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裂:未來社會的9大生存原則
- (美)伊藤穰一 杰夫·豪
- 2912字
- 2019-01-03 17:41:04

序言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大咖啡館(Grand Café)門外人頭攢動,人們正在等待一場神秘的展覽開幕。這場展覽的發起人許諾,觀眾只需花1法郎便可親眼見證人類歷史上首批“活照片”。對現代人來說,這更像是一場嘉年華雜耍。但在19世紀末,這可無法阻擋巴黎人的熱情。當時可謂是制造轟動的時代——通靈人、耍蛇人、斗熊摔跤者、原住民武士、魔術師、環形全景畫、巫女等一一登臺。連同這些奇觀一同登上報紙頭條新聞的,還有19世紀90年代的許多正統科學發現以及工程學成就。就在此前幾年,古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l)建起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電則把巴黎變成了光之城。在巴黎寬闊的林蔭大道上,汽車的數量開始超過馬車。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各種新奇事物和快速變化紛紛出現。如果有個巴黎人認為每一個晚上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一定會被理解,因為事實經常如此。
觀看首批“活照片”的觀眾最終被引領著邁下數級黑暗、狹窄的臺階,來到咖啡館的地下室,坐在擺放整齊的折疊椅上。而在房間中央凸起的平臺上站著一名男子,他正在擺弄一個小木箱。短暫的尷尬之后,這臺裝置突然發出一道光,照亮了一塊由亞麻布制成的屏幕,婦女的模糊身影從工廠的陰影中顯現出來。觀眾對這一奇觀的反應并不熱烈,因為大半個巴黎城區的人們都能看到工人離開工廠的景象。之后,影像奇怪地閃動起來,似乎活了過來。屏幕上的婦女開始三三兩兩地從工廠中陸續走出。這段極為粗糙的鏡頭在今天看起來很可笑,但在那天晚上,巴黎中部的大咖啡館的地下室內,觀眾們驚呆了,他們為此而鼓掌,開始大笑,還有人坐在那里目瞪口呆。50秒鐘過后,這段影像便宣告結束。人類歷史上首次進行電影放映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Auguste Lumière)和路易·盧米埃爾(Louis Lumière)兄弟最多只能往他們的發明——電影中放入17米長的膠片。
對于那些首次看到將光線轉化為移動影像,首次在繃緊的屏幕上看到裙子隨風飄擺的人們而言,他們感覺如何?后來,最早一批放映員中有人回憶說:“你只有身臨其境體會那些刺激無比的放映,才能了解當時的觀眾究竟有多興奮。每放映一幕,都會伴隨熱烈的掌聲。放映6幕后,我打開了燈光,發現觀眾們渾身發抖,還有人哭了出來?!?span id="sn6gzpo" class="super">1
這一奇觀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大咖啡館外人潮涌動,亂成一團,以至警察都出動以維持秩序。2一個月內,盧米埃爾兄弟將節目單增加了一倍,拍攝了其他數十部人們口中所說的50秒的新“影像”。盧米埃爾兄弟是頭腦靈活的商人和發明家,他們在隨后的春天里在整個歐洲大陸和美國展示自己的作品。然而,盧米埃爾兄弟被人們記住并不是因為他們發明了電影,更多是因為一部名為《火車進站》(L’Arrivée d’un Train)的影片,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因為這部電影首次放映時所引發的騷亂。
即便不會講流利法語的人也能猜得出,《火車進站》描述的是一列正在進站的火車。然而,并沒有人向第一批觀眾發出警告。擁擠成一團的觀眾們以為這列火車將會駛出屏幕,把他們撞得血肉橫飛。于是,觀眾們跌跌撞撞,發瘋似的沖向出口。燈光亮了起來,一大群人擠在狹窄的樓梯上。這場悲劇的慘痛程度取決于你相信誰的講述,有一些現代學者也質疑過這起騷亂的真實性。
無論其真實性幾何,這個故事很快成為電影傳說,也成為批評家馬丁·洛勃丁格(Martin Loiperdinger)口中的“電影創始神話”。3這個城市故事明顯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或許最準確地表達了親歷“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時的那種純粹、神秘的奇怪感覺。簡單的事實不足以描述這種轟動,我們必須虛構一個神話來講述事實。科技已經超越了我們的理解能力,而這也并非最后一次。
人們或許有理由認為,擁有全球知名度和迅速增長的片源庫的盧米埃爾兄弟將會變得極其富有,并不斷推動這一全新媒介發展變化。然而,到1900年,他們便結束了。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宣稱:“電影是沒有未來的發明?!北R米埃爾兄弟開始投身于彩色攝影這一可靠的技術領域。
這則聲明讓人詫異的地方并不在于兩位前途光明的企業家做出了重大的誤判,而是這個在現在看來是誤判的決定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聰明的決定。19世紀與20世紀相交之際,盧米埃爾兄弟身處一個擁擠無比的領域,他們的電影引發了無數的效仿者。當時,早期的電影只是從一個角度拍攝的單一場景影像,沒有搖臂,沒有鏡頭切換,情節也僅僅局限于那種人踩到釘耙,釘耙彈起砸到鼻子,引發觀眾大笑的場景。就像當時其他轟動一時的事物一樣,新鮮勁兒一過,電影不過就是街頭娛樂。人們創造了電影技術,但并非電影這種媒介。當我們觀看這些早期影片時,我們看到的并不是電影,而只是一些活動的圖像。
○ ○ ○
未能意識到這一發明有重大意義的人并非只有盧米埃爾兄弟。一些極負盛名的發明家、工程師、工藝師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工作成果的潛力。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那些最接近技術核心的人最不可能預料到這些技術的最終應用。1844年5月,塞繆爾·莫爾斯(Samuel Morse)發明了全球首個商業通信系統。站在美國國會大廈的地下室內,他向38英里外巴爾的摩的一座火車站發出了一封電報。這封電報的內容由《圣經·舊約》而來:“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短短幾年時間,每一座美國大城市都實現了即時通信。而在10年內,第一條跨大西洋電纜鋪設完畢。
“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被認為是在表達感激之情——“看看天父為你所做的一切”。當時,莫爾斯表示,要以發明者的名義為美國電報施洗,他的意思是指上帝,而非自己。然而,當天晚些時候,當他把這句話記錄在一張小紙條上以為后世留存時,他加了一個問號,改變了整句話的含義。4莫爾斯因虔誠地大談特談宗教而被世人所知,但加上這個問號,他便成了一位更加有思想的人物。數千年來,信息的傳遞速度從未快過馬匹,無論信使是國王還是國王的廚師?,F在,信息的傳遞擁有了某種宇宙力量的速度。他或其他任何人如何得知它會給世界帶來什么呢?
莫爾斯不知道。他去世時仍然相信,通信業的下一個大發展將會是能夠同時傳輸多條信息的電報線,而非電話。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首次展出他的這一發明時,莫爾斯將電話貶斥為“電子玩具”。幾十年過后,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也沒有表現出擁有更加深刻的洞見。他將首臺被他稱為“會說話的機器”的留聲機推向市場,這成了記錄商人口述信件的設備。他稱之為“愛迪電話”。此后許多年,他都堅持認為,應該不會有什么客戶用它來播放音樂。一位自學成才的工程師埃爾德里奇·里夫斯·約翰遜(Eldridge Reeves Johnson)意識到了留聲機的潛力,它能夠將音樂帶入千家萬戶的客廳以及酒吧。他于1901年創辦了維克多唱片公司(Victor Records),并邀請著名歌唱家恩里科·卡魯索(Enrico Caruso)加入。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但約翰遜做的事情更加偉大,他開創了唱片產業。5
對于這種重大失誤,人們常常報以假笑,似乎愛迪生就是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電影中古板而又正直的人,他盲目地出丑,而擁有即時通信系統并掌握龐大信息庫的我們則免于遭受如此重大的預測失誤。但就像是來到城市中的人猿泰山,人類總是無法理解自身所創造出來的事物的重大意義。19世紀末,工廠所使用的蒸汽發動機總是被安置在渦輪機的大型中軸旁。當經濟學家保羅·戴維(Paul David)研究首批電氣化工廠時,他發現,工廠的規劃者總是把電機堆置在廠房中央,新建的工廠也是如此,這么做毫無必要。這樣一來,本該提高生產力的創新似乎絲毫不起作用。直至30年后,工廠經理才開始探索靈活布置電機的可能性,并根據工作流程重新布置工廠,生產力由此提高了一倍,有時甚至可以提高兩倍。6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同樣不可避免地會有失敗的預測。1977年,全球最大、最成功的電腦公司之一——數字設備公司的總經理肯·奧爾森(Ken Olson)曾對人說,人們沒有任何理由在家中放置一臺電腦。7他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一直持有這種看法,即便在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已經證明他錯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如此。30年后,微軟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在接受《今日美國》(USA Today)采訪時表示,蘋果手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8
○ ○ ○
這些逸事令人感到好笑且難以置信,但同時,它們也的確有些道理。講述它們不是要嘲笑那些早已逝世多年的美國發明家,而是要證明,我們所有人都容易誤判技術“茶葉”的形狀,占據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體系會讓我們變得狹隘。盡管已經發生了巨變——本書便是對巨變的記錄,然而我們的頭腦依然與那個認為汽車只不過是一時時髦、火只是幫助人們取暖并在洞穴墻壁上投射有趣影子的工具的大腦沒有什么區別。
本書秉承著這樣一個信念:任何一個人類發展時期,都擁有一整套得到公認的假想與信念體系。我們這里說的不是觀點或意識形態,而是潛在的另外一套思想體系,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前意識:強大好過軟弱,有文化好過無知,擁有個人天賦比與眾不同更受人歡迎。想象一下,你的觀點、你的政治信念、你的所有關于這個世界以及自身所處位置的看法都是房子里面的家具。長期以來,你一直都在有意識地獲取這些家具,扔掉一些,保留一些,而且隨著新需求的出現還會再添置新的家具。本書探討的則是其他一些東西,即支撐你的觀點的托梁、鉚釘和橫梁。換句話說,本書并不是要講述你已知的東西,而是要講述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掌握的東西以及為何要質疑這些有疑問的假設。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相信,這一由信仰、偏見、行為模式和風俗習慣所組成的矩陣構成了引導我們思考、做決定的一系列規則。他稱之為“知識模型”,他認為可以通過這些思想觀念體系來確認不同的歷史時期,正如考古學家通過人們使用的陶器來判斷歷史年代一樣。9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其經典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將這一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稱為“范式”。10
通過仔細研究之前數世紀的科學思想和實踐的變革歷程,庫恩確認了化學或物理等學科包容新觀念的模式。他說,即使是最嚴謹的科學家也經常會忽略或誤讀數據,以維持占統治地位范式的“一貫性”,并為某些科學理論出現的漏洞進行辯護。例如,信仰牛頓學說的物理學家上演了令人驚嘆無比的“智力魔術”,為天文觀測中出現的異?,F象進行辯解,而這些異常現象最終讓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這樣的巨變(科學革命,或庫恩所稱的范式轉移)過后是短暫的混亂期,然后會穩定下來,圍繞新的范式形成新的科學共識。11
本書竭力避開圍繞術語的辯論,以滿足那些懷有好奇心的人。早在19世紀30年代,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queville)就已經給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在試圖尋找美國社會奇怪的疏離感和驚人繁榮的緣由時,他指出,美國人獨一無二的思維習慣(如樸素的實用主義)使得美國在工業革命中成了領頭羊。
每個人的思維習慣都不相同,卻根深蒂固。盡管本書講述的是一些復雜的內容——密碼學、遺傳學、人工智能等,但它有一個簡單的前提,即技術發展的速度超過了人類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F在,我們要迎頭趕上。
我們有幸(或者不幸)生活在這個有趣的時代:中學生能用基因編輯技術創造新的生命形態,人工智能的發展促使決策者思考大范圍的、永久性的失業問題。也難怪我們的思維習慣存在不足,它們是在煤炭、鋼鐵以及簡單繁榮時代形成的。強者并不一定會生存下來,并非所有風險都一定要降低,公司也不再是適合我們有限資源的最優組織單位。
數字時代讓這些假設都成了陳舊的過去時,它們比毫無用處還要糟糕,甚至會產生反作用。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指出,人們當前所擁有的認知工具集不足以使他們理解從通信到戰爭等一切快速變革所帶來的深遠意義。我們的目的是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工具,我們把它們叫作原則,因為快速變化的未來的特點之一便是要摧毀所有如同“規則”一樣的僵化事物。
這并不容易做到。我們無法告訴你們應該想什么,因為當前人類與科技在信仰體系方面處于脫節狀態。本書旨在幫助人們解決這一脫節狀態,提出九大原則,讓我們的思維與現代世界對接。這些原則也可以幫助個體和組織應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的未來。
人們或許會認為,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就像昆蟲物種緩慢地進化,以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但這并不是思想體系變化的方式,甚至也不是生物體進化的方式。在這兩個領域,一段相當長的穩定期過后,會出現外部環境巨變而引發的劇烈動蕩期,無論是政治變革、新技術出現,還是此前穩定的生態系統出現新的捕食者。12這些變革并不美好,進化生物學家稱之為“物種形成的時期”。13不得不提的是,我們正處在大變革時期,生態系統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正處于艱難的生存時代,要避免讓自己陷入下一場大災難。
我們在本書中所提出的原則并不是創辦互聯網企業的良方,也不是要教你成為一名更好的經理人,但有志于此的人或許會從本書中獲益。請把這些原則想象成如何使用全球最新操作系統的提示。這一最新的操作系統并非過去幾個世紀我們所使用的操作系統的簡單迭代,而是全新的發布。就像任何全新的操作系統一樣,我們都必須適應它。它的運行邏輯不同,也不會有操作指南。說實話,即便開發者會發布操作指南,等你拿到手也已經過時。
我們希望本書能夠為讀者提供更有用的東西。原則都很簡單,但也很有力量,它們是關于系統的新邏輯的指南。人們可以單獨理解每項原則,但它們作為整體的力量遠遠大于每個部分相加之和。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這一新操作系統的基礎是構成網絡時代核心(機器最核心的代碼)的兩個必不可少的事實。第一個便是摩爾定律。一切數字化的東西都會以指數級速度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小。14第二個就是互聯網。
當科技革命和通信革命同時發生時,就會釋放出足以令創新本質發生變化的爆炸性力量,將其從中心位置(政府和大公司)推至邊緣位置(一個23歲的朋克搖滾音樂人和一個居住在日本大阪的電路板極客)。試想一下,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23歲時在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戰艦擔任植物學家期間通過觀察搜集到的標本,開始醞釀自然選擇理論。此后,他花了30多年時間搜集數據以支撐自己的觀點。他如此有耐心、如此謹慎,以至現代人都認為他是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的苦行僧般的人物。15
然而,當時的世界與現在大不相同。相較于當代科學家所能獲取的信息,他依靠“雅典人俱樂部”、大英博物館和皇家學會等專業機構的圖書館,以及歷經數月從海外運來的書籍中所獲取的信息實在是九牛一毛。由于沒有電話,更別提互聯網了,大學學院的信息輸入僅限于典型的維多利亞式通信網絡——便士郵政。研究與發現如同冰山移動般緩慢,而真正的創新又需要大筆的金錢,這意味著要付出家庭財富或得到機構贊助,而且還要應對由此而來的一切政治活動。16今天的遺傳學家能夠從一個冰芯標本中提取足夠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描繪出整個新石器時代的生態系統,在全球學者的參與下修正自己的結論,所有這一切只需要一個暑假便可完成。這并不僅僅是程度上的改變,而是對現狀的顛覆。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多年來一直令人困惑的問題。然而,如果那些生活在更簡單、更慢速時代的先輩們無法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又有什么機會呢?我們很難回答。核裂變代表著人類最激動人心的成就,同時也給人類這個物種的生存帶來了最嚴峻的挑戰。哈伯制氨法導致了合成肥料的出現,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制氨方法的發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獲得了人們的稱贊,人們認為他幫助數十億人免于忍饑挨餓,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同樣是他,引發了化學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監督釋放氯氣,造成6.7萬人傷亡。17事實就是這樣,未來犯罪研究所創始人、安全專家馬克·古德曼(Marc Goodman)指出,一些網絡安全技術被黑客所用,同時也被人們用于防御黑客進攻。古德曼曾寫道:“最原始的技術——火可以被用來取暖、烹飪食物,也可以焚燒鄰近的村子?!?span id="2qzxubz" class="super">18
事實是,技術本身并沒有特殊的意義。哈伯的另外一項研究成果——齊克隆B只不過是一種氣體而已,這種有利用價值的殺蟲劑同樣在大屠殺期間被用于殺害數百萬人。19核裂變是普通的原子反應。互聯網只不過是發布信息、重新組合信息的渠道。對于人類社會來說,科學技術的真正用途通常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當你讀到本書時,虛擬現實頭盔廠商奧克勒斯(Oculus)應該已經發布了消費版的虛擬現實頭戴顯示器Oculus Rift。我們如何使用這種虛擬現實頭盔?開發者已經開始研發視頻游戲,以充分利用虛擬現實頭盔所帶來的極強的真實感??傊颠_1 000億美元的色情行業不會落后;醫生可以利用虛擬現實設備遠程實施手術,或者為那些無法親自到醫院的病人進行身體檢查;你還可以探訪火星和南極洲,不需花錢便可欣賞丹佛公寓外的景色。但事實上,我們并不知道,人類將如何使用這一科技的第二代或第十代產品。進步來自最不可能的方面。如果你專門去找人發明電話,或許不會光顧聾啞學校。然而,事后看來,作為一位失聰母親的兒子、失聰妻子的丈夫的貝爾教授似乎是最佳選擇,他是聲波研究的先驅,也懂得利用振弦作為聲音通信系統的方法。20
在電報發明之后充滿奇跡的那個世紀,新鮮事物的沖擊成為常態:從縫紉機到安全別針,從電梯到蒸汽輪機,人類不斷向前進步,技術的發展速度經常超出我們的理解范圍?;蚬こ淌欠駮斡┌Y,還是將成為廉價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沒有人知道答案。正如摩爾定律所展示的那樣,技術是根據指數定律發展的。我們的大腦,或者至少可以說是在機構、公司、政府和其他組織中工作的智慧總和,在其之后緩慢發展,努力理解上帝或人類創造了何等奇跡。
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經說過:“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21與毫無爭議的現實相比這只不過是心智滯后的觀察而已。即便是在美國波士頓——本書兩位作者稱之為家的地方,當你驅車從麻省理工學院繁忙的實驗室到河對岸缺少資金的公立小學,數十年來所取得的進步似乎正在消失殆盡。
回到盧米埃爾兄弟以及他們那振奮人心、跌宕起伏的在活動影像方面的嘗試上。在將近10年的時間里,事情的發展與當時的情況是一致的。1903年,作為催眠師、通靈師,熱衷電影這一新媒介的英國人喬治·阿爾伯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當時正在拍攝兩名衣著整潔的兒童照看一只受傷的小貓的畫面。這是最受史密斯所在的維多利亞時代中產階級觀眾歡迎的場景。有一名觀眾提出難以看清楚片中小女孩用湯匙喂小貓的畫面。因此,史密斯做出了一些細節上的改變。他將鏡頭推近,直至鏡頭中只剩下了小貓和女孩的手。在此之前,傳統的觀點認為,這樣的構圖可能會讓觀影人群陷入本體論的困境:女孩怎么了?她是否被切成了兩半?史密斯冒著風險,將這一鏡頭編輯到最終的影片中。觀眾們的反響很積極,如此一來,史密斯便發明了特寫鏡頭。22
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在經歷了8年時光、數百名電影拍攝人員、數千部電影之后,才終于有人不再把(電影)新技術當作二維空間的把戲。這一簡單的創新助推電影產業出現了一個試驗和進步的階段。然而,又過了12年才出現了一部能夠被當代觀眾視為電影的電影,即D. W.格里菲斯(D. W. Griffiths)的《一個國家的誕生》(Birth of a Nation)。23原因并非缺乏技術,技術最終只是工具而已。技術除非被人類的思想所驅動,否則就是無用、靜止之物。
○ ○ ○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變革一直乏力。生命早在40億年前便已經出現,過了28億年才出現性別差異,又過了7億年才出現第一個擁有大腦的生物。第一個兩棲動物蠕動到陸地上則是在此3.5億年之后。從這個意義上說,復雜生命體是最近才出現在這個星球上的。如果可以把地球的歷史壓縮到一年當中,那么居住在陸地上的動物是直至12月1日才出現的,恐龍的滅絕也是圣誕節后的事情。原始人開始直立行走大約是在新年前夜晚上11點50分,有記錄的歷史則是在午夜12點之前幾納秒才開始的。
即使在那時,變革的出現依然十分緩慢。現在,讓我們假設最后10分鐘為一年,即行為舉止上更加貼近現代人類的時期。直到12月之前,沒有任何變化發生。蘇美爾人開始在12月的第一周熔化銅,第一種有記錄的語言大約出現在12月中旬,基督教的傳播大約始于12月23日。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生存依然艱難、野蠻和短暫。直至12月31日黎明,終于開始出現變化的跡象,工業時代的大規模生產開始出現。就在這天早上,大陸開始鋪設火車鐵軌,人類的移動速度終于開始超過馬匹。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充滿了令人激動的活動:下午2點左右,抗生素的出現使得嬰兒的成活率和人類的預期壽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兩者自人類物種于1月從非洲大陸向外遷徙開始就基本沒有什么變化。下午,飛機開始繞地球飛行。晚飯時,富有的公司開始購買大型計算機。
人類花了這一年中的364天才達到10億人口的規模。到12月31日晚上7點,地球上的總人口達到30億,人類才打開了第一瓶香檳酒的瓶塞。在午夜之前,地球上的總人口翻了一番,按照這個速度(大約每80分鐘增長10億人口),我們將在新年第一天凌晨2點達到地球的容納能力極限。24而直到最近(按地質分期來算,距今只有蜂鳥一次心跳的時間),旅行速度、人口增長、我們所擁有的信息數量才開始升級。簡言之,我們進入了指數時代。
然而,2009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中所稱的“大變革”25直到新年前夜晚上10點才伴隨著上文提到的兩項革命出現:互聯網和集成電路芯片。這兩者宣告了網絡時代的到來,與此前所發生的相比,是與工業時代有別的更加根本的突破。
越發明顯的是,網絡時代的首要條件并不是快速的變化,而是持續的變化。在幾代人的時間里,如果繼續用上面的時間類比,這是指晚上10點以后,穩定的時間段變得越來越短,新范式的顛覆性變化出現得越來越快。26遺傳學、人工智能、制造、交通以及醫學等領域即將出現的突破只會加快這一變化的速度。《哈佛商業評論》中的“大變革”一文的作者在另外一篇題為“新現實:持續破壞”的文章中發問:“如果‘穩定–破壞’這一歷史模式自身被破壞了呢?”27
如果你在網絡安全或軟件設計行業工作,你無須讀書便可以發現,在這個變化速度與摩爾定律相掛鉤的行業工作是何種體驗。它是一種會帶來質變的量變。當芯片變得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快時,我們就會得到可穿戴的電子設備。機器人會制造機器人。電腦病毒會引發金融混亂。你是否已經為大腦植入做好準備?等等,先別回答。變革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無論你是否已經準備好。20世紀末,變革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人類。這就是指數時代,它已經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創造了三個定義條件。
不對稱性
在模擬時代,粗糙的牛頓物理學統治著人類活動領域。強大的歷史推力被同樣規模和強度的力量抵消。資本受到勞動力的約束,兩者均受限于政府的管制。強大的軍隊會擊敗弱小的軍隊,百事可樂令可口可樂感到擔憂,僅此而已。盡管出現了沖突,通常是血腥、災難性的沖突,但當這些規模龐大的力量相互接觸后,其結果會符合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某種定律。
然后,在20多年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當然,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例子便是恐怖主義組織在世界舞臺上的出現,它們的成員數量甚至比美國一個中西部農業城鎮人口都要少。但也出現了其他例子:一些小規模的黑客團伙侵入美國政府數據庫帶來了一場浩劫;28一位名叫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的男子憑借一己之力,用克雷格列表網(Craigslist)嚴重削弱了美國報紙產業;29 2010年,失業操盤手納溫德·辛格·薩勞(Navinder Singh Sarao)在他倫敦公寓的電腦上安裝了一個程序,造成美國證券市場蒸發了1萬億美元市值。30
如果說這樣的“小”就是新的“大”,那就有些簡單化了,但無可否認,互聯網和快速發展的數字科技讓競爭變得更加公平,人們既可以借此行善,也可以用來作惡。這已經不是好與壞的問題了。無論你是經營一家小型公司,還是在政府機構中負責一個部門,抑或在任何規模的機構中肩負要職,最重要的便是不對稱性這個簡單的事實。關鍵是,你不能再假定成本與收益成正比。更大的可能是,真正的現實恰恰與這一假設相反。今天,對現狀最大的威脅來自最細微的地方——初創公司、流氓、離經叛道者、獨立實驗室。似乎這一現實還不足以令人氣餒,我們必須與新的競爭者不斷周旋,而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復雜性
復雜性,或者說是科學家通常所說的復雜系統,沒什么新鮮的。事實上,復雜系統早于現代人在30多億年前就出現了。動物體內的免疫反應便是一個復雜系統,蟻群、地球氣候、老鼠的大腦、一切活細胞內的生物化學過程皆是如此。此外,還有人為的復雜系統,即人類無意的干預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加復雜,如氣候,或者水資源利用的改善。換句話說,我們或許制造了氣候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知道這一點。
經濟學具備了復雜系統的所有典型特征,它是由大量遵從少數簡單規則的個體組成的(例如,經紀人執行賣出命令,引發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行動和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數百萬諸如此類的簡單行動——購入、賣出或持有,奠定了市場“自我組織”趨勢的基礎。31這就是為何蟻群會被認為是一個“超有機體”,因為它們的行為舉止遠遠超出了蟻群中任何單一一只螞蟻所擁有的能力。許多復雜系統也具有適應性,例如,市場一直隨著新信息的出現而持續變化,就像是蟻群會共同對新的機會或威脅做出反應。32事實上,加工和生產信息正是一些復雜系統的本質。33
對于復雜系統的研究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最具前途的領域。它天生便是跨學科的,是物理學家、信息論者、生物學家以及其他科學家聯手研究發現無法被任何單一學科囊括的領域。
復雜系統的數量或水平受4個因素的影響:異質性、網絡、相關性、適應性。密歇根大學復雜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E.佩奇(Scott E. Page)說:“把它們想象成為4個旋鈕?!迸迤嬲f,在某個點上,這些旋鈕全部歸零。我們生活在一個孤立、同質的社區中,不具備足以應對快速變革的條件,但數千年來,這并不重要。例如,羅馬帝國歷經數百年才瓦解。佩奇說:“近些年來,我們把這些旋鈕上的音量全都擰到了11。34我們并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35正是這些未知把我們引到了第三個條件上。
不確定性
讓我們再回到那個價值數百萬美元,不,數十億美元的問題上來:下一步是什么?沒有人知道。麥肯錫咨詢公司收費高昂的咨詢師不知道,那些在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高度機密材料中翻找的分析師不知道,本書的作者當然也不知道。正如我們在本書開頭所看到的那樣,過去數百年,人類在預測未來方面表現糟糕。事實上,專家和未來學家的表現最為糟糕,甚至不如隨機選擇。36 (《華爾街日報》多年來一直開設有一個專欄,將薦股專家的建議與扔飛鏢隨機選擇股票相比較,扔飛鏢的方式經常獲勝。)如果買股票本就是一種不能賺錢的活動,現在則更是徒勞的,我們為世界的復雜系統指數增加了不確定性。
氣候學家已經指出,全球變暖其實是一個誤稱,并非所有地區都會出現氣溫上升。許多地區將迎來更多的極端天氣。37這是因為,氣溫的上升會給既定氣候模式帶來更多變量,一些地區將因此變得干旱,一些地區將會變得濕潤,而幾乎所有地區都將遭遇更多的風暴。全球變暖并不是簡單地帶來了全面性的氣溫升高,而是會極大地增加氣候系統的波動性。變暖其實只是更多的氣象不確定性的開端。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段內,人類的成功與準確預測的能力直接相關。一名中世紀的商人知道的事情并不多,但如果他得知萊茵蘭地區暴發大面積干旱,就可能會預測到,該地區小麥的價格將會上漲。在充滿復雜性的時代,一個未能預見到的進展有可能會在幾天里改變游戲規則。
本書不僅要觀察不對稱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條件,而且還將為它們開出藥方。如果你不知道,也沒有關系。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承認無知要比耗盡資源(通過各種附屬委員會、智庫和銷售預測機構)預測未來更具戰略優勢。
那么,應該如何圍繞“不知”原則重建公司、政府機構、大學院系的結構,甚至是進行個人職業規劃呢?這聽起來似乎更令人費解,充滿神秘感,而且最終也是無解的。但我們可以從那些活在當下、展望未來的人身上學習到一些經驗。身處軍事、生命科學、技術,甚至是新聞媒體等多個領域的人士已經開始打造相互聯系的機構,以應對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他們的共同點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 ○ ○
媒體實驗室恰好是窺探這一未來思想的前哨,因為這些原則或多或少已經融入媒體實驗室的基因。“媒體”一詞一直以來被以多種方式解讀,有人說它是“信息溝通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說它是“藝術家、作家或音樂家使用的素材或形式”,還有人說它是“存在或發展的事物”,或者簡單來說是“用于特殊目的的一種東西”。38
媒體實驗室需要這一寬泛的概念框架,因為它一直是“錯置的玩具”的孤島,一個幫助藝術家創造新技術、幫助遺傳學工程師和電腦科學家改造教育體系的地方。這里的文化并不是跨學科的,而是以“反學科”為傲,教職人員和學生們并不僅僅是跨學科間相互合作,而是會探索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各學科之外的內容。
這一做法始于媒體實驗室的共同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媒體實驗室萌生于尼葛洛龐帝與他人共同創建的建筑機械小組,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筑師們利用先進的圖形計算機,進行電腦輔助設計試驗。尼葛洛龐帝[與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一起,在硅谷]預見到了電腦將成為個人設備的時代。他還預測,大規模的交互將使所有學科交叉在一起,也將把文科與理科聯系到一起。媒體實驗室的學術項目叫作“媒體藝術與科學”。
對于尼葛洛龐帝和媒體實驗室而言,幸運的是,世界已經為這一預測做好了準備,媒體實驗室得以啟動一種特殊模式,即多家相互競爭的公司組成聯合體,資助這項工作,并分享所有知識產權。這將會為學生、教職員工、客座研究員打造一個自由的、無定向研究的空間。聯合體模式使得實驗室的每個人都能彼此分享。39
媒體實驗室早期曾利用先進的展示技術、觸摸屏、虛擬現實、全息攝影、用戶界面、傳感器、智能觸覺、個性化機器人、人工智能、軟件與編程、3D(三維)打印與制造等為全世界不斷探路。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時間擔任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曾經擔任媒體實驗室巡視委員會委員約10年之久。他最近表示:“我們最后在蘋果公司付諸實施的許多想法都源自媒體實驗室?!?span id="l4xugca" class="super">40
尼葛洛龐帝的許多預言成真,世界步入數字化時代,計算機賦予人類更強大的力量,各種事物彼此之間的互聯更加有效、成本更低,也更為復雜了。世界變得更加開放、更加交互、更加復雜,這促使媒體實驗室不斷進入新的領域,如社交網絡、大數據、經濟學、公民學、城市學、數字加密貨幣,以及其他許多更加具體、更加容易進入的領域,互聯網、計算機和設備使得這些領域開始向新思維和創新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互聯網和計算機還極大地降低了發明、分享、合作和傳播的成本,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展開有趣的工作,這些工作之間的相互聯系也越來越緊密。
最近,媒體實驗室開始進入自然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項目和人士專注于生物學領域。41看上去,媒體實驗室極端務實、“反束縛”的氣質與科學領域相得益彰,如計算機科學家或許會從建筑學中汲取靈感,建筑學從電子工程學中汲取靈感,只要彼此有共同點。事實上,這種氣質也十分適合這個越發復雜、跨學科、快速變化的世界。事實證明,這種來自“反學科”思維的務實精神在人類理解前沿科學領域方面十分寶貴。埃德·博伊登負責組建神經生物學小組,該小組共有45名研究員,是媒體實驗室中規模最大的。博伊登的團隊并沒有把重心放在臨床研究或理論工作上,而是聚焦于可以被大腦科學家所利用的基礎工作,讓他們可以加深對人類神經系統的理解。如果不利用神經生物學領域外的專業知識,這一任務根本無法取得成功。
媒體實驗室成功地適應了碾壓眾多公司(還記得奔邁公司的PalmPilot系列掌上電腦嗎)和研究型實驗室(施樂公司忽視了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諸多創新)的變革。42這要歸功于尼葛洛龐帝和其他人在媒體實驗室創立之初確立的強大核心價值觀和原則。整個世界(包括媒體實驗室)發生了許多細微的變化,但核心原則依然堅如磐石。
這些原則在設計之初便存在相互交叉、互為補充的特點(它們并非根據重要性排序)。事實上,或許最為接近媒體實驗室使命核心的原則并沒有被列入其中,盡管它從頭到尾貫穿本書的每個章節。這個原則便是將學習置于教育之上。我們認為,學習是必須親力親為的,教育則是外界加諸你身上的。媒體實驗室的啟示精神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米奇·雷斯尼克(Mitch Resnick),而正是他的導師西摩·帕佩特(Seymour Papert)幫助創立了媒體實驗室。雷斯尼克負責運營“終身幼兒園”研究小組,他致力于創新學習的“4P”,即項目(Projects)、同伴(Peers)、熱情(Passion)、玩耍(Play),這也激發了本書的許多靈感。我們堅定地相信,如果要在未來為這些原則尋找一片肥沃的土壤,我們的教育體系也必須接受同樣的哲學理念。
從許多方面來說,本書所提到的9個原則代表了我們對媒體實驗室核心原則的解讀。它們已經成為媒體實驗室的指導原則。作為實驗室主任,我的工作便是推動和調整實驗室的前進方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它的生態系統。媒體實驗室是一個自適應的復雜系統,就像苔原或熱帶雨林,主任則要照料花園,為世界培育出美麗和新鮮的花朵。
這同樣也是本書的主題,盡管我們猜測這個過程與春日下午的花園相比,有時會紛亂,令人厭煩,但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這些原則提供了一個有關如何塑造新世界并使之繁榮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