棱县| 镇沅| 富平县| 始兴县| 江川县| 蒙城县| 武定县| 南城县| 屏山县| 东丽区| 宁乡县| 廊坊市| 高安市| 盐边县| 平武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