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超級快速閱讀
  • (德)克里斯蒂安·格呂寧
  • 607字
  • 2019-01-03 17:48:32

02
主動閱讀,積極思考

要想在閱讀和學習過后的一段時間內還能及時回憶起自己所需的信息,我們必須學會主動閱讀,而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書里的知識。主動閱讀是什么意思呢?

學習新知識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識網絡

每個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都需要熱身,在進行主動閱讀前,我們的腦細胞也需要這樣一個準備過程。在此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大腦存儲信息的兩大規律。接下來,你將學習如何將這兩條規律運用到實際的閱讀當中。

第一條規律是:要想記住一條信息,必須將其與既有的知識網絡結合在一起。否則,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們的腦海里毫無章法地飄來飄去,用在學習上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了。

這個規律歸根結底還是來源于人腦的運作原理。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上千億個神經元,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腦細胞。每個神經元上都有上萬個神經樹突,與其他腦細胞相連。至于腦細胞之間究竟是如何溝通、如何協同完成復雜的思維活動的,則是極為復雜的生物過程,科學家至今仍不能給出透徹的分析。

雖然這些腦細胞的數量極其龐大,但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與神經元的絕對數量并無直接關系,起決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說,人體哪個器官的神經網絡最密集,哪個器官就最聰明。如果某個部位只有很少的神經連接,那就表明神經反射的途徑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無法高效地傳遞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經連接只能建立在既有網絡的基礎上,憑空長出一個孤立的神經樹突是不可能的。

圖1–8 腦神經示意圖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請大家看一看圖1–9。人腦中的神經連接好比蜘蛛網上的絲,每接收到一條新信息,就相當于蜘蛛又織出了一條新的絲。而且,與神經樹突的生長規律一樣,新的絲必須連接在既有的網上。如果沒有固定在既有的網上,剛織好的絲就會隨風飄走。

蜘蛛網都不是完全對稱的,我們的知識網絡同樣如此。織得密密麻麻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相對熟悉的領域,說明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具體的知識,在那個特定領域的知識較為豐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較強。這些部分可能是我們的專長,也可能是一個長期的興趣。有了較多的基礎知識,既有的可供連接的神經樹突的基數也更大,我們在這些領域就能夠更加輕松地學習新知識,并且將其結合到既有的知識網絡當中。與之相反,織得疏松一些的地方代表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知識仍有較大的欠缺,甚至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尚未掌握。這種情況的出現,多半是因為這部分知識和我們的學習或工作的關聯不大,或者是我們對該領域毫無興趣。由于已有的絲實在少得可憐,那么就算我們閱讀了大量新知識,也很難找到落腳點,將其固定于既有的知識網絡上。這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每涉足一個新的領域,都會感覺尤其困難、力不從心。

圖1–9 蜘蛛網不是完全對稱的

知識普及

知識–學習時間曲線

在圖1–10這張知識–學習時間曲線圖中,我們看到的是一條類似冪函數圖像的圓滑曲線。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在達到一定的學習時間以前,我們既有的知識網絡還十分稀疏,所以新知識很難找到落腳點,知識儲備的上升曲線非常平緩。我們必須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在一個全新的領域獲取必要的基礎知識,然后逐漸了解其全貌。在起步階段,我們雖然也會學到很多知識點,但想要記住它們往往很困難。可是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多,我們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吸收新知識的效率就會越來越高,我們在這個特定領域的學習才算步入正軌。

圖1–10 知識–學習時間曲線

這個過程好像滾雪球,雪球滾得越大,滾起來就越輕松。因此,每當涉足一個新領域的時候,科學安排學習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其一開始就糾結于細節問題,倒不如從整體下手,由宏觀至微觀逐步深入學習。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道理,我們重新回到玩拼圖游戲的例子上去。拼好4條邊后,我們應該先拼整幅拼圖中最容易拼的部分。圖片的主體部分拼好了,剩下的較為困難的背景部分就變得相對容易了。所以,在遇到閱讀難點的時候,我們不妨暫且跳過,等到通讀一遍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再回過頭來仔細研讀,原本像天書一樣的內容我們再理解起來就會有茅塞頓開之感,用很短的時間稍加思考即可。再比如,蓋房子先得打好地基,這個道理連三歲小孩都懂,如果第一層還沒蓋好,就急急忙忙想要加蓋屋頂,那結果肯定很糟。

在宏觀定位的階段,我們已經通過設計和制作視覺卡片梳理出了整個學科領域的脈絡,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也應該像管理電腦里的文件一樣管理自己大腦里的信息。試想一下,如果你在用電腦的時候毫無章法,每個新建的文件都隨便亂放,那么下次想找到它們,就會很困難。可是一到人腦記憶上,我們卻往往忘記條理的重要性。電腦至少還有搜索功能,只要你能隱約記起文件里的某幾個關鍵詞,點幾下鼠標就可以找到這個文件,可我們的大腦卻完全依賴于條理來管理信息。因此,視覺卡片恰恰是一種大多數人都懶得去做但實際上十分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接下來的第二階段,我還會更加詳細地講解相關的技巧。

要想更好地記憶新信息,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知識網絡。如果我們在接收新信息的時候第一時間將其與自己既有的知識網絡結合在一起,新信息就能更加牢固地停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先要了解自己既有的知識網絡,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領域已經編織了哪些絲線,哪個部分的網絡較為密集,哪個部分比較薄弱、急需填充新的知識。這個從整體上盤點現有“庫存”的做法,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知識架構,還能從一個側面激活整個知識網絡,為新信息騰出足夠的存儲空間。

這種方法相當于在自己的大腦里建立高效有序的文件夾系統。等到在第四階段調用信息的時候,所需信息自然可以信手拈來。這就好比你大腦里的磁盤碎片少了,信息的完整度提高了。相信大家都使用過微軟Windows系統自帶的磁盤碎片整理工具,這個軟件的工作原理就是從整個硬盤里搜索出相關度較高的文件,然后將其重新整理,儲存在相近的位置上。這樣一來,日后讀取數據時,電腦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只可惜人腦還沒有進化出這種功能,所以,我們在讀取信息的同時就要格外注重信息的關聯性,把正確的信息用正確的方法存儲在正確的位置上。此外,我們還要在正式開始學習之前,花一點兒時間激活自己既有的知識網絡,讓稍后的學習更加輕松、記憶更加牢固。

知識普及

平臺期意味著什么?

我還想向大家介紹另一個關于學習的曲線,它代表的是能力與練習時間之間的關系。與上一條曲線不同,從圖1–11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一條圓滑向上的曲線。我們的能力會經歷一個又一個不規律的平臺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向上邁一個臺階。這種能力發展的模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學習一種新的樂器或是練習一種新的體育項目時,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此外,大家即將在本書中學到的制作視覺卡片的方法以及各種記憶技巧也屬于這類能力。

圖1–11 能力–練習時間曲線

以學鋼琴為例。上完前幾節課,你終于可以彈出旋律了,或許還學會了彈奏第一首簡單的兒歌,這說明你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登上了第一個臺階。接下來,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難度更大的曲子,可手指卻偏偏不聽話,怎么彈都彈不好。這是因為你的能力還停留在第一個臺階上,并且正在像蝸牛一樣緩慢地向前挪動。不管是學習一種新的樂器、新的體育項目還是新的閱讀技巧,飛躍本身都不是重點。最難熬卻又最關鍵的其實是在同一個水平層次上停滯不前的那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平臺期。我們會逐漸感到灰心喪氣,抱怨自己的努力沒有換來應得的回報,要是平臺期的持續時間太長,我們甚至會徹底失去動力,半途而廢、不了了之。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曾經試圖學習彈奏一種樂器,但能夠真正堅持下來的卻少之又少。

所以,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這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必須認識到,盡管我們在主觀上會覺得自己毫無進步,但平臺期卻正是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連接的過程。我們之所以尚未感覺到切實的變化,是因為大腦還在進行下一步的隱性工作,即生物學上所說的“包鞘”。每當腦細胞,也就是神經元之間建立新連接時,其表面就需要生成一種新的叫作髓磷脂的物質。形象地說就是光有裸露的電線還不成,必須再裹上一層絕緣橡膠,才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說,必須等到這個生物過程結束了,大腦才能獲得一條嶄新的思維路徑,我們的能力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因此,當你下次感覺自己又開始停止進步時,請回想一下我上面所說的這個生物過程。暫時看不到進步恰恰說明你的大腦正在幫你完成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量的積累,很快你就會突然感受到質的飛躍。你會發現,了解事物背后的運作原理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仿佛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交代,讓你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整個等待的過程。

每個人從頭開始學習一項新技能,都必須經歷4個階段。

以開車為例。剛出生的嬰兒顯然還不具備開車的能力,可正是因為他們還沒到琢磨這件事情的年齡,所以不會開車既不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也不會使他們產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這就是第一階段:雖無能力卻也尚未萌生明確的意識,即“不知己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為什么別人都會開車,而我不會呢?一旦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意識到自己某種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由于我們已經體會到了不會開車的種種不便,而且為此感到不安,所以我們理所當然會主動采取措施改變現狀。剛高中畢業的女生或許會纏著爸爸帶自己去找個空曠的地方練車,或許會報名去駕校學開車。不管通過哪種途徑,重點是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找到機會開始學習這種新技能了。這就是第三個階段:有能力也意識到了,即“知己已能之”。在這個階段,我們明明已經學會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交規,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盤上的時候,心里難免還是會緊張。我們必須時刻留心手部動作和腳下動作的配合,遇到比較復雜的路況也會有些犯怵。總而言之,我們必須把自己的系統內存全部用在開車上,根本顧不上別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不用總盯著倒車鏡,拐彎變線時不會老是急著打轉向燈,離合換擋、停車起步也已習慣成自然了。我們的大腦終于可以放松下來,一邊開車一邊聽聽音樂。這就說明我們已經到達了最后一個階段:意識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圖1–12 學習的4個階段

在學習技巧這一領域,我們的能力發展同樣遵循這種自然的發展規律。所以,大腦存儲信息的第二大規律是:只要我們不斷練習,總有一天這種新的技能會習慣成自然,變成我們潛意識的行為。這時,即使我們不再關注某個特定的技巧,我們的大腦也會在潛意識里指揮相關的器官完成任務。我們的大腦將會擁有更多空閑的空間,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學習上。本書里的絕大多數練習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設計出來的,這個訓練方法能夠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將新的學習技巧轉化成潛意識操作的能力。當你完成了整本書的訓練以后,一整套最科學的學習流程就已經深深地印在你的腦子里了,你完全意識不到技巧的存在,可以集中精力理解與吸收新知識。

積極提問,雙向閱讀

假設你手里捧著一本新書,而且已經做好相關知識和整書的視覺卡片了,那么,接下來還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嗎?是的。下一步我們要從這些視覺卡片出發,提問自己各種各樣的問題:我究竟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我希望從中找出哪些信息,學到哪些知識,繼續深入哪幾個領域?

這個步驟最重要的作用在于避免被動閱讀。很多人都認為,閱讀只是一個單向吸收信息的過程,我們通過眼睛這個媒介讀取文字信息,將其傳輸到腦部。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在這個傳輸信息的過程中,我們只調動了自己的左腦。要想提高閱讀效率,我們必須從消極被動地接收信息轉變成積極主動地汲取信息。這個轉變的關鍵在于,我們要給學習過程添加另一條途徑,不僅要自下而上地從文本中吸收信息,更要自上而下地把自己的思考融合到書本中去,實現雙向閱讀和雙向學習。

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必須始終走在作者的前面,將每一條讀到的信息與自己既有的知識做比較,使它們融合在一起形成長期記憶。我們可以問自己,如果我是作者,我會不會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講解這個知識點?作者在這個地方是否遺漏了某些信息?

圖1–13 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傳輸

積極提問其實就相當于隔著文本與作者對話。有了這種互動,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獲得更大的閱讀動力,記憶效果也會明顯提高,因為我們已經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把書中死板的知識轉化成了自己的知識。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激活既有的知識網絡,盡量提出有意義、有深度的問題。

合理安排閱讀進度

為了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不被厚厚的書本嚇跑,最有效的技巧就是在閱讀前把整本書劃分成幾個部分,并安排好閱讀進度。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抱著厚厚的課本,每看完幾頁就數數頁數,看自己還剩下多少內容要啃。如果你有這種習慣,那你肯定知道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那種遙遙無期的感覺多么令人難受。

劃分部分完成之后,我們還要計劃一下,自己究竟需要在多長的時間內讀完整本書。研究證明,人腦在預先知道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會自動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時間。至于每個人有多少空余時間可以用來閱讀,顯然不能一概而論。等講到時間管理時,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接下來,我們要安排好每部分內容所需的閱讀時間。如果我們時刻盯著面前的大部頭,每隔幾分鐘就琢磨著還有300頁……200頁……100頁,當然沒有辦法集中精力理解書里的內容。與其一開始就想著一整本書,倒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每讀完一部分的成就感都會使我們獲得更大的閱讀動力。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那種便箋紙記錄下自己讀過的每個部分,這種做法除了有自我激勵的作用外,還能讓每天的閱讀進度變得一目了然,讓時間管理變得更加輕松。

閱讀一本書好比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再專業的運動員跑完30公里也難免會產生疲勞感。可是快到終點時,哪怕再疲憊,運動員也可以加快速度、全力沖刺,這就是確定目標的神奇作用。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把這種“馬拉松效應”應用到閱讀中。按照作者的設計,每本書都只有一個終點。當我們將幾百頁的內容自行分成幾個部分以后,就無形中增加了終點的數量,讓我們能夠多次體會到沖刺的快感。當然,由此產生的閱讀動力也是不容忽視的。

圖1–14 閱讀一本書好比參加一場馬拉松比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咸丰县| 天镇县| 平远县| 稻城县| 仪征市| 南木林县| 梅州市| 房产| 湖口县| 梅州市| 新安县| 融水| 合江县| 平江县| 梨树县| 洪雅县| 获嘉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东城区| 句容市| 板桥市| 重庆市| 民县| 洪湖市| 海兴县| 商南县| 乡宁县| 余庆县| 武安市| 得荣县| 定州市| 大同市| 左云县| 伊金霍洛旗| 色达县| 宁陕县| 潞城市| 红河县| 刚察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