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與發展沿革
中國從數千年前開始直到最近一百年,貨幣體系主要都是實行銀本位制。中國人平常的用語中,一旦提到“銀子”“銀兩”“銀票”“銀行”“銀樓”等名詞,我們都會聯想到財富。這些用語一再地證明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與白銀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今天雖然我們已經逐漸淡忘了白銀身為貨幣時的榮耀,但是卻沒有辦法掩蓋白銀貨幣的本質。
一、中國白銀貨幣演變史
(一)白銀貨幣萌芽階段
白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禹貢》一書便把銀與金銅并列,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使用白銀購買商品,把白銀當作支付手段。雖然當時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是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當時市場上流通的白銀卻不是統一的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因此在流通使用過程中要經過計算成色、稱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但是,這些繁瑣的過程依然阻擋不了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功能。當時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可以在銀匠那里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
中國秦漢時期實行的是單一貨幣,就是制錢,如刀幣、五銖錢等。唐代開始錢帛并用,錢幣有“開元通寶”等,大宗交易則使用“綾”“綃”等絲織品(帛)。白居易詩里提到的例子很多,如“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等。兩宋貨幣也是以制錢為主,中后期又增加了紙幣,即交子、會子和關子,但結算單位還是論“貫”(一貫等于1000文制錢)。元朝曾鑄過少量銅錢,但貨幣流通主要靠紙幣,其鈔法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階段。
唐朝以后白銀開始被當作貨幣使用并流通。據記載,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白銀的年收入量達到10萬余兩。公元847—858年,唐宣宗當政時期,為了讓人民交易更方便,蘇杭地區就出現了“銀行”,人們可以在銀行里兌換到白銀。宋元年間是古代銀礦業繼續發展的時期,元豐元年白銀總收入量達到21萬余兩,銀礦場分布于68個州(京、府)。宋朝時,在現在的南京附近,還出現了大量的銀行,各家銀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區域,猶如現在的華爾街。由此可見,白銀在當時的普及度非常高。
白銀在元代貨幣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至元31年(公元1294年),除京師外各路交鈔庫所存“鈔母”白銀總數達到約100萬兩,并且“元寶”銀錠開始流通使用。
(二)白銀正式確立貨幣地位階段
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重要轉折點在明朝,開始真正建立起“銀本位制”。實際上,明朝初年,白銀也還并不是合法貨幣,政府甚至一度禁用金銀交易。從《大明會典》中可知,明朝典章制度中有“鈔法”“錢法”,卻并沒有“銀法”。但是,盡管政府有明確禁令,但白銀在民間市場上的使用卻并未停止,反而隨著市場貿易的活躍而漸成大潮。這首先就是由于主導市場的大商人手中掌握著大量白銀的緣故,白銀作為流通主幣,與他們的推波助瀾最有關系。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白銀正式成為法定貨幣。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而到嘉靖年間(1540年),白銀的主幣化過程逐步走向完成;在明朝中后期,白銀普遍通行于全社會,終于占據了貨幣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
明朝中后期,白銀經歷了從官方非法貨幣到官方認可的合法貨幣過渡的時期。隆慶元年(1567年)頒令: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使。這條法令是明朝在白銀貨幣化客觀現實下,首次以法權形式肯定了白銀的合法貨幣地位。1581年,明朝正式推廣“一條鞭法”,鼓勵民眾用白銀支付稅款,不僅直接導致白銀成了當時經濟社會的主導貨幣,而且影響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銀的走向。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卻不是白銀的主要生產國。中國自身的白銀產量和存量與當時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導致的貨幣需求量相差很大,白銀大量依靠進口。從1592年到l7世紀初,在中國用黃金兌換白銀的比價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兌換比價是1∶12.5到1∶14,外國白銀向中國流入就成為當時貿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1493—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銀和70%的黃金都出自美洲,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美洲生產了30000噸,日本大約生產了8000噸,總計38000噸,最終流入中國的有7000~10000噸。17世紀30年代,美洲和日本的白銀生產和出口的衰減則使銀和銅、銀和糧食之間的比價上升,沉重打擊了中國貨幣流通與政府支付體系,明朝政府在征集租稅以及供養軍隊方面遇到嚴重的困難,這成為崇禎政權倒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銀貨幣化大大推進明代商品生產和交換關系的發展,也約束了當權者濫發貨幣的權利,切斷了明王朝通向惡性通貨膨脹之路,國家無法像印紙鈔時那樣輕易地把大批社會財富聚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也大大推動了生產和貿易的增長。可以說,正是由于大量海外白銀輸入,以及白銀貨幣化,才出現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市場經濟的空前繁榮。
清政府沿襲了前代遺留下來的貨幣制度,即白銀和銅錢(亦稱制錢)兩種貨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這兩種貨幣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圍,一般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官員俸祿、兵餉、商人大筆交易多使用白銀,而民間零星交易則使用銅錢。由于中國銀礦藏量很少,政府無法鑄造統一的銀幣,所以白銀只能作為稱量貨幣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不一,政府基本上沒有統一標準進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銀數量的變化、流向,直接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影響,政府缺乏調控白銀貨幣的能力。而對于銅錢來說,政府則有較強的控制力,可以不斷發掘銅礦,從外國購買銅材,壟斷鑄幣權力,隨時調整制錢的數量以及使用范圍,使之發揮實際作用。
白銀和銅錢不僅是兩種貨幣,而且是兩種金屬商品。銀和銅自身的商品價格,決定了貨幣的價值。由于兩種金屬商品的價格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波動,使得兩種貨幣的價值也不能穩定不變。白銀和銅錢的貨幣價值,與銀和銅本身的價格同時不斷升降,這就形成了白銀和銅錢的市場價格,同時也產生了兩種貨幣的市場比價。為了壟斷貨幣權,控制貨幣價值,清政府繼承前代政府規定銀錢固定比價的方法,順治四年規定錢值,“每十文,準銀一分,永著為令。”即規定銅錢與白銀的比價為1000∶1。一般來說,政府努力維持官定比價的操作,體現在對市場上流通貨幣數量的調控,同時也是政府推行貨幣政策的過程。其貨幣政策就是通過對貨幣的生產、流通、管理三個方面來實現的。
清朝后期,由于鴉片貿易、條約賠款以及關稅和鹽稅主權喪失等因素,我國白銀開始持續地外流,中國逐漸由國際白銀市場的邊際購買者變為被動求購者。作為產量不多的用銀大國,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導致當時國內貨幣市場發生銀貴錢賤:國內白銀庫存數量持續減少,白銀與制錢的比價不斷上升,結果以白銀表示的物價下降,以制錢表示的物價上升。白銀外流造成的銀貴錢賤,不僅加重了國內民眾的負擔,使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受到嚴重損害,而且由于賦稅減少和國家歲入下降,清政府開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頒行《幣制則例》,正式采用銀本位制,以“圓”為貨幣單位,名為大清銀幣。辛亥革命后,1914年公布《國幣條例》,雖然銀元被確立為我國的本位貨幣,但由于我國使用銀兩的歷史已久,因此當時國內外的商品貿易和經濟交往仍是銀兩、銀元同時并用,我國混亂的貨幣流通局面并沒有因實施幣制改革而發生根本的改變。這種銀兩、銀元并用的貨幣體制加上繁雜混亂的流通局面,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三)白銀終結貨幣地位階段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的蕭條。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紙幣流通。這些放棄黃金貨幣的西方列強為了轉嫁國內危機,便把本國過剩的資本和商品以黃金為計價單位大量輸入中國,這對使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打擊。因為我國從北洋政府時期無論是償還外債還是對外貿易,都是由白銀折合黃金計價,而黃金價格要以金本位國家的貨幣價格為標準。因此,當時中國不僅經濟上蒙受巨額損失,而且國內貨幣市場由于銀、銅、金的同時流通也更加混亂。對此,國內強烈要求“廢兩改元”,統一幣制。為解決中國由于貨幣混亂造成的經濟困境,國民政府便于1929年聘請美國財政專家甘末爾來華幫助中國解決經濟困難。但由于他的“逐漸在中國引入金本位制度”草案在銀本位的中國根本無法實行,而不得不最終放棄。
1933年,國民政府公布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發行全國統一的銀幣—“孫中山頭像”銀圓。1934年起,在西方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幣制,美國人為抬高白銀價格后,國際銀價急劇上漲。而國際市場銀價的持續上升,給使用銀本位貨幣體制的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國內出口貿易遭受重創;中國的信貸與投資市場受到沉重打擊;中國的信用體制、銀本位貨幣體制,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受到巨大打擊。為了徹底擺脫國際銀價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挽救瀕臨破產的貨幣金融體制,國民政府最終于1935年11月3日施行廢除銀本位的貨幣改革,徹底結束了白銀統治中國貨幣市場數百年的歷史地位。白銀也由國際市場上的貨幣商品變為貴金屬商品。
從公元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廢除禁銀令開始,直到1935年以紙鈔取代白銀的民國時期,白銀在中國廣泛流通的時期長達500年,這500年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白銀帝國時期”。
二、新中國白銀工業的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行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元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的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隨著新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和管理體制的變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從白銀過去供應不足,一躍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白銀生產國之一,每年還大量出口。中國的白銀工業已經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白銀消費也不斷增加,成為全球白銀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新中國白銀工業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83年):新中國是在滿目瘡痍的基礎上建立的,政府金融儲備有限,中央人民政府金銀庫存多數是在接管國民政府基礎上建立的。基于金銀儲備有限,一方面,中國政府通過加強管理,保障國家金融穩定;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國內鉛鋅銅錫金企業的副產,充實政府儲備。在此期間,國內白銀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還需要從海外大量進口。此時白銀供銷采取統銷統購,優先定點保證少數民族和國防等工業之需。
第二階段(1983—1999年):1983年,國家對有色工業的管理加強,有色工業的管理從國家冶金工業部剝離,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8年改為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宣布成立,全國白銀和伴生金的生產也歸有色總公司管理。為了加強白銀工業的領導與管理,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隨后成立了金銀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金銀工作辦公室,強化對全國金銀生產建設的領導。在原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下,相繼爭取到了有色系統伴生金銀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金銀開發基金、外匯分成、專項貸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繳部分稅種等,使中國的白銀生產和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2000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取消白銀的“統銷統購”政策,白銀市場放開。白銀放開后,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交易,白銀征收17%增值稅;取消對白銀制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國家對白銀出口實行配額管理。白銀的放開促進了國內白銀生產、流通、貿易、產品深加工的不斷發展,使中國白銀工業進一步蓬勃發展。2003年3月,經原國家經貿委批準和國家民政部登記注冊,全國性社會中介組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金銀分會宣布成立,我國白銀生產企業終于有了自己的行業管理組織。中國白銀產量從以前的國有企業生產伴生副產、原生白銀,變為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副產原生再生并存的局面,生產加工用銀量也連年擴大,供需市場得到不斷培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白銀應用消費的一個新興市場。
三、中國白銀生產格局
過去十年間,中國白銀產量連續多年以超過10%的速度遞增,中國銀礦產量幾近上升100%。白銀工業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世界白銀原有的供應格局,白銀市場的開放使我國成為世界白銀需求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之一。
我國白銀資源分布廣泛,但探明儲量相對集中。目前我國已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現并探明有銀礦儲量,但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基礎儲量占全國19.96%)、江西(10.62%)、云南(8.69%)和湖南(6.95%),獨立銀礦儲量較多的省份有廣東、廣西、四川、云南、河南、山西和內蒙古等。近10年我國白銀資源探明儲量增長37%以上,我國累計探明儲量或遠景儲量超過5000噸的礦主要有廣東凡口和富灣、四川夏塞、云南白牛廠、樂馬廠等。
2014年,我國產銀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產銀915.183噸,占全行業總產量的52.98%;第二名是山東省,白銀產量為590.010噸,占行業總產量的34.16%;第三名是福建省,白銀產量為74.381噸,占行業總產量的4.31%。這三個省份占行業總產量的91.45%。
2014年,我國黃金行業白銀產量有94.52%是豫光金鉛集團、恒邦集團、紫金礦業、招金集團、山東黃金集團、靈寶黃金股份公司、金創冶煉、云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八家企業生產的。
中國白銀生產包括四部分:獨立銀礦產銀、鉛鋅銅金礦副產白銀、進口銀礦冶煉白銀及再生白銀。